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宏观经济学-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Varga)所制。转引自宫泽建一《国民收入理论》(1979)年            47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64。   
    清算三个阶段周期地反复出现,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10年,这种长度(7—10年)的周期,后来称为朱格拉周期,也是后来各种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周期,现将毕生从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研究的苏联瓦尔加汇集的资料转引如下,以见一般。   
    英国统计学家基钦(Joseph   
    Kitchin)   
    于1923年根据美国和英国资料指出,经济周期有大小两种。小周期长度约为42个月,大周期是小周期的总和,一个大周期包含2—3个小周期。因此,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短周期被称为基钦周期。   
    此外,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 )于1930年根据英、美、法、比利时等国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提出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平均长度为15—25年的周期,据认为与这种周期紧密相关的一个因素是房屋建筑业的兴盛和衰退。所以库兹涅茨发现的周期,常称为建筑业周期。   
    美国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者汉森(A。   
    H。   
    Hansen)在《繁荣与衰退的循环》(1921年)一文中,曾用货币的危机说解释1902年到1908年间美英德三国的经济循环变动。他在1927年出版的《商业循环理论》一书中,评介了1925年前英美德法瑞典、俄国等经济学家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各主要商业循环理论家的见解,虽颇有不可调和的冲突,但相同处正复不少”。   
    他反对消费不足的危机理论,认为经济之所以循环波动的主要根源,在于机器生产方法的工艺性质,尤其是技术发明、新发现、新市场以及资本积累,人口增长等所引起的投资的波动。   
    他在1941年出版的《财政政策与经济            480   
    。   
    464。现代西方经济学   
    循环》一书中指出,“美国的经历表明,主要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大致稍多于8年。例如,在1795年到1937年间,共有17次周期,其平均长度为8。   
    35年……。由于一个或两个次要周期的高峰经常出现于主要周期的高峰之间,可以清楚地看到,次要周期的长度大致小于主要周期长度的一半。在1807年到1937年的130年间,共有37个次要周期,其平均长度为3。   
    51年,……似乎可以说,建筑业周期的平均长度约在17年和18年之间,或大致为主要经济周期长度的两倍“。   
    1925年苏联康德拉惕夫(N。   
    Kondratiev,1892—1938)   
    根据美国、英国、法国一百多年批发物价指数、利率、对外贸易、煤炭产量与消耗量等的变动,认为有一种更长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他指出,从十八世纪末起,存在着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25年,下降35年,共60年;第二个周期,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24年,下降23年,共47年;第三个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24年,1920年以后趋于下降。这种50年左右的长周期称为康德拉惕夫周期。   
    原籍奥地利的熊彼特(J。   
    A。   
    Schumpeter,183—1950。)   
    在1939年出版的两卷本《经济周期:资本家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中,综合前人成果,认为每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其中短周期约40个月,中周期约9—10年,长周期约48—60年。他沿袭康德拉惕夫的划分法,并以他自己的“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时期主要技术发明为标志划分三个周期(见表33。   
    2)。            48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64。   
    表33。   
    2康德拉惕夫周期   
    谷峰谷   
    第一周期1785-17951810-1817184-1851以纺织业和蒸汽机为中心的产业第二周期184-18511870-18751890-1896革命时期靠蒸气机和钢铁业兴盛第三周期1890-18961914-1920 的铁路建设时期靠电力、汽车、化学工业发展生产的时期   
    第二节经济周期理论一个旨在对经济周期这一社会经济现象作出完整的解释的理论或假说,一般涉及下述四个方面:(1)为什么经济扩展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会爆发危机并继之以反方向的收缩过程。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向与人民群众有限的消费(所以是有限的,是因为他们处于无产阶级地位)之间的矛盾的必然产物,每一次危机既是这一矛盾趋于激化的表现,同时又是使这一矛盾获得暂时的强制的解决的手段。   
    (2)   
    经济扩展和经济收缩过程为什么是累积性的。   
    对此,马克思并未给与完整系统的论述,但作了非常准确的启示,例如马克思谈到,当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如英国纺织业)由于任何原因(例如棉花供应暂时短缺)   
    ,以致出现减产、停工、破产和工人失业的局部危机以后,为什么会导致普遍的经济危机时,揭示了后来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当然还不是            482   
    。   
    64。现代西方经济学   
    1931年卡恩最先提出的乘数理论)   
    (参见《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第596—598页)。   
