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宏观经济学-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场合,总量生产函数从Q=F,(N)下移到Q=F0(N)   
    (或者总供给曲线AS向左上方移动)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其结果宏观经济运行进入萧条阶段。   
    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没有考虑到经济周期中繁荣和萧条阶段累积性扩张和紧缩的乘数效应。这样,要解释有利的供给冲击引起繁荣阶段,不利的供给冲击引致经济萧条所需要的冲击的力量应是十分巨大。   
    除了70年代中期以后两次石油价格冲击以外,单从供给冲击很难解释实际情况。            446   
    。   
    034。现代西方经济学   
    其次,这种理论把经济周期变动单纯归结为供给方面的原因,而无视需求方面的作用。这样,经济周期波动只能归因于总供给曲线沿着一条既定不变的总需求曲线上下滑动,这样一来,物价水平在经济萧条阶段将上涨,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将下降,如像小麦市场那样,在丰收的繁荣阶段小麦价格将下降,而在歉收的萧条阶段小麦价格将上涨。   
    事实上,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物价一般上涨,萧条阶段的物价一般下跌,所以如同卢卡斯用不完全信息引起的预期误差来解释经济周期一样,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单纯用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现实情况,没有考虑到需求因素以及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对价格决定的作用,显然不可能对现实的经济周期波动作出有理有据的论述。   
    复习思考题一、瓦尔拉一般均衡是怎样处理预期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是怎样处理预期的?   
    二、理性预期假说的涵义和特点。   
    三、为什么按照理性预期假说,凯恩斯主义稳定性政策将是无效的?   
    四、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及其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44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34。   
    第三十二章新的凯恩斯主义   
    第一节   
    概  说   
    一、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   
    为了便于通过对比阐述本章涉及的问题,现简要概述以上各章已经谈到的要点。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假定:1。连续的“市场出清”。就是说,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任何需求方面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导致经济失衡以后,理性的经济主体,即旨在实现效用极大化的家庭(供给生产要求需求消费品)和利润极大化的厂商(供给消费品需求生产要素)   
    ,在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下将促使商品价格和工资即时地迅速地进行调整,以致总会有一组价格使得每种产品的生产者意愿提供的产量恰好等于购买者意愿买进的数量,每个劳动者按照一定的实际工资意愿出售的劳动恰好等于按照该            448   
    。   
    234。现代西方经济学   
    实际工资厂商意愿雇用的工人。   
    2。   
    在瓦尔拉一般均衡的所有产品(和劳动)的供给方程和需求方程中,唯一的自变量是价格(和实际工资)   
    ,上述“市场出清”   
    是通过瓦尔拉在理论构思中所设计的“拍卖喊价人”(auc-tioner)通过不断调整其喊价的“试探过程(tatónement)   
    实现的。   
    因此,事实上成交的均衡价格和相应的供求数量总是位于相关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之点。   
    3。   
    瓦尔拉一般均衡一定意味着充分就业。这是因为,按照“萨伊法则”   
    ,产品的供给创造出对它自己的等量的需求,而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需要是无限的,所以产品的销售是不会成问题的。具体说,鉴于任何生产(供给)形成了参预生产的诸要素的收入(如工资75+利润25)   
    ,人们收入扣除消费以后的余额称为储蓄(如80c+20s)   
    ,储蓄代表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资本)的供给,投资代表对资金的需求,通过资本市场供求双方的作用,必将有一个均衡利息率以保证人们意愿提供的储蓄恰好等于厂商意愿进行的投资。所以萨伊法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只是论证了生产不管怎样扩张,销售总不会有困难。   
    在这条件下,只要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不超过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于增雇工人总会增加利润,所以一定会被厂商雇用。因此如果还有工人失业,除了摩擦性失业以外,只能是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以致未能被厂商雇用的自愿的失业;或者在6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出现的,正在寻求更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的“寻业的失业”   
    (search   
    unemBploy-ment)   
    ,古典经济学的这些类型的失业就是货币主义和            44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4。   
    理性预期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的失业人口。   
    4。   
    连续的“市场出清”意味着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宏观均衡,因而不存在偏离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而只有物价水平随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而上下波动。这在坐标图上表现为总供给曲线AS,是起自充分就业的一条垂直线。   
