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看他不相信,你说得很好听,你能做得到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的认知,要学释迦牟尼佛真做到。我们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大的福报,但是小的福报也能舍,早年我们在台湾有一个小小的华藏图书馆,不大,没有我们现在协会这么大,我们现在的协会大概是过去台湾华藏图书馆的三倍,我们能舍,欢欢喜喜的舍掉。我们在美国的道场还像个样子,能舍。以后在新加坡,新加坡我们也是拿钱买个道场,新加坡的房地产也是寸土寸金,买这个道场花一千万美金,送给新加坡净宗学会,我们在那里住了三年,离开了,舍了,送给它,能舍。愈舍愈多,舍掉新加坡我们到澳洲,澳洲我们现在有土地,那边是用英国制的,我们有三百多英亩的土地,比新加坡大得太多,愈舍愈多。
佛在经上教我们一点没错,半个世纪来是我们亲身体验的,舍财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聪明智慧,你们如果要详细的听我讲经,我还保留过去的这些录相带、录音带,你把从前的跟我现在所讲的一起来听听,你就晓得我现在进步有多少,年年不一样,长智慧。第三个是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大家都看到的。你修这三种布施哪有没有果报的道理?真的,一点不假,证明佛所讲的完全正确,你为什么不舍?舍占大便宜,舍得真福报。所以究竟的,舍执著,你证阿罗汉;舍分别,你证菩萨果位;舍妄想,你成佛了,这是我们今天努力的目标方向。我们再看下面这首偈,第十一首:
【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於诸欲乐无所受。】
这首偈是这里面讲的一切利行里三种利行的第三,就是现前跟后世都有。昨天我们所谈的是现前的利益,上面这首偈讲后世,未来的利益,这首偈是现在跟未来统统都有。所以你有家,这个家要认识,家是什么?『贪爱系缚所』。你要真的认识、明白了,这个家是不是真的要舍掉?不一定,看缘分,为什么?你真的认识它就不受其害,怕的是不认识,不认识你迷在里头,认识之后你觉悟了,你不迷在里面,所以你就可以做到心出身不出,一丝毫妨碍都没有。你不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你在这个家里头身心都不出,那就是经上所说的麻烦了。
你看中国人写这个「家」字,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你看家,上面这个宝盖要写成篆字的话就很容易看出来,篆字那个宝盖是个小房子,房子里面是个小猪,小猪关在笼子里头,这叫家。古人造字让你看到生智慧,让你有警觉性,这个东西是需要,但是要知道它并不是好东西。你看「爱」字,爱字当中是个心,你把心拿开是什么?是受,这就什么是爱?真心的感受。所以中国文字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你不认识这个字,你不知道怎么念法,你看那个样子你能体会到意思。所以如果你在家,你有高度的警觉、有真实智慧,不生贪爱,不为家业所系缚,你就解脱了,你就是在家菩萨。
佛陀当年在世他老人家示现出家,身心俱出,同时又有一尊佛,维摩长者,维摩长者是佛,示现在家,心出身不出,维摩跟释迦牟尼佛是同样境界。所以佛的学生,像目犍连、舍利弗这些大弟子,见到维摩居士都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相同。舍利弗、目犍连是阿罗汉,见到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处处是以学生的礼对待老师,这要懂得。所以菩萨有在家菩萨、有出家菩萨,阿罗汉有在家阿罗汉、有出家阿罗汉,佛有在家佛、有出家佛,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统统是做样子给那些还在迷而不觉的人给他们看。目的?只要你肯放下,事上没障碍,没关系,完全看缘分,你觉得应该用什么缘分做出好样子帮助社会大众觉悟,你就用什么样子,没有一定的形式,所以佛法是活活泼泼。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这么做法?『欲使众生悉免离』。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出家?做出这个榜样给人看,做出教人家不要争名、不要争利、不要去贪图荣华富贵的享受,为这个,做给你看。『故示出家得解脱』。「故」是因为这个缘故、因为这个理由,做出出家的样子,真得解脱了。解是解除一切烦恼,三大类的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解除了。脱离三恶道,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释迦牟尼佛能在一生当中做到,我们要晓得。真正放下之后,你所得到的没法子想像。世尊为我们做出示现,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的示现更精彩,这一点学佛的同学一定要好好的把它记住,为什么?然后你才晓得学佛真殊胜,在世出世间法里头找不到,没有东西能跟它相比。
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开悟的时候,怎么开悟的?先要把这搞清楚。这个示现我跟同学说了,我是几十年才看出来,虽然《释迦方志》、《释迦谱》五十六年前我就开始读它,章嘉大师叫我读的,没看出来。你看我们现在学佛到处求老师,我还要求方东美先生,还要拜章嘉大师,后来还要去亲近李炳南老师,亲近李老师十年,跟章嘉大师三年,这是学佛。释迦牟尼佛学佛学了十二年,参学参了十二年,我学了十三年,他十二年觉悟了,我十三年还是糊涂,没觉悟。到最近,两年前有个同学送了一本《释迦谱》给我,我从头再细细看一遍,温习一遍,五十年没有去读它,再温习一遍,看出来了,看出门道出来了。
那就是真正看出释迦牟尼佛他是表演给我们看,十九岁到三十岁十二年去学习。你看以他的身分,王子身分,贵族,又聪明智慧,这样的学生,这么一个年轻人,哪个老师不喜欢?肯定记忆力强,理解力强,人人都喜欢教他。他这十二年当中真的是世间法全都学到了,学到最后怎么样?没用处,不究竟,这到菩提树下去打坐,把这个东西全放下,全丢掉了。放下了才开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然后出来讲经教学是从自性流露的真实智慧。世尊教学四十九年,给诸位说,没有讲义,没有课本。一个人去找他,也教,两个人找他,也教,几十人、几百人,也教,有教无类,你问什么他都能给你解答。佛陀灭度之后,弟子们把他老人家在世所说的这些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流传后世,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他大彻大悟,他悟的是什么?佛在经上没详细说,但是在一切经里面散见太多了。
