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我们一个人身上,就具足十法界,就具足百界千如。你看我们一念心里头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很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法界。我们一念念观世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我们非常羡慕,很想效法观世音菩萨,菩萨法界。一念十二因缘,缘觉法界;一念四谛,声闻法界;一念慈悲喜舍,上品十善,天法界;一念悭贪,饿鬼法界;一念愚痴,畜生法界;一念嫉妒、瞋恨,地狱法界。就在一个人身上,甚至於一天,这些念头统统都有;你看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法界也在变。
  法界在变,日本江本博士水实验里头,给我们做出证明,证明佛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一切法不是真的,真的,不会变才是真的,会变就不是真的。你看我们人的念头刹那刹那在变,不是真的,叫妄想;分别也是妄想,执著也是妄想,总而言之离不开妄想。外面的环境,环境是妄境、幻境,不是真的,境界随著我们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没有一样是真的。《金刚经》里头佛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你怎么可以当真?虚妄境界里面,这里头有真的东西,真妄绝对不能离开,真妄是什么?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真假不二,你在假的里头认识真的,你就成佛了。
  统而言之,这些相都叫做法相。法相的体是什么?体是法性,法性就是此地讲的心体,心体是法性。你在法相里面见到法性,法性永恒不变,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决定离不开它。古人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在器里头见到金,就是佛菩萨;执著器不是金,就是凡夫。性是什么样子?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性空相有,阿罗汉明白了,阿罗汉真正明了万法皆空。万法皆空不是说万法都没有了,万法有,为什么说皆空?万法是相,相没有自性,自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说事上它有,理上它无,万法皆空是这个说法。真的见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你还会去执著它吗?你还会去分别它吗?不会!你要执著分别,那错了,那全是打妄想。只是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把假的当成真的,你才会起分别执著这种念头;如果你晓得它是空的,分别执著的念头就不会生起来。
  现代人,电视几乎是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哪个人不看电视?问题是你会不会?宗门的话,「会么!」如果你会看,会看会开悟,怎么叫会看?萤光幕上,事有理无,相有性无,就在萤光幕上看到。萤光幕就是理、就是性,能现能变;萤光幕显现出来的色相、音声是假的,不是真的,刹那不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个相是幻相,这个有,佛法叫妙有,萤光幕是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妨碍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你要这样看电视,天天看,看上二、三年,你会大彻大悟,千经万论就讲这个道理。所以东西(法性)在哪里?不就在面前!不是高深而不可测,平平实实就呈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你能从这个地方豁然觉悟,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身体,看看我们生活这个世间,跟萤光幕上所现的色相无二无别。然后你在境界里面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就跟诸佛菩萨示现没有两样,完全是智慧、德能、相好。可以自受用,可以为他受用,自他不二。自受用的是清净寂灭,他受用的是应化无方,普度众生。虽然普度众生,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而实无众生得度者」。普度,为什么又说没有度?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希望同学们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接著再看注解里面的第二句,第二句没讲完。「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这是解释第二句,「亦非心境界」。瞥起是很短暂的时间,忽然生起,也不是真知。真知怎么样?真知决定没有这个现象,真知总是如如不动。世尊在《金刚般若》里面教须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宗跟《金刚经》上所讲的道理是一不是二。佛怎样教须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教须菩提,示现在六道、在九法界教化一切众生,必须是这样的。「不取於相」,不著相,并不是离开相,没离开。眼见色,耳闻声,鼻臭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凡夫取相、著相,这就错了。佛教他不取相、不著相,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如如不动!这样教化众生,同时提升自己境界,你接触众生的面多,遇到的问题多,圆满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根本智,甚深般若。《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修行人天天在这儿练!
