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原理我们大家懂得,由点变成线,由线变成面。光的速度太大,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所以这个萤幕不大,多少条光线组织起来?这个大家也都知道,用电磁波这个速度,电磁波的速度跟光的速度差不多。所以它只是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这个画面就很完整,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
我们现实这个生活,这现实都是假定的,哪有现实?都是方便说,不要当真,没有现实。现实环境里所有一切现象,就以《仁王经》上所说,《仁王经》我们讲过,是世尊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方便说,用我们现在的数学来计算,一秒钟多少个生灭?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换句话说,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比光跟电磁波还要少,光波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我们佛在《仁王经》上讲,一切万事万物生灭的现象,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这是世尊的方便说。实际上呢?实际上我们今天所有这些物相的生灭,千万分之一秒,亿万分之一秒,百亿万分、千亿万分之一秒,无法想像!所以佛经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生灭同时」,有没有生灭?有生灭。有生灭,几乎没有办法觉察到这个生灭的现象,所以我们看到相续相以为是真实,实际上统统是生灭的相续相,速度太快了。
现在科学家知道这个,也晓得这所有现象不是真的。特别是近代的科学家提出的报告,空间不是真的,时间不是真的。诸位要知道,哪一样东西能离开时空?既然空间、时间不是真的,空间时间里头的万事万物当然也不是真的。空间时间就好比我们萤光幕一样,万事万物就是萤光幕里面的现相,萤光幕既然没有了,哪来的现相?这个道理要懂。
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宇宙万有、生命从哪里来的?科学家,古今中外千百年在探讨,有许许多多的说法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确实唯独佛法你读了之后,真的叫没话说,它讲得太好了。《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从一念不觉而生的,一念不觉就叫做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宇宙的形成,生命的来由,三细六粗。三细六粗在时间上来讲,亿万分之一秒就形成了。所以所有的现象都是动的,没有一样东西不动。什么东西不动?法性不动。法性好比我们现在讲的真空,真,它不动。真空里面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动的,为什么?无明是动的。所有一切现象统统是从无明发生的,它的体是动的,它所发生的现象哪有不动的道理?现在科学讲波动。整个大宇宙,在佛家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波动的现象;除了波动之外,什么都没有。这近代科学家讲得正确,佛经上就是这个说法。
所以你知道真相之后,你就不动了,你再不会起心动念,再不会有分别执著,真正觉悟了,空观,觉悟了。知道万事万象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还会跟人计较吗?到这个境界你的心定了,你才真正能做到自在随缘。普贤十愿里头有两愿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心善,随顺他,众生造恶也随顺他。为什么?知道他造恶、造善都是空寂的,没有一法是真实的。你随顺他、帮助他,随顺他就欢喜,你教化他,他会接受,帮他觉悟,帮他了解事实真相。
末后这句,「见如实理,中观也」。假是事,空是性,理事不二,性相一如,中观。这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见如实理,见如实事,事理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你真正见到诸法实相。讲见诸法实理一个意思,实相就是理事统统明了。这样的境界,在教下叫「大开圆解」,你的知见圆了,没有偏见,圆融无碍;在禅宗里面叫「明心见性」,名词不一样;在我们净土宗里面叫「理一心不乱」,同样的境界。三个不同的名相,一桩事。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问题我们要会学。
下面再讲天台修行的方式,各人根性不相同。「或先空后中」,这根性不相同,有一类根性的人先修空观后修中观,又有一类的人先修假观后修中观,或者有人只修一个,修假观,修空观,修中观,只有一个或者是修两个。刚才举的例子是他有先后,这个「或二」是同时;「或一念顿具」,那就是三观同时,天台家称之为一心三观。三观同时,根最利的,速度是最快的。
下面说「斯为妙达三谛观之行也」。这就是说明「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愿跟天台的教观相应。天台家的三谛三观,真谛、俗谛、中谛,三观名字前面都有了,假观、空观、中观,都在其中。说明这一百四十一桩事展开来,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桩事情遗漏的,叫普贤行,普贤行的基础,普贤行门里面的《弟子规》。我们要学《华严》,你要知道从这个地方入门。可是这个基础你不能不知道,基础建立在十善业道上。