可是在中国,中国也有一尊佛出世,这个诸位要晓得,他不是菩萨,他是佛,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给我们表演的,不学,不认识字,从来没上过学,也没有到处去学习过。他是个孝子,父亲早年过世,老母亲把他带大,他奉养他的母亲,砍柴,做樵夫,每天上山砍柴,把柴卖掉之后买一点米、买一点菜回家去养老母亲,孝子。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偶尔在卖柴的时候遇到一个人念《金刚经》,他从窗户外面经过听到里面念经,听得很有味道,他就站在那里听,愈听愈欢喜,就进去向这个念经的人请教你念的是什么?他说念《金刚经》,他把所听的他能够理解就跟他讨论。这个居士听到他的言论觉得他很不平凡,不是一般人能够讲得出来的,所以就极力推荐他到黄梅去参访五祖。他老母亲?这个居士拿了十两银子帮他安家,照顾他家里:你放心,家里有人照顾,你去拜访五祖。到黄梅住了八个月,五祖派他什么工作?派他到厨房去舂米、去破柴,还是他的老本行,从来没有进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讲堂,这就是没念过书,没学过。到传法的时候,五祖不传别人,传给他。这个故事《坛经》上记得很清楚。
半夜三更五祖召见他,给他讲《金刚经》,当然是只讲大意,我相信也不要经本,就是讲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底开悟了,真的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那个境界完全相同。他把这个境界说出来,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自性清净心(真心)从来没有染污过,现在有没有染污?没有,每个人都一样。现在染污的是什么?染污的是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真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具足就是佛在《华严》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你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具足智慧,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德能、道德、技能没有一样你不精通,相好是福报,你自性里统统具足,哪用到外面求!福报多大?你看《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你看《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那就是你的福报,你本性里头本来的福报,不是从外头求,外面没有。
第四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就是你的心是定的,《楞严经》上讲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讲「师子奋迅三昧」,自性本定,你有没有?有,并没有失去。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宇宙从哪里来的?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心现识变。彻底清楚、彻底明白了,有没有学?不要学,怎么明白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是。妄想执著是什么东西?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种错误的、虚妄的见解,佛经里面讲的不相应行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抽象概念,不是事实,但是这种抽象概念你要是执著不放下,它真起作用。起什么作用?把你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相统统障碍住了。
我为了讲这个事情我做了三张彩色透明的,黄色的代表妄想,蓝色的代表分别,红色的代表执著。现在就成这个样子,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我,我们把眼睛障碍了,你看不到我的眼睛,我也看不到外面境界。那么问一问,它有没有真的障碍眼睛?没有,像戴眼镜一样,没有。有没有障碍外面境界?没有。所以妄想分别执著对法性没有障碍,对外面法相也没有障碍,实在讲,我有这个东西它真的成了妨碍,使我见不到外面的真相。佛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你先把执著拿掉,执著不要了,放下了,这是什么境界?这是阿罗汉,没有执著就是阿罗汉。那我们这样子?现在看外面还看得清楚,像戴太阳眼镜一样,我们戴上一个深绿色的太阳眼镜,看外面还能看得清楚,阿罗汉。加上这个,完全看不清楚,凡夫,六道凡夫。如果再把分别放下,不分别了,那就像戴上黄色的眼镜,这样看,你能看得到我,我也能看得到你,很清楚了,这是什么?这是菩萨。这个再放下,这就叫本来是佛。
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只要把虚妄的、抽象的意念,可以说这是错误抽象的意念,你只要把这个东西肯放下,世尊说你本来是佛,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你本来是佛,就这么回事情。你肯不肯放下?要不要学?不要学,释迦牟尼佛学了,没用,全丢掉,十二年所学的全丢掉,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的,根本不学。你看世出世间法他放下之后,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现前了,没有一样不通,你去问他,他没有一样不知道。这是我们在《大藏经》上看到,你看经典里面许多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他老人家解答的都那样的美妙,好像都是专家、都是内行,实际上很多专家、内行还不如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那样通达?自性的智慧现前,自性里面的德能现前,一切是自性上本有的,不要到外头去找。