  这样的花花世界,会的人功夫往上提升非常快速。你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智慧,这就是无所不知。清清楚楚怎么样?如如不动,定慧等学,你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后面一定就带来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就生了,七情五欲马上起来,你就堕到烦恼里面去。能够如如不动就不生烦恼,不生烦恼生什么?生智慧。惠能大师给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这么一句惠能大师的话,你就晓得他是什么境界。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时,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如果我们见了五祖,一定是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知道、要明了,然后才晓得怎样修,怎样学。
  一生想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做的是利益众生的事情,虽然想,虽然做,不著相。再说得粗浅一点,大家容易懂,容易好学,好下手。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在里头,换句话说,没有得失,事情做好了,众生有福;事情没有做得成功,众生没福,与自己毫不相干。做而无做,无做而做,这是菩萨!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知道学习,所有一切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的。
  有些同学常常来问我,我一生所干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为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就做这两桩事情。没有国家界限,没有种族界限,没有宗教界限,没有文化界限,真的是《弟子规》里头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佛告诉我们,范围更广大,不是说凡是人,一切众生都要以清净平等慈悲对待;清净不染污,平等没有高下,慈悲就是爱心。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同样一个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你说多快乐,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老师,念念不忘,天天礼拜老师。不是老师教导,我怎么知道有这么一条路?作梦都想不到。老师把这条路指出来,引导我、帮助我走进这条路,成佛之道,人生最高享受之道。
  大师在此地又引用经上一段话,他说「经云,如实即无念」。这是以经来解释经,因为佛前面曾经答覆胜天王之问,如何是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答覆的是如实。胜天王跟我们一样都不懂,如实是什么意思?这再引用经上的话,如实就是无念,这个解释决定没有错误,都是佛说的。意思就是「是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就是如实的意思。「心常寂静,即如来藏」,这个解释得好,也就是离心意识就是佛知佛见。
  这里无念,我们不能够执著名相,执著名相,曲解名相,那你就错了。「无念是什么念都没有」,好了,那就变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无想天,四禅天里头有无想天,就到那里去了,那是外道天!虽然他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他什么都不知道,堕在无明里头,所以错了。无念到底怎么讲法?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无念是无邪念;换句话说,他有正念,正念无念,正念无念是无邪念。什么叫邪念?妄想分别执著是邪念,离妄想分别执著,不是没有念,有念,那个念叫正念,那个念叫无念;就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想想,我们眼睁开来看外面,有没有见到?见!所以宗门祖师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睁开第一念是正念,就是无念。为什么?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都不夹杂,第一念。第二念就落到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就错了,就是没有办法保持。诸佛菩萨永恒的保持著第一念,永远不变,是这个意思。所以无念不是无想定,无念是真实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要知道。千万不可以误会,误会那不是佛讲错了,是你自己误会,因果要自己负责。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清凉大师注解的第三句,「心体离念,即非有念可无,故云性本清净」。这几句话还是很难懂,清凉大师很慈悲,再给我们加以注解,这个注解就是《钞》。注解里面说,「心体离念者,双会二宗,释第三句,以北宗宗於离念,南宗破云,离念则有念可离,无念则本自无之」,我们先看这几句。
  这一段是解释偈颂里头第三句,『其心本清净』,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这句用双会南北二宗的说法来解释,他说「北宗宗於离念」,北宗是神秀这一支的,他们修行著重在离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他们是以离念为修行的宗旨,用这个方法的很多!我们修净土也是宗於离念,你看看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以一句佛号,以这一念离一切妄念;你不念佛,妄念就起来。念佛功夫是什么?把妄念取而代之,叫一切妄念都归这一念「阿弥陀佛」;以一念止一切念,功夫才能得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永远不能成功,这就是古人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是什么?那叫不会念。
  念佛你会念吗?会念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这才叫功夫。念到妄念都不生,叫功夫成片,功夫真正得力了。这样的功夫,就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肯定能成。你要问多久的时间?那我们再看《净土圣贤录》,再看《往生传》里面,再看现在有很多念佛人真的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你看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时间大概总是三年到五年,不要很长。问题就是会!不会不行!就是说你念佛号里头夹杂妄想,这不行。
  念佛的秘诀,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他讲的是念佛的秘诀有三:第一个是不怀疑,决定、肯定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确确实实阿弥陀佛有这个弘愿,只要念他的佛号就能够往生,他就来接引,一点怀疑都没有,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不夹杂,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里头决定不能有妄想夹杂在里头。第三个条件是不间断。你能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无比殊胜的法门!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这三个条件都没有,那就不能往生。信心不坚固,听到别的法门还动摇,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这不行,你信心在摇摆不定;念佛的时候夹杂妄想,念佛又常常间断,这怎么会成就!
