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我们看下面一段,「睹事境愿」,偈颂第一首: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这是你在路上遇到,可能每天都遇到,常常遇到。『众』是人多,『会』是聚会。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把它念一念,不多。「初」,这是第一愿,「睹众会,谓众聚」,就是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多谈无义,故愿说深法,众心易乖,故令和合」。这就是佛法里头所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显示在这些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机会教育。不论人多少,看到有人在谈论,在聊天、在谈论,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参与。这个参与干什么?度众生,把佛法介绍给他,你得有善巧方便随顺他的话题,这才能契入,慢慢的引导到佛法。尤其是灵活应用,在现前的社会,特别是帮助他解决问题,他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或者遇到有疑惑,无论是个人的问题,他这个团体里面工作的问题,物质环境上的问题,人事环境上的问题,要给他开导。开导当中,人与人之间,这里提出来了,「和为贵」。大众在谈论免不了争论,你要怎样把他事情摆平,让大家化解对立,化解矛盾,和睦相处,这就好。
他要喜欢听佛法,就要把佛法介绍给他;他有疑问,要细心为他解答,机会教育。常常遇到,在农村、小镇这种机会更多,反而在大都会里面这个机会比较少。大都会,你看人都很匆忙,虽然居住在一起,确实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同住在一个楼层,这一层楼,一层楼有几户人家,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隔壁那一家姓什么不知道。看到他们家的人,从来没打过招呼,现在是人情味没有了。在农村里头,不但是邻居都知道、都会打招呼,隔壁村庄的人也知道,也会打招呼,他住在那个村庄。农村里头有人情味,愈是大都市里头,人情味都没有了,这日子多难过。
人与人之间最忌讳的就是不往来。尊重关怀、互助合作,现在都没有,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原因在哪里?人人都追求物质生活,都沈迷在物质欲望里面,精神生活没有了,伦理道德没有了,真的现在讲什么叫伦理、什么叫道德,很少人能说得出来。道是什么?德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伦是什么?理是什么?伦理是什么?很少人能说得出来。这些问题要是在古时候,小孩都说得出来。现在的名词讲精神文明,没有法子跟从前比。从前的人生活在世间有情趣,人与人之间有恩有义、有德有道,现在这个都没有了。人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
人如果丧失了伦理道德,诸位想想,跟禽兽有什么两样?古时候就有人说,谁说?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尧舜说的。人那个时候农业已经很发达,一般人民达到了衣食足,吃饭穿衣这个基本的生活没有问题,居住也很安定,所以人民真的是享太平之福。这圣人看到之后就想到,如果要不好好的教导他们,那跟禽兽有什么两样?所以这才兴起要办教育。办教育的兴起是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前,中国这些古圣先王就想到教育重要,教学相长。搞教育头一个就是「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无论是家庭、社会、国家都把教育摆在第一位,这是中国的古文明超越世界其他族群的古文明,道理就在此地。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古文明都消失了、都没有了?为什么中国这个民族还存在?原因就是中国人懂得教育,世代相传,而且还能够发扬光大。这是许多一直到现在志士仁人谈起来都尊敬、都佩服。我们中国人对老祖宗这些德行不能不知道,不能把它忘记。它是好东西,是真东西,禁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万古常新,现在人所讲的真理,永恒不变。
现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的社会,迫切需要的就是安定。社会太乱了,乱得叫人无法忍受,眼看著这种乱象如果不能改善还继续下去,这是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教育家都感到,人在这个地球上继续生存还能不能再过一百年?意思就是说一百年之后,世界上人类都没有了,这就是西方宗教讲的世界末日。确实是麻烦事,很麻烦。我们今天所做的,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知道干这个事情很不容易、很辛苦,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不要做?还是要做,无论多少多大的代价都要付出。这个事情救亡图存,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有机会就要教,有机会就要参与,不能怕辛苦。教化众生再辛苦还是要教,不教怎么行?今天教化众生,人家并不领情,甚至於背后还要挖苦你,说你傻。傻也要干,不干,那就眼看这个社会加速度的崩溃。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本身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打好自己的基础,基础就是十善业道,就是弟子规、三皈五戒,一定要把它做好。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劝人,你劝人,你自己做到没有?自己做到才能劝人,人家才相信。自己要给社会做个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法』确实『甚深』,但是甚深之法,所谓是深入浅出,他才能听得懂,他才能理解。你自己有一分真诚爱心,一点私心都没有,这种诚挚就能感人;自己有私心、有欲望、有目的、有所希求,这就不行。要度众生先度自己,要教别人先教自己,一定要把自己教好。机会教育要认识,决定不能轻易放过。人是一个团体的生活,我们理想当中,全世界的人都是人,有什么差别?《弟子规》里头说,这是中国老祖宗代代相传的,「凡是人,皆须爱」,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真诚的心爱护众生、帮助众生。
今天世界的动乱,人人都有责任,一定要从自己本身做起,然后才从自己家庭,你影响到家庭,影响你的团体;在家人影响你的公司行号,出家人影响你的道场,影响你的同学、道友,你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你这一生没有白过。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统统都具足自行化他的机缘,问题是你要认识,你要能掌握,你要能好好的去运用、去发挥。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是自行,为人演说是化他。受,我接受,十善业我接受,释迦牟尼佛给我的;三皈五戒我接受,接受要做到,要尽形寿的做到。我活一天我就要做到一天,这叫尽形寿,那叫持,就是保持。无论在什么环境,顺境逆境我都能保持,不会把它失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跟佛的教诲相应,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的好学生。我做出来就是表演,表演给人家看。
《无量寿经》上讲得太好,他教导我们把口业摆在最前面,「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为什么?最容易犯。最容易犯的就是说别人的过失,你看《无量寿经》上,口业太多太多,这是最重的一条,最容易犯的一条。看到别人过失不能说,现在哪个人没有过失?太多的过失,人人都有,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也不少。所以真修行人看到别人过失,回光返照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就对了。怎么可以说人过失?
