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塔赫主流派是坚决反对的,萨布里等人就把阿拉法特看作是温和派或者是妥协派,
温和派与犹太人一样可恶,也必须除掉。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刀兵相
见。1974 年10 月,萨布里与阿拉法特公开决裂,把与他志趣相投的一班人从法
塔赫里拉了出来,另立山头,成立法塔赫革命委员会,自称“阿布·尼达尔”。
“恐怖公司”开张后的第一个目标不是以色列人,而是巴勒斯坦人的真正代表阿拉
法特及其领导的法塔赫主流派。阿布·尼达尔派出一个小组到大马士革暗杀阿拉法
特。要想随心所欲地开展恐怖活动,夺取巴勒斯坦人民解放事业的领导权,阿拉法
特无疑是一大障碍。因此,尼达尔想拿阿拉法特开刀,并借机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这恐怕是阿拉法特无数次被暗杀遭遇中的第一次,令他痛心的是,最早向他下手的
并不是以色列人,而是他的阿拉伯同胞。可是,阿拉法特大难不死,枪战中,巴解
组织的财政总管却不幸身亡。法塔赫革命法庭缺席判决尼达尔死刑,实际上也是用
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巴解组织不是恐怖组织,它不会与恐怖分子同流合污。可惜,
当时的国际舆论,尤其是美国、以色列等国,都没有从中看出这一行动的含义,而
将阿拉法特当作头号恐怖分子看待。
阿布·尼达尔自诩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法塔赫和巴勒斯坦解放事业正确路线的
代表,实际上,阿布·尼达尔的思想深受当时流行的左派思想的影响,这从他的纲
领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阿布·尼达尔及其“恐怖公司”实
质上是当年极端的左派政治的产物,这一点也就注定了阿布·尼达尔不可能是巴勒
斯坦解放事业正确路线的“唯一代表”,而只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恐怖组织的老板,
它与其他的恐怖组织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打着为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的
旗号。
阿布·尼达尔的“恐怖公司”的头号敌人是以色列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这一点
他曾公开宣布过。他说:“对美国人,只要我们有机会,就绝不会心慈手软,因为
这是我们与美国人之间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确实,没有一个世界大国像
美国那样,深深地介入中东政治。可以这么说,没有美国,就没有以色列。如果不
是美国在联合国运筹帷幄,犹太人虽然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但也至多是同情而
已,以色列说不定会胎死腹中。如果不是美国在关键时刻提供援助,以色列也已几
度亡国,犹太人又得四处飘零。如果不是美国公然站在以色列一边,以色列在这个
国际大家族里只怕要孤独死了。因此,阿布·尼达尔公然与美国人作对,以美国为
打击对象。为防引火烧身,美国驻欧洲各国的机构甚至把门前的美国招牌取下来,
美国侨民也不得不隐瞒自己的国籍,这是心高气做的美国人最难忍受的。
犹太人和美国人不会将自己的国籍写在脸上,阿布·尼达尔也没有工夫一个一
个去核实,因此,一旦他狂性大发,那就会制造不少“冤假错案”,滥杀无辜。像
前述希腊游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阿布·尼达尔虽然知道这艘游艇上的游客大多来
自西方国家,但到底哪些人来自美国、英国这些要打击的国家,他却没有搞清楚,
也不可能去搞清楚。如果每件事都核实得清清楚楚,那他的“恐怖公司”一年能作
几桩案子?那样的话,打击力度太弱了。
尼达尔是不会干这种事的。因此,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同当年中国的蒋介石清
共时的作法差不多,那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这样,打击面就
太宽了,尼达尔不得人心,也就不难理解了。1985 年11 月25 日,“恐怖公司”
接连袭击了罗马和维也纳的两个机场。恐怖分子对着候机的乘客狂轰滥炸,造成19
人死亡,122 人受伤,但事后检查,受难者中仅有一名犹太人,其余的全部是无辜
者。
