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不读经的,没有一天不反省改过的。这是真修行人,非常谦虚,不敢自以为是。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还有一个我们没见过面的,夏莲居居士。我没见过他,我见过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这是真正善知识,与他们相处,细心观察,我们就学到很多东西。
下面,注解里面讲,「受,谓受戒。学,即随戒。愿中,即止作二持」。就是这首偈颂下面的两句,『善学於戒,不作众恶』,「善学於戒」是作持,「不作众恶」是止持。世出世法都是以戒律做基础,儒家不说戒,儒家讲礼,佛法讲戒,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中国祖师大德常讲,佛法里面,禅是佛心;教(经典的教)是佛言,佛的言语;戒是佛行,也就是佛身,身口意。佛的言谈举止就是戒律的表现,表演,戒律的表演,这个你说多么重要。禅是清净心,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离妄想、离分别、离执著,这都是禅。离妄想,这是最高级的禅,妄想没有了;离分别,这是中级的禅;离执著,这是下品禅,禅心,清净心。禅的定义,《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讲得更清楚、更明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要继续看第十二首偈子: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
这首偈非常重要,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学习的。前面把受戒、持戒的事情简单跟诸位做了报告。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那时候我只受三皈,五戒都没受。他老人家给我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最早听到的,戒是佛法的根本。因为初学的时候,我们只是羡慕经论里头的道理,方先生教导我的是哲学,把佛经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它,他老人家称为佛经哲学。我是从这里入门的,受方老师的影响足足有三年。所以我不是从宗教里面入门的,是从学术里头入门的。到以后才发现,佛教比哲学丰富多了,里面有哲学,还有其他的,几乎是无所不包;就像一个完整大学一样,哲学是里面一个学系。明白之后,对老师就非常感激,如果不是他的接引,我们这一生决定错过。为什么?认为它是迷信,不会接触它,一生错过。
章嘉大师告诉我,戒是学佛的根本,如果没有戒,那就是佛学。这是以后李老师跟我讲的,没有戒,不守戒,这是佛学,不是学佛。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这才搞清楚!方老师教给我的是学佛学,跟著章嘉大师以后才晓得要学佛。戒律,不必要有形式的去受,三坛大戒当然应当要受。那时候我们刚刚入门,对这一无所知,叫我们去受戒,当然我们不会接受的。老师有善巧,就是常常讲的,佛家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有方便门、有善巧。他告诉我,你明白一条,你就学一条,真正做到,这条戒你就得到了,得戒!学两条,你就能得两条,这样子学法。
譬如不杀生,不但不能杀人,蚊虫蚂蚁都不能杀;不但不能杀,要是令一切众生因我而起烦恼,都是属於杀生的意念。这个意念没有断,你这条戒不清净,所以每条戒讲得非常微细。譬如讲盗戒,当然你不能偷人家东西。盗叫不与取,这个东西有主人的,主人没有同意,你拿来,或者是你把它移动位置,主人来找不到,这都是属於盗戒的范围。更微细的,你还有占便宜的念头,占别人的便宜,占社会公众的便宜,占国家的便宜。国家,譬如税收,希望少缴一点税,现在所谓走法律的漏洞,尽可能的少缴税,这个念头就是盗心;不论你有没有行为,你有这个念头就是盗心。所以大乘教里头讲得非常微细,真正能学好,可以达到纯净纯善。纯净是清净心,真心,纯善就是大慈悲,纯净纯善就是大菩提心,真心。所以从持戒,严持戒律,久而久之就能够悟入这个境界,因戒得定,定是禅定。
六祖惠能大师所传的,就是从《金刚经》上悟入的,他是五祖讲《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跟广大群众接触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心态就是甚深禅定。禅定起作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禅定,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机说法,无不在定中,从来没有失掉禅定,行住坐卧都是禅。《坛经》里面六祖讲的就更容易懂了,他老人家讲「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这个我们容易懂。眼见色不著色相,耳闻声不著声相,鼻嗅香不著香的相,舌尝味不著味的相。诸位想想,你岂不是已经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诸佛如来。
说明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你从形相上看跟我们没差别。长的样子跟我们也差不多,也穿衣吃饭,每天也照样工作,早起夜眠,没有两样。骨子里头完全不相同,就是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不著相的。著相当然你就动心,动什么心?喜怒哀乐,动七情五欲,你动心了,贪瞋痴慢,动心了,动心就造业;不起心、不动念,不造业。所以真正佛菩萨在世间,确确实实他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身教;言教,就是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三轮体空!他怎么表演出来的,怎么说出来的,我们很难懂。我们最近这几年得力於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我看到这个,恍然大悟!这叫什么?自性作用,绝对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众生有感,自自然然的反应,没有一丝毫的勉强,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
所以佛为我们所示现的,佛为我们所言说的,我们很难懂,道理在此地。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他是无心说出来的,我们是有心去听。无心所说出来的,无论是他的造作也好,他的言说也好,没有邪正,没有善恶,没有是非,甚至於没有真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大乘教里面讲的不二法门。我们今天学习,我们是有二去学不二,怎么学也学不像,我这个说法你能体会吗?不容易体会。为什么不容易体会?因为你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生活在相对的世界,也就是你落在二三里头。所以你不懂得一真法界里的义趣,你没法子了解。佛与法身菩萨他们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二的境界。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就二,不起心不动念是一,叫一真,我们很难理解。
必须要真干,逐渐的接近。真干什么?就是真放下,这是头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的,这是秘诀。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怎么修?看破、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这二法相辅相成。哪一天看破跟放下不二,你就证到究竟果位,这个要真干。我当时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我们凡夫最不容易的就是放下,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什么都能舍。以后入佛门,发心这一生专门搞这桩事情,把这桩事情做为我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去做,认真的去做。也做了不少年,渐渐体会到,放下不是放下我们这些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才重要!
