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艺术史-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森斯坦在完美的蒙太奇及强烈的“杂耍”镜头之外,又显示出了他在造型 

上比以前更加注重,如对主题的反复表现、形式的变化、形象的对位法及广 

泛隐喻的对位法等等,而且也开始着意描写主人公的个性。 

     爱森斯坦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拍摄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伊凡雷帝》等,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和高峰之一。 

     除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以外,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也受到各 

国电影界的重视。 

     普多夫金(1893—1953年)当时名望几乎与爱森斯坦并驾齐驱。他 1893 

年生于奔萨,27岁入苏联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学习,29岁转入库里肖夫工作 

室学习与工作。在库里肖夫的指导下,曾做过副导演、剪辑师、编剧和演员。 

     1926年,普多夫金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大型影片《母亲》。这是根据高尔 

基的小说拍摄的影片。在改编技巧上可谓出类拔萃,并使普多夫金的现实主 

义的美学观点得到充分发挥。《母亲》一片中的母亲,是饱受生活折磨、逐 

渐认识到她所属阶级的责任的人。普多夫金的影片在内容上是表现社会的影 

片,但在形式上则是属于心理学的作品,因为他是以一个主人公为中心来描 

写的。这与爱森斯坦是截然不同的,但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母亲》这部 

影片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被选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 



一。 



     继《母亲》之后,普多夫金又接连拍了《圣彼得堡的末日》和《成吉思 

汗的后代》。这两部影片都继续发展了《母亲》一片中的那些美学原则,成 

为苏联20年代电影的杰出之作。这几部影片奠定了普多夫金在世界影坛的 

地位,同时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普多夫金拍摄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的影片。 

如《米宁和波扎尔斯基》、《苏沃洛夫大元帅》、《海军上将纳希莫夫》等。 

     普多夫金还是苏联最早的电影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创作活动与理论研 

究对苏联和世界电影都有一定的影响。 


… Page 68…

                               5。美国电影 



      (1)对早期电影作出贡献的几位杰出人物 

     一般认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以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的1893年为标志。 

但是几乎有十年的时间,电影在美国仅仅是作为通俗游艺场中的一个节目出 

现的。由歌舞游乐场进入小剧场之后,也只是在剧目演出后放映,而且也没 

有什么创新。 

     史家认为,对美国早期电影的发展和提高做出贡献的是格里菲斯、英斯 

和塞纳特。其实,对美国电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家当首推爱德温·S·鲍 

特。 

    ①鲍特1870年4月21日生于苏格兰商人家庭。1941年4月30日卒于 

美国纽约。曾是爱迪生的制片经理。1903年,鲍特拍摄了《一个美国消防队 

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 

他在影片中采用特写交替切入,停机再拍、摇拍等技巧。《一个美国消防员 

的生活》虽较幼稚,但却是美国第一部经过剪辑的影片,而根据强盗抢劫火 

车的社会新闻改编的《火车大劫案》堪称美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 

影片,往往被人们错误地称为第一部讲故事的电影,实际上它的重要性不在 

于讲一个故事,而在于它讲故事的方式。因为电影讲故事的历史在此之前就 

已经有好几年了。这部电影表现四名强盗抢劫一列火车,打死一名乘客,而 

最后全都在和民团的枪战中被打死。鲍特在时间上往回切,并且在组织民团 

和强盗逃跑这两件事之间在空间上来回切换。 

    鲍特在影片中最杰出的技巧在于切换,这些切换就造成了省略,从而使 

观众在时间和空间中断的情况下能够推想一个完全清楚的连贯性,不能不承 

认,鲍特是善于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正是由于《火车大劫案》片子 

的成功,才使它占据银幕足足有十年之久。 

    ②格里菲斯(1875—1948年)在美国早期电影中的巨大贡献是不容置疑 

的。他善于吸收各派或各个导演一点一滴的发明,加以融汇贯通,自成体系。 

他在自己的影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交叉剪辑,平行移动,摄影机运动,特写镜 

头改变拍摄角度等电影技巧,为电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美国好 

莱坞的形成,与格里菲斯最先把摄制组搬到西海岸有着必然的联系。1915 

年,他摄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无论从导演手法和摄影技巧方面都吸引 

了大批观众,并引起电影艺术家和评论家的重视,成为电影历史中的经典影 

片。当然在商业上也赢得了巨大成功。紧接着于1916年拍摄了史诗性的影 

片《党同伐异》,这部影片中包括四个部分:“巴比伦的陷落”、“基督的 

受难”、“圣把托罗缪节的屠杀”和“母与法”。并用平行剪辑交替表现这 

四组完全不同的故事,然后又以“排斥异己和仁爱之间的斗争”这个模糊的 

主题相联系,摄制胶片达十万公尺,雇用人员不下六万人。这两部影片是格 


… Page 69…

里菲斯电影艺术审美实验达到高峰的标志。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认为格里菲斯“不仅创造了杰出的艺术 

