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亚里士多德-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是古希腊第一个对知识进行分类的科学家。他认为各门科学都是独立的(因
此可以分类),又是统一的(有相关性),并认为这诸多学科并非都在一个平面
上,根据其价值和目的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理论性的科学较之其他科学略高一筹,
而神学又较理论性科学再高一层。因此,各门科学不但有其个别独立的内在系统,
而尤其有结构、目的、价值之相关性,学科之间虽独立而又相连,虽杂多而又有
其根本之目的与统一。
    他提出根据求知的目的不同,科学知识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求知本身为
目的的属于理论的学科,包括形而上学(他本人称为“第一哲学”)、物理学
(生物与无生物、生理与心理)、天文与地质等自然科学的总原理,也就是“自
然哲学”)和数学;第二类是以寻求行为的标准为目的而求知的属于实用的学科,
包括政治、经济和伦理等;第三类是以寻求创作有实用价值或艺术价值为目的而
求知的创制学科,包括各种技艺,如建筑、体育、音乐、图画、雕塑等。他创立
的逻辑学,他认为是求知的工具,是一切学科都必需的。他的逻辑学著作被后人
总称为《工具论》。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学者们用几种图示来表示:表1 表2
    ①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科学进行分类,对于推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是有重要
意义的。
    他一方面对科学进行分类,另一方面认为科学知识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知识
之间有相关性。把人类知识系统化的思想源于柏拉图。柏拉图在建构他的理念论
大厦时指出,理念世界的最高点是“善”,即“第一原则”,它是理念世界的本
原,是知识的终极点,是理性的对象。一切知识都以第一原则为出发点。人们应
该去把握第一原则,然后从中演绎出其他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老师
的知识系统化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亚里士多德。但他不像柏拉图那样浪漫,并不相
信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从同一原则中推演出来,因为各门科学的独立性同样是十分
明显的。但他确信,人类的知识绝不是散乱的、无序的,一定会有某种内在联系。
这一思想,后来的科学家给予了肯定。德国物理学家,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M。普朗克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
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
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
    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打破的链条。难道这仅仅是臆想的吗?“①系统论
创始人贝塔朗菲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系统思想的始祖,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
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至今仍然
正确。“②对这点,很多人只是把这种系统思想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个
闪光点,其实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当时
提出两点设想:第一,各类独立的科学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结构。他通过深入研
究各门科学,把各类知识进行了分类,提出人类认识史上第一张科学分类表,如
上述。
    第二,每门科学自身应成为一个公理系统。科学由知识集合而成。
    亚里士多德首先规定了知识的本性:“当我们认为知道了一件事物所产生的
原因(知道了它是它的原因),并且也知道了它不可能是其他时,那我们便认为
知道了一件事物(在绝对意义上,而不是在似是而非的或偶然的意义上)。”
(《后分析篇》)这就是说,知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说明对象的原因,说明
它为什么是这样的;2。说明它必然是这样的,而不可能是别样的。一门科学又是
由一系列证明组成的,证明就是科学的三段论,它以一种知识为根据推出别的知
识。作为根据的知识就是公理。公理除了要满足知识的上述两个条件外,还须:
1。它们必须是“真实的”,否则便不能作为定理知识的依据,也不能使自身得到
了解;2。它们必须是“原初的”,即直接的,不用加以证明的。如果它们是还须
证明的,那就不是第一原则了;3。它们必须比结论知道得更清楚;4。它们先于结
论并且是结论的原因,“没有这些条件可能会有推论,但却不能有证明。因为它
不足以产生知识”。(《后分析篇》)从公理出发,人们必须按照三段论的格进
行推论,推论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定理,从而构成一门科学。他说每种证明、每
种演绎推论都必须通过我们所讨论的三个格而进行①。(《后分析篇》)
    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公理化系统也并未付诸实践,还只是一种设想,一种头
脑中的模型。他的著作并不是这样推导出来的,而都是先广泛收集整理各种观点,
将它们形成为问题,然后加以详尽的考察,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我们不
能因此而责备他是空想家。一个科学家提出问题不意味着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提出一种设想并不负有非实现的责任。提出问题、设想,那是长期观察、思考、
研究的结果。科学家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此都讲过很深刻的体会,如法国科学
