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宏观经济学-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表现为长期的慢性萧条,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维克塞尔认为,商品的相对价格由商品的供给(边际成本)与需求(边际效用)决定,但是对于货币的价值(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就不适用了。因为货币本身不具有边际效用,因为无论怎样少的货币只要通过流通速度的变化,就能实现任何数量或价格的交易。   
    他说,如果可以认为,相对价格取决于商品市场本身的供求            326   
    。   
    013。现代西方经济学   
    关系,关于支配货币价格的原因就必须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关系中去寻找。他指出,在经济运行中,一方面企业家买进劳动土地和原材料等,同时提供产品,另一方面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工资地租和利息等收入则用于消费支出和储蓄,据此,维克塞尔首创把总供给区分为消费品供给与投资品供给,进而分析了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以及相对价格与生产结构的变动和价格水平的变动。   
    维克塞尔说,历来对于价格的绝对水平的变动问题的解释,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货币生产成本论,另一是货币数量说,他认为,这两种观点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虽然哪一个比较正确,需要进一步探索。他说贵金属的生产对货币购买力有一定影响,在理论上是不能否认的,但是贵金属的生产成本与货币购买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起作用是非常缓慢的。   
    如果这种影响按照同一方向继续存在到一段很长时期,则其重要性最终必将超过其他因素。但是,对货币经济有严重结果的,是价格和货币价值在比较短的时期内的变动。生产成本论看上去好像十分合乎逻辑,但是,当经济学家最迫切需要讨论在近代货币制度中发生的有真正实际重要意义的问题(一般价格水平的大起大落和经济的周期波动)时,就导向几乎站不住脚的结论,而且在货币制度的现代发展下,贵金属或新开采黄金大部分并不投入流通,而只作金融机构的现金库存。因此,货币价格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受贵金属生产的影响。   
    维克塞尔认为,以杜克为代表的银行学派关于由经济活动和价格导向货币数量的因果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不少真理,            32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3。   
    确实提供了一个起点,一个货币价格理论和价格理论可以由此发展。但其理论的方面是纯粹批判性质的,他时常提到一些因素,认为对货币价值没有影响,但对影响货币价值的因素则没有提到,要从这里面构成一个实证的货币理论是完全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货币数量论对其主题作了真实的阐述,在理论逻辑上是无可争辩的。但是,不幸的是,理论只是基于一些同实际很少关系,有些方面简直全然没有关系的假定。   
    例如,它把货币定义为硬币或纸币,把货币流通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它假定用作交换媒介的货币和用作财富贮藏的货币可以极明确地加以区分,只讨论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数量的作用,这个假定也是不正确的。把货币储藏起来,其目的只是在于重新回到流通,这个过程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加速或推迟的。   
    但是,维克塞尔发现,杜克从经验事实的考证中提出,价格与利率是同方向变动的,当价格跌落时利率一般下降,涨价时则上升。但按照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说,货币过剩将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一切物价上涨,一是利率降低,就是说,物价水平与利率是反方向变化的。维克塞尔是通过提出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的相对关系的论点,解决了李嘉图货币数量说的这个理论难题,进而阐述了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怎样通过利率的变化,导致相对价格和经济结构以及物价水平的累积性变化。   
    在维克塞尔累积变化过程理论中,市场利率指货币信贷的利率,自然利率指的是投资的边际生产力,相当于工商企业一笔投资预计会有的利润率。假设经济周期高涨阶段,虽            328   
    。   
    213。现代西方经济学   
    然利率上升,假如工商业预期利润率更高,这诱使企业扩大资本品生产,由于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生产资源更多用于生产资本品,相应地消费品生产和供应相应减少。   
    另一方面,参与生产(资本品和消费品)的生产要素的收入,假如收入用于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不变,势必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由此带动消费品生产所需资本的增加,导致资本品生产者扩大其生产,假如市场利率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银行也提供企业界所需贷款,则物价将出现累积性上涨。   
    美国费雪的《货币的购买力》(191)   
    ,是以货币的价值(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   
    由何决定为主题,系统完整地阐述货币数量说的一本专著。在MV+M′V′=pQ方程中,假定M与M′(活期存款)   
    之间以及V与V′之间,有固定的比例。   
    作为长期均衡表达式,Q根据萨伊法则为充分就业的总产量,故不因M的变化而变化,V在短时期内可以因多种因素发生变化,包括M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但在长时期内,V主要取决于支付制度和人们支付习惯,故可以合理地假定为给定不变,这样,货币数量说的两个基本命题是:①M是决定P的原因,而不是相反;②既然M的变化不会引起V和Q的变化,故M与p之间不仅同方向并且同比例变化。   
    五、凯恩斯与货币主义   
    凯恩斯毕生一直关注货币问题。他的第一本专著《印度的通货与财政》(1913)   
    建议印度采取金汇兑本位制。   
    1908年辞去英政府印度事务部公职,次年春回剑桥大学讲授信用和物价课程。   