    (3)促使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递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经济周期为什么周期地出现?或者说,周期性的根源是什么?对此,马克思的一个众所熟知的著名论点: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的周期性的物质基础(请读者注意,马克思这句话不是讲的危机的原因或根源,因为危机的根源是资。。。。   
    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是讲的周期性的物质基础)。这一点,。。。。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认为,马克思这一论断,是用自生的“重置浪潮”   
    提供了一个纯粹内部因素的经济周期理论。   
    而英国杰文斯(W。   
    S。   
    Jevons)的太阳黑点说则可认为是用纯粹的外因论来解释周期性的原因:太阳黑点周期地爆发→气候→农业丰歉→经济繁荣与萧条①。   
    ①补充说明两点。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论断:所有经济周期之唯一的共同的特征或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但并不否认每一次危机具有其各自的特点。例如马克思在1858年10月4日《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评论英国议会关于1847年危机的报告时指出“每次新的商业危机所特有的特点,是不应该掩盖所有危机具有的特点。”其二,西方经济学所谓内因和外因,萨缪尔森《经济学》譬喻性地用前后摆动的玩具木马来说明。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也有相应的提法,即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如毛主席《矛盾论》指出,一块石头不能变成小鸡,但鸡蛋(内因)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外因)才会变成小鸡。   
    马克思类似的提法是,“根据”   
    (内因)与“条件”   
    (外因)   
    ,马克思生前来不及对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周期作出完整系统的论述,他遗稿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即关于这里所谓“条件”有诸如“竞争”   
    、“信用”   
    、“世界市场”等提法。            48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64。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中,从十九世纪初马尔萨斯提出消费不足论迄至凯恩斯《通论》以前,经济周期理论多达几十种。   
    30年代大危机后,为了找出萧条的原因和对付的方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的组织并由洛克菲勒基金资助下,进行了两项工作,一是由当时任职国际联盟秘书处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G。   
    Haberler)对以往的周期理论进行总结,其成果以《繁荣与萧条》一书于1937年出版,二是公认为经济计量学的两个创建者之一(另一为挪威弗瑞希(Ragnar   
    Frisch,1895—1973)   
    并于1969年获得首届诺贝尔奖的荷兰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 )   
    ,运用他开创的用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经济理论进行统计检验这一新的分析方法,把哈伯勒整理出来的各种理论同历史事实进行对比,其成果以两卷本《商业循环理论的统计检验》于1939年出版,第一卷阐述他准备在统计检验时采用的方法,第二卷《美国的商业循环:1919—1932年》用所述方法为美国经济建立一个完整的一共包括48个方程的宏观模型来描述1919—1932年的经济循环。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把众多的经济周期理论综合概括为两大类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生的和内生的)理论。外部因素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如太阳黑点或星象、战争、革命、政治事件、金矿的发现、人口和移民的增长、新疆域新资源的发现、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等等。内部因素理论则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内部的某些因素(如投资、消费、储蓄、货币供给量、利率等等)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来解释导致社会经济周期性循环往            484   
    。   
    864。现代西方经济学   
    复地上下波动的原因。首先把外因和内因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理论模型,则是时年24岁的萨缪尔森在乃师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启迪之下提出的,用加速数与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波动的理论模型。希克斯的《一个商业循环理论》(1950年)   
    一书,则是对萨氏模型的进一步补充,此外,波兰卡列茨基于1943年提出的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由于能够充分有效地解释战后经济周期的与战前大不相同的主要特征,得到了西方经济界普遍的认同。   
    总的来说,在所有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中,对于上面谈到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所涉及的后面三个问题,基本上并无分歧,只是各自突出的重点不同,但对于第一个问题,即经济扩展到一定程度为什么必然爆发危机并继之以累积性收缩过程,有重大的不同的说法,因此下面各节评介的周期理论,占用较多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希望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度的理论   
    一、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   
