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清华校长梅先生有这样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应是保持人文传统,承续文化命脉的场所。而今日大学唯大楼竞起,“建设”遥遥领先于“教学”,其品质的“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早已是公认的事实。
五年的大学教师生涯,让陈丹青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的大学教育。他说:“学校的主人,学生也。学生活跃,则气氛活跃,反之亦然。就我所见,本院学生在教学中始终是缺席者,沉默者,唯考试交钱,顺应教条而已。如前述,社会的功利观,应试文化的恶性?环,加上管理教条节节收紧,已长期磨损大学生的朝气、锐气、志气与青春活力,当今艺术学生精神、心理乃至智能,普遍压抑被动,而其集体性格是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
“当今学院是产业,教职是饭碗,凡此种种,均与学问之道无涉,人文状况魂魄离失,伪学术当道,功利心态势成主流,学术腐败弄虚作假乃为常态。其后果,是有效扭曲教育功能,持续败坏学术道德,动摇学院的超然立场,其形态是教育界的权利游戏、潜规则与庞大的行政势力网。”
进而他提出质疑:“世界范围大趋势,乃科技主义和实用主义压抑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中国是 发展中 国家, 科技至上 的国家功利主义因之尤急、尤偏、尤甚。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于今日国情仅属装点门面,怠无实质可言,此状为五四运动近百年来所仅见。”
陈丹青在辞职报告后写道:“五年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而在辞职报告的附件中他表示:“我对教育体制的持续批评,出于对人文状况的操切之心。我不愿混饭吃,也不知道怎样违背自己的性格。”
陈丹青的辞职报告是2005年10月份递交上去的。据他后来回忆:“院方校方均约谈挽留,情辞恳切,而本研究室六位学生,尚待就学两年余,于2007年才能悉数毕业,本人的教学名分与手续诸事,不可虚悬。经D商,近日与院方再续教学合约两年,其间,继续承担本研究室教学及春秋两季各系大课,不再招生,不再兼本科教学,迄至2007年,遂愿离职。”
陈丹青终于离开了清华园,他说:“我不想再玩下去了,我知道,这样做是一种奢侈。”
其实早在2004年,提出辞职之前,陈丹青就针对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在《艺术世界》发表文章细数其谬。他指出有人说艺术学生掌握外语有益国际交流,这纯属神话。今日大学生国文水准每况愈下,思之令人惊心,今欲补救,追之晚矣。盖国文者,国之文化命脉所系,国文不通,学生知识水准、文化修养、人格品质必混沌衰蔽;国文不良,则外语也必不良,此
第二章 以辞职的方式拒绝(4)
亦常识而已,而考试政策竟公然罔顾之。“两课”紧箍咒的实质,乃是“权力”,不是“知识”,更不是“教育”。
2006年11月21日,陈丹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辞的不是学校,而是体制”。
对陈丹青从清华大学辞职一事,著名学者徐友渔评论说:“陈丹青从清华大学出走,不仅是告别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回归他曾经生活过的真正艺术家的自由、游荡的日子,而且也是对现行体制中不合理和荒谬的规则发出挑战和考问。他的举动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仅有在校的学生、教师,还有已经离开学校,但对高校体制诸种弊端记忆犹新、心有余悸,甚至受过伤害的人。”
另有评论指出:媒体和公众对“陈丹青辞职事件”持续不断的兴趣,除了其本身的轰动效应外,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国人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与不满。
一位在校大学生的网上留言,表达了不少大学生的苦恼与心声:作为一个英语成绩不佳的艺术生,我真的恨透了这样的考试制度。可是,我想知道的是,作为身在其中的我们,究竟该怎么做?为了将来有口饭吃,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我们能像陈老师那样一味地抗拒这样的教育制度吗?不能,我们没这个资本。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做什么?学英语,耗费了大把的光阴还未必能学得好,反荒废了专业;一心扑在专业上,你专业再好,求职时拿不出英语四级证书一样被拒之门外。?能告诉我,我们该怎么做?
教育病了,教育的沉疴有目共睹,而改革的脚步却依然沉重而迟缓。武汉大学原因校长刘道玉认为,要治理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首先必须重建中国大学精神,这就是“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他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没有必要经营学校。”
2007年8月,××大学一位青年教师的辞职信在网上流传:
尊敬的×××校长:
我是本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三年前博士毕业于xx大学,结束了清贫的学生生活,带着希望和憧憬,有幸来到了现在工作的大学。不幸的是我的生活和理想都遇到了危机。
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水平也节节上升,诸如:学校周围的房价已到了八九千一平方米了,菜市场的肉价已到了每斤十几元;到外面吃碗水饺、面条也都涨价了。可我的工资是区区两千五百“大洋”!当别人问起我工作的现状时,答曰:“压力大,工资低。”无人相信!邻居老奶奶瞪着眼睛说:“不是吧?我孙子大专毕业,现在一个月四五千呢!当初我们都羡慕你呢!”
