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过多久,在张欣召集的进行重大决策的会议上,潘石屹开始保持沉默。她不想告诉别人做什么,她希望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潘石屹的合作伙伴和下属一开始对张欣惟命是从,但当他们知道自己对决策也可以发表意见时,他们就逐渐进入角色。他们在潘石屹的面前热烈地争论,这在张欣出现之前是压根无法想象的事情。问题在于,他们对张欣的意见提出了异议。张欣发现自己非但没有打开通向合理争论的大门,反而引发了混乱。一开始,她批评潘石屹没有帮助自己贯彻自己的想法。但当她意识到中国人从未受过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培训时,她退却了。她和潘石屹实际上并不需要了解每个人的想法。他们可以引导这些人,在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给予充分的奖励,但是再多走哪怕一步也会导致局面的混乱。
张欣也有一些想法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中国的银行可以开展住房按揭业务,但是从未想过如何推销这些业务,大部分买房人要么是不知道可以按揭,要么就是不了解按揭。与此同时,在北京销售的高高耸立的居民楼窗户都很小,房间里都是毛坯墙,没有家具,也没有地毯。买房人必须自己找装修公司粉刷毛坯墙。张欣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让她确信精装修的高档单元房存在着市场空间,这些单元房里有敞亮的窗户、木地板,完全可以按照她自己的时尚感进行装修后再卖出去。她和潘石屹相信按揭不仅仅可以吸引客户,还可以用来支持开发业务。她和潘石屹在北京新起的商业中心边上一块八英亩(译注:约三万二千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始实施自己的想法。他们拆掉了土地上的国营酒厂,开始开发新的住宅项目。基于来自日本的“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的理念(也称SOHO),这个项目被命名为SOHO现代城。
张欣和潘石屹首先说服中国建设银行在项目的销售大厅里设立了一个办理按揭的现场办公室。然后他们请来第二家,中国工商银行,让两家银行在此进行竞争,促进加快审批流程。当按照张欣的设计思路建设完成的样板间完工后,他们就开始进行预售。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出售装修好的房子会剥夺客户按照自己的口味进行装修的权力。但是这种反应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来自外省市的有钱买主希望在时尚北京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他们蜂拥而至,争相购买这些公寓,以它当作自己走在时尚前列的标志。当张欣和潘石屹开始进行SOHO现代城二期开发时,北京其它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在照搬他们的模式。
虽然困难重重,但张潘二人打造出一种令人惊异的混合管理风格,同时适应了两个人的个性和背景。张欣给公司的生意带来了全然不同的西方视野,而潘石屹的做法则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传统。潘石屹独自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张欣把它们传达出去,把潘石屹当作自己的共鸣箱。潘石屹坚信亚洲人在思考和决策的时候更情绪化,而西方人则有更多的分析和理性。每天早晨一起床,他们俩就开始讨论业务。如果他们之间有分歧,员工是不会知道的。他们学会了把分歧控制在两人之间。
张欣负责项目设计的方方面面,从聘用哪个设计师到销售大厅里盛月饼的硬纸盒。她决不涉足公司内部的争斗和分歧,而是让这些人自己去处理矛盾。而且她还坚信一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公司决不能招聘MBA学员。她发现自己接受的教育只适用于非常规范、完全可预测的环境。而中国则充满混乱,相当复杂,因此需要更专断的管理架构,民主和讨论在这里是行不通的。
张欣说:“我们的会开得越多,讨论得越多,我们的决定就越错误。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做一件事,那很可能这件事根本不符合市场。只有真正具有远见的人才能提出伟大的想法来。”