作品,而且创造了一门全新的艺术”。他把由格里菲斯奠基的使电影最终脱 

离戏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四大原则:一、在同一场面中,改变观众与银幕之 

间的距离;二、把完整的场景分割成几个部分或几个“镜头”;三、在同场 

面中改变拍摄角度、纵深和“镜头”的焦点。四、蒙太奇。 

     格里菲斯对电影艺术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很有价值,至今仍不失其光彩。 

比如,他期望“电影能帮助人们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文明世界消除武 

装冲突。……使用活动图像这种通用的语言,可以在全世界建立人类间的真 

正友谊。”他认为:“电影是一个孩子,我们这一代给他以生命,随着它的 

逐步成长,它将取得神奇的发展。我们这些可怜的生灵无法想象它的潜在能 

力,我们应在它年轻时善待它,这样在它成熟之后回首童年才不至感到遗 

憾。” 

     ③英斯 (1882—1924年)和塞纳特 (1880—1960年)也都是美国电影 

形成时期重要的、颇有影响的人物。 

     英斯拍了大量以南北战争为主题的影片和西部片。英斯在影片中特别注 

意渲染画面的气氛和真实感。如他雇用真正牛仔和印第安人当临时演员,购 

买了2万英亩土地,畜养了成群的牛马,作为西部片子的拍摄现场,可以说, 

英斯为美国西部片子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塞纳特则是美国喜剧影片的先驱。由于他嗓子好,在纽约谋生时,得 

以在一些歌舞杂耍剧里扮演角色,后来改当演员并当导演,在实践中逐步积 

累了表演和导演的经验。1912年,创立了启斯东电影公司,以摄制喜剧片著 

称,他拍摄的许多影片如 《伙伴们》、《蒂丽情史》、《卧车的新娘》等, 

在美国银幕上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喜剧片风格,再加上一些特技摄影,使作品 

轻松活泼,富有生气,曾一度风靡。 

      (2)喜剧大师卓别林 

     喜剧片是美国无声电影时期表现出来的主要成就之一。塞纳特是举世公 

认的喜剧先驱人物。他和格里菲斯一样,也是一个最善于发现和培养才干演 

员的人。很多默默无闻的演员,经过塞纳特的培养和使用,成了大明星。 

     1913年,塞纳特看中了正在美国巡回演出的英国年轻的哑剧演员查尔 

斯·卓别林。从此,美国喜剧片的成就与查尔斯·卓别林的名字就分不开了。 

     卓别林(1889—1977年)生于伦敦后定居美国,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 

演员,从小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5岁时曾代替母亲登台演唱。20岁那年, 

他加入了卡尔诺剧团。卓别林在剧团学习跳舞、翻跟斗、练习杂技,他除了 

学习无声艺术的一般手法之外,还学习一种使所有的动作具有一种非常优美 

的感觉的技术。 

     1913年末,卓别林与启斯东电影公司签了为期一年的合同,开始了他的 

电影生涯。卓别林的第一部影片摄于1914年2月,名叫《谋生》。而那个 


… Page 70…

头戴圆顶礼帽、足登一双特大皮鞋、留着一撮小胡子、穿一条肥大的裤子、 

手持细且短的手杖、走路象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完整形象,是从卓别林的 

第四部喜剧片《阵雨之间》中诞生的,这一形象成为独树一帜的卓别林喜剧 

电影的主要形象。 

     卓别林不仅对美国喜剧电影,而且对世界喜剧电影事业贡献也是巨大 

的。他一生共拍摄了80多部喜剧片。其中重要的有《淘金记》、《城市之 

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 

     1972年,为表彰卓别林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美 

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艺术成就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电影迅速衰落,美国电影的竞争对象,如法国、 

意大利、德国、瑞典、英国的电影事业均陷于瘫痪,这对美国电影来说,是 

极好的发展机会。1914年以后,美国电影的生产指标一直以惊人的速度上 

升,到1917年,几乎全世界的影片生产都掌握在美国人手里。美国切实地 

垄断了世界的电影市场。 



                                6。丹麦电影 



      (1)北欧电影公司及第一个博得国际声誉的女演员尼尔森 

     作过巡回放映商的奥尔森于 1960年在哥本哈根成立了北欧电影公司。 

北欧电影公司的成立,使丹麦开始了电影生产。该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猎狮记》,由舞台演员拉尔森导演并演出。影片类似新闻纪录片,一只从 

