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在行门上,就是净宗的行德,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具足菩萨行,从哪里学起?从净业三福、从六和敬,从这里下手。净业三福完全是对自己的,成就自德;六和敬是与大家共处,与大众相处,我们讲和睦相处。和睦相处的基础一定是平等对待,不平等就没有和睦。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和平,和是果,平是因。日本人跟我们的说法相反,我们称和平,他称平和,有道理。他是把因放在前面,果放在后面;中国人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后面。因为果大家都喜欢,而且非常重视,你看这个果好,再跟你讲因,佛法也是如此。佛所说的,一定是先说果,后说因。譬如讲四谛,苦是果报,集是因,这是世间的因果;灭是果,道是因,出世间的。所以佛常常讲东西,一定先说果,后说因。
  所以日本人他们的讲法,我看到也很欢喜。他讲平和,有平等才有和睦,没有平等决定没有和睦。我们首先要以平等心看一切人事物,然后自然就和睦相处。平等太重要了,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讲得太多太多!从什么地方做起?从自己内心深处做起。把自己内心深处对一切人的对立化解掉,对一切事的对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把这个对立化解掉,这是功夫,平等心就现前。只要跟一个法对立,平等心就不能现前。心平气和!有对立,心就不平,气就不和,这是功夫。诸佛菩萨修这个,非常认真的修习这门功课。
  在法相宗跟我们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当然最重要的是八识,叫八心王,阿赖耶叫藏识,含藏种子,这个很难懂。阿赖耶识到底在哪里?阿赖耶、末那、意识,都没有形相,不是物质,可是它真有。有,在哪里?你找不到,你看不见,你听不到,你也闻不到,你也摸不到,它可真有。每个人,阿赖耶识实在讲是一个,又是有个别,这个东西奇怪!总的讲是一体,差别是各有各的。阿赖耶好像是个资料库,这资料库是一个,资料库里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档案,我们生生世世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统统都有记录。这个记录是什么?我们一般人常常讲印象。好像几年前我们做了一些事情,你还有没有印象?
  像这几天,因为我们送《大藏经》,我就想到蓝塘道的光明讲堂。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我在那边讲了两个月的《楞严经》,法缘非常殊胜。我在那里住两个月,应当送一套《大藏经》给他们。我就请人到那边去问一问腾悦法师,他们来告诉我,腾悦法师走了九年,我们一点都不知道,年龄跟我差不多。三十年前香港这些出家人、老朋友,一半都不在了,「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是佛说的。想想三十年前的香港,三十年前的那些同修,印象很深刻,一想就像在昨天。这是什么?把阿赖耶里头资料库调出来,这个现象立刻就浮在面前。它真有,要没有的话,你怎么能记得起三十年前的事情?可是阿赖耶到底在哪里?
  佛法讲的,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个阿赖耶,一个末那,一个意识,这不好懂!我们要问,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你知道虚空当中有多少电波?很多!电波里头有多少资料?想想,无量无边。你看你有个电脑,收人家的网路,你一按钮东西就出来,这到底藏在哪里?在虚空,科学技术能帮助我们理解阿赖耶到底是什么。这个资料库就像整个虚空,整个虚空是一个,一切众生共同一个阿赖耶。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资料,资料是个别的,这个资料是不离开虚空。
  所以得六通的人,功夫高明的人,可以收你的资料,这在中国《高僧传》里头有。确实有这种能力的人,能把你的档案拿出来,妙极了!你所写的文字,都没有了、忘掉了,他有办法把你这个文字拿出来给你看。确实是你写的,是你读书多少年前写的。自己的稿子都没有了,怎么会他拿出来?他从你阿赖耶识档案里调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的电脑,像传真一样,把你的文字下载出来。现在还有彩色的,你的色相、文字,全部可以拿出来。
  阿赖耶、末那、意识就是虚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起心动念要不要谨慎?你起个善念,档案进去了;起个恶念,也进去了。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东西能带去,生生世世不舍离你。阿赖耶识里面,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所以亲因缘大家一样的;其他的,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各个人就不相同。亲因缘是相等的,全都在阿赖耶,就在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多大,阿赖耶多大。为什么?虚空法界是阿赖耶变的。今天我们用电磁波,你看世界上有多少个网址,这些东西,这个电磁波全都在虚空,你只要按那个网址,就能下载它的资料。你从这上去想,这个很接近。
  你知道的时候,我们的心,真心、妄心一样大;真心是觉而不迷,妄心是迷而不觉,差别就在此地,真妄不二。所以诸佛菩萨有能力下载我们阿赖耶里面的资料,从无始劫以来的资料,他统统都可以下载,他知道你生生世世干些什么。所以没有一样东西可以隐暪,可以暪著别人不知道,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将来烦恼习气淘汰尽了,我们这个能力也恢复,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阿赖耶识里头资料,我们也可以随时全部调过来看看。这里头没有秘密,也没有特权,谁有能力把这个门打开,全部都看到,只要把障碍除掉,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除掉一关,你就看到局部,第一个就是执著。执著要是没有了,你的门就打开,看到局部,这是佛在经上说的。阿罗汉的能力能够知道过去五百年,未来五百年;换句话说,我过去五百年的事情,这个档案阿罗汉可以看见;未来五百年他也知道,因果循环!