而且MBA学员都很自负,这不利于做事。张欣认为在中国,生活经历就是最好的教育。她承认,就算自己受过全面的西式教育,当她和中国政府官员开会时,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话,说什么,以及用什么口气说。
潘石屹负责定价,获得政府许可,并管理销售团队。潘石屹说他学会了正确看待教育和知识的价值。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他就越有可能提出更好、更创新的想法。而他设计出来的管理体系可谓简单粗暴:要么升迁,要么走人(up or out)。在八十五名销售人员中,每个季度都有业绩最差的十个人开路。对业绩好的人的激励就是升迁,以及更多的薪酬。销售人员的税后收入有四万美元。他们的直接领导,四名销售总监,每人有十二万美元。但是他们也必须经历潘石屹严酷的筛选流程。每个季度,销售业绩最差的团队的总监会被降职为普通的销售人员;而该销售团队中业绩最优的销售人员则升任该小组的领导。
外部承包商同样也来不得半点马虎。潘石屹对每个项目都至少指定两个承包商,相互竞争。失败的一方就会失去下一个项目的合作机会。即便是公司里的办公人员也面临着同样无情的管理体系。工资和奖金由考核评级决定。评级得A的员工奖金丰厚,得B的员工就要少很多,而得C的就要卷铺盖卷了。“你必须建立一种制度,让每个人都接受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潘石屹说。
张欣和潘石屹都很聪明,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各自的风格无法调和,因此把两人的职责做了分隔。但他们依然是中国最受羡慕的伉俪,中国的时尚先锋。张欣对穿着极其奢侈,头一天还穿着仿豹皮大衣,第二天就换上了扎眼的毛氏蓝套装。潘石屹喜欢传统的中式上衣,佩戴由张欣挑选的时尚饰物。大部分中国企业家都尽量避开流行刊物,而张潘二人则经常教导时尚杂志。每个月总有这份或那份杂志把他们二人当作封面人物,这并非巧合。与此同时,他们开发的楼盘也还在不停得卖。
洞察秋毫
宗庆后在1987年还一文不名。高中毕业的他时任杭州一家校办工厂的销售主管,负责向当地商家推销冰棒和奶制品,这已经是他能升到的最高职位了。有一天,宗庆后听说当地有一名医学教授发明了一种补品,可以提高精力,增强小孩的胃口。宗庆后看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机遇。
1987年的时候,声名狼藉的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开始在中国实行。中国的父母在他们的一生中经历过多次饥荒,他们害怕有朝一日再有吃不饱饭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孩子会死于饥饿或其它因营养不良带来的疾病。在中国,孩子胖就等于健康。宗庆后从管理学校的上城区政府那里拿到了一万七千美元,和政府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获得了这种营养品的生产销售许可,他把这种产品命名为“娃哈哈”,这个名字来自于一首儿歌,意思就是小孩子高兴时的笑声。1988年10月,第一批娃哈哈营养口服液开始在商店里销售,广告语多少有点哄骗意味: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担心孩子不吃饭的家长们决不会错过这样的承诺,这些看上去像小瓶药水一样的营养液立刻就销售一空。有关营养液神奇效果的传言不胫而走,很快全中国的家长们就都冲进当地的店铺要购买娃哈哈营养液。模仿者也纷纷出现,政府向宗庆后颁发了科技研究的国家大奖。
需求不断高涨,宗庆后有点应接不暇。如果娃哈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就会乘隙而入。1991年,娃哈哈还只有100名员工,宗庆后和政府方凑到了一千万美元,购买了杭州一家破产的罐头食品厂,这家厂有200名工人。仅仅过了三个月,工厂就开始盈利,工厂的全部产能都用来制造娃哈哈口服液。但是需求依然在不断上升。全国各地都要求引进这种看上去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影响销售的瓶颈不仅仅是产能。当时连接杭州和其它省市的铁路公路系统并不发达,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中国政府正开始宏大的三峡大坝工程。