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怎样努力契入这个境界?没有别的,老师教我们放下。放下再放下,你才能够契入;你不肯放下,永远不能契入。头一个,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佛告诉我们,心性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众生跟佛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就是佛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妄想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这个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你自己心里起的,还是你自己把它放下。你要是随顺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随顺六道轮回;你把它放下,你就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
  所以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惑,有妄想分别执著;「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明白了,放下了,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六道、十法界都没有了。所以六道、十法界是幻相,佛在经上举的比喻很好,「梦幻泡影」,哪里是真的?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六道是假的,梦中境界,我们要觉悟。天天在学经教,天天在听,为什么还不觉?关键就是放不下。对人、对事、对物有一桩放不下,就是大障碍,障碍你超越六道,障碍你往生净土。
  我们从这小小一点,清洁牙齿,就要想到一切众生怎样来调净其心。『诸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见思、尘沙、无明。「噬」在此地可以当作放下来讲。三种烦恼都放下,成佛了。《华严》前面讲得很清楚,你就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是自己的故乡。回到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还有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真有吗?给诸位说,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有,确实没有,事上没有,理上有,理上怎么有?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断了,你才超越十法界,但是无明习气没断。
  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无明习气不碍事,它也不起什么作用,可是它有。怎么个断法?没有任何方法,有方法就又起心动念。你要晓得一真法界的人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他怎么个修法?没得修,就是让时间长了,慢慢自然就没有了。所以古人举的比喻举得很好,用酒瓶。酒瓶盛酒,把酒倒尽了,擦得干干净净,确实一点酒都没有,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叫习气。倒得干干净净就成佛了,每个瓶子里头统统都倒得干干净净。但是有先倒、后倒的,先倒的,闻闻,味道淡一点;后倒的,闻闻,味道浓一点,这就有差别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干不干净?统统干净。
  所以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事上没有,理上有。要什么时候习气才真的没有了?佛在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的时间!这我们能想像得到。因为你可以做实验,这个实验,这四十二个阶级你就可以用四十二个酒瓶,统统倒干净,擦干净。但是什么?一天倒一个,就有先后了。大概放上三个月,你闻闻看,哪个瓶子一点味道没有,再闻闻那个,还有一点,你就懂得这个道理。
  佛说的就没错,三大阿僧只劫之后完全没有了,那叫究竟圆满佛。所以诸位要知道,究竟圆满佛跟分证即佛,实在说,他们的智慧、德能、相好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就是无明习气厚薄有差别,除这个之外没有差别。这个道理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你才晓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最低的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讲四十一品无明,那是讲无明的习气,是这么个说法。这些我们要不搞清楚,永远迷在里面,你的修学信心决定产生障碍;搞清楚、搞明白了,没障碍了,才知道放下重要,不再执著!
  修行,要让我们调净其心(我这样念大家好懂),从哪里下手?从人事下手。诸位要知道,对事、对物比较容易,最麻烦的是人!人的麻烦在哪里?人的麻烦,这里头还有宿世的因缘。我以好心对他,他以恶意回报,这怎么办?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所以因果教育就重要了。今天跟明天,道场常住安排两次讲演,今天是普通话,明天是广东话,我们请钟茂森居士跟大家讲现代的因果。
  你懂得因果,我好心对人,人家恶意相向,你要是懂得三世因果,就一笑了之。过去我对他不好,今天碰到,这冤冤相报!我对他再好,他宿世的怨恨冒出来,我们晓得,我们不要计较,就化解了。对他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就化掉了,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如果你还要放在心上,「这个人不能交,我对他这么好他还这样,这恶人」。那好了,这个帐还在,来世还要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不了解三世因果的人,往往就是这样的,冤冤相报不晓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觉悟了才能结束;不觉悟,永远报下去,很苦恼的一桩事情。觉悟了、明白了,你待我再恶劣,我都不会放在心上,我知道这是宿世因果,马上就化解了;一化解,心就清净,不放在心上。我对这个人不好,这个人对我还不错,只有从三世因果里面能找到答案,真的,一点都不假。