家贝尔纳说,问题的形成和选择,“是科研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地说,
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②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
正进步。”③这些问题和设想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科学上所说的“问题”
和设想,是以往实践和认识所没有解决的东西,属于未知领域,它决不是靠单纯
的冥思苦想就能提出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①(德)M。普朗克:《物理学世界图
景的统一》,莫斯科出版社,1966年。
    ①参见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149 —152 页。
    ②《科学家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页。
    ③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进一步发展中产生、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捕捉到的。因此,问题和设想表现
着人类认识已达到的高度,又表现着人类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是知
与不知的联接点;问题和设想反映着人们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广度和深度。
可见,问题和设想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不只是一个问号或想法,它反映了科学
家的理论基础和已达到的科研高度,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前沿掌握的程度,对社
会需求了解、认识的深度。显然,非一般人所能为。问题的解决,需要人才,需
要条件,有些问题是在适遇其人、适逢其时才得以解决。总之,更多的问题是在
提出后经几代人才解决,其间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和精力!证明和证伪都非
易事。
    2 学术成就评价亚里士多德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他的
研究详尽、细致、深入,而且富于创造性。以生物学为例,可见一斑。亚里士多
德作为科学专家的声誉主要是由他的动物学和生物学著作被确认的。
    他对动物的研究奠定了生物科学的基础,他第一次做了生物分类,把自然界
分成高低不等的等级,解剖了50多种动物和人的胚胎,还观察到隔代遗传的现象,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500 多种动物。近代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居维叶和林
耐各有成就,对于他好像是两位神明,但这二人比起亚里士多德来,只不过是小
学生而已。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研究成果直到他死后2000多年才被取代,这种科
学成就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亚里士多德苦心研究的成果写成了《动物志》和《
解剖》两部著作。
    《解剖》一书失传,《动物志》流传至今。《动物志》详细地讨论了动物的
内在和外在部分;动物所由构成的不同成分——血液、骨骼、头毛、各种繁殖方
式、饮食、习性、特征等;研究了野牛、绵羊、山羊、鹿、猪、狮子、鬣狗、象、
骆驼、老鼠、骡子;描述了燕子、鸽子、鹌鹑、啄木鸟、鹰、乌鸦、画眉、布谷
鸟、乌龟、蜥蜴、鳄鱼、毒蛇、海豚、鲸鱼及许多种类的昆虫。而关于海生动物
(鱼)、甲壳动物、头足纲动物、有介壳的根足虫类的资料尤其丰富。而且,从
人到乳酪中的蛆,从欧洲的野牛到地中海的牡蛎,都研究到了。总之,希腊人所
知道的每一种动物都被注意到了,大多数种类都给予了详细的描述。对于某些种
类,亚里士多德说明的细致、恰当、精确,简直令人吃惊。在研究中,他意识到
他所说的一些内容是人们见过的、熟悉的,所以倍加认真、确切,完全是一种专
业化的讨论。他还对某些动物作了比较,对内部器官作了细致的描绘,表明他是
认真地做过动物解剖。说《动物志》是一部天才著作,是一座不懈勤奋的丰碑,
实不为过。但这不是说他的研究白璧无瑕,结论都正确,只是说精辟的见解远远
超过谬误。对不足,批评可以,指责大可不必。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谁又能
保证著作百分之百正确?
    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方法总在改进,真理不能穷尽,所以一部著作中有
错误,是在所难免,不能苛求。
    以上仅是亚里士多德富于创造性研究的一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到
他科学研究的严肃认真。他的确是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他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①。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完全是他把求知看作人的本
性所致,是他艰苦研究的结果,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治学方法也有直接
关系。
    亚里士多德研究的特点,在于细致地探讨所考察的各种问题的历史,尽可能
详尽地揭示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并且为了进行比较和概括而引
用大量的事实材料。正因为他注重实际,尽一切办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所以尽管
他的学说中有不少思想、观点已被新的科学所否定、代替,或成为历史的陈迹,
但他探索自然、社会的方法和角度,他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有价值的,他的研究
方法对今人是有借鉴意义的。
    具体地说,他采取了向实践学,向历史(前人成果)学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研究专家,他把大量时间奉献给了开创性的、第一手
