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值班领导收到钱后,眉开眼笑,办事效率陡然提高了不少,亲自跑到厂区为翰墨的图书协调奔跑。
到了28日凌晨一点,在刘泽来又付出给夜班工人的二百元辛苦费之后,《陆地行走的鱼》终于被调到了其他车间上机印刷。
第198章两书同耀畅销榜
不管怎么说,一番波折之后,翰墨文化的两本新书总算是先后开始上机印刷。
刘泽来为了确保新书印刷期间不再生意外,在《陆地行走的鱼》和《亮剑》上机印刷的日子里几乎没离开过第一新华印刷厂。
一个车间两条生产线,虽然第一新华印刷厂的生产线已经高度自动化,效率还是相当之高的,但一天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最多也不过才能印制成两万三千余册,就是三班倒,最大印量六万册撑死了。
而《陆地行走的鱼》跟《亮剑》两书的总印刷量在一百万册以上。
若是一天印六万册的话,是至少需要半个月以上才能印刷完毕的。
这个时间有点过长。
为了争取第一新华印刷厂更多的生产线支持,刘泽来不得不把身价放到最低,每天拿着好烟提着好酒求爷爷告奶奶地恳求厂子里的领导。
这个时候,国营企业下岗潮已经席卷全国。
日子不好过,经营不景气的国有企业纷纷倒闭、停产、裁员,全国一片哀鸿遍野。
但第一新华印刷厂这时效益还是相当好的,属于中原市有名的好厂子,活儿多得每天干不完,厂里的机器几乎没歇过,整日轰鸣运转。
这样的效益红火的国有企业,厂领导还是很傲娇的,若是不跟他们打好关系,他们才不会对客户有太多的服务意识。
刘泽来费尽了心思,说尽了好话,给足了好处。厂领导才开始高度重视起翰墨文化两本书的印刷。
于是,印刷两本书的大型印刷机生产线才逐渐增加到了6条。6条生产线同时开工,用了足足八天时间。两本书的印量才算完成。
书印刷完了。
但后续的工作还未完成。
还需要照着征订的单子向全国各地发货。
一批批的图书通过铁路物流、公路物流发送到全国各家书店。
又是两三天的忙碌。
翰墨文化的所有员工都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去,大家都累得够呛。但总算是在11月8日上午将所有的书都发送了出去。
肖飞接到刘泽来的电话后,马上拍板做出了奖励的决定:“泽来兄,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这样吧,你来造个表,按照付出的多少,给每个同事一点奖励,奖金500元起步。最高1000元封顶,你个人的话,我要重奖你5000元现金!你看这样如何?”
刘泽来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肖飞,我认为这个奖励有点太多了,这些天大家辛苦是辛苦了点,但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本职工作做好了,适当奖励一下,员工们就很高兴了。奖励过高的话,有时候会无限提高员工的期望值,反倒是对今后的管理不太有利呢,我看哪。每个人奖励200元就足够了,我自己也不能例外。”
多好的员工啊!
处处替老板的腰包考虑。
竭尽所能地为老板省钱。
肖飞听了怔了一下,心里感慨着。
不得不说。刘泽来说的也是很有道理的。但肖飞却仍然不怎么认同。他对翰墨图书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是抱有厚望的,他希望能将翰墨打造成国内最好的私营图书策划公司。工资高一点,奖金重一点。一是可以很好地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依赖度,二则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盟进来。
“泽来兄,我认为,员工的付出一定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公司赚了钱,就应该回馈每位员工,这点小钱比之公司获得的利润只是九牛一毛,我们不应吝啬,就照我说的办吧,行吗?”肖飞委婉说道。
“那好吧,既然你决意如此,我照办就是。”刘泽来说道。
不说刘泽来如何制定奖金计划。
国内各地的书店先后收到了翰墨文化发来的两本图书。
各家书店迅速行动起来。
《陆地行走的鱼》和《亮剑》被摆放到了书店里最醒目的位置。
书店门外悬挂上了大红的条幅:少年天才作家肖飞新书《陆地行走的鱼》及《亮剑》本店有售!