我们说这个话没人相信。我在早年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我似懂非懂,教我什么都不学我不相信,学了这么多年才明白。学了怎么样?要把所学的统统放下,然后展开经文是用自性本有的智慧来对待,一切诸佛如来自性智慧跟我们自己自性智慧是完全相同的,你才能解诸佛的真实义。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就这个意思。所以佛是慈悲到极处,给我们做这样示现,让我们真正了解事实真相,问题就是你信不信,你要是相信,你要是肯放下,一切是现成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自性智慧现前了,自性的福报现前了,身体真的是金刚不坏身。
人身体有病,病从哪里来?病从你的生理上的细胞、器官不正常,这才生病。为什么不正常?烦恼、习气、业障,这是不正常的根源。不要说是妄想、分别,那个不要理,我只把执著放下,你就能够得真正的智慧福报、健康的身体,为什么?整个身体的细胞、器官统统恢复正常,道理在此地。所以纵然有疾病,我们现在是非常了解,要不要看医生?不需要,用自己意念就恢复正常。真的息灭贪瞋痴,我常常讲的,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它就恢复了,那个不正常的细胞恢复正常,不正常的器官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就是跟大自然融合成一体,佛家讲金刚不坏身,就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要懂,要参透。
『於诸欲乐无所受』。欲乐可不可以有?可以有,受是心,你心里头不能有,心里面有就会生病,事上有没有关系,心上不能有。可是初学的人一定从事上下手,事上你要是不把它舍掉,你要想心清净那很难做到,必须先从心上放下,然后事上需要的时候可以。那是什么?那是度众生的方便,就是四摄法里头的同事摄,可以,真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下面这二十几首偈统统要讲这些事情,全给你讲同事摄,然后你才晓得大乘法确实不可思议,太完美了,一丝毫缺点你都找不到。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三五卷) 2007/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3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六段「明四摄摄生三昧门」,今天我们从第十二首偈看起:
【菩萨示行十种行。亦行一切大人法。诸仙行等悉无余。为欲利益众生故。】
这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的是摄二利行,「初句」,就是第一句,「摄二利行」。二利清凉大师讲了两种,一种就是「十种清净利行」,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令离十恶,即此世他世乐利行」。我们从清凉大师这个意思能够理解,二利,第一个是自他二利,第二种是今世、后世二利,这个意思讲得很圆满。二利行里面所包括的,这十种行就不是有一定的讲法,十在《华严》是表法的,表圆满,所以数字从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在《弥陀经》里面用七,七也是代表圆满。七怎么说?四方、上下加上当中,所以这是个圆满。所以佛法里表法的意思很多。
如果就现前来讲,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地区这十种行应该怎么讲?真的是清凉大师第二所提的令离十恶。离十恶反面就是修十善,真实利益,利益无尽,为什么?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本,你看经上给我们说得多清楚、多明白,从人天法提升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一直到无上菩提,无不是以十善为基础。像盖大楼一样,盖一百层的大楼,什么最重要?地基最重要,十善业就是地基,你说这个多重要。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疏钞》里面有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可以做参考,为什么?有时候举得太深,在他老人家那个时代行,举这种例子好,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水平比我们高,比我们淳厚。他生在盛唐的时代,那个时代一般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儒释道的根,所以这十种清净利行对他们来讲真能做得到,我们今天读了,读了怎么样?都做不到。所以经上讲的这个是个活句,完全是讲原理原则,祖师的注解就不是活句,是适合於那个时代,当然他也考虑到给后人做为参考资料。诸位要记住,特别是学讲经的同学们,是提供你做参考资料,至於你怎么样讲法,一定要适合於现代这个时代、现代人的根性、现代社会的需求,你这才能解决问题。
清凉是唐朝人,我们不能把时代回到唐朝去,这是不可能的,时代永远在前进,但是,不但是唐朝,历代的注疏都值得我们做参考,为什么?我们才懂得这个教学的变化。所以你看这一部大经的注解,汉人怎么说的,汉朝时候,魏晋南北朝怎么讲的,隋唐怎么讲的,宋代怎么讲的,元明清怎么讲的,你从这个地方就明白、就开悟了,今天应该怎么讲法这就明白了。佛在经上说了一句活话,『菩萨示行十种行』,这十种我刚才说过了,十是代表无量、代表圆满,圆满的行,这个行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所学的,学了之后做出来,这个学实在讲就是效法前人。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也就是五千年的智慧跟经验的承传,有理论,理论在经里面,都是讲原理原则,永恒不变;有经验,经验在历史。你看看每一个朝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