    十九世纪初,法国西斯蒙第(Simonde   
    de   
    Sismondi,173—1847)最先用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化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48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64。   
    可以看作是典型的消费不足危机论。西斯蒙第认为,一个社会之所以耗费劳动从事生产的唯一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由那些不劳动的人的需要来决定,而不是根据生产者自己的需要来决定,这既破坏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自然的直接的联系,也引起了生产无限扩张的可能性。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减少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这是因为:第一,大规模机器生产使许多小生产者破产,从而减少了他们的收入和消费,第二,劳动者尤其是工人阶级情况,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愈来愈坏。他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富人的消费虽将增加,但比起破产和贫困化的人所减少的消费要少得多。   
    总之,西斯蒙第是根据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财富的巨大增长)   
    伴随而生的广大群众的日益为甚的破产和贫困化这一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推导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所以西斯蒙第提出的恢复行会式的工业组织和宗法式的农业的政策主张,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文中称之为在实践上既是反动的,又是空想的。   
    二、马尔萨斯的储蓄过度论   
    我们知道,李嘉图充分肯定的萨伊法则,是以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为前提推导出来的。生产形成收入,收入不是用于个人消费就是用于投资牟利,所以个别生产部门会由于货不对路(比例失调)而同时出现不足或过剩,但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需要是有限的。马尔萨斯正是针对萨伊法则在与李嘉图通信中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在1820            486   
    。   
    074。现代西方经济学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有效需求论,即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受到限制来论证普遍生产过剩是可能的。   
    马尔萨斯的储蓄过度危机论,既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论和分配论)之必然的逻辑推论。马尔萨斯经历了英国产业革命带来的繁荣时期和拿破仑战争带来的经济高涨时期。但在战争以后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失业和萧条,未能迅速得到复苏。另一方面,马尔萨斯反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成本,而成本则由工资原材料再加上平均利润共同构成。这样,要保证再生产持续进行,代表利润的那部分产品必需有足够的有效需求。那末,这一有效需求从何而来?马尔萨斯知道,假如利润收入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只能有简单再生产,所以,节俭、储蓄和资本积累是完全必要的。   
    他说,“亚当。斯密说过,资本由于节俭而增加……,又说财富的增加依存于生产超过消费的差额。这些命题在很大程度内的真实性,是完全无可怀疑的……,但是如果把储蓄的原理推得过度,也会摧毁再生产的动机。……如果生产远超过消费,积累和生产的动机对于有主要购买能力的人们来说,一定会因为缺少一个有效需求而减少。这两个极端是明显的,因此在两极端之间必然有某个中间点。”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6—7页)。   
    原来,在马尔萨斯推理过程中,他同李嘉图一样,假定储蓄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请读者注意,凯恩斯否认萨伊法则的基本论据是认为,由于可获利的投资机会枯竭,因而储蓄有可能并不全部转化为投资)   
    ,并且认为,投资的结果,归            48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74。   
    根到底是生产出更多消费品,产品的销售完全取决于个人消费。就是说,他发现,假如储蓄太少,不利于资本积累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假如储蓄过度,既直接减少消费,又间接导致更多消费品供给,所以他认为,要使得生产与有效的个人消费需求之间始终保持平衡,关键在于使得储蓄既不太少也不太多。   
    为了避免根源于储蓄过度而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马尔萨斯的对策是,增加不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的消费。和斯密一样,马尔萨斯把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人称为生产劳动者,而把提供劳务消费产品的人们称为非生产劳动者,这包括官吏牧师、教师、医生以及家庭奴仆等。   
    他说,“对于一个生产力强大的国家,拥有一批不从事生产的消费者是必要的”。   
    (同上书,第398页)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相当大的阶级的人,他们既有意愿,也有能力来消费比他们所生产的更多的物质财富,不然的话,商业阶级就不能继续有利地生产超过他们所消费的那么多的东西。在这个阶级的人当中,地主们无疑居第一位;但是如果没有他们豢养着的大量仆役来帮助,单靠他们自己的消费就不足以维持和增加产品的价值,不足以使产品数量的增加超过对价格下跌的抵消。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家也不能有效地继续照旧储蓄”   
    (同上书,第400页)   
    三、霍布森的储蓄过度(消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