尼达尔自诩为“彻底的革命者”,因此,对巴勒斯坦人中间的“不坚定分子”、
实际上也就是不赞成他滥杀无辜的人,他也要大开杀戒。他认为,以色列人中没有
中间派,在剥夺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残杀巴勒斯坦人上面,以色列人个个有份,因
此,对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必须从肉体上消灭,谁不赞同他的主张,谁就是动摇分子,
谁与以色列谈判,谁就是反对巴勒斯坦革命事业。因此,他要消灭约旦国王侯赛因、
埃及总统萨达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尼达尔的“恐怖公司”一开张,就要拿巴
解组织和阿拉法特祭旗。据不完全统计,“恐怖公司”进行的恐怖活动中,大部分
是针对阿拉伯人自己的。巴解的财政总管成为第一个殉难者,在他之后有巴解组织
驻巴黎、伦敦和科威特的代表。阿布·尼达尔绝对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他的妻舅、
姐夫、侄子也因政见不同而死于他的手下。
由于阿布·尼达尔口口声声说他是巴勒斯坦解放事业正确路线的代表,而且是
以以色列和美国为目标,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阿布·尼达尔在中东得到相当多
国家的援助。他提出的用非正规手段打击敌人的主张,在巴勒斯坦人心目中更是有
相当影响。巴勒斯坦人纷纷仿效阿布·尼达尔,或是加入他的“恐怖公司”;或是
另起炉灶,从事恐怖活动,向以色列复仇。他们用暗杀、爆炸、动机、绑架人质等
手段,在中东掀起巨浪。一时间,中东大地波涛汹涌,恐怖事件层出不穷,中东成
为国际政治的焦点。
但是,恐怖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色列并不因为飞机被劫持或人质
被杀就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让步。相反,有着悠久的恐怖传统的以色列奉行的是以牙
还牙的政策。比之于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活动,以色列的国家恐怖主义要强多了,而
且杀伤力要大得多。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活动未必能真正落实到犹太人头上,但是以
色列的恐怖活动却从来没有落空过。1972 年9 月,阿布·尼达尔的“恐怖公司”,
打着“黑九月”的旗号,在西德慕尼黑袭击了以色列奥运代表团,杀死了9 名以色
列运动员,从而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写下了恐怖的一页。“恐怖公司”的暴行在世界
上引起公愤。在此后的数年里,以色列特种部队一个一个地将恐怖分子除掉了。1982
年,“恐怖公司”的一名成员通过长达数年的跟踪,终于在伦敦暗杀了以色列驻英
大使艾高夫,大使先生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但最后终于捡回了一条命。
以色列岂是好惹的!以色列政府本来就想建立一个“大以色列”,正苦于没有
借口,阿布·尼达尔的恐怖行动正好为它提供了绝妙的口实。于是,它抓住时机,
向驻在贝鲁特的巴解组织总部发动大规模进攻,挑起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果巴解
武装力量在优势敌人面前几乎全军覆没,阿拉法特被迫命令他的部队放下全部重型
武器,转移到突尼斯,巴解组织元气大伤。
阿布·尼达尔的恐怖活动如此频繁,危害如此之大,各方都欲除之而后快。于
是就出现了奇异的一幕:尽管巴解组织与以色列、美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严重
的分歧,但在对待阿布·尼达尔的“恐怖公司”的问题上,立场却完全相同。巴解
武装组织多次对“恐怖公司”采取行动,以色列和美国在打击阿布·尼达尔的恐怖
活动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美国还发出了国际通缉令,缉拿这个最具危险性的国际恐
怖分子,但连尼达尔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1978 年和1983 年,阿布·尼达尔曾两次赴美治病,但美国情报部门根本没
有察觉。为此,尼达尔曾得意地说:“我既不是妖魔,也不是鬼怪,而是有血有肉
活生生的阿布·尼达尔。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隐蔽。”他说:“甚至连我的儿子也