  早年我在美国,美国有个预言家,还不算太远,是二次大战那时候他过世的。我们看到他的书,中文的译本,这里头有句话很重要。他说全世界的人,任何一个人,一生所遭遇的,无论是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甚至於在日常生活当中小小的事情,都有前因;换句话说,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偶发的,没有前因,突发的事件,没有。换句话说,这正是符合中国古人所说的一句话,「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饮一啄是说小事,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那小事,都有前因!这样你才知道因果教育多重要。
  我讲教育,在形式上讲有四种,家庭、学校、社会、宗教。讲到教育的内容,我也讲四个,伦理、道德、因果,宗教就是讲的真相,宇宙万法的真相。四个教育的内容不一样,这四个科目偏重在哪个科目,各有不同,浅深有差别,浅深广狭上有差别,这是好的教育。因果很重要!知道有因果,就不会跟人作对,纵然是吃亏,纵然是上当,纵然是受人家侮辱、陷害,心平气和。知道什么?有前因。
  佛在经上讲得好,但是很多人疏忽了,说起来各个知道,一遇到事情马上就糊涂,不知道怎么用法。佛给我们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们想想这句话,我这一生所受的,无论在物质上,无论在精神上,所受的,前世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来世我什么果报?你今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就是的。这两句话你要是参透了,因果教育不圆满,也差不多了。凯西说的话跟这个相应,跟中国古人讲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细细把这三个去看看,你就明白了。
  我是年轻时候,章嘉大师讲给我听的。《了凡四训》给我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从学佛之后(二十六岁以后)认真改恶向善,起心动念不再想自己,常常替别人想,随著年龄想的范围是愈来愈宽。到八十岁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念头转向遍法界虚空界。再从因果教育上讲,我来世的果报就好了。晚年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人家对我毁谤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我都欢喜接受;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我有感恩的心。怎么叫感恩?在这个境界里面,等於老师考试,看看我的忍辱波罗蜜,看看我的六度功夫到什么境界,一检查就出来。
  我的心目当中都是善知识,都是帮助我提升境界的,我怎么不感恩?所以我说出,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修清净心的,修净土的,我们一定要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对立的念头,这很重要。没有对立的念头,才叫平等;没有控制的念头,就不迷惑;没有占有的念头,就没有贪心,贪瞋痴要这样断法。从自己内心里头跟一切人事物、跟世出世间法不对立,就没有瞋恚;不占有,就没有悭贪;不控制,就没有迷惑,贪瞋痴从这里断了。
  再高深的不敢谈了,至少我们讲见思烦恼,《华严经》讲的执著,放下了。念佛决定得生,最低限度生凡圣同居土,靠得住的!凡圣同居土肯定是上辈往生;如果功夫好一点的话,就生到方便有余土。为什么不能再上升?因为你妄想分别没断,只是把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记住,没有对立、没有控制、没有占有,这是见思烦恼放下了。不在这上用真功夫,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的心怎么会安?你的心怎么会平等?心安,《般若经》上讲「远离颠倒梦想」。世界怎么乱,我不乱;世界纵然有很大的灾难,我不会受,没有丝毫恐怖。生死不二,这个世界毁灭,我到更好的地方去了,不会往下堕落。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时候往生?随时可以往生,随处可以往生,你说多自在、多快乐。
  「噬诸烦恼」,我们说白一点,就是放下烦恼,心就净了;心清净,当然你心就安、心就平,你跟任何人相处决定是平等对待,和睦相交。这是今天这个大世界迫切需要的,你自己做到了,就是很好的榜样、很好的典型,做给别人看。做给别人看就是化他,自行化他;我们自己不做,做不到,就没有感化别人的作用;自己做到了才能感化别人。
  由此可知,古人讲的话有道理,原来自行就是化他,因为化他,自己一定要非常认真努力做到。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从十善业做起,从六和敬做起,从沙弥律仪做起。出家加沙弥律仪,在家这三个科目就够了,就圆满,弟子规、十善业、六和敬,在家菩萨!你自己肯做,这叫大慈大悲,为什么?自己做,就带动别人做;自己不做,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够感化别人。自己做,认真做,要做得很好,别人还没有受到感动,是自己做得不够。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别人还没有感动的时候,我自己要加紧努力,不够。
  进德修业一定要以舜王做榜样,大舜的故事应该要常常讲。他的处境一般人无法承受,他在那个环境里面砥砺德行。认真努力三年,感动他的父母,感动他的弟弟,感动了邻里乡党,感动了当时的国王,尧王。他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他能做到,没有别的,完全放下身段才会做到。我们现在做不到是什么?不肯放下,不肯向人低头,有过失,掩饰不肯忏悔,所以你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彻底,原因在此地。真正做不到,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舜王,这是我们的好榜样。进德修业要向他学习,他的存心、他的用心、他的方法、他的效果。古人说「人人皆可以成尧舜」,就怕自己不肯干;佛法里面说「一切众生应当成佛」,因为你有佛性。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0卷)  2006/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五段,第三首看起: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世间人,不分古今、不分中外,可以说一致的都把大小便看作是最肮脏的东西。而实际上,世法里面最肮脏的,一般人完全忽略了。佛在经教里面常常给我们讲三毒烦恼,三毒才是最肮脏的东西,比大小便溺不知道要脏多少倍,可以讲没有法子相提并论。脏到什么程度?只有佛知道,只有菩萨知道,就是后两句所讲的「贪瞋痴罪法」。所以在大小便的时候,我们要把一切肮脏东西排除掉、舍弃掉。菩萨是觉悟的人,自自然然会生起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六道众生,要把三毒根本烦恼舍弃。四圣法界里就没有了,就没有这些,贪瞋痴没有了,还有什么?他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所有一切烦恼里面,最严重的无过於贪瞋痴,这个事情确实知道的人不多。不舍贪瞋痴,就会把一真法界扭曲成三恶道。