我不喜欢与人攀比,以前的同学年薪大多十几万,我不羡慕。可是我也要生活!我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何时才能把女友娶进门?
今年年初,我们都共同期待传说已久的加工资。工资终于加了,可没有哪个年轻老师高兴得起来,我们只加了一两百,幅度小于10%,而月薪五千左右的教授加一千左右,幅度达20%。这几年,国家以及省里出台了很多关于加工资的文件,可我们学校很少加上!不加也应该让我们知道不加的理由吧!
学校的等级制度,在各个环节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职称的老师上同一节课,课时费不同;不同级别的老师出差享受不同交通工具;博士毕业的普通教师,两人共挤一间狭小的宿舍,而2000年本科毕业的校行政干部可以有一套住房,三天两头去高级饭店??
暑期到来,我依然每天行走在宿舍、食堂、实验室,在室温接近四十度的实验室里奋战(没有人会相信xx大学的实验室没有空调,可的确很多实验室没有),期望某天一滴汗水滴入某根试管后,会出现奇迹。
校长先生,您也许是想“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我不是圣人,我是凡夫俗子,我首先要养活自己,要奉养父母。年底,我打电话回家,妈妈问:“你发了多
第二章 以辞职的方式拒绝(5)
少奖金?”妈妈不知道世界上有不发奖金的地方。我流泪了??
我很抱歉我想从此退出,将位置留给高层次的人才(只有他们在这儿才会得到应有的待遇)。可是我还有个不情之请:我能不能不交违约金?一年八千元的违约金,我到现在还没有攒到这么多钱。
校长先生,您知道有多少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在这儿苦忍着,聚到一起抱怨不断,但没有人听见。
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将自己的苦恼和抱怨晒在网上:
本人算是个青椒(青年教师),省力不费劲的课轮不到;院系以外的课时费高的(一节课约50元)没机会;院内课时费低的课倒是一大堆,不断压过来,推都推不掉,比很多博士、教授、副教授要多得多;经常会有临时的课程安排下来,上课时间短,要求一本书全部讲完,做的课件以后也没有重复使用的机会,工作成本很高,可青椒嘛,没有拒绝的资本;职称低没有什么相关的补助;专业没有赚外快的市场,即使有也没有精力了??
不想说了,更不想去计算本人能够养活自己后,手里余下多少钱。因为本人是大学教师,所以被贴了一个高收入的标签,其实名不副实。本人曾写过一副对联,倒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联:囊中羞涩无权无势人生坎坷心憔悴
下联:居无定所难以成炊衣带渐宽终有悔
横批:教师倒霉
现在很怕想明天,真的不知道明天在哪里,明天会怎么样。本人什么都没有就只有自己一个人而已。小时候有很多很大的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都逐渐变得很少很微小。你要问我现在想什么,可以告诉你,我想要赶快备好明天的四节课,其中两节连教材都没见过。
高中时班主任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平凡人活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真对,大家都不容易。
肯定有砖头砸的。反正也没房子,用砖头给自己建个小窝吧!
这位年轻的女大学教师没挨“砖头”。其实早就有人发出了与她一样的感慨。发出同感的是北大副教授、主持过《实话实说》的阿忆。
2006年9月,阿忆在新浪博客中公布了自己的工资单。对此,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哭穷。北大副教授孔庆东却力挺阿忆,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绝非哭穷,只是希望公众能够了解事情真相。
2005年年底,阿忆调入北大任副教授,工作之余经常客串节目主持人及嘉宾,阿忆的这一行为受到网友的指责,留言攻击他“简直太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四处走学术穴是不务正业”。对于这一指责,阿忆满腹委屈,为此,他在博客上发表《无脑人,请你给俺指条出路,让俺们都照着去走》一文:
咱就从月收入谈起。家庭总收入=工资总收入+其他总收入,那么什么时候你必须挣外快,那一般是因为工资总收入不足,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此人缺乏职业道德,但更多的是前者。
俺是副教授,总工资扣除各种税费,剩余1918元。副教授还有一笔津贴,平摊到12个月里,每月不到1368元。
此外我还有机会被安排出去,这笔钱扣税后拿不到1万,就算1万!再加上法定节日里时有时无的临时补助,每年大概6000元,总平均一下,每月1333元。还有,每年硕士论文要答辩有2000元补助,平摊到每月167元。
算一下月薪总账:1918+1368+1333+167=4786元。接下来,还得算一算每个月有多少“必花钱”要支出去:4786£1400(儿子高三借读费、路费、餐费、学费、杂费、校服费)=3386£680(女儿幼儿园费)=2706£1000(汽油费)=1706£280(高速路费)=1426£30(校园停车费)=1396£20(办公室上网费)=1376£450(餐费)=926£1425(商品房月供)=?
