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都要很真实的做到,自己做到了肯定就影响周边,那我们在这个道场一定是爱护这个道场。如果十善业做不到,不但不是爱护道场,反而是破坏道场。人家一看,这个道场不是真的,他哪里是修行人?修行人是这个样子吗?所以一个人不如法,让别人造罪业,让别人毁谤三宝,这个人毁谤三宝是因为你把他引起来,你要不要背这个因果责任?肯定要。所以自己在道场,甚至於在任何地方,不能不谨慎,不能叫人因我而毁谤三宝。我做得不如法就是害他堕地狱,他堕地狱,我也没好处,我也跑不掉,我跟他做增上缘的。这些统统是凡夫修行的险道,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段的第二小段睹事境愿。这段是路上(就是托钵路上)所遇到的一些状况,有人事也有环境,有物质环境。我们看第一首,这总共有十九首,也是我们出门每天都接触到的。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体会,然后才真正明了我们跟菩萨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菩萨的修行,所谓功德圆满,圆满在什么地方?我们应当如何去学习?这品经就没有白念,对我们的修学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在没有讲这段之前,昨天讲的这一段意思很长,还要做一些补充,我们把前面这首偈念一遍,就是昨天讲的: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所谓『险道』,现在在这个世间确实所谓的是处处都是陷阱,哪个地方不是险道?足不出户也是险道。足不出户哪来的险道?你家里头面对著电视就是险道,它在诱惑你。电视、网路,现在使用电脑的人多了,网路里面所传播的可能比电视的还要多,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负面的,正面的太少了,所以这是险道。险道,简单的说,足以把我们带坏,从大人到小孩,让我们增长贪瞋痴慢,这就是险道。我们的境界不能往上提升,向下滑落,你说是不是险道?向下就是三途地狱。人向上,大家都知道是三界二十八层天,那往上,往下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那是果,果必有因。向上是什么?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的业因,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禅八定,往上去。人要往上提升,伦理道德,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五伦、五常、八德。中国古圣先贤教了五千年!
  五千年来,从孔子那个时代,孔子距离我们现在二千五百年,老子跟他是同时代的,你看看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讲的「失道而后德」,道失掉了,这就有德。什么时候行道?三皇五帝,那个时候是行的道,无为而治,真的是无为而无不为,人心地淳厚清净。尧舜就低了一级,道失去了,有德,尧舜掌握住德。德失掉之后,而后有仁,仁失掉之后则有义,义失掉之后就是礼。礼不断的这样在滑落,滑到今天礼也没有了。礼是最低的谷底,礼要是没有了,社会怎么会不乱?天下大乱。
  佛门里面,戒失掉了,比丘戒没有了,这个话蕅益大师说的。他老人家生在明末清初,他出生的时候是明朝,往生的时候是清朝,对於戒律很有研究的。近代对戒律下过功夫的,大家知道弘一法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没有比丘就没有办法得比丘戒。比丘戒一定要比丘来传授,至少五比丘做羯摩才能够传授比丘戒,最好是有十位,三师七证,这最好的是十位。实在不得已,五位也可以,五个以上,没有了。
  宋元明,从宋到明代将近四百年,出家人受的戒,这比丘戒,蕅益大师很清楚有名无实,所以他受了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终身持沙弥戒。诸位要晓得,菩萨戒、沙弥戒没有人传,自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可以自己发誓来求戒,能求得到,《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唯独比丘戒不行,这个没有开缘的。所以蕅益大师自己终身受持菩萨戒、沙弥律仪,他自称是菩萨戒沙弥。在家居士,菩萨戒优婆塞;女居士,菩萨戒优婆夷,行。
  怎样才叫得戒?我们知道世尊是个很讲理的人,而且是很圆融的人,他不执著。所以我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初学佛,刚入佛门,章嘉大师教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受戒是个形式,有这些仪规形式。老师给我们说这句话,我们就请教他,它并不是不重视形式,形式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实质。什么叫实质?你要做到。受了「不杀生」这条戒,蚊虫蚂蚁都不能杀害。不但不能杀害,不能起个念头去伤害它,起个念头是什么?那是杀心。你虽然没有犯戒,你这个杀的念头没有断,这不行。菩萨戒的结罪,论心不论事,你动一个念头,你想害它,你已经破戒。不像比丘戒,比丘戒是论事不论心,所以它很重视形式。比丘戒非常重视形式,不像菩萨戒,菩萨戒重视起心动念,所以菩萨戒难持。偷盗,我没有偷人家,也没有盗人家,可是想占人家一点小便宜,那就犯了盗戒。我没有做这个事情,你动了念头,它的结罪是从起心动念,所以很不容易持。
  因此,印光大师,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劝人受戒。印光法师一生不传戒,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他们只劝你学佛,顶多劝你去求受个三皈,方便受个五戒,绝对不会劝你去受菩萨戒,为什么?做不到。五戒是戒律的根本,不杀生、不偷盗,在家的同修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你明不明了?就是受了,受了懂不懂?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戒怎么持法?里头有开遮持犯。在一个不同的环境当中有不同的做法,活的不是死的,你要有智慧去判断,通权达变,这种持戒才叫圆满。
