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北宗修学宗旨里面,「无念则本自无之」,离念,下面是个比喻,「离念如拂镜,无念如本净」,实在讲就是《坛经》里面讲的两首偈。你看看离念,神秀大师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能大师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无念。神秀的偈子我们好懂,能大师这首偈子不好懂。读了之后晓得高,比神秀的高,实际上模模糊糊。什么叫无念?真的,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有离念,离念已经起心动念,「我要离念」。南宗修行,有没有念头?妄念有,凡夫有妄念,妄念要不要离?不需要离。为什么?妄,不是真的!你要起心去离念,又加一重妄想。这个对上上乘人有利益,对中下乘人没有利益。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部接触的是《坛经》。我那个时候还在工作,有一年休假,有二个星期的长假。政府有这么个制度,每年每个人都有一个长假。我休假期间,我从台北(我在台北工作)到台中一个朋友家里去玩,老朋友,在他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他家的书房就有一本线装书,我看了很欢喜,翻翻,《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的注解。那几天没事情干,就翻来看,愈看愈有味,就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了,很欢喜。这是跟佛结缘第一本书。
以后我认识章嘉大师跟方东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总以为佛教是迷信,读了《坛经》,前面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放不下,还是以为佛教是迷信,实在讲《坛经》看的时候似懂非懂。方老师就问我,你有没有看过佛经?我说偶尔这么个机会,看了这本《坛经笺注》。方先生摇摇头:这个不能学,这个不是你读的。章嘉大师也问过我,李老师也问过我,三个人听到我看《坛经》都摇头:上上根人!你不是上上根人,这个东西学不得!他们跟我讲这些话,我听了实在讲莫名其妙,我看了很有兴趣,怎么说学不得?以后愈入,学的愈多,愈知道那不是我们的境界。你说我们如果学他那个方式,所有妄念都不要去断,妄念天天增长,正念不能现前,你怎么能入门?不但不能契入境界,真的连悟门都堵塞了。烦恼天天增长,业障天天在增加,那出不了六道!老师讲得对。
我那时候对於教下很有兴趣,这是受方先生的影响。跟方老师学哲学,佛经哲学,方先生至少影响我三年。但是这三年当中,幸亏有章嘉大师教导我,把佛法基本修学的原理原则我搞清楚了。章嘉大师指导我从看破、放下下手,具体的修行,看破、放下从哪里做起?老师教我从布施做起,我真干。时时刻刻还提醒我,戒律很重要。所以我在章嘉大师那里三年,学了什么东西?看破、放下,布施、持戒,明白这个道理。布施真重要,布施、持戒要用世间法来说,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以后读《了凡四训》,完全明白了。
了凡先生如何改变他的命运?没有别的,就是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老师所教导你的你能够依教奉行,你能够不违背,认真努力去做,命运改了。我并没有求改命运,没有求财富,也没有求升官,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智慧,只是认真去学习。你看今天财富、智慧、健康长寿统统得到,不是自己希求的。得到之后,我自己没有享受,我一生老师教导我的,「随缘度日,莫造新殃」,这个话很重要,要消罪业,不可以造罪业。无量劫累积的罪业,没有学佛之前,造的是罪业,要知道消,不可以再造罪业。所以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我常常讲我就是为正法久住,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有福,大家享。这个生活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所以我感谢方老师指引我这条道路。
「性本清净」跟儒家讲的本性本善一个道理,《大学》里面讲的明德,明德就是性本清净。《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人之初」不是讲人初生下来的,不是指这个,是讲人的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本来清净,那还离,离什么?你把惠能大师跟神秀大师两个偈颂比较上来看,你就看那完全不同的见解。一个是有身、有心,身像菩提树,心像明镜台,有身、有心。一个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的境界,没有身也没有心。没有身,不著一切色相,没有身;没有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再包括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都没有,法身菩萨境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神秀大师那个界是十法界;能大师那个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的,他已经回归到本性本善。神秀大师虽然知道本性本善,没有回归,不一样。一个已经入门,一个在门外,两个不同的境界。
所以这个比喻说,离念就好像拂镜,无念如本净,本来清净,你还要什么无念?本净再加上一个拂拭,不就错了吗?加上个离念,也就错了。它没有念,你离什么念?实在讲无念如本净,无念有没有?无念也没有;本净有没有?本净也没有。有本净就不净,有无念,无念的对面就有念,很难懂。我们要很冷静的去体会,不能分别。你不要去想,想全是妄想,错了,决定体会不到。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能体会到,体会到这个意思。
下面是把这二宗会通,「今为会之,起信既云」,这是举《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是举《起信论》里的一段话,《起信论》这段话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本来它就没有念,所以「亦本自离」。它本来没有念,现在有没有念?现在也没有念。念跟离念,妄心这边事,妄心有念,真心无念。佛与法身菩萨看一切众生本性,看一切众生心体,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恭敬。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说的一样,「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像我们芸芸众生是未来佛。哪个不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满种智就是佛,情与无情都包括。无情是什么?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佛?
