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职场十年-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聪明的人容易心胸不够开阔。况且当时他刚刚毕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阅历,所以,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在和大家共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他刚刚做部门经理时,曾引起部门内个别老员工情绪上的反弹。一次刘晓炜找到我,谈到他的一个下属…也是我的清华校友…的一些表现。我听出他对这个员工有点儿没办法,我便明确地告诉他:〃你全权负责这个部门,如果你认为她不合适,可以辞掉她。〃既然我让他做这个部门的经理,就必须赋予他用人的权力,否则他无法开展工作。至于在他的权力范围内,发生的一些问题,有些是用人的时候我们必须承受的代价。任何一个人,都有其负面的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减少这种负面的作用,但是不可能消灭。在管理中,不符合实际地去追求完美,只能导致一事无成。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犯错误是其走向成熟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允许别人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剥夺了他人进步的权利。当然,这中间有个度的把握问题。一个管理者,需要不断地观察团队成员的表现,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一劳永逸地相信或否定一个人。



其实我知道,那个员工只是有点情绪和不服气,她也向我抱怨了一些刘晓炜的不是。当时,根据我对刘晓炜个性的认识,我认为我没有办法劝说他,只能授权给他自己处理。由此产生的损失,从部门长远发展来看,我可以接受。一个出色的经理,尽管有缺陷,但是其对部门的作用和价值是要显著超过一个表现不错的员工。随后事情的进展,有点儿出乎我预料,也让我感到欣慰。刘晓炜再也没有提起此事,而且那个员工逐步成了刘晓炜手下的一名骨干。



通过这件事情,刘晓炜的自我学习、自我调整的能力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促使我日后对刘晓炜更加地信任,更加放权。

    
        







近半年以后,又有负责我们产品结构和模具设计的梁祖光,写给我了一封长达十页的信,用特快专递寄给了我。信中许多地方都谈到了刘晓炜的〃问题〃。其中有两整页,专门谈如何〃正确使用〃刘晓炜。



梁祖光对刘晓炜的〃控告〃信摘要



谢总:您好!



……



关于刘晓炜的使用,我有些想法,不知正确否。



我在电话中与您说过,刘是比较有心计的,表现在:



1。于小童为正,刘为副时,刘在底下说了于的许多问题,目的是希望别人向您反映。现在于已走,刘已为正。



2。许克明。刘曾面谈、电话要我向您反映许的问题。由于许确实有问题,我也就向您反映了。现在许走了。



……



6。在设计中,出现电子方面的工作差错,对自己要求不严,能瞒过去就瞒过去。



总之,刘是有能力,我反映以上问题,只是希望您在用他时,要能控制住,给他的权力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发展到失控就晚了。



……



梁祖光



1999。12。5







老梁显然并不是无中生有,但是对这些问题的性质和产生原因,我的看法与他有些本质的不同。所以看过老梁的信后,我也只是从侧面去提醒刘晓炜注意一些事情。联想拆分以后,我一个人去了神州数码,刘晓炜成了大家的主心骨。他担心梁祖光在深圳的工作因调整而被公司辞退,特地把他调到北京来工作。



白宇轩在负责生产之后,也多次和我抱怨刘晓炜太小心眼儿,而且〃有点儿坏〃和〃自私〃。我几次耐心地劝小白:〃你别拿刘晓炜和我来比。实话告诉你,我在他那个年龄的时候,还不如他呢。你以为我以前就像现在这样'好'吗?〃我这话不是和稀泥。我确实认为刘晓炜按年龄来看,很多方面都比我强,包括心胸方面。20多岁年龄的人所特有的内心冲突、外在行为的矛盾等问题,我还记忆犹新。我能够理解刘晓炜和其他的员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要求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尽可能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和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心理上的压力。



人生剧本



在一次培训中,老师讲了心理学上的一个人生剧本理论。



该理论的大意是,我们从生下来长到18岁,不断接受教育和熏陶,实际是在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18岁到25岁的经历,是在修改和演练这个剧本;过了25岁,我们就义无反顾地按照这个剧本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旅程了。老师讲的核心是,人过了25岁基本的东西几乎是无法再改变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对周围人的观察,这个理论确实有相当高的可信度。不过这个理论恐怕是西方人总结的。基于从本科高年级做政治辅导员开始的经历,我更愿意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而不仅是心理学的视点,来看待人的成长历程。



成年人常常会被孩子的纯洁和真诚所感动,但是,孩子的这种纯洁和真诚,其实是以幼稚和对社会的无知为前提的,更多的是一种单纯,所以也注定是脆弱的。当我们步入青少年时期,开始接触社会后,曾经非常相似的心灵,就沿着不同的方向走向〃成熟〃。但是这种〃成熟〃,却常常与我们少年时代的淳朴本性和价值标准发生冲突。我们整个的青年时代,几乎都是在这种冲突中度过的。功名利禄的诱惑、现实生存的压力、尔虞我诈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再浪漫,更无法继续单纯。美好的事物,在现实中显得是那么稀少而又得不到应有的承认,特别是在一个转型期的社会中。我们感到困惑,但是又必须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自己的选择。青年时代,注定是一个内心混乱的时代。在我们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最终确定自己的选择,以便有一个固定的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在社会上的行为准则。