不知我是何许人也。”这套隐蔽之术正是阿布·尼达尔得以猖狂一时的原因。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虽然尼达尔对自己的成功津津乐道,但幸运之神并不总
是跟在他的后面。“恐怖公司”不断出击,国际反恐怖力量也在追踪尼达尔。1989
年2 月8 日,阿布·尼达尔终于被一名利比亚情报人员杀死了。1990 年6 月,巴
解武装力量又对“恐怖公司”在黎巴嫩南部的总部进行突击,结果“恐怖公司”的
大部分人员被消灭。“恐怖公司”元气大伤。
但是,阿布·尼达尔的幽灵还时不时地出来作祟。据说,一个有18 年恐怖经
历的恐怖分子侯赛因·本·阿里又接替了阿布·尼达尔的位置,继续经营“恐怖公
司”。虽然阿里是一个阿拉伯人,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督徒。阿里虽然继承
了阿布·尼达尔的“事业”,仍然打着法塔赫革命委员会的招牌,但他对于阿以斗
争已经不感兴趣,他的真正目标却是要消灭巴解组织,为阿布·尼达尔复仇,最终
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安全组织,解放耶路撤冷。
飞来横祸
1988 年12 月21 日午夜,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渐入梦乡,天空中传来一阵沉
闷的轰鸣声,如果这时你抬起头,将会看到几点星火,在没有月光的晚上,这几点
星火显得格外清晰。轰鸣声渐渐近了,这是飞机飞近的声音。这并不奇怪,因为英
伦三岛本来地方就不大,每天经过这里的飞机不知有多少,谁也没有去计算过。
高空中突然亮起一团奇异的火光,其亮度远远超过正常的夜航机发出的灯光,
约莫几分钟后,人们听到了一声爆炸。但由于距离过远,声音并不是想象中的震耳
欲聋,而是极度微弱,不足以把睡梦中的人们惊醒,他们也不可能意识到发生了什
么事。因此,一切照旧。只是当爆炸后的飞机摇摇晃晃地落到地面,削平了几十间
房屋,并引发出大火之后,人们这才从睡梦中惊醒,争先恐后地逃命。没有人知道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地震,还是火灾?
不管它,逃命要紧。
遭到飞来横祸的是苏格兰小镇洛克比,在此之前,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小镇的
名字,但这之后,洛克比这个名字传遍了全世界,洛克比几乎成为空中灾难的代名
词。而失事的航班则是泛美航空公司的103 航班,它从德国法兰克福起航,在英国
最大的国际机场希恩罗机场作短暂停留后,直飞目的地美国纽约。它是21 日22
点20 分从希恩罗机场起飞的,几分钟后它就越过了爱尔兰海,到达洛克比上空,
随后就发生了爆炸。这架波音747 喷气式客机上的259 名乘客全部遇难,另外,洛
克比小镇上的居民也赔上了11 条生命,总计270 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人。
12 月22 日黎明时分,闻讯赶来的苏格兰警察把失事现场团团包围起来,开
始取证工作。高空爆炸后飞机的残余物分布十分广泛,这为取证工作带来了相当难
度。搜寻人员带着各种仪器对这一区域的每一寸土地进行拉网式搜查,寻找遇难者
尸体和飞机的残余物件。经过近一周的努力,英国警察找到了大部分遇难者的尸体
和大小1。8 万余件飞机碎片。这些碎片全部交给了英国国防部所属单位进行分析,
以确定飞机失事的原因,并为破案提供线索。
1000 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不分昼夜轮班作业,利用各种仪器对这些飞机碎片
进行分析、模拟和鉴定。结果认为,飞机失事前,飞机各个部件运行状态良好,没
有任何发生故障的迹象。这个结论是意料之中的,因为103 航班在起飞前曾作过10
分钟的飞行安全检查,结果一切正常,而且,爆炸是突然发生的,飞机事先没有任
何告警,这就基本上可以排除飞机本身失事的可能。因此,技术人员认为,空难是
由飞机内部的猛烈爆炸所致。
飞机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爆炸,爆炸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一位技术人员注意
到一片金属板上的少许痕迹,经鉴定,金属板是机体前部行李架上的残余物,而痕
迹则是一种高性能塑胶炸弹的残余。进一步分析表明,炸弹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产品,
大名为塞姆泰克斯,是军火界最负盛名的塑胶炸弹,也是最受恐怖分子青睐的一种
产品,因为一般的安全检查仪器对它无能为力。
塞姆泰克斯是如何跑到103 班机里的?是恐怖分子自己带上飞机的吗?
