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计,仍然在寻找向改革派进行反扑的时机。
5月10日,尊王排外派斗士高杉晋作,首先在长州向西方侵略者发起攻
击,炮击了经过马关的美国商船,这艘商船被打得差一点沉没,东倒西歪地
逃走了。他们急忙兴奋地向天皇报功。美国公使当即向德川幕府提出抗议,
要求他们管好各地的诸侯。德川幕府闭口不提孝明天皇的排外指示,把炮击
事件说成是地方诸侯在发动内乱,并暗示外国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
就等于是出卖了长州。于是美国和法国的海军立刻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击毁
了长州海岸的全部74门大炮。为防止外国侵略者更大规模的军事报复,高杉
晋作担起了防守马关的重任。高杉晋作曾经到中国的上海进行考察,一方面,
他亲眼看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教训,另一方面,他也更清楚地了解
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当时的国际形势,认识到盲目排外、闭关锁国
并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正确的道路应该是一边改革国内腐朽的幕府政治,
一边学习资本主义的富国强兵之术。他认为过去的武士己不能适应今天的战
争需要,所以打破了日本历史上不许武士以外的平民参军的传统,从农民、
渔民这些普通老百姓中招募了大量兵士,进行严格的训练,组成了一支战斗
力很强的“奇兵队”。后来,这支队伍在抵御外敌和打击幕府上起了很大的
作用。
孝明天皇得到外国军队攻击马关的消息后很愤怒,在8月13日发布诏
书,宣布要亲自出征,去与西方侵略者作战。为此,孝明天皇决定在8月18
日去祭莫祖先神灵,希望能得到祖先和神灵的保佑。
一旦天皇的计划得以实现,就等于让尊王排外派掌握了全国的军事和政
治大权,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德川幕府和顽固派迫不及待地进行了反扑。他
们在8月17日深夜至18日凌晨发动了宫廷政变,把尊王排外派的大臣以及
长州等地的尊王排外派武士2600多人赶出了京都。一些尊王排外派的领袖被
逮捕甚至被处死,孝明天皇又落入了幕府的控制之中。这个时候,天皇个人
究竟是什么政治主张已经无关紧要了,无论谁把天皇抓在手中,都可以用天
皇的名义号令天下。所以一夜之间,京城又成为幕府和顽固派的天下,朝廷
中的重要职位都换上了幕府的大臣。这次政变被称为“八一八政变”。
尊王排外派的武士只得撤往长州,重新聚集力量。过去,他们始终认为,
自己是按照孝明天皇的旨意行动的,是天皇的忠臣义士。可是现在,他们却
被赶出了京城,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孝明天皇出卖了,于是不断发动反攻,企
图打败幕府,夺回京城。1864年7月,以长州的改革志士为核心的尊王排外
派力量,攻入京城,与幕府军在皇宫禁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枪炮声、厮杀
声响成一片。改革派希望能够攻入皇宫,把孝明天皇抢到自己手中,这样他
… Page 92…
们就有了号令全国的力量。这时孝明天皇与皇后、太子躲在宫殿中,被不时
传来的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吓得魂不附体,他甚至已经让人抬来了御轿,随时
准备逃离皇宫。但是,尊王排外派的军队终究没能攻进皇宫,最后还是被幕
府军打败了。德川幕府立刻进行反攻,以“进攻皇宫”这个“大逆不道”的
罪名,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讨伐长州。与此同时,英、法、美、荷4国也组
成联合舰队,向长州的马关发动进攻。长州的改革派军队抵挡不住,当地的
诸侯向幕府投降,尊王排外派力量四散逃走,坚持了4年多的尊王排外运动
到此结束。
但是,日本的改革运动不但没有结束,而且在这次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
