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二定理:熊半仙第二定理:人类,尤其是女人,需要的往往不是明白的答案,而是糊涂的答案。
这条定理看上去匪夷所思,其实却是千真万确!
有个笑话,说是医生给某患者看病,看完了开了药方,患者走了,可没一会儿又回来了,带着怀疑的神色问医生说:“你刚才讲的话每一句我都能听明白,给我开的药方里每个字我都认识,请问,你到底是不是医生啊?”
想想前文《左传》案例里的那些算卦大师,除了最后一个阳虎之外,有几个人是能把算卦的推论给讲清楚的?
我当年刚出道的时候就受过这种教训,当时给人看风水,大家可能觉得风水这东西很神秘,其实呢,风水学原本没那么神秘的,怎么做怎么做,都能讲得出道理来,就像白居易给老婆婆念诗,老婆婆也能明白的。
但后来,风水学被搞得越来越神秘了,全都云山雾罩了,而我吃亏就吃亏在总能用通俗的语言把道理给讲明白了。可等我讲明白之后,当事人马上就不信任我熊半仙了,为什么呢?他们会想啊:“这位熊老先生,虽然长得仙风道骨的,可怎么说的话里一点儿玄的虚的都没有呀,他说的都是真的么?”
所以,只有玄的虚的、摸棱两可的、糊里糊涂的,能听懂一点儿又不是全明白的答案,才是他们想得到的答案,他们只有从自己的“不懂”里才能反推出大师的“懂”和大师的“厉害”,然后才会心甘情愿地照着大师的吩咐去做。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如果被当事人问倒了,该怎么办?
比如我正解释什么“明夷之谦”呢,没想到当事人也懂一点儿《周易》,突然问我:“熊大师,您在纸上画的这个明夷卦我怎么看着像泰卦呢?”
这时候会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你仔细一看,果然,还真是泰卦,刚才太马虎了;第二种可能是:你也弄不清明夷卦什么样、泰卦什么样,本想很容易蒙过去了,谁想到这小子还真懂?!
这可怎么办?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千万不能认错!一定记住:大师永远都不会错!所以,一旦你发现自己被纠出错了,就要赶紧想办法把错的糊弄成对了,并且坚持到底。最好的办法是,用一大堆专业术语把对方搞晕,比如,你可以说:“是,看来你很有《周易》基础啊,这的确是六十四卦系统里的泰卦,可我是用七十二地煞的煞神换取泰卦的先互体后移卦,从归魂和游魂变到旺相,再从甲辰位推演纳甲之贪狼有缺,而映像则恰恰就是明夷卦啊!”——这个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自己也不明白,反正就是把乱七八糟的术语往一块儿堆,肯定能过关!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你就算想用这种堆砌术语的办法,但你连八卦都还数不全呢,五行也只知道两个,哪说得出什么术语啊。这时候你就装深沉,微微一笑,用两手的手指互搭出几个古怪的手势,然后悠然地说:“年轻人,不要去问,只要去悟。”要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很有这种“悟”的传统的,而且越是层次高的人,他们的话你就越得靠“悟”,不信的话就找几篇领导发言记录看看,越高领导说的话你就越不容易明白——虽然每个字你都认识,每句话你都能看懂,但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事,要表的是什么态,你就只能去“悟”了。
熊三定理:人类,尤其是女人,往往只会记住她愿意相信的东西,而对不愿意相信的东西却很容易忘记。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条熊三定理,所以呢,我虽然点出了前两条定理的奥妙,但那都是人们不愿相信、不愿承认的东西,看过去之后没多久也就忘记了,我熊半仙要想行骗自然还可以继续行骗下去,哈哈哈哈!
其实,熊三定理严格说不能算我的原创,心理学上早已经有了这种说法了。不过呢,我熊半仙既然连行骗的事都做得来,剽窃一下自然就更不在话下啦!
熊三定理有一个重要的引申意义,那就是:来找大师们算命的人一般不会只依靠一位大师,很可能三月刚在熊大师这里算过,六月又在马大师那里算了一回,第二年又碰上个牛老道,顺便算一把,第三年又有人给介绍了一位羊高僧,这么多的大师和高人,他最后只会记住算得最准的那一位,其他几位的身影早就随风而逝了。再作个极端化的比方:方程的这边是五个人,每人都算过五次命,每次都找的是一位不同的大师,五次当中只算准过一次,这一次留下了深刻印象;方程的那边是五位大师,每位大师都给五个人算过命,都只算准过一次。我们捉摸捉摸,每位大师的算命准确率其实只有20%,但在那五个人心中却都留有一位神算子的光辉记忆。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要跑江湖,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扯淡,不怕算错,关键不是重视质量而是重视数量。
熊四定理:在很多时候,算命的作用等于筛子。
这是我当年从风水实战中得到的体会。
举个例子:
第一情况:你去商场买方便面,商场里只有一种熊牌方便面,你二话不说,抓起两包熊牌方便面就走。这个购买过程是很轻松的,但你会抱怨没有选择余地。
第二情况:你再去商场买方便面,,商场里除了熊牌之外还有狗牌和猪牌的方便面,你挑了挑,想了想,拿了两包熊牌走了。这个购买过程也很轻松,还很舒心。
第三情况:如果商场里有超过一百种牌子的方便面,那可就不轻松了!选这个也不是,选那个也不是,拿起这个又放下,拿起那个又放下。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当然,遇到的选择其重要程度都比方便面高多了,比如买房子,比如跳槽。
人在面对太多种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感觉无所适从。
人们布置房子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怎么布置?!因为可能性实在太多了!