  不过这里头,定数里头有变数,那个变数是时时在变,加减乘除。那就是什么?遇缘不同。遇到佛法,善就变多,恶就变少;遇不到佛法,善就减少,恶就变多。加减乘除,所以遇佛法是多么重要。这个缘很难遇到,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真正遇到这么好的缘分,所以「百千万劫难遭遇」,这都是实话,可不能轻易放过。认真努力学习,一定要成就,这一生当中成就胜妙功德,那我们这一生没有白过。
  胜妙功德,现前你就能享受到,享受到什么?面貌慈祥,身体健康,你的生活会过得非常快乐。不见得是富有,富有的人是富而不乐;不是富有,是快乐。身体一定健康,释迦牟尼佛一天吃一餐,什么选择也没有,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身体是愈吃愈好,容貌是愈来愈放光明。这什么道理?过去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老师一天吃一餐,一个人住个小房子。那个小房子在台湾是十五坪,一坪是三个平方米,十五坪就是四十五个平方米,很小,一个人住。洗衣服、烧饭,都是一个人,没有人侍候,他也拒绝,不要人照顾他。九十五岁才发慈悲心,接受两个学生照顾他。九十五岁之前,都是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快乐!证明什么?身体好,九十五岁还可以洗衣服,还可以烧饭。
  他吃饭很简单,一个小锅,带把的一个小锅。饭菜都在一起,锅是它,碗也是它,不要再洗第二个!煮好之后,吃完了,洗一个就干净了,干净俐落,简简单单。一生吃的青菜豆腐,身体健康,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我跟他学,我也学吃一餐,我吃了五年,跟他一样,完全学他的。但是我吃得比他多,一餐比他吃得多,他一餐二块钱够了,我一餐要三块钱。快乐!这是一般人无法想像的,所谓是孔颜之乐。从前读书人常讲的,孔夫子、颜回他乐在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乐世间人体会不到,世间人什么是乐?五欲六尘是乐;五欲六尘消耗精力,亏折福报。佛菩萨、圣贤人那个乐才是真乐,这是不入境界无法想像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想到古人讲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真理!你要想健康,饮食愈清净、愈简单愈好,这就是最健康;但是心愈清净,心不清净,你做不到,这个道理你不能不懂。人身体是个机器,机器的活动需要能量,饮食就是能量的补充。每个人身体有消耗能量的,有节省能量的,一般修行人都是很节省能量的。能量的消耗,我跟李老师讨论这个问题,我说出来,老师同意,给我印证。我认为能量消耗,应当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换句话说,妄念愈少的人,消耗能量就愈少,所以他一餐够了,修行人一餐够了。阿罗汉,诸位要知道,七天吃一餐;辟支佛是半个月吃一餐,二个七天吃一餐。为什么?他消耗得少!足够了!吃一餐饭可以饱一个星期,他消耗量少。一般人一天要吃三餐还不够,还要吃几道点心,那是什么?消耗量太大,他要不补充的话,他就会生病,这个道理你不能不懂。
  这消耗量,百分之应当是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修行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所以他的消耗量很少。工作消耗不多。我看李老师,我细心观察他老人家,我跟他的时候,他老人家是七十一岁,七十岁左右的样子。他的工作量是我们普通人五个人的工作量。你到台中想去见他,一定在一个星期之前联系,他安排时间跟你接见,你临时去找他,绝对找不到,他的时间太满了。那么样忙碌,一天吃一餐。我从这个地方观察,我才明白,能量的消耗不在工作。工作消耗不多,妄念消耗太多了。我提出这个看法,老师点头,对,给我印证,这个看法正确。所以我们尽量减少妄想,这个一餐就吃得很舒服,而且吃得非常简单。李老师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一餐饭煮一碗汤,菜跟汤一起,就是一碗,两个馒头。我也学他,但是我要吃三个馒头,两个不够,说明我的心没有他清净。他工作量比我多,他吃的东西比我少。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奇怪了。
  饮食少,不求人,生活容易、简单!古人所说的,「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於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有求、有争,多辛苦,多操心,多累!人生苦短,何必干这事情?全搞这些身外之物,一样也带不走。所以一定要觉悟,不觉悟就错了。所以,愿众生事事如意,都能够与佛的教诲相应,自己菩萨行就会成就。也只有自己菩萨行成就,才有这个心量。自他确实是一,不是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七卷)  2006/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第三段,「愿所为境成利益」,「别显」的第八句,我们把文念一念。
  「愿於他舍众聚法成一切智,则自成就如来十种智力」。前面三个字「愿於他」,就是一百四十一愿里面的「当愿众生」。每一句里头第二句都是完全相同的,当愿众生,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是愿於他。舍众聚法才能成一切智,一切智是指什么?这是佛学普通常识,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佛这个字里头含著有三种智、三种觉,所以这个字不好翻,只有用音译,这是含多义不翻。如果我们翻成「智」、翻成「觉」,固然是不错,但是华文里面的智没有这个意思,没有这三种意思,华文里面的觉也没有这三种意思,所以不能不用音译。这三种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佛陀这个字里头有这三种智。三种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中文里头的智跟觉都没有这三个意思。