  所以基本的戒律没有了,佛就没有了。佛没有了,剩下来这是什么?剩下来叫佛学。诸位同修要知道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学佛的人没有了,佛学留在世间,佛学变成世间一种学术,让一些喜欢研究的人去做研究工作,这是他们研究的资料,变成佛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理论,自己不能够依教奉行,自己做不到。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图享受五欲六尘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你叫他上讲台给你讲解,他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那叫佛学,那不叫学佛。学佛一定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不违背三皈五戒十善,就是他统统做到。虽然他没有念过经,他不认识字,他也不会讲经,他做到了,这叫学佛。念佛求生净土,对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不怀疑,他没有夹杂,一天到晚念个不断,心口相应,肯定往生。念佛人最怕的是外面境界诱惑,自己把握不住,境界现前,顺境,贪心起来了;逆境,瞋恚心起来了,这就不行,这不能往生。所以险道到处都是。
  菩萨发愿,『当愿众生』,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住正法界』,这是因;『离诸罪难』,这个罪难就是三途,饿鬼、地狱、畜生,这罪难。畜生,罪报;饿鬼、地狱,那是遭了大难,罪孽深重感得的苦报。那住正法界就重要了。世间的正法,东方、西方许多的国家民族都有圣哲出现,这些人的教诲都是正法。在佛法里面称正法,标准比较高一点,佛法的正法在理上讲,绝对的标准是法性,与法性相应的是正法,相违背的是邪法。从形式上、仪式上来讲,符合戒定慧这个标准就是正法,违背了戒定慧,那是邪法就不是正法。
  戒律就是正法界的标准,我们的言语造作要依这个标准修学,言语动作与这个标准相应,那就合正法;与这个标准不相应,那你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最基本的十善业道,所有大乘教的经典几乎没有不说十善业道的。净宗依靠的最主要的一部经典,《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开端,世尊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讲的身口意就是讲的十善业。在「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大段的经文,其中佛就把十善业讲得很清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清清楚楚给你说出来。从这里下手,你要真干,持戒念佛,这才能往生。
  念佛不持戒,不行。你要问为什么?西方世界不是叫净土吗?那个土怎么净的?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诸位想想,这个十善业道你要是做不到,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还有杀生的念头,你还有偷盗的念头,你还有淫欲的念头,你还有妄语的念头,还有挑拨是非的念头,不清净,心不清净跟净土不相应。我们现在在大乘教里头学了这么多年,原理原则懂得一些。你心不清净,你见不到净土,你怎么能生净土?清净心,你就见到净土,见到净土,你才能够生净土,这太重要了。
  大乘教里,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净心,因定开慧。定能伏烦恼,烦恼虽然没断,不起现行。修其他的法门,这个境界顶多只能生天,出不了三界;但是净宗这个法门殊胜,这叫带业往生。诸位要知道,带业是你的业伏住了,有定伏住。这个定是什么?就是念佛的功夫,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定。什么叫成片?你的功夫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得住,虽有不起作用。把这些恶的习气、恶的念头统统控制住,当然你不会做出恶事,这样的功夫才能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那功夫更高的,能够把这些见思烦恼断掉的。见思烦恼可以断掉,尘沙烦恼没断,尘沙烦恼是什么?妄想分别,这个没断。贪瞋痴慢疑,这个没有了,这是见思烦恼统统断尽,是非人我、名闻利养都没有了,自私自利没有了,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提升了。如果更深的禅定,六根对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往生西方世界生实报庄严土。
  我们凡夫有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善导大师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行,能。问题在哪里?「总在遇缘不同」。这个缘里头最重要的是解,《华严经》上清凉给我们讲的这四个阶段,信、解、行、证。我们今天的行,修行功夫不得力,真正原因在哪里?解得不够彻底。我们对於佛法的理论、境界、方法知道的很有限,这个路怎么走法?所以要解得深、要解得广、要解得圆,这路就好走。
  佛教传到中国,佛灭度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二00六年,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将近二千年。这二千年当中在中国形成了十个宗派,到清朝初年,哪个寺庙不讲经?哪个寺庙里头不念佛、不参禅的?在行门到最后,总结就是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参究,一种是念佛。所以有讲堂、有禅堂、有念佛堂,有解有行,解行相应,这正法。