每个人的选择不尽相同。有人选择折中,试图将单纯和复杂糅合在一起,结果他们可能面临终生的内心冲突;也有人〃豁然开朗〃而〃重新做人〃,放弃曾有的真诚和纯洁,拥有万物之灵性的生命退化成了欲望的奴隶。



当然还有人作了另外的选择。他们面对困惑,面对内心的冲突,面对社会上种种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现实,试图去找到造成这一切背后的真正原因。这将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历程,由青年时代延伸到成年,延伸到他们走上社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内心的混乱,因此也显得比其他人持续得更久。



但是,在社会上经历了成功和失败后,一旦他们通过对人世的感悟而从内心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寻找到他们孜孜以求的人生的答案,他们便完成了内在统一人格的塑造,并且恢复了少年时代的纯洁和真诚。这是对纯真辩证的回归。这时的人格和其表现出来的纯洁和真诚,不再是源于无知和幼稚,也不是离群索居软弱的孤傲和愤世嫉俗无奈的清高。而是来源于智慧,基于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本质的透彻理解,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辩证超越而非简单的否定。



因此,这种人格和与之相伴的纯洁和真诚便拥有了无比的顽强。他们在现实中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他们并不挂牵于最终形式上的成败得失,正所谓〃以出世的心态尽为人一生的职责〃。他们的这种外在看似矛盾的表现,或许让许多人感到〃不合常理〃和难以理解。但是正如台湾一位历尽世纪沧桑的百岁老人所言:〃当人们发现自己呕心沥血所追求的东西,竟是几片一文不值的破纸时,有的人很颓废,试图从红尘中超脱出去。只有一部分意志坚强的人,明知道人生到头来不过是一个盒子、两把骨灰,他们便努力超越自我,也就是忘记自我,忘记肉身。这部分人活得顽强,活得勇敢:或经商,或从政,或为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才是人类的精华。〃(由一个朋友转述,未经查证。)

    
        







一个人只有建立了内在的统一人格,才有可能使自己外在的行动和表达的思想具有完整的内在一致性。否则,思想即使有闪光之处,也只是一些互不关联甚至自相矛盾的一闪即逝的火花而已。由此而产生的行动,也大都是盲目而混乱的冲动。



面对外在的世界,我们有许多无奈,但是,我们能够也应该担负起对自己灵魂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对于刘晓炜自身的问题,我一直采用侧面提醒的方式,从来没有用正面,乃至高压的手段去批评他。因为我相信他具备了聪明和悟性,而且自己悟出的道理,也更深刻。



1998年10月,我们开始了产品的试生产。由于我们的产品精巧,qdi生产部门不敢承接生产任务,我们便找到了为美国德州仪器和日本sharp生产计算器等产品的南太公司。南太是一个香港公司,工厂设在深圳。



由于只有我有相关的经验,所以一开始我亲自带着刘晓炜他们开始试生产的工作。一个多月以后,南太负责安排我们生产任务的robert好奇地问我:〃刘晓炜是不是在生产线上干过?〃我也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他才刚毕业不久呀。他是学声纳的,与生产制造没有任何关系。〃〃他没有在生产线上干过,怎么会对生产线上的事情这么熟悉?好像比我们都内行。〃robert问道。



这就是刘晓炜的聪明和悟性。



12月的一天,南太的市场负责人karene给我打电话,商讨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到刘晓炜的时候,她称赞道:〃晓炜非常出色,是一个用心来做事的人。〃



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用心〃去做事的。



当然,我们的看法并不总是一致。有分歧的时候,他会据理力争。他曾经抓住我不放,就一个问题和我谈了一个多小时才罢休。



我们分开后,刘晓炜领导这支队伍在联想继续工作,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大家,包括安排好梁祖光和刘晨晖这些老同志的工作。



在掌上电脑这件事情上,如果说贺志强高瞻远瞩,甘冒风险作出了关键决策的话,刘晓炜则是呕心沥血,在把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刘晓炜,我们不可能做出当年的成绩。他确实是国内的顶尖人才。他提出的对员工要〃严格而不苛求,宽容而不放纵〃的原则,成了我日后给员工作培训时必讲的内容。







在关键时刻和关键岗位上,用对关键的人,对于事情的成败,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是对被重用者的偏爱和对其他人的否定,而是对整体利益的尊重。







尽管刘晓炜如此出色,我们之间的配合难得地默契,尽管他事实上是我们部门的顶梁柱,但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过于相似,所以,在我们共事的两年时间里,我并没有让他来做我的副手。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副手是和我同一个类型的人,那样的话,我们很可能失去平衡,犯灾难性的错误。两年里,我的副手一直是比我们年长很多、性格和我反差很大的刘晨晖。