日常生活当中,我还有执著吗?还有执著,你还没有放下;放下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放下,还不行,出不了六道轮回。必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布施掉了,贪瞋痴慢布施掉,名闻利养布施掉,五欲六尘布施掉,身心世界布施掉,於六道轮回不再执著,布施掉了,你才能超越。你看到天上人间,现在人间不好看,天上还不错,你要不肯放下,就到天道去了。天有二十八层,一层比一层殊胜,不能彻底放下就不能出六道轮回。戒律没有别的,就是教你放下。定是教你放下,你得定了,慧就是帮你看破,你有定就开智慧,智慧才了解事实真相。真相事实了解,你才真正得法喜,快乐,离苦得乐。苦要不放下,苦是六道轮回,你不放下,你哪来的乐?四圣法界也要放下,你才得永恒之乐,一真法界。真正入诸佛如来的俱乐部,跟诸佛如来生活在一起。
这个事情是我们每个学佛人无限的羡慕、向往,我们这一生能不能证得?佛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而且世尊给我们介绍一个法门,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古大德称之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你要真想去,诸位要知道,那是佛境界,凡圣同居土也是佛境界,跟华藏世界十住菩萨没有两样。比我们现在讲的高,我们现在才十信位,十信还没讲完,十住菩萨的境界。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佛境界,所以净宗称为一生成就的法门,一生成佛。
所以《无量寿经》上,一开端,佛就教我们善护三业,这是教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善护三业就是此地『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而佛在《无量寿经》上,把口业摆在第一,一般经论上都讲身口意,《无量寿经》上是口身意。你要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法?口业最容易犯,尤其中年以上的人,已经养成习惯。修行从哪里修?从口业修,也就是说修正我们的言语,修正我们说话的态度。这不容易!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你这些毛病、习气没有人会说你,说你怎么样?会得罪你,不愿意说你。就是遇到个老师,老师也不说你。老师教学生,通常会说他的是二十岁以下,你的社会经验还不多,你还是个孩子,可以教你、说你;二十岁以上,成年了,对你要尊重,不说你了。所以成年之后,一生只有两个人说你,一是父母,第二个就是真正的老师,不是普通老师。而且你真正肯学,能够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老师会教你。
如果你不是真正尊师重道,你不能依教奉行,老师不会教你。为什么?如果说多了,你心里面生烦恼,跟老师就结了冤仇,老师很聪明,绝不跟学生结冤仇。我亲近三个老师,都是这样的。他们对学生,我都看得很清楚,听话的、依教奉行的,老师真教,有打有骂,很严格。表面上奉承,所谓是阳奉阴违,背后对老师的教诲并不悦服,甚至於还有批评,这样的学生,老师不教,老师对他很客气。李老师也给我讲过,不要跟人结冤仇。诸位想想,对学生尚且是这种态度,何况是外人。
人生在世,一生障碍很多,所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许许多多障碍里面,最严重的是人事的问题,就是人跟人的相处。人跟人都是缘分,过去生中有善缘,处得挺好。但是善缘到底有多长、多久,如果这个善缘时间很短,缘尽了,就淡薄了,甚至於由善缘变成恶缘,太多了!这是什么原因?从善缘变成恶缘,我们自己一定有哪些地方没放下的,惹对方不满意,要认真反省。如果反省没有,没有哪里对不起他,你就知道是过去生中的宿业,决定不可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你要是真的想通、想明白了,接受,欢欢喜喜的接受。他骂我也好,打我也好,毁谤我也好,侮辱我也好,陷害我也好,统统接受,没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没有报复。为什么?消业障!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哪有不做错事情的道理?做的错事太多了。所以这一生在境界当中,要懂得忏悔,才能把业障消除。业障消除,你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我们念佛到临命终时没有障碍,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前什么障碍都没有关系,你把所有的功德累积到求临命终时没障碍,就决定往生。
