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小宣遭到老师的批评,也遭到全班同学的嘲笑。
老周还发现,学生学的基本上都是死知识,考试不是考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而是考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就拿外语来说吧,学了半天,说出的外语,不但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
一位已为人师的年轻教授,曾谈起当年在大学读书时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上英语课,外籍老师让全班同学用英语写一篇作文《我的母亲》。大家都写得非常流畅,因为从小学到中学,这个题目的作文他们不知已写过多少遍了。然而英语老师在阅读了全部作文后,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了教室,她用一种陌生的、带有几分怜悯的眼神扫了一眼她的学生,然后用手指点着目瞪口呆的学生说:“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个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就没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母亲就没有一点儿遗憾吗?”
原因来,全班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写了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他们多么爱他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因为从小学起他们就是这么写的。对母亲的遗憾也许有,但写作文,他们却只会这么写,因为他们早已学会在表达中排除个人经验而服从公共套路。
这位后来吃写作饭的年轻教授痛愤地说:“我写作的最大困难也是最大痛苦,就是总得费力地排除来自学生作文时代的陈词滥调。倒不是说那些词调没有意义,但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它们因变成了公共语言而毫无意义。人就是这么给弄呆的。我至今也没有怨恨过我的语文老师,我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但我却无法原因谅这种写作培养方式。”
老周可不愿儿子就这么给弄呆了,不愿儿子为学一些死知识耗费生命,也不愿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觉得学习是件很痛苦的事,是个沉重的包袱。周说,如果这样,也许孩子会终生厌倦学习,那才是最可怕的。
老周认为,真正好的老师,不仅授业,更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品质和灵魂。他觉得现在的学校,这样的老师“十个里也难有一个,有一个,就比十个都强”。
老周说:“如果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痛苦,是人格的扭曲,我宁可不要这种教育。”
那一段时间,老周原因本打算写两本书,把自己的职称问题解决了。不过,他最终还是“下决心来真的,从我做起,咱们都不玩这个游戏了”。
他说:“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生活在所谓公众的价值标准里,想想挺可悲的。按常规,我混得再惨,现在也可以评上高级职称,带个研究生什么的。不过,干吗一定要别人叫我一声周教授呢?”
老周放弃了写书评高级职称的想法。上初一的儿子也从学校退学回家了。
不过,儿子小宣却说:“退学的决定是我自己作的,老爸只是举双手赞成。”
他说:“老爸跟我商量说,如果不去学校,你觉得怎么样?虽然我一直不想上学,但想到真的要不上学了,心里还是有点怕。我知道那是个很重要的决定。”
现
第九章 他们对大学说不(5)
在回想起来,老周和儿子都觉得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当时作出让孩子退学的决定,有没有仔细权衡过对他会有怎样的影响?”
老周沉吟了一下说:“我认为社会发展是动态的,现在的价值观念并不能完全预言多年后的未来。就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当时对自己的设计以为是最好的设计,没准现在就是最坏的。在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有了多种学习知识的途径,学校只是其中的一种罢了,只要自己有学习愿望,也一样是可以学到东西的。况且,现代社会已发展到终生教育阶段,学习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
他说:“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我这样做当然有风险,但我最看重的是孩子的求知欲,看重的是孩子个性、人格、心理的健康发展。现在的学校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牺牲孩子的求知欲,牺牲孩子的创造力,甚至是人格的扭曲。我认为不值得。
“我对儿子说,能真正证明你这个人活过的是什么?是那些你独有的,你无条件一定要做的事,而不能一辈子都是别人的拷贝。”
老周说有一件事对他很有启发。那是儿子四岁的时候,他教儿子下围棋。?知“不教的时候他像个天才,教了他反而像个白痴”。他动用父亲的威严训斥、逼迫,弄得儿子到现在还是一见围棋扭头就走。从那以后,任何事他都绝不强迫儿子。他只提醒他,坚持要做的,就要自己承担责任。
儿子13岁时,从海南去武汉上体校。老周给儿子买好了飞机票,让他一个人去。儿子问了一句:“体校在哪儿?”老周说:“鼻子底下有张嘴,你不会自己问吗?”
半年前,17岁的小宣跟着父亲从海南来到北京。第二天,他就自己坐着公共汽车穿越半个北京城,去清华大学找自己的网友去了,并且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住下来,因为那里离中关村近,离网友们近,方便学习电脑技术。
老周说:“你看老鹰教小鹰学飞的时候,都是从窝里抓出来,往空中一扔。周恩来19岁写下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再看看现在19岁的人在做什么?上大学要让父母送,工作要靠父母找,结婚还要父母掏钱,这叫责任感?这叫人才?”