也有在橱窗上贴出大幅宣传招贴的:好消息!肖飞(加重加粗加红)的《陆地行走的鱼》和《亮剑》到货了,要买的从速!今天不买,明天恐怕就买不到了!
国内报纸上,持续了很久的“文学已死”的大讨论如今已经落潮。
但有关肖飞的新闻却是仍时有出现在报端。
肖飞热仍然在延续。最近报纸上的一个新闻是关于肖飞与他家乡的一个名叫李平山的乡党委书记联手竭尽全力救助肖飞小学老师的丈夫的事情,这新闻从侧面表现了肖飞的重情重义的一面。
这新闻写得很煽情,感人至深,读来令人心神激荡。
很多读到这则新闻的人都被打动了,甚至以往对肖飞嗤之以鼻的一些人也都转变了对肖飞的看法。
肖飞的两本新书同时上架之后,立刻在国内掀起了购买热潮。
不少的读者已经期待已久,得到新书开售的消息后,都是第一时间蜂拥而至当地的书店,直奔书架,哄抢着书架上散发着墨香的新书。
……
《中国图书评论》是**下属的一个专业的图书评论刊物。
1986年创刊以来,它始终秉承着“大张旗鼓宣传好书,旗帜鲜明批判坏书,实事求是讨论有争议的图书”的办刊宗旨,成为国内一本很有特色的权威图书评论杂志。
该刊物于1994年开始在每月的杂志上发布上一个月国内的“畅销图书榜”,这个榜到了1996年的时候已经成为国内一个有着较大影响力的畅销书榜。
《中国图书评论》发布的“畅销图书榜”主要以几个标志性的大城市的主要书店每月销售的图书为统计目标,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李伟峰是《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畅销图书榜”栏目的负责人。
他的任务就是统计几个标的城市书店报来的畅销书数据。
11月16日,上午。
李伟峰上班之后及开始打电话给各合作书店,询问最近一段时间的图书销售情况。
然后,他就发现了一个情况。
几乎每个书店报来的市场表现突出的几本文学类的书籍,《陆地行走的鱼》跟《亮剑》这两本书都在其中。
而且,每天的销量都十分的惊人。
京城图书城,14日全天《陆地行走的鱼》卖了473本,《亮剑》卖了78本。15日全天《陆地行走的鱼》卖了446本,《亮剑》卖了124本。
上海书城,14日全天《陆地行走的鱼》卖了491本,《亮剑》卖了112本,15日全天《陆地行走的鱼》卖了326本,《亮剑》买了165本……
这数据就太猛了。
要知道,如果一本图书一个月内能在一个单体书店卖出上百本,那就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而《陆地行走的鱼》跟《亮剑》一天内就能卖出几百本,一个月内能卖出多少本呢?岂不要单店卖出上万册吗?
就是最畅销的教辅也没有这么牛的销量啊!
李伟峰深感震惊。他自然知道这两本书都是一个名叫肖飞的年轻人的作品,而这年轻人最近一直都是舆论的热点。
舆论引发的市场热情简直是太可怕了……李伟峰心想。
其实,李伟峰忽略了一点:像以上两天的销售数据是压抑许久后的大爆发,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的。
打完电话,记录好数据,李伟峰看看截止11月16日的统计,他笑了:《陆地行走的鱼》跟《亮剑》两天的表现就将其他畅销书远远地甩到了身后,看来,11月的畅销书榜这两本书要夺下冠亚军了。
这可是自《中国图书评论》创立“畅销图书榜”以来,唯一的一次,一个作者的书独霸榜单前两名……
李伟峰想,等12月新一期杂志出来,看到11月的畅销书榜,估计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的吧?
第199章《陆地行走的鱼》的版权问题
河阳一中。
肖飞是在11月13日这天收到刘泽来给自己寄来的样书的,两部书各寄了五十册样书,足足有七八十斤重。
下午放学,肖飞带着严章、游贵等人将之抬回寝室。
让他想不到的是,好多同学、老师竟然已经闻讯赶来,都想要得到一本肖飞的亲笔签名赠书,寝室里及走廊中顿时乱糟糟的一片。
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肖飞一阵的头大。
两部书一共才一百本,而现在挤在这里的人就有五六十号了。要是两部书每个人都赠送的话,压根就不够啊。
他只好说道:“大家都不要挤,样书有限,只能一人送一本,送完为止,大家体谅一下吧。”
这里的人都是熟识的同学,给谁不给谁的,都是事儿。
只能这样了。
“成啊!”