奇异的巧合



团队建设之五沟通与共识



在1998年度的年终总结会上,刘晨晖和一个部门经理都给我提意见,说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我对他们的工作安排。此事令我也相当的困惑,因为我在工作中与他们的交流是最多的。随后不久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在我们第一个型号的产品投产以后,我们不断推出新的型号。这时,产品线的管理出现了混乱。一个产品从定位到研发生产,再到推向市场,不仅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不同的环节要完成不同的工作,所以中间会出现许多沟通不畅、信息丢失等问题。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最后产品的模样,与当初的设定有一些差异,给市场工作带来困难。



我们当时是一个只有三四十人的小规模的部门,并且大家都是缺少经验的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太容易。为此,我专门召开会议,大家一起作了深入分析。经过半个小时的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



两天以后,刘晓炜从深圳出差回来,主动来找我,谈的也是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他的建议…与我们两天前商量的结果完全一样。这样类似的巧合,不止一次。更早的一次,发生在他刚刚担任部门经理的时候。



那时他刚刚毕业,参加工作还不到半年。因为感到他经验不多,我时常会考虑一些他的部门内可能被他疏忽的问题。那天我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五个请他注意的问题去找他。碰巧他在开部门会,我就先坐了下来旁听。一个多小时的会议结束后,我把纸条交给他,彼此都笑了。会议上他谈的正是这五个问题,而且问题的次序只有两个与我写的不同。当时他半开玩笑半得意地说:〃你想的问题别人也都想到了,是不是特丧气?〃



丧气倒是没有。只是一年之后,当出奇的巧合和默契再次出现,而其他的部下却感到沟通和理解困难的时候,我仔细地回顾了我们之间一年多的合作,分析了我们之间默契的根源。原因似乎并不复杂。



第一,用心做事。如何才算真心做事,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和解释,也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加班加点来衡量。但是,你是否在真正用心做事,你周围的人会心中有数。心如果没有用到,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就难说了。靠耍小聪明,对问题常常只能是一知半解。



第二,在同一个参考系内思考问题。他加入我的部门后不久,便能够主动地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仅从局部的角度出发。涉世浅的人做到这一点常常并不困难。这样,我们便是在同样的时空范围内,用物理学的语言就是…我们用同一个参考系在思考问题。基点一样,交流沟通自然不会有根本的冲突。阻碍大家站在同一个层次看问题的主要因素,常常是个人或局部小团体的利益。

    
        







第三,就事论事。他尽管刚刚毕业,年轻气盛,工作中难免意气用事,但是每当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他通常能比较好地做到抛开个人的喜好和情绪,就事论事。这与他能够真正用心做事有很大关系。当双方都在努力不带主观色彩看问题的时候,沟通和共识便有了一个客观的基础。导致一个人做不到就事论事的原因有多种,比如性格的情绪化或固执,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对人对事存在个人偏见,无法拿到桌面上的个人考虑等。一旦有无法拿到桌面上的考虑,共识基本上是无法用沟通的方法来达成了,而且这个时候沟通的效果,也与沟通能力和技巧无关。



第四,系统、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可能是学生时代的努力结果,他的思维相当系统和缜密,并有一种独特的在复杂纷纭的环境中,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力和素养,我们的交流常常只需要点出关键的几句话,就能彼此理解对方的用意,而不必做过多的语言上、逻辑上的解释和推演。这种素养的形成,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基础通常是在学生时代打下的。在几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在罗列现象时,大家通常没有争论,分歧基本上总是出在对主要矛盾的认定上。而这种认定,常常是无意识的。如果对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统一的认识,共识又从何谈起?



我与刘晓炜之间发生的默契,可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当人们交流沟通发生问题,而不能达成共识的时候,究其主要原因,通常不外乎是在上述的四点中出了问题。当然一个员工如果在上述四点出了问题,并非是能很快解决的。为了达成共识,可以考虑采用对其工作重新安排等技术手段。职责改变后,心理和素养的适应能力都可能改变,心态也会变化,可能由此使得沟通和达成共识变得容易。



有一个最通常的简单做法,就是将内部的对一项活动的旁观反对者变成活动的实际参与者,由此使其改变立场,达成共识。不过,这样做即使达成了共识,为此而做的工作调整是否合理并且适合他,却要另当别论。如果一个团队经常要通过这种手段来达成共识的话,这个团队恐怕有严重的潜在危机。长期这样做,一方面会在不知不觉中使做事的方式偏离客观规律…例如不恰当的责任分割和由此被扭曲了的不同部门彼此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它可能导致不称职的人在组织中不断增加,使组织慢慢地变得愈加不健康。最可怕的结果是,这种被我们扭曲了的现实会反过来使我们逐步相信,这就是合理和科学的状况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我们会逐步习惯于仅仅依靠权术来维持共识,而没有意识到对客观规律的偏离,如果不有效地控制和改善,潜在的风险将演化为更严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