脱离了常规的学校教育,但儿子的学习,老周一直没放松过。他请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做儿子的老师,不过,儿子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学习。
如今,几年过去了,学历还停留在初中一年级的小宣,对电脑和网络的熟悉,要远超出对中学课本和高考题型的熟悉。他正在考虑用所学到的本事挣钱养活自己。因为父亲已告诉他,过了18岁,家里就不给他提供生活费了。
问小宣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小宣说:“没什么好后悔的,再回头去看,我还是会作这个选择。”
谈起当初让儿子退学的事,老周说:“有些人是没走过这条路,其实走过来,你就会发现没什么难的,路宽着呢、多着呢,何必都要去上大学、去挤独木桥?”
话虽如此,老周也知道:“没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做,号召也没用,教育是长江源头的事,下游不发大水,上游的树就会照样被砍,非到灾难发生了,人们才会警醒。”
老周也许不知道,就在他说这番话时,南方一家报纸正在大张旗鼓地报道一则新闻:一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夫妇“挑战学校教育模式让女儿退学回家自学”,那位母亲甚至辞职回家专心教女。
这位退学回家的女孩是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作出这个决定时,小女孩离小学三年级“毕业”还有半个学期。
女孩的父母说,让女儿退学回家自学,不是为了培养“天才”或“神童”。之所以要这样做,一个重要原因因是,他们认为现有的中小学教育制度令人失望:
“一道数学题反复做四五遍,一篇作文来回3十次八次,还不允许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写,这种教学方式上的机械、呆板和低效率,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
另外他们还觉得中小学教育其实用不着12年这样漫长的时间,如果孩子接受能力
第九章 他们对大学说不(6)
强,教学效率高,一半时间便能拿下来。
他们说让女儿回家,主要是为了实践“因材施教”的理念,不想让女儿的求知欲受到压制,不想让她的个性受到束缚,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她的学习潜力。
夫妇俩一口气买回了小学到初三的全套教材、教纲和教辅资料,父亲教女儿语文、英语、电脑等知识,母亲教女儿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
每天,小女孩七点钟起床早读,然后锻炼(跑楼梯、跳绳),邻居孩子上学的时间,她开始自习和上课。语文、数学、英语是她每天的必修课。为了提高效率,父亲还为她请回了另一位“家庭教师” 学习软件光盘。有了这位“编外老师”,小女孩的语、数、外课常常可以在电脑上进行。
一年半过去了,小女孩已经学完了小学四年级到初一的全部课程。小女孩喜欢美术与电脑,爱看动?片和漫?,兴趣广泛。她的电脑动?制作已有相当水平,能用工笔?法在练习本上绘出传神的仕女图;电视上的卡通形象,她看一遍就能惟妙惟肖地描下来。她还在附近的中小学里结识了朋友;每周上一次购书中心和麦当劳,偶尔也出趟远门到外地走走。
问起她一年半来的感受,她说刚回家时感到的是无限的自由惬意,像一只出笼的小鸟;一两个星期后,有一种离群的落寞;度过这段适应期,现在自己已非常享受这种学习生活状态了。
她的父母说,他们也曾担心“试验”失败,让女儿走一段不必要的弯路,但现在看起来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女儿不但学完了小学和初中知识,还掌握了自学能力,既有广泛的兴趣也有特长。他们说,现代社会的成才之路宽了,连高考都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敞开了大门,一个人只要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总会在社会上找到用武之地。
有人说:“如果学校能教好孩子,做父母的就不会冒那么大风险让孩子退学回家自学。中国教育的现状终于把人 逼上梁山了 !”