——所以需要风水先生。
所以我那时在想,为什么风水学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搀杂进更多的东西,讲究越来越多,给人的限定越来越窄?为什么?
后来想明白了:抛开事物流变过程中的复杂化与简单化这两种基本原则不说,这是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在面对太多可能性的时候,常常会感觉无所适从,反倒没法做出选择了,这就需要一面筛子帮助把这太多的可能性滤掉大部分,然后在剩余的寥寥几个可能性中挑选,形象地说,就是帮助处在上面说的“第三情况”的人返回到“第二情况”中去。打个比方,在这个人面对一百种牌子的方便面无所适从的时候,你过去对他说,这一百种里,只有熊牌、狗牌、猪牌是达到卫生指标的,别的牌子不要选。——风水也好,五行八卦也好,星座占卜也好,很大程度上起到的就是这个筛子的作用。
四大定理都介绍完了,江湖上流传说什么“熊氏四定理,得一天下行”,好好用心体会吧,都是跑江湖用得着的。
占卜灵,还是乌龟灵?《周易》灵,还是蓍草灵?
从《左传》种种占卜算卦的案例来看,总让我觉得《周易》是从甲骨占卜简化来的,这倒也符合事物流变的一般情形,而且,乌龟与《周易》的灵与不灵,似乎在古人的眼里并不是取决于占卜或算卦的方法本身,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这种特殊的介质——乌龟是很神奇的动物,千年王八万年龟,占卜用的乌龟都是高档货,只有大贵族才养得起、占得起的;《周易》用的蓍草虽然是草,但据说也不是普通的草。咱们还是看看《史记·龟策列传》里的一段相关记载吧: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后,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后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于精神也。或以为昆虫之所长,圣人不能与争。其处吉凶,别然否,多中于人。……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褚先生曰:臣以通经术,受业博士,治春秋,以高第为郎,幸得宿卫,出入宫殿中十有余年。窃好太史公传。太史公之传曰:“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窥其要,故作龟策列传。”臣往来长安中,求龟策列传不能得,故之大卜官,问掌故文学长老习事者,写取龟策卜事,编于下方。……
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捣蓍,下有神龟。”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新雨已,天清静无风,以夜捎兔丝去之,既以枡烛此地烛之,火灭,即记其处,以新布四丈环置之,明即掘取之,入四尺至七尺,得矣,过七尺不可得。伏灵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取八十茎已上,蓍长八尺,即难得也。人民好用卦者,取满六十茎已上,长满六尺者,既可用矣。记曰:“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州龟”,八曰“玉龟”:凡八名龟。龟图各有文在腹下,文云云者,此某之龟也。略记其大指,不写其图。取此龟不必满尺二寸,民人得长七八寸,可宝矣。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故玉处于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者,润泽之所加也。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蚗龙伏之。王者得之,长有天下,四夷宾服。能得百茎蓍,并得其下龟以卜者,百言百当,足以决吉凶。
神龟出于江水中,庐江郡常岁时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太卜官,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龟千岁乃满尺二寸。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庙堂之上,以决吉凶。今高庙中有龟室,藏内以为神宝。传曰:“取前足臑骨穿佩之,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
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问者曰:“龟至神若此,然太卜官得生龟,何为辄杀取其甲乎?”近世江上人有得名龟,畜置之,家因大富。与人议,欲遣去。人教杀之勿遣,遣之破人家。龟见梦曰:“送我水中,无杀吾也。”其家终杀之。杀之后,身死,家不利。
人民与君王者异道。人民得名龟,其状类不宜杀也。以往古故事言之,古明王圣主皆杀而用之。……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也正好回答了我的一个疑惑:说老实话,我在拍良心扪心自问的时候,也会想想为什么我有时候会算不准呢?
也许不是我的方法问题,而是工具问题?
