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歉鼋峁褪翘煜麓舐遥荒懿恢馈U馐恰肝钍ぁ埂O旅媪骄涫牵�
  【为妙。为极妙。】
  『妙』在哪里?清凉大师的注解里面说,「妙者,烦恼障尽故。极妙者,所知障尽故」。这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那真妙。众生所以不能够回归到本性,儒家讲众生不能回归到本善,《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接著的话,「性相近,习相远」。如果就本性本善,大家是一样的,所以相近;如果从习惯,习惯的染污,大家愈离愈远了。习惯太重要!习惯里头有善、有不善,所以圣人就从这个地方起,从这个因素建立教学,这不教不行。所以教育从哪里兴起的?就是从这个地方兴起的,怎样保持著父子有亲?怎样把父子有亲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教育的经验太可贵!走遍全世界,无论在哪个地方,我的讲演介绍都受欢迎,没有反对的。不过我在中国没有讲过,在外国讲得很多很多!大家都欢迎。
  习性里面障碍重重,无量无尽!佛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烦恼,另外一类叫所知,这两种都障碍本性,都障碍本善。佛家讲的本性,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有三样东西,这是本性本来具足的,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德能,第三个用今天的话来讲是福报,你说这个东西你要不要?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福报不是从外头来的,自性本来具足的。《华严经》上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跟诸佛如来一样的,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一丝毫的欠缺没有,一丝毫的瑕疵没有。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这两大类的障碍把我们的自性障碍住,心性不能现前。
  修行人,实在讲,不管修哪一宗,不管修哪个派别,统统修的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佛法修行的总目标,这不能不知道。我跟李老师学念佛法门,我有个心得报告,我的报告不是文字是图表,画了个图表送给老师看。老师看了之后都点头,他说还少一桩,他给我补一个箭头,明心见性。我只是念佛往生,但是也写了明心见性,是两桩事情。他画个箭头说,念佛往生指到回归明心见性,这就圆满了。那是年轻三十一、二岁做的。所以明心见性,这两种障没有了,这才叫圆满成佛。
  烦恼、所知,在我们《华严经》里面讲的是什么?《华严经》上没有讲烦恼,没有讲所知障,佛在「出现品」里头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执著就是烦恼障,妄想就是所知障,《华严经》是换个讲法,这就是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教导我们四依法,要懂得,要有智慧灵活运用。「依法不依人」,决定依据佛教经典的教诲。「依义不依语」,你要懂得佛的意思,不要执著佛的言语、名相,不要执著。佛在经上你看用得这么灵活,这就是教导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很重要!什么是了义?现前能得利益,这是了义;现前不得利益,这就是不了义,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所学非所用,那这个没用处。学了一定有用处,学以致用,这是了义,所学非所用不了义。最后一句「依智不依识」,智,我们今天讲理智,你要依理智;识是什么?感情,你要依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这是佛教给我们四依法,我们要懂得。
  烦恼障尽,这是先断烦恼,后破所知。烦恼,大经上讲得很详细,讲得很多,我们这部《华严》前前后后都会讲到,尤其这段经文,十地论释里头有很详细的解释。一般我们下手就是尽量把执著,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执著要看淡,这是断烦恼障!所知不是障碍,障碍你所知的这种障碍称为所知障,障碍是什么?错误的知见。如何破这个错误知见?必须修学圣贤人教诲。圣贤人,过来人,正知正见。从这个地方学习,慢慢契入境界,自己大彻大悟,障碍尽了就大彻大悟、就明心见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一卷)  200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1
  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是二00六年的元旦,首先我在此地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佛门里面有两句话,说「诸恶莫作,年年如意;众善奉行,岁岁平安」。我们还是遵守佛陀教导我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真正能够落实到岁岁平安,年年如意。谢谢大家。
  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提问的长行,最后的一段,我们还有几句没讲完。我们把这段文念一遍:
  【云何於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上一次我们讲到妙。『妙』、『极妙』,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的,「妙者,烦恼障尽故,极妙者,所知障尽故」,这两句说得好!烦恼障就是见思,我们讲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由於思想见解的错误,所以导致我们的言行就错误,这才招来不善的果报。所知虽然不是障,这种障碍会障碍我们的所知。实际上,烦恼跟所知都有连带的关系。在《华严经》里面没有说见思烦恼,它是讲妄想分别执著;执著就是烦恼障,妄想就是所知障。《华严经》上讲得好懂,换句话说,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烦恼障就尽了。诸位细细去思惟,好好的去想想,你看烦恼是不是从执著生的?如果不执著,你想想看,你还有烦恼吗?世间人所谓是成见,成见就是执著!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误的。
  佛菩萨心目当中是法法皆如,法法不二。我们今天有执著,邪正是二法,善恶是二法,是非是二法,真妄是二法。你要是碰到六祖惠能,你要向他请教,他就告诉你,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那不二法,邪正是不二法,邪正一如,是非一如,善恶一如,所以法法皆如。为什么?不执著就没有了。执著个正,正的对面是邪;执著个是,是的对面是非,总是落在两头。《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二边不立,中道不存;二边不立,还有个中道,中道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中道跟二边,不又变成对立?你永远没有对立,妙!但是这个境界是菩萨的境界,你要是有这个境界,那恭喜你,你不是菩萨距离菩萨也不远了,也靠得很近。
  所以大乘教里面讲入不二门,谁入了不二门?圆教初住菩萨入不二门,入不二门就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了。不二门在哪里?不二门是一真法界,是华藏世界,也是极乐世界。所以净土宗里面,念佛堂的堂主平常提醒大众,无非是叫大众警觉到,不要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堂主常常提到,「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或者像《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念佛」,那就对了。如果身心世界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还有忧虑,你还有牵挂,所以你放不下,那就是烦恼,就是所知,就是障碍!