“能有一本我就满足了。”
“肖飞,我从新华书店已经买了你的书,你只需要帮我签个名就好了。”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
肖飞就在寝室内的桌子上摆开架势,笔走龙蛇,快速地在每本书的扉页上签着自己的名字,签完了,严章他们就帮着发下去。
当然,也有已经买了书的,只需要签个名就行。
就这么忙乱了一阵,许多人都心满意足地去了。
这时,李堂秋才笑眯眯地走过来,对肖飞说道:“肖飞,有件事情要跟你商量一下。”
“李老师。送您的书,我没忘。刚才已经签好了。”肖飞以为他也是要赠书,就将两本书递送过去。
李堂秋接过来。拍了拍说:“朱校长刚和我说,要在本周日的上午专门为你举办一次大会,表彰一下你为本校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同时,邀请你在会上谈谈自己的成功经验,届时,全校的师生都会参加,县里的领导也会到场,你看可以吗?”
专门为一个学生举办一次表彰大会?
这个荣誉可谓太大了。
估计河阳一中建校以来也不曾有过。
肖飞想了想。点点头道:“那好,既然校长有所命,我只有答应下来了。”
李堂秋听得肖飞如此说,眉开眼笑道:“那我去跟校长回复了啊,对了,校长也想要你的赠书,你看……”
肖飞只好又给朱旺年签赠了一套自己的书。
李堂秋这才满意而去。
肖飞猜测,朱旺年之所以要搞这个表彰大会,估计也是为了给县里的领导们看的。本校出了这么卓异的一名学生,他朱旺年功莫大焉,这是要表现出来的。
等把这些人都打发走了,上晚自习的时间也快要到了。
严章、王非他们都去了教室。
寝室里安静了下来。
肖飞这才有空拆看一下今天收到的信件。
这些信分两类。
一类是各报刊社的约稿信。最近些天,约稿信几乎每天都有,国内的报刊杂志社有很多都给他来过约稿信。有的还不止一封,而是接二连三地来信约稿。许出了不菲的稿酬标准。
只是肖飞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写稿子给他们。
肖飞现在保持的也就只有中原晚报的专栏。中原晚报在他崛起成名的过程里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为了还人情,他也要继续维持这个专栏。
另一类是读者来信,读者来信的数量也是日趋增多的趋势。这是因为,狂轰滥炸一般的报媒宣传让很多人都知道了肖飞的地址,不少的因爱读他的书而对他产生兴趣的人给他写来了信,希翼着能得到偶像的回复。
只是,这个来信的量太大了,如果每一封信都回,肖飞也就不用干其他事了。
来信的读者中有不少的女读者。
热情的女读者们给他寄来了不少的照片,信也写得热情洋溢,胆大的甚至在信里吐露了浓浓的爱意。
肖飞看了,只有苦笑。
这次的读者来信有二十余封。
肖飞翻着翻着,就又翻到了两封让他感到惊喜的信件。
一封是任刚毅寄来的。
自第一次接到这老兄的来信,肖飞给了他回信后,任刚毅一共又写了两封信来,跟肖飞讨论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
从信件中,肖飞看得出,这老兄的文学素养还是相当高的,也是位真正爱读书的人。他信里所讲很有些精辟见解。
这次,任刚毅在信里说,他对《陆地行走的鱼》的影视版权很有兴趣,不知可不可以过来拜访一下肖飞,面洽一下。
这还是第一个对肖飞作品影视版权表露兴趣的人。
任刚毅还在信里向肖飞介绍了一番他自己。
他是浙省杭城人,任氏一族早年间以快消品起家,现在经营着好几家食品饮料厂以及百货公司、服装厂什么的。而任刚毅本人对娱乐业很感兴趣,最近成立了一家影视娱乐公司,打算施展一番拳脚。
肖飞思索了一下,给任刚毅回了一封信,随信给他寄去一套两本自己的小说,请他斧正。
他还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了对方,并欢迎他过来谈谈。
另一封意外的信件则是一个名叫“玉龙”的人写来的。国内“玉”姓并不多,所以,肖飞看到这个名字时,就大吃了一惊。
肖飞前世的大学同学就有一个名叫“玉龙”的。
不会是同一个人吧?