水库会淹没湖北和四川省境内长达数百英里的一片狭长地带,包括好几个城市和乡镇,其中有超过一百万人口需要重新安置。但是到大坝完工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同时,库区的国有企业也在苦苦挣扎,当地政府缺乏经验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竞争。宗庆后前往这些地区调查是否有可能进行扩张。他在沿江城市涪陵找到了三家破产工厂,几乎立刻就可以开工。这里有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宗庆后可以利用政府用于帮助三峡库区人民安置的资金,当然他承诺在三年后归还这些资金。一夜之间,宗庆后成为了全国性的企业家模范,在政府报纸上频频出现。很快,其它同样有着破产工厂的城市也开始向宗庆后提供资金,建立新的生产工厂。
后来有报道说喝了这些含有激素的口服液的小女孩提前进入青春期,这导致了娃哈哈和其它仿制产品的需求下降。市场上很多产品被发现含有荷尔蒙。娃哈哈被起诉在其口服液中加入了荷尔蒙,但是1996年的庭审宣布公司无罪。
与此同时,宗庆后一直在数十个城市中建立分公司,接管摇摇欲坠的国有工厂和工人。他还开始销售娃哈哈品牌的产品,包括运动饮料,茶饮料,以及果汁,相比在西方流行的含糖软饮料,中国人更喜欢这些产品。宗庆后有意避开了大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台湾公司、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据了同类产品的市场。相反,他在城市周边地区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些地区是大公司不在乎的地方。但是宗庆后也清楚他需要国外的专业知识和资金,做到足够大才能与这些跨国巨头进行竞争。
他找到了一家需要自己正如自己需要对方的企业:法国的达能集团。达能公司只在上海有一家很小的销售饼干和酸奶的合资公司,他们在两家啤酒企业的投资也一塌糊涂,法国人意识到如果不能找到强大的本地合作伙伴,就只能永远在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的边缘徘徊。1996年,达能提出以4500万美元收购娃哈哈的控股权。宗庆后当然可以用这笔钱,但是他不喜欢交出控制权的想法。他知道当初达能收购豪门啤酒之后的故事。由于豪门啤酒卖的很好,新的法国老板抬高了售价。消费者很快就转向更便宜的其它牌子啤酒,再加上达能在当地的合作伙伴的轨迹,豪门啤酒很快就完蛋了。但是达能坚持要51%的股份。宗庆后最终与对方达成一项协议,他组建了五家子公司,达能在这些公司中持有51%的股份,但是他拒绝对方在母公司中持有任何股份。
有了达能的钱,宗庆后决定在现有的两条生产线之外再建七条。达能告诉他再加两条就够了。但是他没搭理对方,七条线很快就进入全负荷生产。此后,他还把达能派来的人拒在杭州公司的门外。离得最近的达能管理者是在上海的一名会计,公司定期允许他前往一百八十公里外的杭州去检查账簿。
娃哈哈则进一步走向多元化。1998年,公司开始销售非常可乐,意思翻译过来是“Extreme cola”(极限可乐),但是产品的英文商标是“Future cola”(未来可乐),其红白相间的包装和可口可乐非常像。这种饮料直接和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竞争,但是宗庆后依然相信,一旦这些公司打算进入中国的农村地区,他们将举步为艰,因为娃哈哈在这些地区扎根太深了。2002年,他开了第一家娃哈哈儿童服装商店。一家在巴黎的设计室设计时尚但便宜的童装。
今天的娃哈哈有七十家子公司,其中二十九家是和达能合资的。总体上,达能在娃哈哈的全部经营业务中占有30%的股份。娃哈哈的股权结构比大部分中国国企都要清楚。宗庆后和他的团队持有母公司55%的股份,杭州市政府持有45%。娃哈哈集团现在有一万多名员工,825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五十三人拥有硕士学位,八人有博士学位。和大部分依赖自己的家族或同乡的中国企业家不同,宗庆后从全国最好的大学中招聘,他的周围都是充满进取心的年轻管理者。
宗庆后是一名聪明绝顶的事事插手的企业家,他对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都了然于胸,总是在寻找新的方法缩减成本。当塑料包装瓶价格上升时,他成立了自己的制瓶工厂来节省成本。他还有自己的运输包装工厂。每天,每家工厂都会通过传真把生产报告发给他,如果在出差路上,就发到酒店。当他外出参加行业会议或国外展会时,他的身边会有十几个工程师,但是爬到设备下面检查内部结构的人都是他自己。返回时,他们会带上成箱的饮料,这些都是从当地超市购买的饮料,拿回公司进行品尝和研究。