说人过,《弟子规》上讲「即是恶」,这不是善事。「道人善,即是善」,你称赞别人,说人家的好事,这个好。所谓是隐恶扬善,这可以能够改善社会风气。人家造作的不善,我们可以包容;人家做的小善,我们来赞叹。常常处在这个环境里面,他良心会发现,你看我做多少坏事,人家都不讲我,做一点点好事就称赞我,良心发现,他就会改恶向善,这就是度了一个人回头。度别人回头先度自己,自己从今之后不再说人过失。
口业里头不妄语,从今之后不骗人,不欺骗别人。不挑拨是非,两舌就是挑拨是非,在甲的面前说乙说你的坏话,在乙的面前说甲说你的坏话,让这两个人不和。这种事情有有意的、有无意的,有意的是罪,无意的是过失,所谓是有时候讲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言语不可以不谨慎。夫子教学四科,「言语」摆在第二,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你就想他把说话看得多么重。会说话的人,你在这一生当中占很多便宜,很多人喜欢帮助你;不会说话的人吃很多亏,得不到人的帮助。人家看到你,远远的离开你,不敢接近你。为什么?你常常说话不负责任,常常在言语当中伤害别人。
谚语有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懂得这个道理,不太容易上当。来挑拨的人,说是某人说你怎么怎么样。以前我们华藏图书馆的韩馆长,她的确很厉害,有人在她面前挑拨是非,她听了之后笑笑。这个人走了之后,马上就调查,就要把那个人找来,问他有没有说这些话?有很多说没有,我没有说这个话。馆长再把那个说话的人找来对质,以后没有人敢在她面前说是非,为什么?她会把人找来对质,不是听一面之词,这是智慧,这是教育。你要是造谣生事,一定问你,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目的何在?问他的动机,问他的目的,要说不出来,那就是糊涂。
绮语,花言巧语,那个范围就太大!包括现在讲的文艺表演,我们今天所谓电视、电影、戏剧、说唱。内容是什么?我是几十年没有接触,我连电视都不看,报纸也不看,几十年了。大概在从前,四、五十年之前还比较好一点,现在可能没有法子看了,因为我看到现在的书店、图书馆,磁场比不上过去。我年轻的时候进书店、进图书馆,磁场非常好,进去之后,心非常的安稳平和,心很容易定下来。现在不行,现在进入那个地方感觉到里面很乱,很不安,这让你没有安全感,这是什么?现在这些书籍、报章杂志的内容不好,会产生这种波,我们就受它的干扰,所以还是少接触为妙。
我们平常自己接触的是经典,圣贤的典籍。我在香港书房里只有两套书,一套是《大藏经》,一套是《四库全书荟要》。平常我的时间都用在这些上,读书,读圣贤书,亲近佛菩萨,亲近古圣先贤,这就是「受持读诵」。跟人接触,无论是什么人,所谈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遇到佛门的同修,确实都是跟他谈甚深法藏,或者是帮助他们解释疑难。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看到,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每天「二时讲经」。二时是我们现在的八小时,古印度一时是我们现在四个小时,是不是像现在上课这样的?是有,每天跟大家上课,固定的教导学生,我相信不太可能有八个小时,顶多一半,另外一半就是此地讲的机会教育。亲近佛陀的人很多,四面八方来,他们来了,提出问题了,佛要不要给他解答?要。诸位现在看到小乘经里头太多太多了,都是别人来问。所以我们就明了,世尊在任何场合跟任何人谈话,记录下来,全叫做经。每一天,就是说话八个钟点,除了八个钟点之外,他自己都在定中,他老人家入定。表演给我们看,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他自己要做到。为人演说,每天八个小时,其他的时间受持读诵,表演这一套。
所以跟随他的这些常随众,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众,表演的,老师这样做法,他们也不例外。这些人每天跟著老师学,听老师接引大众,时间长了,经年累月,每个人都听熟了,自己每天出去托钵,遇到这些情况,各个都能言善道。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场所,开口,所谓谈经,谈话,谈话的内容全是经,我们现在人称为是机会教育。凡是遇到的人都是有缘人,为什么?他肯听,听一句也好,听一分钟也好,听五分钟也好,听十分钟也好,只要他能听得进去,听到欢喜,皆是有缘人。我们怎么能不干?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