咱就算到这儿为止,您不会看不明白,俺好像已经要搭着钱为学校服务了。
怎么办呢?很简单,在不违法、不影响本职工作、不逃税的前提下获取“其他总收入
第二章 以辞职的方式拒绝(6)
”。而且,教授是凭借着看家本领去到一线实践,经验丰富之后再带回课堂,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天大好事!如果这反倒成了坏事和丑闻,就请你们这些骂我的人给俺出出主意,指条安身立命的光明大道。
同为北大副教授的孔庆东不但力挺阿忆,并在博客上撰文称自己曾为脸面,跟德国学者撒谎:
关于北大教师收入之低、待遇之差,本来是几十年间“从来如此的”。我的导师一辈,有多少轰动国际的著作是在床板上写出来的,到了我这一辈,还有的博士论文是在缝纫机上写出来的。
而现在,竟然有人以为阿忆到北大是“捞钱”,这就太没有脑子了。我是北大校级的工会执行委员,了解一些内幕,我们的国家级劳模获得了全国最高奖,也不过发了1000块钱,我们都不好意思给老师送去!
社会上动不动就说北大、清华拿了国家多少钱,我给你们算算。国家允诺给北大、清华各18个亿,这18个亿分3年给,每年6个亿。北大师生员工总有3万人吧?一年6个亿,3万人,平均1人只有2万,摊到12个月,每月只有不到2000。这里面还要包括北大的水电费、卫生费、粉笔钱、黑板钱吧?
我以前不想说这些,即使媒体再三追问,我也是顾左右而言他,我不愿意给北大领导丢脸。如果深究一下自己的心理,应该承认,我不如我的老同学阿忆有勇气。我需要补充的是,我的基本收入跟阿忆差不多,他的那张工资单绝对真实,但是我们中文系还有许多年轻老师的收入连这个都达不到,有的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我们中文系,不但没有给老师发过电脑,连个闪存、手电筒都没发过,报销一张火车票,都要再三核实。我们中文系的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连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都没有,连中学老师都不如。没有地方指导学生写论文,更没有脸面会见外国朋友。一位德国学者来北京拜访我,我请他到建国门饭店吃饭,花了200多元,谈天说地,然后无耻地指着窗外高耸的每平米6万元的豪华公寓说:“喏,我就住在那里,我太太今天生病了,下次请你到家里喝茶吧。”等他坐上出租车离去,我就钻地铁回西三旗了。
不过,说话总要客观,我想阿忆跟我一样,我们不恨北大。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们自己去改善好了。我们愿意跟北大一起,在艰苦中忍受着劳累和误解、压迫和陷害,为了减轻哪怕一点点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那黑暗坐穿。今夜,北大星光灿烂。
对网友的不理解,孔庆东称在其意料之中,孔庆东强调自己和阿忆一起公布工资,只是希望公众对事情有客观的了解,仅此而已,绝对没有哭穷的意思,他说道:“所以,当教授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时,请大众不要过多地指责!”
北大尚且如此,其他学校呢?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统计,有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虽然这份调查并不仅限于大学教师,但大学教师的生存状态确实令人担忧:他们承受着现有教育体制的挤压,承受着量化考核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生活的困窘和尴尬。
于是,一些忍无可忍者要么愤然出走,要么消极怠工。可是最后遭殃的却是怀揣求学梦想和父母血汗钱走进大学的学子,是急需人才的国家。
第三章 被玷污的“象牙塔”(1)
2009年9月17日凌晨2时,32岁的浙江大学海归博士涂序新从浙大综合楼坠落自杀,这距他到浙大工作不到三个月。
涂序新坠楼前留下一封6页遗书,遗书上有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在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拿到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涂序新,在2009年6月,作为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所谓“1311计划”是指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名学术骨干),为什么只工作了短短三个月就以跳楼自杀的方式决然而去?他为什么如此绝望?崩溃得如此之快?
?也不清楚涂序新在从11层楼跳下前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挣扎。他选择以这种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固然有心理脆弱的因素,但他在遗书中所称的“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似乎已说明他最后的学术信仰的断裂,或许,这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涂序新的死以及他留下的遗书,让人们又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的大学,那个被称之为“象牙塔”的地方。
“象牙塔”洁白精致,神圣而高贵。那原因本是个纯净的地方。然而近年来,发生在“象牙塔”里的一桩桩丑闻正在让它失去神圣的光环,并成为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
2009年5月21日,一位自称小萧的网友在“天涯社区”论坛的“天涯杂谈”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3袭,直接用替换键搞定,我无语了》的帖子:
昨晚在期刊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无意中下载了这两篇硕士论文,看着题目就觉得有点儿诡异,打开来细看,我的天,原因来真是3袭的啊,而且3得还特别夸张,直接用替换键搞定。学术造假的新闻、论文3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