    对于现实的周期经济波动,古典经济学一般认为是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摩擦”引起的现象。在长时期内,市场竞争(买方内部的竞争,卖方内部的竞争以及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竞争)   
    的力量终究将使经济趋向充分就业。   
    例如马歇尔认为,某些因素引起的资本家乐观情绪引致累积性扩张的经济高涨,而当悲观情绪占上风时,则出现累积性紧缩的萧条阶段。凯恩斯在《通论》中用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下降来解释经济繁荣到达顶峰时为什么会突然爆发经济危机,并转折为累积性经济萧条,也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反映了乘数效应的“通货紧缩缺口”。   
    二、凯恩斯革命与新古典综合   
    凯恩斯革命的核心是否定萨伊法则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的论断,认为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假如人们自愿的储蓄超过了私人部门厂商意愿进行的投资,这意味着会出现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即投资需求不足再加上消费需求不足引起的非自愿失业。为此,他反对传统的预算平衡,主张赤字财政,借助于新增货币发行的政府投资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的要点:(1)利息率由货币市场的货币的供应和人们对货币的需            450   
    。   
   434。现代西方经济学   
    求决定,取代传统的利息率由资本市场的资本的供给(储蓄)与资本的需求(投资)决定。   
    (2)   
    在经济分析中第一次引进消费函数C=C(Y)   
    ,认为消费由收入决定,因此,储蓄与投资趋向均衡不是经由利率的涨跌,相反,投资的变动是经由乘数效应通过收入的变动引致的储蓄的变化使投资与储蓄趋向均衡的:Y=C+F       Fs=I+C。   
    F          F           F(3)   
    在《通论》中,凯恩斯假定货币工资W给定不变,但有的失业工人在物价水平p上升以致实际工资(Wp)下跌时仍愿就业,只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未能就业,这种失业被称为非自愿失业。   
    (4)在IS-LM模型中,物价水平P被假定为外生地给定的,因此,当劳动市场供求平衡的实际工资(WP)为己知,相应的W被决定。所以《通论》实际上假定工资和价格给定不变,来考察货币供应量给定条件下,利息率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均衡值是怎样被决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把物价稳定(或可承受的通货膨胀)   
    和稳定的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有计划的需求管理政策,或称旨在烫平经济波动的稳定性政策,配合着高额累进税制下的所谓“福利国家”的一整套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措施,这样,投资与消费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机制中保证了足够的有效需求,在迄至60年代末的20多年期间,虽然出现了温和的爬行的通货膨胀,年均通货膨胀率在5%下,            45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34。   
    美英在2%以下,但就业率经常接近充分就业,而作为战败国的国土狭小,资源奇缺的日本,在战后大约25年期间实现了GNP年均增长率高达近10%的世界奇迹。   
    美国麻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197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1915— )认为,只要通过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需求管理政策,保持足够的有效需求,1870年边际革命以后法国瓦尔拉的一般均衡或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作为依赖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理论体系,依然是有效的,所以在他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五版(1961)中,把以IS-LM曲线描述宏观总需求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综合为一的理论体系称为“新古典综合”   
    (Neo-clasical   
    Synthesis)   
    (1967年发行的第七版改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在新古典综合中,由菲利浦斯于1958年提出的菲力浦斯曲线作为经验规律附加在IS-LM模型之中,不仅补充了凯恩斯《通论》中未给出的关于物价水平如何决定的方程,而且成为指导政策实践,预测通货膨胀与失业互为消长的理论工具   
    三、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   
    但是,进入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中期出现“滞胀”以后,通货膨胀成为发达国家头号经济问题,长期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综合,不仅受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攻击,而且从50年代以来受到后凯恩斯主义其他流派的攻击,认为新古典综合实际上曲解了凯恩斯本人创            452   
    。   
    634。现代西方经济学   
    建的宏观经济学的原意,其中被称为激进的凯恩斯主义的英国新剑桥学派和新李嘉图主义对美国新古典综合的批判,涉及资本的性质,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制度时代和历史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在美国,自50年代以来,西德瓦。温特劳布(E。   
    R。   
    Weintraub)自称为有别于新古典综合的“后凯恩斯主义”   
    (Post   
    Keynesian)   