  其实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这三个条件,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并没有两样。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纲领,说了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放下!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通。眼不取色相,不再分别执著外面的色相,不是叫你不见,哪能不见?不放在心上。耳不把一切音声放在心上,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就是做放下的功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要净念,怀疑就不净,夹杂就不净。不怀疑、不夹杂,这是净念;相继是不间断。你看是不是一样的?但是你要记住,你用什么方法能做到净念相继?你一定要好好收拾你的六根,你才能够得到净念相继。不能够都摄六根,净念很困难,我们今天碰到问题就在此地。眼见色起贪瞋痴慢,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起贪瞋痴慢,都起七情五欲,那怎么办?所以那个净就净不了。
  一定要知道世间是假的!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给我们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什么都带不走,连这个身体也带不走,假的。假的,你要那么认真,你就错了。它障碍正法,障碍你的悟门,障碍你的修行,你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并不是不要,随缘,不再执著,不再在这些(就是五欲六尘)上起心动念,不搞这个了。生活环境好,很好;不好,也好,一切都随缘,一切不再执著,就对了。有能力多做好事,好事里面把握著两个方向,一个是帮助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你就决定不错。这样才能够得净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才能够做得到。具足这样的条件就决定得生净土,这个很重要。北宗容易修,南宗太高,南宗惠能大师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神秀接引的是大乘根人。我们自己想我们不是上上根,但是净宗是大乘,大乘根决定得生。
  「南宗破云」,南宗破北宗的,他是上上乘人。「离念则有念可离」,你不是常常念吗?真的,我们的妄念多。我们要离执著,要离分别,要离妄想,这是有念可离,真有念,真要离。南宗是再向上一著,向上是心体,向上是法性,心体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还要离吗?无可离,这是上上乘人。我们懂得这个事情就好,做不到,我们还是要走北宗的路子,要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多太多了,不像能大师,能大师见五祖,你听听那个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所以他可以无念。我们要见五祖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妄念不断,所以南宗不是我们境界。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尊敬他,他是真高,我们从北宗的宗旨、修学慢慢提升到能大师的境界。所以,无念这个境界,我们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去学,现在只要修成功夫成片就行。无念在净土宗里面讲是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那个高!那个我们是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我们今天只取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生凡圣同居土就非常满足了。
  蕅益大师教导我们的,他老人家自己常说,「我只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其实蕅益大师是来示现的,他到底是什么身分,他一生没有暴露,决定是再来人。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印光大师对於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要解》赞叹到极处,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部注解,也不能够超过其上」。这个话是大势至菩萨说的,那么你想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否则这个注解做不出这么好。而且《要解》是九天写成的,蕅益大师前面有序文,后头有跋文。佛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是现身说法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希望我们在这一生不要好高骛远,老老实实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要解》里头说得太好了,许许多多讲解都是前人没有说到的,他说尽了。生凡圣同居土等於生方便土,等於生实报土,这不可思议,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诸佛菩萨统统有四土,但是四土确实有空间维次不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所以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你到极乐世界,虽然在凡圣同居土,你见到阿罗汉,阿罗汉是方便有余土,你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他们在实报庄严土,统统见到。在其他净土里面,诸佛净土里面,凡圣同居土是见佛的应身,方便土也是佛的应身,实报土是佛的报身;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见阿弥陀佛全是报身,这不可思议。
  这种殊胜的因缘,无量劫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居然遇到了,你说多么幸运!遇到了要是当面错过,你知道那是多可惜!不是千载难逢,无量劫希有难逢。「开经偈」里面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遭遇到了,怎么可以空过?要把这个当作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其余的什么事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所以我们协会所有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同仁,在讲经、学习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工作放下,我们要办第一桩大事。其他的事情,鸡毛蒜皮,课上完之后再办。要知道这个机缘希有,这个机缘难逢!所以北宗讲的没有错,南宗也不错,只是接引的对象不一样,这个我们要知道。
  在北宗修学宗旨里面,「无念则本自无之」,离念,下面是个比喻,「离念如拂镜,无念如本净」,实在讲就是《坛经》里面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