    《货币改革论》(1924)沿袭剑桥数量说传统,但            32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13。   
    主张实行金本位下的管理通货以保持物价稳定,1930年问世的两卷本《货币论》仍然遵循“两分法”的古典传统,把货币看作是产品供求理论以外的一种力量,并且以总产量给定为前提,探索决定物价变动的原因,主张通过中央银行利率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保持物价稳定,所以到1931年他还认为利率政策足够有效地对付始于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1935年底定稿的《通论》的利息论以及IS-LM模型,货币供给量作为外生地给定的外生变量,连同给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以利率为中介所决定的物价和总产量,是由货币供给量决定的。   
    但是,面对30年代大萧条,以及利息论的逻辑推论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陷阱”   
    ,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成为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因为工商界由于市场前景暗淡,不愿贷款,银行贷款风险大大增加,必须谨慎行事。在这里,货币供给量至少一部分如银行学派所说,是由贸易需求所决定的内生变量。也因为这种原因,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对物价和产量不起作用,扩大有效需求的有效办法是赤字财政政策,由此,在60年代以来与货币主义的论争中被赋予财政主义的称号。   
    弗里德曼倡导的货币主义,以坚定彻底的货币数量论著称,他在1956年刊印的《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中所谓重新表述的创新之处,主要有①他坚持所谓实证主义方法论,简单说,一个理论或假说是否正确,并不取决于所假定的一些前提条件,而是取决于能否经受计量经济学的检验和证明,这一特点,正是货币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之间的论战,你来我往,但又永无休止的重要原因。②他认            330   
    。   
    413。现代西方经济学   
    为,货币数量说并不是探讨产量和价格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③鉴于在短时期内,假定Q是给定不变显然不符合事实,所以在弗里德曼数量方程中,Q被认为可因M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的数量论被称为关于M与名义收入(PQ)   
    之间关系的理论,在长时期,他论证说明长期均衡是充分就业④传统数量说假定V是给定不变,至少在短期内违反现实,所以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不再假定V是固定不变的常数,但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即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是“稳定的函数”   
    ,即几个可以测定的其他变量的稳定的函数。   
    并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验证这一假说的现实合理性。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这一论点在货币主义数量论的逻辑推论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因为假如M的增加导致V的反方向下降,则M对PQ的作用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之,假如M的变化不会引起V的较大的变化,或者其变化可以预测并可用实证方法检验。就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货币主义之所以为货币主义的基本论点。   
    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货币当局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不仅无效,而且有害,所以,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的办法,是实行“单一规划”的货币政策,即根据一国潜在生产能力会有的增长率(美国为3。   
    5%左右)   
    ,由货币当局公开宣布,在比如五年左右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固定不变地保持在适应潜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所必需的水平。            33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13。   
    六、小结   
    货币供应量到底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根据以上论述,读者应能有这样的启迪:对于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命题,特别是引起争论的问题,切勿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防止简单化的思想方法、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因为任何理论命题,总是在抽象掉一些次要因素,在一些假定作为前提下,合乎逻辑地推论出来的。所以希望读者好学深思,发扬在科学工作中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优点,作出自己的答案。   
    复习思考题一、试从下表资料中找出M1。M2和M3的数量。   
    (1)银行以外的通货30(2)支票帐户262(3)旅行支票4(4)储蓄和小面额定期存款852(5)过夜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38(6)非机构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175(7)大面额定期存款340(8)机构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35(9)回购协义和欧洲美元4单位:亿美元二、假定法定准备率为10%,则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10亿美元国库券时,M1增加多少?当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10亿国库券并使家庭所持现金增加10亿美元时,M1增加多少?            332   
    。   
    613。现代西方经济学   
    三、当联储购买黄金,卖出外汇、给商业银行贴现(贷款)时,货币基数有何变化?   