的研究工作。他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并亲自动手进行解剖。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而要做的事情很多,既不能事事自己动手,又不能不休息地工作,他同一切研究
者一样,要借用他人的力量,找助手,用前人的资料。他的学生们为他收集了不
少资料,很多成果由师生合作而成。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
利用了更多人的劳动成果,向社会广泛收集资料。前文说亚历山大为他的研究提
供了方便,命令人们为他提供资料。有人对这种传说表示怀疑,认为亚历山大不
一定这么做过。传说是否可信,我们不必去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么
多的资料、标本不会完全是他自己和学生收集来的,前人的记载也不会那么多,
所以不是亚历山大命人提供,也是有人帮助提供。史载,亚里士多德注重实际,
亲自动手解剖,亲自去向养蜂人、渔夫、猎人、牧人、农民和动物饲养人去请教,
是这些人帮了他的忙。养蜂人对蜜蜂了如指掌,如蜂群飞舞,姿态多种,路径不
同,时快时慢,看上去很有趣,但一般人并不知其中的奥妙,而养蜂人通过长期
的观察和研究,知道这是蜜蜂社会的一种“通讯”,这一系列的不同,是侦察蜂
在向蜂群报告蜜源的远近、方向、质量等信息。渔夫能见到没出过海的人永远见
不到的东西。亚里士多德从这些人那里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自己不知道的知
识和资料。对调查来的资料,他不是照抄照录,他认为实际操作人说的话也不一
定都符合科学,亲眼所见也不见得都那么准确无误。
    亚里士多德对一切材料都要重新分析、研究、证实,然后利用。
    关于亲眼所见也不一定完全确切,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体会。这里不妨用两则
小故事来说明。
    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走到陈国与蔡国交界处,人烟稀少,炊烟不见,几
天没见到粮食了。一天,得意门生颜回从过路人那里讨到一点米,立即架火煮饭。
孔子在一旁看书,忽然看到颜回伸手到锅里抓了一把吃掉。孔子装作没看见,但
很生气,心想,平时很有教养的颜回竟也背着自己搞小动作,很是不舒服。饭好
了,颜回请老师吃饭。孔子眉头一皱,朝天一拜说:“刚才我梦见亡逝了的父亲,
他要我们把最干净的饭送给他。”颜回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说:“刚才有灰尘掉
进锅里,把①此例见(英)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9年版,第18—27页。
    饭弄脏了一点,这口饭丢了可惜,给老师吃又不好,我就自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方才错怪了颜回。后来,孔子执鞭从教,有弟子三
千。弟子们常有不睦,请老师给以评判,孔子叹息道:”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
眼睛也有靠不住的时候;我依靠判断,但判断也常有误。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
人真是不容易。“孔子的反省,对我们很有启发,对亲眼所见也要分析。亲眼所
见,比道听途说自然要好,然而,不能认为亲眼所见就一定靠得住。孔子确实亲
眼见到颜回抓饭吃,这不是虚构。可是仅靠这一点就认为颜回背后搞鬼,那就太
武断了。可贵的是,孔子了解了真相后,没坚持己见,并在以后不断反省自己,
这很可贵。是的,亲眼所见,加上科学分析,才能更准确。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70年代末,40名素有观察力的心理学家在德国
哥廷根开会。会议刚一开始,突然有两个人破门而入,一个黑人持枪追赶一个白
人,两人厮打起来,一声枪响,一声惨叫,随后两人追逐而去。全场的科学家被
方才的场面惊呆了。正在惊慌之际,会议主席轻轻摇摇铃铛,然后宣布说:“女
士们,先生们,请不必惊慌,方才的场面是我们事先安排的一个实验。现在请大
家拿出纸来描述一下刚刚发生的耳闻目睹之事。”要大家回答的问题十分简单,
比如,刚才进来几个人,是黑人追白人,还是白人追黑人,是穿长裤,还是穿短
裤?是什么颜色?等等。全部过程只有20秒,并且被高速摄像机全部记录下来。
    测验的结果是40名素有洞察力的心理学家,竟没有一人全部答对。只有1 人
错误率在10%以下,14人错误为20%—40%,12人错误为40%—50%,13人错误
在50%以上。有的答卷是驴唇不对马嘴,纯属胡扯①。
    这个实验说明,即使是目睹者的言论也不能全部可靠,对目睹者的言论也要
通过科学的考察方可置信。人的大脑有“瞬时畸变”现象,常使人发生错觉。亲
眼所见而发生错觉是常见现象。有一个医生为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细心观
察,搞了一个实验:他把手指伸进装有糖尿病人尿液的试管,尝一尝这种尿是否
是甜的,然后让学生们都尝试一下,学生们实在不愿意品味这滋味,为欺骗老师,
他们无一例外地说“是甜的”。
    老师笑着说:“同学们!你们上当了。我刚才伸进试管的是拇指,而舔的却
是食指。我这样做,是为了教育你们注意实验中的细节,不要造成错觉。因此,
你们刚才的回答是假的。”①又一例亲眼所见造成的不真实。
    所以,还是孔老夫子说的对:“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靠不住的时
候。”
    亚里士多德没听到过孔子的反省,更没进行过上述实验,但科学的头脑,使
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使用别人提供的资料时,十分谨慎。
    他说,有些人否认鱼能交配,但他们错了,“他们的错误不难理解,因为鱼
的交配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即使是渔夫也难以观察到它,何况他们没有一个人
为了获得知识而去观察这类事情。”②这里也不是说对什么都怀疑,什么也不信
就用不着去观察去请教了。问题是要善于分析。亚①李瑞英:《领导艺术与领导
科学》,《科学家与科技管理》,1981年第1 期,第4 页;赵红州:《大科学观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2 页。
    ①(英)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
页。
    ②转引自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