宗庆后是一名严厉的领导。在娃哈哈,被解雇和被降职都不需要太费劲。如果从娃哈哈一家工厂出来一些有问题的产品,公司负责质量控制的主管就会立刻被降至车间质量控制经理。新员工都会被派到附近一个军营里进行一轮基本军事训练,包括行军、跑步和射击,这都是为了强调纪律性。
收入可以很高,但是大部分都是以奖金的形式发放,奖金和公司业绩挂钩。平均来说,车间主管每年大约可以拿到三万五千美元。公司管理层的收入在六万到十二万美元之间。办公室人员平均收入在六千美元。每年,全公司业绩最好的三千名员工能有一个礼拜的休假,费用由公司承担。
娃哈哈的分销网络针对中国人对成为一名企业家、对参与贿赂和对不争吵就不付款的偏好制定了措施。为了克服腐败和付款方面的问题,宗庆后要求每个分销商都先支付给自己一笔现金押金,金额等于预计的未来几个月的营业额。他会比银行略高的利率支付押金利息。由此他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唯一可与之媲美的是宝洁用了十五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分销网。娃哈哈的网络包括三十五个娃哈哈销售代表处,两千五百名销售团队员工,大约一万五千家批发商和分销商,以及数百万家零售商。销售团队负责与零售商保持长期的联系,以免批发商错过市场变化或向公司提供错误信息。
除了出色管理才能,宗庆后在销售和政治方面也能洞察秋毫。他对中国消费者想要什么有着非常强的直觉,这是他在商场中闲逛、与各种人交谈、看他们买什么而磨练出来的本能。他还知道如何通过为政府办好事来把事情做好。公司有一个豪华展厅,这是党的圣殿,里面布满了宗庆后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很多人都曾访问过娃哈哈的总部。一张海报上显示,公司有80%的员工都是中共党员,每个分公司都有自己的党支部。一张建党八十五周年庆祝活动的照片上,宗庆后和其它几名娃哈哈管理者站在一面中国国旗前,举起一个拳头宣誓。在每个工厂的入口,都有很大的宣传牌,上面写着党最新的口号,配有工厂的主要领导人照片,下面是他们入党的时间。这种密切的联系带来了不菲的回报。90年代中期,安徽省有三个女孩在喝了娃哈哈营养液后身亡,产品显然被投了毒。宗庆后立刻赶到北京,说服中宣部封锁对这起事故的报道。有一家报纸的编辑违反了禁令,他立刻就被撤了职。
宗庆后对地方和中央政府的需求一直都非常留心。他开创性的进入三峡库区向安置人民提供就业机会的举动已经非常出名,同时他还做了很多较小规模的公民义务方面的举动,这也服务于他的市场目的。为了让儿童在走路或骑车上学的路上保证安全,他向河南省捐赠了五万顶黄色的棒球帽,上面印着娃哈哈的商标。以公司的座右铭概括来说,就是:运营一家企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他还会使用爱国主义——只要能有助于自己的目的。1999年,当美国飞机轰炸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后,宗庆后看到了市场中的机会。他设计了一个广告,一枚巡航导弹在中国土地上飞行,最后击中了一罐巨大的非常可乐。当爆炸的硝烟散去,非常可乐罐头却纹丝不动。话外音响起: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中国政府拥有的国家电视台CCTV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观看地春节联欢晚会期间不间断的插播非常可乐和娃哈哈其它产品的广告。
宗庆后宣称他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了培训,使他们能够在自己不在的时候继续管理公司,但是到目前为止,宗庆后就是公司。如果没有他顽强的个性不断推动公司前进,很难想象娃哈哈的将来会怎样。“他就是某种形式上的皇帝。”一名公司管理人员说。“在这里工作其实很简单,因为所有决定都由宗总说了算。”
对宗总的绝对权力的恐惧让达能的管理层夜不能寐。虽然与娃哈哈的合作帮助这家法国公司真正进入到中国市场,但是要让公司在创始人离开后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经历重大的文化和管理上的转型。
宗庆后现年五十八岁,他说自己还有好几年的时间来打造这家企业。当我们坐在北京中国大饭店的大堂里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