了提高。1865年1月,以高杉晋作为首的“倒幕派”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们
认识到,天皇和诸侯都是靠不住的,盲目排外也是行不通的,日本改革的第
一步,首先就是要打倒幕府。他们在马关发动了起义,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
战,重新夺回了长州的控制权。从此,日本国内的政治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
高杉晋作在长州首先实行政治改革,并起用精通西方军事的将领进行军
事改革,同时执行打开国门求进取的政策,致力于长州新政权的富国强兵。
这时,他们也没有放弃争取孝明天皇的支持,向孝明天皇上书,要求罢免幕
府派的大臣,为“八一八政变”中遭到不公正处罚的改革派大臣恢复名誉,
让他们重新担任政府的领导职务。但是,尽管德川幕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孝明天皇还是盲目地坚持维护幕府,拒绝了改革派的所有要求。1866年6用,
德川幕府发动了第2次讨伐长州的战争,但是这时,日本国内爆发了全国范
围的大动乱,城市居民和农民都起来造反,捣毁官衙和监狱,袭击粮店和富
商,使德川幕府的政治经济中心江户和大阪都陷于混乱,给幕府统治沉重的
打击。而幕府大军遇到了装备先进、士气高昂的长州军队的英勇反击,一败
涂地。7月20日,第14代将军德川庆福病死,战争很快就以幕府军的彻底
失败宣告结束。
在这一场关系到日本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动荡中,孝明天皇左右摇摆不
定,因为固守几百年来幕府执政的形式不知道变革,他终于从改革派的一面
旗帜,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变成了阻碍改革发展的绊脚石。
1866年12月,年仅36岁的孝明天皇因患天花突然死去。德川幕府失去
了最后一个有力的支柱,很快土崩瓦解。日本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明治维
新也就来到了。
(薛兵)
… Page 93…
明治天皇的胜利
1866年12月5日,30岁的德川庆喜登上了征夷大将军的宝座,成为德
川幕府的第15代将军。
仅仅20多天后,16岁的明治天皇登基,成为日本第122代天皇。
天皇朝廷和幕府将军之间的决战,就发生在这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的
两个政治领袖之间。
当时,日本的幕府时代已经延续了670多年。在这670多年问,天皇虽
然名义上仍是闰家元首。实际上已完全成为幕府的傀儡。
到了幕府统治的后期,农民和城市居民不断起义,要求改革政治。统治
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分化,新生的资产阶级的代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1853
年,美国海军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接着英国、法国、俄国、荷兰等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接二连三地逼着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严重地侵犯了日本的主
权。同时,也暴露出了幕府腐败虚弱的真面目。
于是,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也提出了改革幕府政治的要求。他们以尊
重天皇、抵抗侵略为口号,要求参加治理国家,与幕府的独裁统治发生了激
烈的冲突。几次大战之后,反幕府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并且在长州建立了反
幕府的根据地。
1866年1月,在反幕府志士的努力下,日本长州地方的诸侯,和萨摩地
方的诸侯,建立了萨长同盟;紧接着,萨摩和土佐这两个反对幕府的主力也