这件事报道出来后,报社收到了一位退学者的来信:
去年高一开学一个月,我退学了。促使我离开校园的是学校里那股沉闷和令人窒息的空气。
在学校,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除了家长,与我们接触最频繁的就是老师。他们告诉我们,升学就是一切!他们对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要是你考不上好学校,你这一辈子就完了!”他们没想过锻炼学生承受失败和打击的能力,只想用高压政策造就更多的所谓优等生。
于是,学生们也渐渐变得麻木、冷漠,相互之间只有竞争,很多人不择手段。我不相信“升学至上论”,我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待下去。
作出退学的决定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因为我依然希望获取知识来实现我的理想。我只能在去学校充实自己的头脑和离开它以保存自己的本性之间选择其一。前者当然更现实,现在的社会似乎并不看重后者。尽管如今各界大谈“个性”,其实这个词不过是一个最没个性的流行词汇,是批量生产的时尚。现今的校园和社会制造的大多是毫无区别的孩子,只是多了几分自以为是和标新立异。
在奶奶的建议下,我参加了成人高中补习班。这是个不错的地方,每周有四五个晚上上课,学习很轻松。最重要的是补习班的气氛很好,没有一般学校那种压抑的气氛。除了每天晚上,我白天的大好时光干什么都行,看书、??、学日语、弹琴??一个学期过去,已经通过了四门会考。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到通过自学学到的知识比在学校学到的更实用,是立足于基础之上,以应用为目的的。在我看来,这样的学习更能在坚实的前提下提高我的素质,而不是学一堆华而不实的东西,考完试后忘个精光,仅仅能拿个文凭。
但是成人高中毕竟是针对成年人的,对于自控能力尚不够强的我还是有一些缺陷。我之所以能撑到现在,是因为曾经跟爸爸达成过D议 若是离开学校不能完成学业,就得回校。
我真希望,在走出成人高中校门的时候,在眼前有很多的道路选择。我还希望,社会对
第九章 他们对大学说不(7)
人才的评价,再也不是只认学历不看能力,希望它能够给予各种人才同等的尊重,可以让年轻人更大胆、更自信地作出选择。
到那时,有理想的青年就不用像我这样吃力地胡碰乱撞,迷迷糊糊地单打独斗了。
退学是一种无奈,退学也是对学校教育现状的一种反叛和挑战。但是,退学并不等于失败,退学并不等于就没有前途。社会应该给每一个年轻人以多种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去学校上学,也可以选择回家自学,他们可以选择上大学,也可以选择不上大学。社会应该给他们同等的尊重。
著名·译家傅雷先生不满当时的教育体制,让大儿子傅聪退学在家自学,当时曾引起一片议论。可是在家学习,却使傅聪的钢琴演奏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不但年纪轻轻就在国际大赛中拿了大奖,还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
还有那位“逃”出大学的三毛。唱着“梦里没有橄榄树”浪迹天涯的经历,成为她人生的学校。最终,她成为迷倒无数年轻人的作家。
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成才的渠道也并非只有一条。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胆地绕开“独木桥”,选择了不同的成才路径。
由于大学教育资源短缺,即使自1998年以来国家不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可是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仍不足60%,也就是说,在十名应届高中生中,能上大学的不到六个人。而这之前的中考,已经无情地淘ì了一批失败者。如果两项相加,中考和高考失败者的总数一定超过了大学录取人数。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应该怎样界定成功与失败?什么才是成功的标准?一个失败者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不可能自信地走向世界!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失败”者们该怎样拓展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如何追求人生的成功?
如果将上大学比喻成人生的前楼梯,那么小宣他们走的就是人生的后楼梯。其实,前楼梯和后楼梯各有各的风景,前楼梯拥挤热闹,前推后拥地走得匆忙;后楼梯冷清,走的人少,却多了一份行走的从容。不管是走前楼梯还是走后楼梯,重要的也许是,能在行走过程中获得一份快乐感和成就感。
但是,死去的秋子,逃出校园的小宣们,当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拒绝学校教育时,我们最应该思考的是: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本书由一舟书库book。guyizhou从互联网上搜集得来,仅供爱好者非商业性的研究讨论使用,阅后请及时删除,喜欢的读者请购买正版以支持作者。如作者认为本
站损害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作出处理=
——————————一舟书库热门图书推荐————————————————
本站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下载专区guyizhou/default。asp?cateID=160
本站鲁迅文学奖作品下载专区guyizhou/default。asp?cateID=166
本站茅盾文学奖作品下载专区guyizhou/default。asp?cateID=161
1、潜伏在办公室(第二季)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10665。htm
2、孔二狗新书《黑道悲情》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10571。htm
3、重庆,那些废了我武功的女人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10817。htm
4、余世维《有效沟通2》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10839。htm
5、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50大秘密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10868。htm
6、郎咸平《金融超限战》高清完整版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10714。htm
7、《傻笑着读完心理学》轻松学习心理学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7055。htm
8、陈凯歌《我的青春回忆录》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6940。htm
9、31岁小美女的养颜经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6108。htm
10、《牛角包一样的会计》高清完整版
下载地址:guyizhou/article/1002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