你看世尊为我们讲《十善业道经》,说得好,「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小乘;「无上菩提」,大乘;乃至人天法,那就变成五乘,无不以十善为根基。《十善业道》是佛法的基本法,是整个佛法的《弟子规》。没有十善,佛在这个经上把十善比作大地,把一切法比喻作大地上树木花草、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树木花草都要依大地才能生长,才能建立;没有地,什么都没有。无量法门都是依十善业道建立的,无上的佛果,菩萨果报,声闻、缘觉果报,人天果报,统统依十善而成就的。十善,大地!我们怎么能够疏忽?疏忽了,这一切法全都落空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用一个「妙达」,达是通达。诸位晓得,修天台止观要能够修到一心三观,那可不是容易事情。如果从「净行品」修天台的三止三观,你就容易多了,叫妙达。正如同我们想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念佛法门就是妙达。一切法门在末法时期都不容易成就,唯独念佛法门稳稳当当成就,这都是妙达的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五卷) 2005/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疏》第四段「解妨」。这段里面又分做六个小段,昨天我们学习到第四段,今天从第五段看起,先把《疏》文念一遍,对对地方。「又所造成行,皆施众生,不起二乘之心,安忍强软两境,或增善品,心不异缘,妙达性空,善巧回转,皆愿利物,同趣菩提,二乘天魔所不能动,善知药病,决断无差,即十度齐修之行也」。这第五段我们看到了,前面所读的有事行,有理行,有智行,有大悲行、悲智无碍行,有止行、观行、止观双运行,有假观、空观、中观,三谛观行。今天我们念的这段,十度齐修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智行愿一而三、三而一,行里面有智有愿,愿里面有智有行,智里头有行有愿,这是法身菩萨,大乘菩萨行。
我们看这段文,所造成行。这个造是造作,行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这里面有智、有愿。众生的造作,无论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说实在话没有智、没有愿,有什么?有业,所谓的善业、恶业、无记业。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我们看华严会上这些法身大士,他们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这点我们要知道,起心动念是妄想、是无明烦恼,他们已经断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也就是说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连分别执著习气都断了。无明破了一品,无明是起心动念,也不会再起心动念了,但是起心动念的习气还有,往上去四十一个阶级。从二住,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向上就是二住,从二住到等觉,再往上去是妙觉,我们也讲他是四十个阶级。这四十个阶级,理上有,事上没有,事上是完全平等法界,功夫确实有浅深不相同,也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厚薄不相同;到如来果地,究竟果地,那才完全断尽。所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圆教初住,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了,他还有四十品,带得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他们的行,不起心不动念怎么有造?怎么成行?这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决定是有缘,这点我们必须要记住。佛法里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他跟佛菩萨没有缘,就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起感应道交一定是有缘。缘不定是善缘是恶缘,无记里头没有缘,无论是善缘是恶缘,统统有感。那都是在没有入法界之前,在六道、在十法界,因为烦恼习气没断尽,跟这里头众生当然有交往,只要有交往就有缘。无论这个缘是浅是深,统统起感应的作用。所以众生有感,那个感有显有冥。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有有心求,我们凡夫求佛菩萨有有心求,有无心求,没有起心动念,实实在在是有求,求佛菩萨加持。有心求有感应,无心的求也有感应。那起感应的作用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就有造作,跟众生交往一定有说法,说法也造作,但是他那个造作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凡夫看到他是造作,实际上他没有造作。
在这个地方讲成行。成就什么行?普贤行,皆施众生。所以向上一著,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像《心经》上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才叫妙,妙行、妙法。你看文殊菩萨有个别号叫妙生,现身说法一切造作没有为自己,没有自己,自他是一,自他不二!凡夫为什么会造业?菩萨为什么不造业?就在这一句,这句明白了,你就知道了,菩萨一切作为为众生,没有自己!即使造业也没办法有果报。有一个体才有果报,他没有,他没有自己,谁受果报?有自己就有受果报的,他没有。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他四相都没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四相没有,四见都没有,就是念头都没有。这个念头是《金刚经》后半部上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没有!我们对佛菩萨这个示现是赞叹,所造成行这句是赞叹,成就普贤大行,我们是如此赞叹。
凡夫为什么叫造业?有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有我就有自私自利,有人,我人就对立,这里头矛盾、误会就发生了。众生,空间;寿者,时间,我们讲时空。他造业,业感就现六道轮回,六道里面就有果报,三善道、三恶道;与善相应的感三善道,与恶相应的就招三恶道的果报。皆施众生,不起二乘之心。二乘是声闻、缘觉。虽然执著没有了,见思烦恼没有了,他还有分别,所谓是「我执已尽,法执犹存」。那我们要问,谁执著法执?没有我的话,谁执著法执?二乘人,我执确实是断了。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我执的习气没断,见思烦恼断容易,断见思烦恼的习气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二乘人有见思习气,尘沙烦恼没断,必须尘沙烦恼习气也断尽,才能破一品无明,那就超越十法界。