  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给我们说,可以说无数次的重复,这是慈悲到极处。世尊不厌其烦,一遍一遍的在重复,什么原因?凡夫对这桩事情没有记性,非常健忘。这什么道理?这是无始劫来恶业的薰习,已经养成习惯了,最不好的东西偏偏贪爱,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世法里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贪瞋痴的对象,是贪瞋痴罪法的境界。六道众生哪个没有贪?哪个没有瞋?哪个没有痴?天道上面两层,色界、无色界,瞋没有断,只是禅定的功夫四禅八定把瞋伏住了,没断;伏住,就是不起作用。定功失掉的时候,这个烦恼立刻起现行。
  即使是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里面最高的一层,佛家讲的二十八层天,这是第二十八层,最高的一层,寿命八万大劫。那个寿命就是他的定功,第八定,入这个定有这么长的时间,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底是多长?诸位细细想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大劫是讲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一次的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是四个中劫,所以成劫、住劫,这个世界形成,众生可以居住了,形成的时候是一个中劫,居住的也是一个中劫。要是世界坏了,坏了是这个世界有情众生不能住,世界坏了也是一个中劫;空了又是一个中劫。然后底下又有成住坏空,永远在循环不息。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就是一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是一个大劫。八万大劫,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他还在定中,你说这个时间多长!
  我们要问,世界成住坏空,他到哪儿去了?他到底住在哪里?他不碍事,为什么?他在无色界。在色界就有妨碍,色界,世界要是坏了,他也不能住;无色界不碍事。实在讲这是六道里面不思议的境界,但是不能说解脱。八万大劫到了的时候,他定功失掉了,他的定力的时间只能有这么长。到了的时候,贪瞋痴慢统统现行,烦恼伏不住、压不住了,它又冒起来,这一起来之后,立刻就往下堕落。谚语常讲「爬得高,摔得重」,他爬到最高峰,非想非非想处天,掉下来掉到阿鼻地狱。所以人要想生天,不能不晓得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这不是究竟法,这不是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色界从初禅,得初禅的时候,瞋就伏住了,贪跟痴还是有,不过在程度上讲,比我们是轻多了。诸位晓得,全是禅定功深把它控制住。如果真正把这个断掉,四禅八定还不行,还要向上提升一级,《楞严经》上佛给我们所说的「九次第定」。世间,就是六道里头的定功,最高的是第八定,比这个更深的是第九定,好,超越了,贪瞋痴真正舍掉了。所以这八个字,『弃贪瞋痴,蠲除罪法』,什么人?阿罗汉,阿罗汉真的做到了。
  在菩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华严经》,《华严经》是哪个等级的菩萨,真正把贪瞋痴放下,不再造罪业了?佛在这个经教上告诉我们,七信位的菩萨,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十信位,已经超过七信位。七信位的菩萨在断证,就是断烦恼这个方面来说,跟阿罗汉、辟支佛是相等的,但是智慧德能决定不是阿罗汉、辟支佛能够相比的。大乘殊胜就殊胜在此地,智慧比阿罗汉高太多了,但是在断烦恼是相同的。经教里面说得很多,我们应当要了解。
  对我们现前要怎么个学法?最重要的是要觉悟、是要明了,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学,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东西障道!不但障碍你证果,还堵塞你的悟门。这话怎么说?你学教、听经、闻法不开悟,就是这些东西在作祟。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想你一定跟惠能大师差不多,一次听经就大彻大悟。
  我们在《坛经》上看到惠能大师的叙述,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是个砍柴的樵夫,靠劳力生活的,卖柴度日。卖柴度日在现在,跟现在人讲他很难理解,为什么?他没见过,现在不烧柴火,现在用瓦斯、用电。我这个年龄,或者在中国大陆住在偏僻的地区,农村里可能还有烧柴火的,烧灶。你看现在都市的厨房,没有灶,只有瓦斯炉,没有灶。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住在福建,十四、五岁那个时候还有卖柴的、卖水的,生活都相当之苦。
  惠能大师卖柴,山上砍柴,挑到城市里面来卖,卖到的钱再买一点米回家去供养他的老母亲。他的缘就是有一次卖柴,柴卖了拿到钱,将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有个人在念经,他就在窗外听听。那个人在里面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听了就有悟处。就向这个人请教,你念的是什么?人家告诉他,念的是《金刚经》。你这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说从黄梅五祖那里得来的。这一谈,谈得很投缘,念经的人听到惠能所说的话,觉得这个人悟性很高,就向他建议,你最好到黄梅去参礼五祖。
  他听了也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