    ,在理论模型中强调货币经济中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和政治制度在经济事件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策主张上强调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温特劳布和保罗。戴维森在1978年创办的《后凯恩斯经济学杂志》中,大力主张用收入政策来对付“滞胀”。这一主张也得到美国的一些老牌凯恩斯主义者如加尔布雷斯、阿。巴。勒纳(A。   
    P。   
    Lerner)   
    、阿瑟。奥肯和詹姆斯。托宾等的赞同。作为严重失效的工资-物价管制的替代办法,他们设计了以税收和市场为基础的激励与惩罚并用的方案,这个方案试图把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变成提高工资与物价的各个厂商和工会的私人罚款,而将克制带来的社会利益变成实行克制的人们的私人利益。例如温特劳布主张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而勒纳则主张市场反通货膨胀计划。   
    本章将要考察的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或称新的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   
    ,涉及的问题是6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学文献中提出来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microfoundations   
    ofmacroeconomics)   
    ,就是说,他们认为,美国新古典综合把连续的市场出清的瓦尔拉一般均衡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是曲解了凯恩斯本人的原意,在他们提出的非瓦尔拉均衡(non-walras   
    eqiB    45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34。   
    ulibrium)   
    的凯恩斯宏观模型中论证说明:在保留理性的经济主体追求效用极大化和利润极大化这一传统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下,通过引进数量调节取代瓦尔拉均衡的价格调节,《通论》提出的低于充分就业的非自愿失业均衡不仅是现实地存在的,而且可以论证说明,凯恩斯假定的工资-价格刚性,为什么对工人和厂商来说都是合乎理性的。   
    第二节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   
    一、帕廷金对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   
    自凯恩斯《通论》问世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只要工资和物价能够适应市场供求状况及时进行调整,那么,按照萨伊法则及其微观经济基础的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经济体系的均衡必然是充分就业,因此,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均衡只是建立在工资和物价刚性这一前提之上,因此和凯恩斯断言相反,萨伊法则和瓦尔拉一般均衡适用于“一般”   
    情况,而凯恩斯非自愿失业倒是一般中的特例。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经济学家帕廷金(D。   
    Patinkin)   
    于1956年出版的《货币利息和价格》一书中,把他最先提出的实际余额(Mp)   
    作为独立的自变量,把实际余额效应(real   
    balance   
    efect)和凯恩斯效应纳入一般均衡模型中,建立了被称为凯恩斯的一般均衡模型。   
    通过考察绝对价格水平p、利率r与            454   
    。   
    834。现代西方经济学   
    工资率W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否定了古典理论(包括瓦尔拉一般均衡分析)的商品价值的决定与货币价值的决定互不相涉的“两分法”   
    ,即商品的供求决定商品的相对价格,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价值(一般物价水平)   
    ,从而否定了瓦尔拉一般均衡中价格水平的高低不影响供求的零次齐次性假设,把一般均衡分析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帕廷金一般均衡模型由四个市场组成:商品市场、劳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   
    Q(WP,K0)   
    =R(WP)劳动市场   
    F(Y0,V,M0P)   
    =Y0商品市场   
    VP。   
    H(Y10,1r,M0P)   
    =rP。   
    J(Y0r,M0P)债券市场   
    P。   
    L(Y0,V,M0P)   
    =M0货币市场在上述方程体系中,W=货币工资率,P=绝对价格水平,K0=固定资本设备存量,假定给定不变,r=利率,1r=债券价格,Y0=实际国民收入,假定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因而是给定的。   
    M0=货币供给量,假定为外生地给定的,这样,该方程体系有三个未知变量:P、V和W,根据瓦尔拉定律,如果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那么货币市场也一定处于均衡状态,因而独立的方程式只有三个,因此方程组有唯一解。   
    帕廷金指出,把萨伊法则视为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恒            45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34。   
    等式,只在不使用货币的物物交换才是正确的。在货币经济中,萨伊法则只能解释为均衡条件。例如剑桥方程Md=kPY或(MdP)   
    =kY显然不是一个恒等式,而只是表示Md=Ms0的均衡条件,例如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例如)一倍以后,由于假定人们的实际余额需求是固定不变的常数k,当他们发现手持现金增加了一倍,他们将以多余的手持现金购买商品,由此引起物价水平上涨一倍一直到(2M02P)   
    =k为止。所以剑桥方程只是表示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后,通过实际余额效应的剑桥效应,货币的供求从失衡到重新恢复均衡的均衡条件,因此萨伊法则也必需被解释为一种均衡条件,其涵义是说,消费者嗜好和资源禀赋和技术为给定条件下,总会存着某一物价水平(P)   
    ,能使得商品的总供给恰好等于商品的总需求。   
    对于萨伊法则(Say‘s   
    Law)的这一观点通常被称为萨伊方程(Say‘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