  往生那一刻当中不许有障碍,有障碍就去不了;只要最后那一念没有障碍,就肯定往生。但是最后这一念,你能有把握吗?平常念佛是练功夫,什么时候用上?就是临终最后一念,希望平常念得很熟。由此可知,平常就要练习放下,临终才有把握。平常念佛,什么都放不下,你说你临终会有把握吗?靠不住!所以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要知道为什么不能往生?这个二障。所以这两种障平时就要把它淡化,虽不能断,要看得很淡。分别,对於一切法分别执著,很淡薄,希望一年比一年淡,功夫就有进步。紧紧的抓住这句佛号就对了,除这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空的。於一切法里头最重要的是得失要淡,得到不生欢喜心,犹如未得;失掉了,绝对没有懊恼,如同没有。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不生一个妄念,这叫功夫,这就是此地讲的「极妙」!
  再往下面看,『为上,为无上』这两句。「上者,望下无及故」,下面达不到。这是如来的果地,下面是等觉,等觉下面是十地,都没有达到究竟果位,所以称之为上。「无上」,究竟果位上,再往上面,上面没有了,它到了顶头,所以这是究竟佛果位。究竟佛果位,诸位要知道,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菩萨最高的位子是等觉,等觉菩萨只剩一品,叫生相无明。你想想这个无明的名字,顾名思义,这品无明要断了,相就没有了。宇宙之间所有的现相,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十法界统统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没有了,大千世界就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无上。
  可是佛、菩萨都非常慈悲,到这个境界,他们最后那一品无明不断,诸位要晓得,不是没有能力断,不像等觉,等觉是想断断不了。如来不断,他想断确实能断,为什么不断?断了就不能度众生了;不断,叫「留惑润生」,这叫大慈大悲。他要把这一品无明留著,留著怎么样?留著现相!他可以在一真法界、可以在十法界得大自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诸位要知道,到法身菩萨就没有一定的身相,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哪来的身相?他所现相是随类化身。《楞严》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想他是个什么样子,他就现什么样子。我们众生心里想观世音菩萨是个女相,他就现女相;观世音菩萨是男相,他就现男相,这是叫随心应量。说法亦复如是,没有定法可说。所以佛跟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没有一定的身形,没有定法可说,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才契机契理。
  末后两句,『无等』,『无等等』,「望下无俦故」,望下是等觉菩萨。等觉虽然是等觉,并不是究竟圆满佛果,只是非常接近;等於,并不是。所以实在讲,「无等」,不能跟他等,确实是差一级。「无等等」,等觉菩萨多,你看看许多等觉菩萨。这个跟究竟果地可以说常常在一起,已经打成一片,事上决定没有阶级,理上,他那一品无明想破破不了。如来这品生相无明,确实有能力破而不破,无等等!