肖飞心里想着,看看信封,信封上有地址。
河西省商市汝平县一中文科复读二班。
肖飞心里就是一震,他跟玉龙曾同寝三年,对玉龙的情况自是十分的了解。这写信来的玉龙赫然便是自己前世的同学兼好友。
这个世界真的是太小了啊。
这或许就叫缘分吧。
玉龙在信里说,《陆地行走的鱼》这本书深深打动了他,原因就在于,他跟书里的李现伟一样,在拼命地想要从农村逃离,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很多时候,他又一次次地陷入迷茫之中,找不到出路。
他问肖飞,我该怎么办?
肖飞沉默了。
这种迷茫,在每个农村孩子身上都曾有过吧?
他脑子里边浮现出前世有关玉龙的种种情形:他是个中等身材眉目透出着聪明的男孩,他热情他能说会道,他乐于助人,即使毕业之后天南地北,他每次到中原市还是要召集一帮子老同学聚一聚,聚会很多时候都是由他买单的。
可以说,玉龙算得前世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肖飞想了想,提笔给玉龙写了一封信。
他告诉玉龙,只要努力过,就一定能有收获,只有放下了迷茫,才能拨开遮眼的浮云,看到清晰的未来。
附信他给了玉龙一份他自己写的各科知识要点复习纲要,并告诉他,这是他总结的一份资料,希望能帮到他。
随后的几天,由于《陆地行走的鱼》跟《亮剑》的热卖,关于两本书的评论在国内报端渐渐多了起来。
这天,戴侯英给他打来了电话,告诉他,文学报上刊登了整整三个整版的关于他两部长篇的评论,若是他能在当地买到文学报的话,就买一份看看,若是买不到,就给她打个电话,她给他寄一份过去。
戴老师给他带来的这个消息,让肖飞既高兴又忐忑。
文学报能辟出这么多版面专门讨论他的作品,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啊。肖飞知道,类似这样的待遇,也只有一些超一流的名家或者最热门的作品才能有的。
肖飞忐忑的是,不知道文学报上的评论是以赞赏为主还是以批判为主。他接到戴侯英这个电话的时候是周五的中午时分,接完电话,他本打算跑出去看看县城有没有文学报卖的。却不料,从寝室出来,就碰见了王非。
王非说,刚在路上遇见个女孩,给了他一份报纸,让他带给肖飞。肖飞接过来一看,赫然便是一份文学报。
他就知道了,送来报纸的肯定是吴爱珍。他叹息了一声,打开文学报看了起来。
第200章《亮剑》是一部高水准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
《文学报》上关于肖飞的评论共发表了6个人的文章。
第一篇就是河西省文学院院长张明远的《值得深思的肖飞现象》。在这篇文里,张明远认真分析了肖飞的两部长篇及小品文的创作风格。
张明远认为,肖飞的创作从文本层面看是写实的,但其作品的内里却有着难以磨灭的浪漫气质。
他的文字是成熟的,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看不出青涩的味道。
张明远叹息着:这样一个起于草野之间的少年,其视野是难以想见的广阔,其作品格局恢弘大气,触及的社会问题是深层次的,发人深省的。
张明远还在文中说,除了以天纵奇才来解释,他想不出任何可以解释肖飞现象的更恰当的理由。
像肖飞这样的天才,自建国以来,仅此一个而已。其他所有的年少成名的天才在他面前都失去了光彩。
张明远也评论了肖飞的《亮剑》。
他认为,这部小说,从思想深度来说,是不如《陆地行走的鱼》的。
但《亮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写得非常好看,好读,画面感十分的强烈,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读来荡气回肠,让人不忍释卷。
张明远说,在读《亮剑》之前,他对肖飞在短短时间里再次推出长篇新作,是不看好的。
尤其是,肖飞要写的还是革命战争题材。
这种题材如果没有足够的阅历积累,没有充分的资料掌握,想要写好。写出味道,难如上青天!
张明远说。他是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