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在这个世界虽然大部分人都爱惜生命,但也确有一小
撮不要命的恐怖分子,他们常常发起自杀性攻击。对这种恐怖分子,你真是无法提
防。但是,现在并不能肯定这就是恐怖分子自己带上飞机的,也有可能是恐怖分子
自己没有登机,而把行李托人带上了飞机,自己则逃之夭夭。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调查人员为此伤透了脑筋。
爆炸发生在英国,英国人自己也损失了11 条人命,因此,调查由英国负责理
所当然。由于爆炸的客机是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上的乘客又多是美国人,这样,
美国卷入调查事务也势所难免。经过协商,美英两国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由英国秘
密情报局、苏格兰场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及联邦调查局负责这次空难的调查事务。为
了尽快破案,美英两国拿出5 万美元,悬赏提供线索的人员。至于说凶手是谁,调
查进展到何种地步,两国一概秘而不宣。1991年11 月14 日,经过近三年时间的
调查取证,美英两国终于宣布了洛克比空难的调查结果:空难是由两名利比亚情报
人员制造的。他们是:前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主任阿里·穆罕默德·迈
格拉希,他的同事拉明·哈里发·弗希迈。他们将藏有炸弹的行李从马耳他送上103
航班,准备于爱尔兰海上空爆炸。这样,爆炸产生的碎片将沉入汹涌的爱尔兰海。
另外,美英两国还指控利比亚现任交通运输部长埃泽丁·欣沙里与爆炸案有关,因
为恐怖分子所使用的炸弹是他从瑞士麦伯公司采购的。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在记者
招待会上宣布,制造飞机坠毁这样的大屠杀恐怖活动如果没有政府最高层人士的支
持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矛头直指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卡扎菲上校。他还说,布什总统
将与英国首相梅杰磋商后采取一致行动。当问到美国是否会对利比亚采取报复行动
时,菲茨沃特说:“没有排除任何选择。”随后,美英两国通过意大利驻利比亚大
使馆向利比亚递交了起诉书和通缉令。利比亚大祸临头。
祸不单行。次日,法国总统密特朗也公布了1989 年法国航空公司772 航班爆
炸事件的调查报告。当时,法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尼日尔上空爆炸,机上170
余名人员葬身沙漠。密特朗宣布,有4 名利比亚人涉嫌此案,并向利比亚提出了引
渡要求。11 月27 日,美英法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利比亚在三国调查飞机事件时
与三国司法部门合作,并“最终具体同意放弃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动,放弃对一切恐
怖组织的支持”。此后,法国司法部门还发出通缉令,缉拿炸机事件的嫌疑犯,其
中就有卡扎菲的妹夫、利比亚情报机构事实上的负责人阿卜杜拉·塞努西。三大强
国一起向利比亚发难,小小的卡扎菲上校如何作出反应?
不料,卡扎菲对西方三大国的指控并不在乎。他的理由很简单:利比亚与洛克
比空难没有关系,因此,所谓交出凶手之说,自然不能应承。但是,利比亚也希望
弄清真相,因此,希望有关国际组织出面裁决此事。不过,由于西方对利比亚的指
控言之凿凿,因此,利比亚也把三个据说是炸机案犯的人拘留了起来。12 月3 日,
利比亚情报部门宣布,西方指控的六名情报人员已经被抓起来,并正在进行审讯。
不过,它又说,西方的指控是对利比亚的栽赃,“真正的罪犯现正逍遥法外……正
在嘲笑我们。我看到,他嫁祸于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他或许正在计划采取其他行动。”
这与三大国要求利比亚把人交出来、由三大国进行审讯的要求相距甚远。同日,英
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霍格甚至向利比亚发出威胁:如果利比亚不把与洛克比空难
有关的两个人交出来,不排除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利比亚则反击说,如
果他们真的与洛克比空难有关,那么,他们将被判处极刑。但前提必须是,103 航
班确实是他们炸毁的。而且,利比亚是一个主权国家,也不可能随随便便把本国的
公民交给别的国家去处理。利比亚的立场是明确的:它反对恐怖主义。卡扎菲已经
表示过,过去利比亚支持一些国际恐怖组织是一个错误,但是,利比亚正在与它们
断绝联系。如果西方不信,可以派人来利比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