我们现在一听到佛,佛一定是人那个样子,不是的。佛是讲的自性,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法性、法身,那是佛。法性能现、能变,就是此地讲的性本清净,这是法性;法性所起的作用是法相,法性叫佛,法相叫法身,法身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法身佛,这一切恭敬的范围就太大了。礼敬诸佛,我们不但对一切诸佛菩萨恭敬,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也是真诚恭敬。为什么?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真诚恭敬。他恭敬干什么?不是他恭敬他现在造善造恶,不是。恭敬他的本性本善,恭敬他的本性本净,性本清净,恭敬这个。见性不著相,相他清楚、他明了,他不执著、不分别,在相上决定不起心动念。对於树木花草,对於山河大地,都是存著恭敬心。
我离开台湾,写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这是有念,不是无念。离一切恶念,远离邪知邪见,远离恶念恶行,我们现在人可以做得到的。神秀大师比我们就高一级,能大师比我们高二级,能大师他老人家所修、所学、所教的,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起信论》这句话就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我们要认识清楚,不是有念可离,它跟能大师讲的意思是一个。心体本来没有念,离念是本来没有念,所以说「亦本自离」。本来没有念,就不能说,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说,勉强把它说出来,所以你可不能执著「马鸣菩萨讲心体离念」。你真懂得,离念是无念;你要是不懂得,它真有念可离,这就错了。所以底下讲,「非有念可离」,它没有念。「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就是自性本净,自性本善。
下面说,「非看竟方净,若无看之看,亦犹无念念者,则念真如」。这是特别提醒我们,不是「看竟方净」,竟是究竟,什么人看竟方净?大乘教里面常讲,小乘阿罗汉他知道万法皆空,怎么知道?分析,分析就是看竟,看出它的究竟。像现在的科学家,科学家随拈一物,他知道这个是空的,不可得。为什么?他分析。譬如毛巾,这是个物体,怎么织成的?它是一根线纺织成的,把它拆开,拉成一条线,毛巾没有了。线呢?线是纤维纺织的,纤维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变成原子,变成电子,最后变成粒子,一看这个东西都是这些东西组合的;缘聚则有,缘散则空。聪明人,缘聚的时候也知道也是空的,看竟方净。
所以,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他的智慧是从分析空,任何一切法分析到最后,分析到没有了。在佛法讲,分析到最后是邻虚尘,我们现在讲基本粒子。再不能分,再分就没有了,跟虚空做邻居,再去分就是虚空,就没有了。用这个方法明白所有一切物质是空寂的,不可得,所以说这一切物相缘生的。都是这些微尘,佛家讲微尘,现在科学家讲原子、电子、粒子,用这些名词,佛家都叫它做微尘,聚就有相,就现相,散了就没有相。聪明人不等它散,就知道它空寂,就知道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所以对这些相他能够放得下,就是他在所有一切现相里面,不会起贪瞋痴慢,因为他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灭(有生有灭)的这些法,就是缘聚缘散这些法,「如梦幻泡影」;存在的时间是「如露亦如电」,存在不长久。你要是细心去看,像闪电一样,真的,那就看得微细了。我们凡夫,凡夫看的粗相,就像看露水,时间不长。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地球有成住坏空,哪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没有,找不到永恒的东西。永恒的东西是法性,法性是永恒的,因为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质都是从它那里变现出来的,所以不是看竟方净。
「若无看之看」,那也就等於无念之念,我们讲无念而念,无念而念就是念真如,真如无念。「无念念」就是无分别、无执著、无起心、无动念,在这个状况之下,所有一切境界就是真如,入这个境界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特别是语录里面,像《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多个公案,都是开悟的人悟了之后请老师给他印证。你看那个问答,你看了之后真的是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会的人,无有一法不是;不会,无有一法是,所以关键就在会、不会!会,觉了;不会,迷了,关键在觉迷。觉了就是,觉了怎么样?觉了叫无念,迷了就有念。有念是迷,无念就觉,因为无念是真如,是心性之体,无念;有念,有念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叫妄心,真如叫真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为什么说真心跟妄心?就是一个觉,一个迷。再告诉你,觉迷不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但是要觉了,你才得受用;不觉,虽然是佛,还要搞六道轮回。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四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四句,前面三句我们一起学习过了,现在再看清凉大师《疏钞》第四段,第四段就是解释『开示诸群生』。「众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开示,皆令悟入」,我们看大师的《钞》,就是注解。「众生等有」,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四句这段文,「释第四句」,这是解释「开示诸群生」,「即用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意」,清凉大师用《法华经》的经义来解释这一句。