    四、联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10亿美元国库券时,若法定准备率是10%,银行超额准备率是5%,这时货币M1供给增加多少?   
    若银行贷款给客户后,客户又留下5%的现金后再把贷款转为存款,这时10亿美元国库券被联储买进会使M1供给增加多少?   
    五、假定活期存款要求的准备率(法定)   
    是0。   
    12,没有超额储备,现金是10,00亿美元。   
    (1)假设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增加到0。   
    20,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六、影响现金对活期存款比率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准备金对活期存款的比率的因素有哪些?   
    七、通过上述第四第五题,你能否说出当货币基数一定时,现金-存款比率增加和储备一存款比率增加如何影响货币供给量?   
    八、假定现金-存款比率为0。   
    38,储备-存款比率为0。   
    18,试向货币乘数为多少?   
    若货币供给量增加10亿美元,强力货币要增加多少?            33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13。   
    第二十八章货币的需求   
    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中,任何一个理论都可以终极地归结为给定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在平面坐标图上的相交之点给出所需求解的答案。例如微观分析的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和相应的供求平衡的产销量,IS-LM曲线的相交之点表达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均衡下的利息率与实际国民收入;而AS,与AD曲线则可以解出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时会有的物价水平与实际国民收入。   
    那末,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它的价值,即单位货币具有的换得其他商品的能力(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是不是也由货币供给与货币的需求来决定?上章考察了货币的定义、货币供给量的计量和决定货币供给量的诸因素,以及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等问题,本章要考察的问题是,什么是货币的需求?怎样给货币需求下定义?货币的需求由哪些因素决定?货币的供给与货币的需求怎样在相互作用下通过何种机制决定其他经济变量如价格、利率和实际国民收入等等。            334   
    。   
    813。现代西方经济学   
    第一节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一、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什么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Demand   
    formoney)?从休谟到费雪(1867—1947)于1911年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的交易方程式MV=PT,所谓货币的需求是从商品供给者的角度来下定义的。因此,MV=PT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行为方程的均衡等式,所谓货币的需求指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交易总额(PT)所需的货币流通量(MV)。因此,费雪数量方程的M指的是货币供给量,是货币当局投入流通过程并充当流通媒介的货币量,是商品售卖者对货币的需求(PT)与商品购买者供给的货币(MV)从不平衡达于平衡时应有的货币量,所以作为货币需求理论,费雪的观点可以表达为Md=PTV。由于银行学派和马克思货币流通公式M=PTV,假定PT给定,所以货币供给量M是由PT决定的内生   
    变量。与之相反,货币数量说假定M是外生地给定的,所以P和T及其乘积PT是由给定的M和V决定的内生变量。   
    上章已指出,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货币数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货币数量说的另一命题是,一般物价水平(P)   
    决定于M并随M的变化同方向同比例变化。为此,货币数量说必须假定V和T是固定不变的常数,不随M的变化而变化。            33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13。   
    费雪认为,一定时期一个社会的交易量(T)的大小取决于:①技术状况和可供利用资源的开发程度,交易量越多,所需货币量愈大;②分工或专业化程度,分工越细,交易量越大;③商业信心,对经济前景越乐观,交易量越多;④消费者的欲望和嗜好,例如扩大消费需求,交易量越大。费雪认为,决定交易量的这些因素,从长期看,取决于非货币因素,不随M的增加而变化,所以作为长期均衡的数量方程MV=PT中,可以假定T是固定不变。   
    至于货币交易流通速度V,主要取决于①社会的支付制度,包括收入与支出的规则性,时距越短,次数越多,流通所需货币越少;②金融制度与习惯,金融机构愈发达以及使用支票越普遍,货币需要量越少;③个人的习惯、财富以及对未来收入和价格的变动和预期等。费雪认为,影响V的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可视为给定不变,在长期内不受M的影响,所以作为长期均衡的货币数量说,可以假定V给定不变。   
    总之,在费雪的货币数量方程中,决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的因素事实上就是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它暗含地假定,货币的唯一职能是流通手段,还假定交易量(PT)对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M)的比率即V=PTM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又由于它假定M的变化不会引起V和T发生变化,所以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唯一作用是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两者同方向同比例变化。即前面已经谈到的萨伊法则充分就业均衡的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   
    ,即商品的价值由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决定,货币不起任何作用;货币的价值            33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