处事待人接物,佛就是从经教里头教导我们,早年我常讲的,好像我还写过不少,「经论印知见,戒律正身语」。就是戒律是我们言语造作的标准,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戒律修正我们的言语造作,这是佛经的三藏它的作用。所以经论虽多,它是有用的学问,你学了一定得好处,而不是所学非所用。除非你学了你不愿意用它,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决不是经论的本意。
偈颂里面讲「善学於戒」,关键的字就是「善」,如果是学戒,还不难,善学可就不容易,善学是活活泼泼。对戒律,你一定要懂得佛制这条戒的用意在哪里,缘起。他为什么要制这条戒?这条戒依据什么样的理论?这条戒怎样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人、时、处所、事常常在变化,不相同,戒律的落实也是随著人事时处变化,那叫善学。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
这就是戒学里头所讲的开遮持犯,你一定要懂。每条戒都有开缘,在什么时候叫开戒,开戒不是犯戒,活用。大概开戒的缘在什么条件之下?最重要是利益众生,而不是利益自己,是利益众生,叫开缘。遮,遮是禁止,决定不能犯。譬如杀戒,佛经里头有例子,说了个开缘,这是佛陀在经上说的。有个出家人随著一批商人,乘船到海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贸易团体。这个出家人跟著这个团体一起,搭他们的便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这批商人获得很大的财宝,其中有个商人起了个恶念(全部五百个商人),想把四百九十九个都害死。目的是什么?这些财物他独吞,发这个恶念。这个出家人证得阿罗汉,有他心通,知道这个人发的恶念,这个恶念可麻烦了。他要是杀了他的同伴,这四百九十九个人,他要堕地狱;夺那么多人财产,那是盗戒。你看犯杀戒,又犯盗戒,他要盗这么多人的财物,来生要还债,哪一生才能还得完!
可是现前他这个邪念很深很重,决定不能够说破。说破他头一个要杀你,杀你灭口,你怎么知道他的秘密?先要把你杀掉灭口。罗汉在此地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一个方法,把他杀掉,所以罗汉把那个人杀掉了。这是什么?这叫开缘,开戒。这个杀掉,在事上,救了船上四百九十九个商主,救了他们,也保全了他们的财产。这个动恶念的人,把他杀掉,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他虽然起了念头,还没有起现行,还没有做,所以把他杀掉他不堕地狱;他起这个恶念罪还轻,没有起现行。所以这个杀人完全是救人,不但活的救了,死的也救了,不堕地狱。这就是「善学於戒」,佛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这个杀生不叫做破戒,叫做开戒。它有这么多条件,必须要这样做法,这个做法众生有利,决不是利己的,是利益大众的。
所以,佛的戒条虽然多,条条都有开缘。没有开缘的时候决定禁止,连蚊虫蚂蚁都不可以伤害。蚊虫来叮著你身上,你肯布施供养,你就让它吃饱,它自然会走。你不愿意布施供养,你把它赶走就好,不能把它杀死,这是决定不可以,这没有开缘的,这个要懂得。这些小动物都通人情,我们见过的例子太多了,可惜很多人不学佛,学佛的同学都知道。种果木树,果木树鸟吃,果木将成熟了,鸟来都把它都吃光,他就没收成。所以用什么方法?想出种种方法来防御、捕捉,捕捉又杀生。所以懂得的,他就跟小鸟商量,跟它们约定,譬如我这里有一百颗果木树,我让十棵给你吃,其他的九十棵你可不能动。行,鸟会听话,真的,它就吃那十棵,其他的它不吃,学佛的人才懂得。慢慢的你的善心就感应了它,它将来到别的地方去觅食,它就不到你的果园来。
种菜,菜有很多虫吃,我们早年在古晋山上,丹斯里李金友的菜园,我去访问的时候,他的菜园是六年。他告诉我,第一年所种的菜,百分之九十五被虫吃掉。他不用农药,不杀虫,他也没有跟虫商量,反正吃就让它吃。第二年差不多百分之六、七十,有一点回馈。我去那里是第六年,每年每年虫减少,我去的是第六年,他说那一年差不多收成可以到百分之九十,虫吃的百分之十。没跟它商量,如果跟它商量的话,可能它保留的就更多。由此可知,小动物通人情,你不害它,它对你就不报复;你愈杀愈多,杀不尽,就是冤冤相报。你就从这些地方看得非常的明显。为什么要作恶?人生在世,厚道一点好,以善心待人,以善心接物。
这一生穷困,穷困是自己的业报!怎么样改善?你好好的去念《了凡四训》,我们这边有《了凡四训》的录音带、录相带。不喜欢听讲,听讲会打瞌睡,我们这里还有《了凡四训》的电视剧,过去是马来西亚拍摄的。你就看这个,一家人都看,你学学了凡先生改造命运,你能把这个学会了,后福无穷,真正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财富,一定得财富,求聪明智慧,一定得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一定得健康长寿,没有一样求不到。你要懂得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你就能得到。今天我们一般人求不到,什么原因?不懂道理,不懂方法,盲目的去求,而且求的时候都造罪业。不但你得不到,把你自己命里头那点福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