这些事理都很深,不是我们境界,我们要不要知道?要知道,应该要知道。知道有什么好处?知道现在就要干了。现在就要把妄想分别执著要看淡,不要看得那么严重。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古人教给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往一定用平常心。什么叫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恒,跟一切人往来永恒存一个平等心,这叫平常心。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是真心;著了四相,就有你我他,就不平等。我总比你强一点,这是什么?傲慢,贪瞋痴慢。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有我决定就有贪心、有愚痴、有瞋恚、有傲慢,要知道这叫做轮回心。轮回心起作用叫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所以这些懂得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真正用功,什么都看淡,什么都无所谓。
什么事情最重要?「清净平等觉」最重要。无论在什么环境里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如何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心,重要!为什么?六道里头没有清净平等觉,六道里头是贪瞋痴慢疑。所以细细想想,我们自己起心动念是清净平等觉还是贪瞋痴慢疑?如果是念念都没有离开贪瞋痴慢疑,六道轮回是决定出不去,念佛都不能往生。如果起心动念跟清净平等觉相应,那就恭喜你了,你念佛求生净土一定成功。所以这个世间一切人与事有什么好执著的?有什么好认真的?这全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执著它干什么,应该要放下;放不下,这是烦恼习气,慢慢来,一天放一点,天天放,放到一定的程度就很容易,就不困难了。开头很难,突破这个瓶颈之后慢慢就容易了,往后愈来愈容易,到法身菩萨完全没有自己了,不起二乘心。
二乘偏重在自利,不主动去利他;法身菩萨主动去利他,这叫大慈大悲。二乘人的慈悲不是大慈大悲,佛将慈悲分四等,我们世间人也有慈悲,慈悲有条件,爱缘慈悲。你喜欢的人对他很慈悲,不喜欢的人就没有慈悲心,叫爱缘慈悲,这是六道的凡夫。再往上面去,众生缘慈悲,这也是凡夫,心量大了,知道怎么样?知道能推己及人,《弟子规》里面讲「凡是人,皆须爱」,众生缘慈悲。二乘、菩萨,法缘慈悲,这就更高一层了。他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事实真相,佛法的术语叫「诸法实相」,逐渐逐渐明白了,所以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没有差别,法缘慈悲。这是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法缘慈悲。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到极乐世界,无缘慈悲,没有条件的,我们也称之为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所造成行皆施众生,不起二乘之心。
二乘是法缘慈悲,这个地方是无缘慈悲,跟佛一样,不附带任何条件,为什么?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你还谈什么。这个事实真相没人知道,知道的人什么附带条件都不加了。二乘人度众生,这就是经上讲,有缘他就度,没有缘他不度;不像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有缘度他,没有缘跟他结缘,统统度。「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阿罗汉有分别,法身菩萨没分别,不舍一人,不起二乘之心。
安忍强软两境。强,逆境;软,顺境;安是安住。安忍一切境界,顺境要安忍,忍什么?不起贪痴,不可以有贪恋;逆境不起瞋恚,这个功夫叫安忍,物质环境。人事环境,这个强就是恶缘,遇到恶人你要能忍,不生瞋恚、不生报复;软是善缘,你遇到些好人,这个人对你真好,对你很照顾,你们相处都很欢喜,不生贪恋;这个时候容易起贪心。所以顺境容易起贪心,逆境容易起瞋恚,贪跟瞋里面一定有痴。所以强软两境,如果你不能够安忍就起贪瞋痴。
那我们想想,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活在这个世间几十年了,每天起心动念是不是落在贪瞋痴里头?贪、瞋、痴、慢、疑、恶见,一点都不错。释迦牟尼佛这么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也是这个说法,我们细心去观察思惟,不要看别人看自己。修行功夫好不好,实在讲就是贪瞋痴慢疑的程度有浅深厚薄不同,不学佛的人很严重,学佛的人稍微轻了一点。我们看到功夫不错,贪瞋痴淡了,戒定慧增长了,这修行功夫好!修行几十年到临命终时还起贪瞋痴,有没有?有。不但有,很多!临命终时还有贪瞋痴,还没放下。这样学佛,来生看他造的善恶业了。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他又到人天来,出不了三界,也不能往生;如果他造作的是恶业,他就到三恶道去了,看他造作罪业的轻重,有畜生、地狱、饿鬼不同。这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你才会用功,你才晓得怎么修行;不知道,你不知道怎么修法。
念佛、念经管用吗?不懂得修的人,古人说念佛人,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心里还有贪瞋痴慢,想这些,口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这个人不顺眼,看这个事不顺眼,念佛声音念得再大、念得再多,没用,「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是什么?他造的业!我们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他不会念。会念的,跟阿弥陀佛的心愿相应,此地讲的行里头有智有愿,那就相应了。那是一声佛号一声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什么?与佛的智相应、与佛的愿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应,这叫会念,求愿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
这品经里头,诸佛如来给我们示现,教导我们,我们要善学。学了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观念,改变了我们的行为,真的学会了,学了真管用。或增善品。增是增上,善增长,恶减损,我们讲的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心不异缘,缘是攀缘。诸位想想看,这就叫一心不乱。佛菩萨在这品经里面的示现,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