前文说过,我是用围棋的棋子来算卦的,我还说过任何东西只要顺手都行,别的大师们也会这么说,但是,从《史记》里看,情况恐怕未必如此。
《史记》说:据说夏朝和商朝的占卜,乌龟壳和蓍草用过就扔,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就不灵了,就不能再用了;可周代的风气却不一样,把乌龟壳和蓍草都当宝贝似的存着,也不知道是为什么。那么,乌龟和蓍草为什么能断吉凶呢?有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圣人虽然很牛,但也不是任何事都很牛,比如说,圣人耕地就不如牛,圣人拉车就不如马,圣人偷香油就不如老鼠,所以呢,乌龟它们也许读书没圣人多,但偏偏就比圣人会算命。
江南地区的老人说:乌龟长到一千岁以后就喜欢在莲叶上游泳,蓍草也不含糊,一棵蓍草能长出上百根茎。它们生长的地方环境优美,林子里没有虎狼,草丛里没有毒蝎子。太史公还说过:“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方,占卜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灵验却是一样的。”——这句话可实在太值得我们好好捉摸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就说明算命的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工具而不是算命方法。就我们鼓捣《周易》的人来说,这么算还是那么算,全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用货真价实的蓍草来算。
那么,货真价实的蓍草又在哪里呢?一百根茎长在一个根上的草恐怕咱们谁都没见过吧?
《史记》接着说:乌龟和蓍草还是攀得上亲的。听说在百茎蓍草的底下一定有神龟守着,更神奇的是,上空还常有青云覆盖。——看来我们可以跟着云彩展开搜索行动。
而且,我们居然可以马上行动。为什么呢?因为《史记》说:“有记载说:‘在天下和平、王道昌盛的时候,蓍草的草茎就会长到一丈长,一棵草就会长出上百茎。’”——难怪以前漫长的封建时代和专制时代都没听说有这种货真价实的蓍草出现呢,因为那可离“天下和平、王道昌盛”差太远了,现在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一定到处都能找到这种一丈高的蓍草。
有人可能会着急:“可我不认识蓍草啊,不知道它长得什么样啊!”
——你不用管它长得什么样,只要跟着青云去找,看见有一丈多高的草,那一定就是了!
图-20 标准蓍草和神龟
《史记》倒也记载了因陋就简的办法:“一丈高的草上哪儿找去呀,有六尺来高的就凑合用吧。蓍草找不到的话,找乌龟也好,大乌龟很能聚财,据说谁家里要是弄个大乌龟,银行的运钞车就直接往他家开了。要说最佳的算命工具呢,那还得说是乌龟和蓍草的组合,我们叫它‘龟草套餐’,是用那种一丈高的百茎蓍草加上草底下的守卫神龟一起来算命,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
看,这就是“唯武器论”,倒退三十年就得挨批斗了。
可乌龟确实神奇,《史记》说:南方有个老人弄了个乌龟来支床腿,过了二十多年,老人死了,家里人把床搬开,发现乌龟还活着呢!——这是汉朝有案可查的虐待动物的记载,提醒动物保护主义者注意!
《史记》还记了别的故事,说最近有人得了一只大乌龟,放在家里养着,于是成了巨富。可这位仁兄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找人商量,想把这乌龟给放了。人家劝他不能放,说放了乌龟就会破家,还是杀了它好。乌龟知道了这事,晚上托梦给他,说:“别杀我,把我放回水里吧!”可这人到底还是把乌龟杀了,结果,没过多久他自己也死了,家也败了。
补写这段《史记》的褚少孙大概觉得这些故事前后矛盾,于是解释说:“老百姓和君王不依一个理,所以老百姓得了大乌龟是不能杀它的,可从古代故事来看,以前的圣明君主们都是把大乌龟杀了来占卜的……”
可大乌龟真就有那么神奇吗?如果真有无穷神力,能让人百占百灵,为什么却保不住自己的性命呢?《史记》这一段里讲了个宋元君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史记》里说得太罗嗦,而且还不是原创,这故事的原型我在《庄子》里就见过,所以还是拿《庄子》版本来看看吧: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 :“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 。”君曰 :“渔者有余且乎 ?”左右曰 :“ 有。“君曰 :“令余且会朝 。”明日,余且朝。君曰 :“渔何得?“对曰 :“且之网得白龟焉,箕圆五尺 。”君曰 :“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 :“杀龟以卜吉 。”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仲尼曰 :“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
读过《孟子他说》的朋友应该还记得那里边有个说不清到底是大好人还是大坏蛋的宋王偃,这位宋王偃很有可能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这个宋元君。还要提醒一点:这故事是出自《庄子》的《杂篇》,所以别以为是庄子自己写的,虽然宋元君一直都是庄子当时顶头的国君。
话说有一天半夜,宋元君作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有个人在“被发窥阿门”。
——这得注解一下,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的道家典籍里就有了“阿门”的记载了,看来和基督教有些神秘的渊源。如果你喜欢这种神秘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