结成了同盟。多年的政治斗争经验,使反对幕府的诸侯们懂得,虽然天皇手
中暂时还没有实权,但天皇毕竟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
谁能掌握住天皇,准就有了号召全国的旗帜。当时明治天皇虽然年幼,但他
身边掌握实权的官僚岩仓具视等人,是积极主张打倒幕府的。他们很重视对
小天皇的培养,挑选当时有名的学者当天皇的老师,讲授课程中,既有中国
古代的经典《诗经》、《史记》、《资治通鉴》、《贞观政要》,也有日本
史籍《神皇正统记》等,此外还有关于西方世界的新知识,如《西国立志编》、
《法国政典》等,而已还教天皇学习德语。经过这样的精心教育,明治天皇
从一个无知的少年,成长为既尊重民族传统、又具有开放精神的君主。当时,
岩仓具视等大臣与地方上的反幕府力量取得了联系,制定了周密的打倒幕府
的行动计划:由萨摩和长州两方面的武士掌握皇宫和京都的警卫,然后由天
皇发布诏令,命令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如果德川庆喜不服从,就号召全国诸
侯和武士一齐起义,通过战争打倒幕府。
1867年8月,名古屋地方有人谣传,说从天上飘下了象征吉祥的神符。
大批农民和市民离开自己的家,男人穿女人的衣裳,女人穿男人的衣裳,到
处狂歌乱舞,歌词中不断重复着“可好啦!可好啦!”的单调词句。人群闯
进那些平时坑害大家的高利贷主、商人和地主家,勒令他们拿出酒食招待大
家,吃饱喝足以后又继续歌舞,连幕府的官吏也无法阻拦。这种“可好啦”
运动持续了好几个月,遍及日本全国各地,实际上是一种变态的人民反抗运
动。在这场运动的冲击下,幕府的统治机构几乎全部陷于瘫痪。
在群众运动的掩护下,反幕府力量做好了行动的准备。但是,考虑到反
幕府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还比幕府的军事力量薄弱,土佐地方的诸侯
建议,采取先礼后兵的办法,争取使德川庆喜主动放弃政权。这年10月,他
们抱着一线希望,由土佐诸侯领袖山内容堂向德川幕府提出了“奉还大政”
… Page 94…
的建议书,要求德川庆喜将国家政权奉还给天皇。
德川庆喜已经注意到反幕府力量的强大,采取拖延策略,他假意接受这
个建议。但是,反幕府力量并没有受他的迷惑,就在这同一天,明治天皇发
布密旨,说德川庆喜凭借着德川幕府维持了200多年统治的威风,依仗着自
己的实力强大,迫害忠臣,甚至不把天皇放在眼里,使全国的老百姓都吃尽
了苦头,再由着他这样下去,日本就要亡国了!所以,天皇号召全国各派力
量一齐行动起来,消灭德川庆喜,挽救国家的危难。反幕府派得到这份密旨,
如虎添翼,声势更加强大了。在岩仓具视和萨摩、长州两地诸侯的秘密指挥
下,反幕府军队陆续向京都集中。
12月9日,反幕府的军队把守住了皇宫的大门,天皇正式发布了《王政
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恢复幕府制度之前的天皇掌握政权的“古”
制;并宣布成立设总裁、议定、参与3个职务的天皇新政府。
当天晚上,在皇宫内的小宫殿中,明治天皇亲临会场,召开会议。会议
作出决定,命令德川庆喜辞去所有官职,交出全部领地,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德川庆喜不承认“王政复古”,对于天皇的命令不理不睬,同时调动幕
府军队转移到大阪,以大阪为根据地。
1868年1月1日,德川庆喜命令幕府大军向京都进发,幕府与反幕府的
天皇维新政权之间的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因为这一年是戊辰年,所以这场
战争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戊辰战争”。
战争首先在海上打响。1月2日,幕府军在兵库附近海面上向萨摩的军
舰“平运丸”发动了攻击,第二天双方又在阿波海进行了海战。因为维新政
府的海军力量比较弱,幕府军取得了暂时的优势。
从陆路向京都进发的幕府军,兵分两路,从京郊的鸟羽和伏见向京都进
攻。当时幕府军的总兵力为1.5万人,而天皇手下只有5000多人。所以德
川庆喜对这一战充满信心,在战事开始之前,他甚至已经写信给京城中的内
应,要他们监视住明治天皇,不要被反幕府军在败退时挟持着明治天皇逃走。