  后面这一句,「所以广举诸德者」,广举诸德就是前面二十问,这二十段。「欲显行之胜故」,这个行,古人是右边圈个圈,念去声,念ㄏㄥˋ。「欲显行之胜故」,这个行是当动词讲。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念ㄒ一ㄥˊ,咱们就念行!知道这个行是个动词,不是名词,不是形容词,知道就好,晓得诸佛如来菩萨行无比殊胜!你看智首菩萨问了这么多的问题,从这些问,你就晓得菩萨行。而菩萨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不能不知道。「上来问竟」,智首菩萨提问到这个地方我们读完了。
  下面是文殊菩萨的解答,所以底下第二大段,「文殊答」。答的文里面又分成两段,第一段,「叹问成益」,赞叹智首菩萨能提出这些问题,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要不问,我们想不出来。他的一问,我们听了之后都会点头,确实赞叹,问得太好了。我们真正想知道的,而说不出来,他代我们说出来。我们看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
  这一句『善哉佛子』是赞叹,佛子就是指智首菩萨。
  【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你问得太好了!清凉大师在此地的注解,「言饶益者,利益也」。饶是非常丰富,丰饶的利益,利益众生,利益人天。『安隐』就是安乐,这跟我们现代社会恰恰相反。现在社会动乱、不安,苦难很多,所以我们都求安定,都希望离苦得乐。后面『利乐』,乐是欢喜、爱好,也可以念成利乐,利益快乐,都能够讲得通。总的来说,利跟乐就把前面二十问统统都包括了。我们所求的,自利利他,求自己觉悟证果,也愿一切众生断惑证真。这一段是赞叹智首菩萨能问这么多问题。
  下面第二段,「正酬其问」,酬是酬答,答覆智首菩萨所提的这些问题。「於中二」,在答覆里面有两段,第一段「标因成德,酬其举德」。正是智首菩萨所问的,举就是举问,他既然举问了,一定要答覆他。后面第二大段是「指事显因,酬其徵因」,他曾经问为什么,这为什么是问因?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间会有这么多的事相,为什么会有?底下的经文就给我们解答。「初先」,这是第一段,「先」是第一段。我们看经文: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於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於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这一段是答覆他,这是「标因成德,酬其举德」。我们先看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先标其因」,标是指出来,把它的真因指出来。因是什么?因是心。「谓善用其心,心者,神明之奥,心正则万德攸归」,我们先看这句。这句非常重要,什么人要是懂得,学会了,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善用其心』!你看文殊菩萨讲『若诸菩萨』,这个「诸菩萨」是从初发心到等觉,五十二个阶级。当然已经证果的菩萨没有问题,真的是善用其心。哪些人?《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决定没有问题;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当然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有问题的人是谁?没有明心,没有见性。心是什么?不知道。你看《楞严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考考阿难,没有说什么真心、妄心,先不谈真心、妄心,先问心在哪里?阿难比我们是强,说了六个处所,都被世尊否定;还没有讲心,只问心在哪里。我们世间人一般都是讲心,心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心在哪里?也不知道,你用的是什么?修行,这是根本,你要是不在根本上下功夫,那你就错用了心。这个地方讲的心是真心,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心者,神明之奥」。神是什么意思?是通达的意思,通达万物,包括一切现相。它的性相,性是体,相是现相。理事,理是道理,为什么会发生;事是事相。因果,理上的因果,事相上的因果。我们通常用这六个字,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这是心。
  大乘教里面常讲,真心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德相,是我们心里面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得的。儒家讲「性本善」,那个性就是此地讲的心,本善!本善指的是什么?佛讲得清楚,本善就是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而是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平等平等,没有差别,我们真心跟佛心没有两样。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都是佛?真心一样,智慧德相一样,丝毫差别都没有,佛眼所看的。奥是深奥。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无始以来迷失了真心。迷失了之后,那就是不善用其心。迷失了之后,用什么?用妄心,用妄心就不善,真心才善,关键在这个地方。
  真心是什么样子?大乘教里头佛常说,离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心就是真心;带著妄想分别执著的就是妄心。真是平等的,那妄,妄还有等差,这就是迷悟有浅深不同。六道凡夫迷得最深,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有,真心不能现前。这类众生最不好教,他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所以要很长的时间接受佛法薰陶,才有一点善根;如果不接受佛法薰陶,善根无从建立,佛在经上才说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得人身,以什么为可贵?闻佛法最可贵了。闻佛法,虽然你没悟,但是阿赖耶里面有了佛法的种子,这就是善根的起源、善根的种子。有这么个种子,如果遇到佛缘它就会增长,增长是不会快速的,所以修行成佛要无量劫,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凡夫业障深重,不可能生生世世都得人身,这很不容易。纵然生生世世得人身,不见得生生世世你能够有机会闻到佛法,所以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你阿赖耶识的善根种子才得到薰修;要薰修很长的时间,才真正变成善根。
  就像植物一粒种子我们种在泥土里面,也要有一段时间它底下才生根。下面生根,上面发芽,这个根就有了力量。想想我们今天的根,这个种子有没有生根?有没有发芽?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我们种子都有,凡是学佛的同学,如果阿赖耶里头没有佛法种子,你决定不会进门来。如果种子不够深,虽进门,掉头就去了。我们看到这个现象,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有这个根,但是薰习不够。要想这个根、这个种子往下生根,上面发芽,在我们推想一定也是多生多劫才有这个力量,我们佛门常讲善根深厚。他一接触就生欢喜心,这就证明阿赖耶识的佛种子生了根,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