动物园里弄来的老狮子,在用人造椰子树装饰起来的海滩上被猎人们打死, 

然后就是残忍地解剖狮子的镜头。这是丹麦第一部获得成功的影片。后来, 

拉尔森又导演了一部名叫《白人妇女的贩卖》的影片,被认为是第一部在国 

外获得成功的影片。 

     北欧影片公司拍了《猎狮记》之后,就主要从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 

片的拍摄。如1907年拍摄了《茶花女》、1910年拍摄了《哈姆雷特》等, 

这些影片都是照搬舞台表演。这一时期,丹麦又出现了几家电影公司,所拍 

影片主要是喜剧片和情节片,虽然大多影片情节雷同,也谈不上对社会现实 

的深刻反映,但是演员的表演和摄影技术都较为出色,以致于对其他国家电 

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俄国电影就曾明显受到丹麦电影的感染。同时 

期,丹麦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如普西兰德、维托邦托彼丹、封斯、南 

森等等,但最著名的、也是丹麦电影史上第一个博得国际声誉的电影演员是 

女演员尼尔森,她的确倾倒了一代电影观众,柏林、圣彼得堡、巴黎和纽约 

的观众都争先恐后地去看她的影片。尼尔森主演的影片大都是根据一些浮华 

剧拍摄的。 

     尼尔森 (1881—1972年)生于哥本哈根。21岁起开始在剧院演戏,扮 

演的角色大多是神秘的、命中注定不幸的女人,可以称得上是银幕上杰出的 


… Page 71…

悲剧演员。有声电影出现后,尼尔森就很少参加演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丹麦流行描写灾祸的影片,如布洛姆根据德国作 

家霍普特曼所写的小说,拍了一部名叫《大西洋》的影片,在摄影场里演出 

狄坦尼克号遇难沉没的故事。与此同时,情节复杂离奇的侦探故事片也日益 

增多,如克利斯登森拍摄了《神秘的无名氏》、布洛姆拍摄的《印度的坟墓》 

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没有使丹麦电影事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产量 

有增无减,中欧各国争映北欧电影公司的影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 

也摄制了一些宣扬和平主义的反战影片,如布洛姆导演的《为了祖国》、麦 

德森拍摄的 《永久的和平》、《放下武器》和《天上的船》等等。 

      (2)克利斯登森和德莱叶 

    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导演有克利斯登森和德莱叶。 

     克利斯登森(1914—1967年)被称为纪录电影丹麦学派创始人之一。1939 

年他首次拍摄《西兰岛一角》,1944年他用自己拍摄的素材编辑成《丹麦在 

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影片。他的一部被公认是最佳影片的《你的自由受到 

威胁》,是用抵抗运动参加者秘密拍摄的最珍贵的素材剪辑而成的。他拍摄 

影片的一大特点是,极力在日常生活的材料中捕捉他需要的镜头而拒绝用预 

先组织的拍摄方法。 

    德莱叶 (1889—1968年)1912年起在哥本哈根的北欧电影公司工作。 

1919年开始作导演,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大总统》就利用了蒙太奇的艺术 

手段和特写镜头。  1927年他在法国摄制了一部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一定地 

位的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影片在导演和摄影技术上都有新的探索。 

1955年拍摄的《言词》一片,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奖。 

    德莱叶具有高深的电影专业修养,善于使各艺术要素结合为统一的整 

体,善于采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镜头、富于联想的蒙太奇来最充分地揭示人 

物的内心世界。 

    德莱叶对丹麦纪录电影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莱叶被公认是丹麦艺术电影的创始人之一。 

      (3)二次大战结束前的丹麦电影 

     20年代,闹剧片成为丹麦最受欢迎的样式,如劳里春导演的《电影、调 

情和订婚》、《他,她和哈姆莱特》等。这些影片一般都表现滑稽可笑但又 

非常可爱的流浪汉的异常经历。 

     有声电影出现以后,丹麦电影艺术开始衰落。整个30年代,丹麦没有 

产生出重要的作品,即使根据有很高成就的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也没有达 

到一定的艺术高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却生产了一些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影片,如 

1942年雅各布森拍摄了一部剪辑得很出色的影片 《八个协定》。德莱叶在 

1943年拍摄了丹麦当时最好的一部故事片《愤怒的日子》,这部影片取材于 


… Page 72…

挪威中世纪的一桩所谓“女妖案”,目的在于影射法西斯的残暴。 

     大战结束后,丹麦电影工作者努力通过电影艺术反映丹麦的抵抗运动, 

推动了丹麦电影事业的发展。 



                                7。瑞典电影 



     瑞典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丹麦电影的影响,在电影创作上最初都是仿 

效丹麦的题材和模式,如被称为瑞典电影界泰斗的斯约史特洛姆和斯蒂勒, 

在最初拍摄的故事片中都明显带着丹麦影片的痕迹,如斯约史特洛姆的《血 

的声音》、《爱比恨有力量》,斯蒂勒的《黑色的面具》、《吸血鬼》、《当 

爱情死去的时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他们才转而拍摄本国题材 

的影片,并在拍摄手段和电影民族化的表现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电影史家一般认为,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拍摄的故事片《赛尔日·维根》 

是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部电影里,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瑞典古典 

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这个学派的影片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做了富有 

诗意的描绘,并使农民、渔夫和城市贫民登上了银幕。较为著名的影片有《生 

死鱼》、《煤矿工》、《英格玛尔尔的儿子们》和《鬼东魅影》等。 

     瑞典古典学派的一大功绩是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明星的著名电影演 

员,葛丽泰·嘉宝是其中最为出色的明星。 

     嘉宝(1905—1990年)生于斯德哥尔摩。由于容貌美丽,曾为一家百货 

公司拍广告短片。1922—1924年靠奖学金入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学习,此期 

间被著名导演斯蒂勒发现,应邀在《科斯斯塔·柏林的故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