3日,幕府又向各外国公使发出通告,要求各国不得再把武器弹药卖给
反幕府军队。当天下午,鸟羽方向的幕府军与维新政府军发生冲突,维新政
府军突然开炮,战斗打响了。伏见方向听见炮声,也同时展开了战斗。激烈
的战斗一直持续了整整一夜,到第二天早晨天亮时,装备恶劣的幕府军抵挡
不住维新政府的猛烈炮火,纷纷后退。在淀城经过短暂休整,幕府军又被调
动起来,乘着当天的大雾,再次向京都发起了进攻。
与此同时,明治天皇特别向守卫京都的军队颁发了锦旗。维新政府军大
受鼓舞,把锦旗插在阵地上,让它迎风飘扬。而幕府军的士气更为低落,5
日不得不再次退往淀城。然而淀城的诸侯大约是看到幕府军败局已定,突然
宣布效忠天皇,拒绝幕府军入城。6日,幕府军已被迫转攻为守,退到京都
和大阪之间的关口桥本。维新政府军分三路渡河,向幕府军发起进攻。在战
斗的关键时刻,幕府军的侧面忽然又响起了枪声,原来是幕府军的友军掉转
枪口,站到了维新政府一边,向幕府军宣战了。在这样一个又一个打击下,
幕府军终于全线崩溃,全部逃回大阪。
德川庆喜被这没有预料到的大败吓破了胆。6日白天,他还召集将士,
扬言要亲自出征京都;当天晚上,他却只带着几个随从,装成巡逻的卫兵,
逃出了大阪城,由海路逃奔江户老巢。德川庆喜一走,大阪城中的幕府军顿
时大乱,四下逃散,沿途烧杀抢掠,大阪城中一片大火。第二天,维新政府
… Page 95…
就发布了追讨令,宣布讨伐德川庆喜。
12日,德川庆喜逃到江户,想找出皇亲国戚来调解。但是明治天皇却没
有给德川庆喜喘息的机会。2月3日,明治天皇宣布亲自出征,指挥各路兵
马向江户挺进。这时,全国各地大部分诸侯都已经归顺了天皇。看到大势已
去,德川庆喜只得放弃了顽抗到底的念头,采取了明智的态度,放下武器,
隐居到庙里,退出了历史舞台。
立志变法维新进行改革的明治天皇,终于战胜了旧势力的代表幕府将
军。
3月14日,明治天皇率领大臣和诸侯在紫宸殿祭把天神时,发表了《五
条誓文》,宣布今后要彻底废除幕府的封建专制和独裁、破除过去的种种不
良习惯、发展工商业、向世界各国学习新知识等重要原则,实行“万事一新”
的改革。同时还发表了明治天皇的亲笔信。明治天皇在信中表明,新成立的
明治政府,要“经营四方,安抚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
被称为日本历史上三大转折之一的明治维新,就从此开始了。
(薛乓)
… Page 96…
裕仁太子周游列国
1921年春天,21岁的裕仁皇太子在东宫学问所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
为了进一步开拓视野,他打算以一次对欧洲的访问来结束自己的学业。这不
但是裕仁皇太子第一次走出国门,而且是日本天皇史上的第一次皇太子出国
游历。
裕仁皇太子是明治天皇的孙子,大正天皇的长子。大正天皇因为患脑血
栓病,在1921年11月正式让权养病,由裕仁皇太子担任摄政;5年后大正
天皇病逝,裕仁皇太子登基,成为第124代昭和天皇。昭和天皇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因此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尤其
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裕仁皇太子决定会欧洲访问时,他的“未来天皇”的身份已经十分明确。
因为历代日本天皇从来没走出过自己的国土,所以他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
马上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83岁的元老重臣山县有朋支持年轻的皇太
子,并且认为裕仁皇太子的访问会有利于日本与英国的友好。但是山县有朋
的政治对手两园寺公望反对皇太子到欧洲去,并且对山县有朋支持皇太子去
欧洲的动机作了别有用心的歪曲。不明真相的日本人都被煽动起来了,报纸
上出现了许多莫名其妙的传闻,说裕仁皇太子不在国内时,山县有朋会杀害
皇太子的妃子;说朝鲜的刺客将在英国刺杀皇太子;甚至说西方人会嘲笑皇
太子喝汤时嘴里发出响声的日本生活习惯;说皇太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