  一切智是知诸法的本体,佛法讲总相,总相是什么?总相是空。所以成一切智就是知一切法毕竟空,佛门里面常讲万法皆空,那个万不是数目字,万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相有体空,事有理无,《般若经》上讲这个道理讲得非常透彻!《般若经》的总结,《金刚经》上说得好,这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不论是学佛不学佛,从前读书人没有说没念过《金刚经》的,那很少。读书人,至少这一生当中他也会看几篇。《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一切智。后面有四句偈,这非常有名的,这也是《般若经》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教导菩萨的。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的法,诸位想想,哪一法没有生灭?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植物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也有成住坏空。现在我们这种知识更丰富了,从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太空当中的星球,星球确实有生有灭。灭,多半是爆炸,看到很明亮的一闪以后没有了,这颗星就没有了。星星的生,新星球,原来这个地方没有,突然发现了。有个亮光,仔细一观察,有新的星出现,证明佛在经上讲世界的成住坏空。这些统统是无常的,这都是有为法!所有自然现象都不是永恒的,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这叫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告诉你相有性无,体没有,所以从万法理体上去看就是一切智。什么人证得?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他知道万法皆空。可是现象之有,是怎么回事情它会有?阿罗汉不知道,阿罗汉只知道这个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假相?假相变幻无穷,到底是回什么事情?这种智慧叫道种智,道是道理,种是种种,种种就是万法。宇宙之间万事万法,这种种,它是什么道理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个智慧叫道种智。菩萨有道种智,所以菩萨比阿罗汉高明。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很多菩萨也没有办法融会贯通。佛所证得的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一切种智就是说明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所以,这是佛所证的三种智,空有是一不是二。
  觉,这三种觉。自觉,这四十一愿里面,第一句是自觉;第二句,觉他;三、四句,真的是觉行圆满,句句都与三种智、三种觉相应。你要成就智慧,「舍众聚法」,你得放下。众聚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都要放下。放下,这个地方要注意,不是说把事都放下,什么事都不要干,那你就错了,误会了。如果什么事都放下,释迦牟尼佛成道,他也不必四十九年为大家讲经说法。为大家讲经这是事,在我们讲,何必这么辛苦、这么辛劳?
  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不容易,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老人家,这经典上记载的,每天讲经多少钟点?现在的时间是八小时。古印度那个时候,佛在世当年,印度人把一昼夜分做六时,分做六个时辰,昼三时、夜三时。这是白天,白天他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白天分三个时辰;晚上也是三个时辰,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分这三个,所以叫六时。佛经里面常常讲六时,诸位要懂得,讲六时是讲印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那个时候,印度人所说的时辰,六时就是一昼夜。我们现在一昼夜分为二十四时,二十四时是西方人分的。中国人分的,是分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印度的时大,我们中国时就小。
  现在西方人用二十四时,所以我们把它称二十四「小时」,小时从这么来的,它比我们中国还小。我们中国一个时辰是现在二小时,印度一个时辰是中国的二时,所以是现在的四个小时。二时讲经就是现在的八小时。释迦牟尼佛每天跟大家上课八小时,难得,太难得了!哪个学校的老师排的课程,每天跟人上课八个小时?他也没有星期天,也没有假日。现在讲一个星期,七八五十六个小时,全世界找不到。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敬业,你看到他敬业的精神。从三十岁开始,到七十九岁往生,讲经说法没有中断过。不但有言教,更重要是身教。言谈举止、行住坐卧都是众生的榜样,真正名副其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的言谈举止是我们世间人的模范,天人师。
  所以得放下,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讲得太多了,同学们要记住。不是放下工作,放下工作,那你把佛法误会了,那就错误了。佛教导我们,人生在世当然一定要有所事事,不能游手好闲,你一定要有工作。工作,在这个社会上的分工非常复杂,尤其在现在,愈分愈细。你从事某个行业,某种工作,你就得认真努力去做,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与社会大众配合。这就是你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要回馈给你,这是人世间任何一个人不能够舍弃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
  可是心里面,心里头要把它放下,要得清净心。我们做任何行业,任何工作,都要有个观念,「我为社会一切众生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与整个世间一切众生互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