  给诸位说,现在寺院里面的经忏、佛事、法会在古时候没有,清朝初年的时候很少,没这个东西。古时候佛教寺院的经济(就是生活的来源),不靠法会,不靠经忏佛事,这它没有。它的经济是很稳定的,因为寺庙里面都有田地、都有山,这都是斋主供养的。斋主里头,几乎有一半是国家,你看那个寺院匾额,敕建,国家建的,皇帝下命令建造的寺院,叫敕建。寺院一定有山,一定有田地,山跟田地给农夫去耕种,寺院里面就收租,将来稻米、杂粮收割的时候,寺庙里面分一部分。这是寺庙经济的来源,所以它很稳定,就不靠经忏佛事,有固定的经济来源。
  现在这个制度没有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还有。解放之后,土地都是国有的,所以寺庙里面没有田地、没有山地,土地都没有了。土地没有,生活来源就成问题。佛门里面常说的一句话,「法轮未转食轮先」,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佛法的修学先要把肚子吃饱了,你才能够谈得上修行。你生活没有著落,你还能谈修行吗?这是先决条件。所以道场的经济来源就太重要了。从前他有固定的收入,稳定的来源,他心安,心安则道隆。身心安稳,生活虽然清苦一点,不要紧,能过得去,专心在道业上。生活肯定是很清苦,跟农民一样。出家人自己顶多种一点菜,种稻米就很少,种菜比较多,这个费的时间比较少,不妨碍他修行。所以正法有正法的条件。
  在现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就不能不感激印光大师,不能不佩服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看到我们现在社会,教导我们后人,今后的道场要知道建小道场,共修的人数不超过二十人。现在讲起来,小茅蓬,为什么?小道场人数少,开销少,真正有几个施主发心来供养就够了,你可以像从前一样,解行并重。我们这个小道场,一天能够听经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上课;念佛,十个小时到八个小时。如果每天听经六个小时,念佛就八个小时;听经四个小时,念佛就十个小时,每天课程订十四个小时。
  也许同学说,古大德这个念佛堂只有念佛,没有讲经的。古时候行,为什么行?第一个,凡是学佛的对於佛的教理多少都有底子,他不外行;第二个,善根福德深厚,烦恼轻、智慧长,行,可以不需要听经。现在为什么要?现在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不上古人,而现代社会的诱惑超过古时候不知道多少倍,你要不听经,不能断疑惑;要不听经,很容易受人诱惑。听经的目的,帮助你断疑生信,帮助你坚定信愿,目的在此地,很重要。
  如果我们有二十个人这么一个道场,在一块念佛,在一块修行,一定要把十善业道、三皈五戒确实做到。听经现在比从前方便,你请法师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我们现在用电视、用光碟来听经就很好。听经要怎么个听法?一部经。真修行的人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听一部。听完了之后,从头再听,听完了从头再听,百听不厌,这样听经你会开悟,你心是定的。如果同时听好几部经,你就乱了。譬如一天叫你听四个小时经,你听一个钟点《金刚经》,听一个钟点《华严经》,再听一个钟点《地藏经》,听一个钟点《弥陀经》,行不行?像学校上课一样,给诸位说,得不到利益,那个听法充其量得一点佛学常识,佛法的皮毛,得不到真正受用。真正的受用,听经也是修定,也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真修行。
  听经,规规矩矩,安安静静,那是戒;一心专注,这是定;经教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所以我们听经四个小时就是四个小时修戒定慧,六个小时就是六个小时修戒定慧,天天听一部经。净宗法门这个方法就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部《弥陀经》也好,一部《无量寿经》也好,总而言之,是一部就好,不要搞太多,这才真正有成就。一部心是定的,部头太多,你心就动了,不定。
  念佛目的在什么地方?在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心净则佛土净」。所以一门深入容易达到一心不乱,达到一心不乱你心当然不会颠倒,你就是没有妄想,功夫才得力,这就是讲的「住正法界」。纵然你的功夫不到家,不能往生,你决定不堕三途。你这样修行,虽然往生不了,来生人天福报,决不会堕三恶道,你说它是不是正法界?邪法是叫你往三途去。正法,诸位要记住,就是一门深入,决定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我们一般讲最容易的就是夹杂,障碍里头最严重的也是夹杂,一门深入就不夹杂。
  我们今天在此地讲《华严》,诸位要知道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这部经跟净土宗有关系。古大德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真的是有关系,也就是《华严》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也常讲,有些发心讲经的同学,你要把《无量寿经》讲得好,你学了《华严》再去讲《无量寿经》,肯定就讲好了。这个经很少人讲,又这么重要,所以这是很不得已,希望把这个经讲一遍,留一套录相提供给大众做参考,目的在此地。你要说我们净宗道场可不可以听这一部经?行,也行。这部经也是处处指归,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把它看作净宗的经典,这样心态去修学就可以,一心念佛。有人喜欢详细,可以听《华严》;有人喜欢简单,不喜欢这么复杂、这么罗嗦,那你就听《无量寿经》、听《阿弥陀经》。总而言之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真正「住正法界,离诸罪难」。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我们看下面一段,「睹事境愿」,偈颂第一首: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