「谓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证入心体也」,你看这个地方,第一行有「开」,第二行有「示」,第三行有「悟」,第四行有「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这一段我们怎么来学习?一切诸佛,包括法身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特别示现在六道,他来示现为什么?如果我们这么个问法,这是外行,这是外行问的,肯定外行多,「佛菩萨来示现干什么的」?我们读了前面这三句就晓得,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示现即非示现,是名示现,这是《金刚经》上的句子,示现者即非示现,是名示现。你问他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意思也没有。为什么示现?没有,即非示现!为什么会有这个事?这个事是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他应有什么作用?应他能够起帮助众生开示悟入的作用。
如果众生感的缘深,感的人多,佛应是用应身来应。好像他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投胎,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历代祖师一样,祖师里面很多菩萨、罗汉来示现的。我们凡夫看见他们跟我们没有两样,实际上完全不相同。怎么个不相同法?前面跟大家报告过了。生活跟我们一样,工作也一样,处事待人接物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著,就这个不一样。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住的是六道里头的人道;他们的境界是心现的,没有识变,我们住的法界是心现再加上识变,不一样在此地。
这个地方清凉大师的开示说出来了,前面跟我们讲的心体、无念,众生等有,一切众生平等,统统具足。这句话「出现品」里面讲得更详细,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后得智,圆圆满满,没有一丝毫欠缺,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众生个个都有。不但有智慧,而且有德,德就是能力,我们常讲万德万能,没有你不会的。相是相好,现在人讲的福报,福报之大我们没法子想像。我们世间人常讲,贵人或者有福报的人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就是富贵之相了。佛告诉我们,自性里面讲的福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无法想像的。一切众生等有,平等,统统都有。
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很可惜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你迷惑了,你眼中有翳,翳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白内障。严重的白内障,你眼睛瞎了,所以你见不到,你不知不见。惑翳是比喻,比喻什么?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种烦恼障碍了你。「出现品」里面讲,「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当中还有个尘沙烦恼,因为经文句子很整齐,把这个省略,说一个头,说一个尾,当中当然在里面,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凡夫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就好比是惑,好比是翳,你对於事实真相就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心,不知道自己自性本净,不知道!不知道本性本善,确确实实没有丝毫染污夹杂,觉悟的人如是,迷惑不知的人亦如是。
我们的真心本性决定没有改变,只是我们现在迷而不知,所以佛出现在世间,出现在世间告诉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好像是开启,我们用比喻就容易懂,本来完全迷失了,完全不知道,好像家里有无量的财宝,祖上把它放在仓库里面收藏起来。仓库的门都封起来,几十年从来没有人开过这个门,也不知道里头什么东西。现在贫穷得没有法子,天天到外面去讨饭,非常可怜。有个明白人知道,你家里头有亿万财宝,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他说:没有!你祖宗留下来的,有!好,我带你去看。把门打开:在里面!门打开,进去了,进去不识货!许许多多这些珍珠、玛瑙他不认识,他从来没见过。穷人,从来没见过,以为这是普通石头,这哪能值钱?开了之后不认识。
示是指示他,告诉他这是什么宝物,这个价值多少。一样一样给他讲,他才明白了,悟就是他明白了,晓得自己真有。悟了之后,当然他就得受用,不再过贫穷之苦,入这个境界了,我们今天讲,他能够参与上层社会这种活动、生活方式;本来他是贫民,现在居然能够参与上等社会。从这个比喻就好懂,你就晓得「开示悟入」这四个字的大意。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用意就在此地,教我们开除惑障。开,我们明白了,打开了,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有三障、有二障。二障有烦恼障、有所知障,般若无知,你偏偏有知,有知就变成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菩萨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无念!你们想想看,有知是不是有念?有念就是妄念,有念就是无知,那个知是智慧的知,有念就没有智慧!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