现在在这个社会,最重要最要学的「什么是佛教」。为什么?社会大众对佛教误会太多了。人家问起来,一定会问你,你要能正确的开导他,帮助他破迷,这不要生信,对佛教不要产生误会,这第一步目标你就达到。人家要问你,佛教有很多法门,你修哪个?净土总要清楚,我们修净土,对净土不能不了解。净土里头最重要的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持名的方法;怕人家说你、误会你这是迷信,持名不是迷信,非常符合科学的精神与方法。人不能没有杂念,杂念很不好,杂念心不清净,严重的染污。对现在这个身体来讲,妄想杂念多,你肯定不健康。日本江本胜博士实验里面,你看那个水结晶呈现的图案非常难看。
我还见到台湾有些小学做这个实验,老师带著学生做这个实验,用什么?用米饭、用面条、用馒头,同一个锅里面煮出来的,装成两碗,放在门的两边,让学生,每个学生经过,对这个碗里面说你很好吃,我很喜欢你,很喜欢;对那个碗里面说我不喜欢你,我讨厌你。分成这么两组,每天你就说,就这样子说。一个星期之后,当然这饭就变了。天天受到赞美的那个饭,你闻起来味道,它发酵,味道很好闻,颜色是黄黄的,也很好看。那个天天受到辱骂的、讨厌的,一个星期之后它变黑了,一闻闻,气味很难闻。这就说明什么?水有反应,这米饭有反应,馒头也有反应,面条也有反应,还有什么?盆栽也有反应,那个赞美的盆栽养得非常好;天天讨厌、骂它,垂头丧气。这是从江本胜水实验里面延伸用其他东西来做实验,证明了佛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你心里头想什么,它就变什么。这些资料将来我们搜集一点的时候,提供给大家做参考。
你就晓得念头要紧。我们的心,念头善,言语善、行为善,身心健康,这是你现在得到的好处。佛法讲,现在是花报,花报就很好,果报就可想而知。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要懂得劝善。要劝别人断恶修善,自己首先要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没有恶念,我常讲的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误会、没有猜疑,只有爱心敬心、尊敬关怀、互助合作,这个重要。
佛法里头告诉我们,自他不二,尊重别人就像尊重自己一样,不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不爱别人就是不爱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你的自尊、你的自爱,从哪里表现?从你爱人、敬人上表现出来。如果不是从敬人爱人,你就变成自尊自大,变成狂妄,狂妄是自爱吗?狂妄是自尊吗?错了。都是从表现对人、对事、对物,对事认真负责,对一切万物都怀著敬畏之心。中国古大德就是这个样子,几千年来的教诲也是这样教的。
人跟人和睦相处没有争执,『一切和合』,所以我们今天第一要紧的就是要把「六和敬」落实。六和敬,今天「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这两条怎么落实法?给诸位说,具体而言,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道。六和敬前面两条都做到,后面就很容易,「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自自然然就做到,所以最重要就是前面两条。我们有共同的认识就是见和同解,共同认识弟子规重要、十善业道重要,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把弟子规落实、十善业道落实就是戒和同修,那是戒律的根,根本戒律,决定不可以疏忽,要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到。
自己做到了,自自然然你就会感化一家,不要劝别人做,自己做。你做到之后,人家就会学你,所谓上行下效。我家里有父母,还有祖父母,我这样做法,下行,上面也效法,看到很满意,看了很欢喜,於是乎自己不知不觉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收敛,感化一家人。历史上这个例子太多太多,最著名的例子是舜王。舜王感化他的父亲,感化他的母亲,感化他的弟弟,感化他的邻居、邻里乡党,用什么方法?自行。你自己没有做到不行,要做出最好的榜样。
别人毛病过失没有改过来,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才是真话,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我做得很好,他还没有受感动,你还是做得不够,你哪一天做到跟舜王一样的时候,肯定感动。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话是真理,决定不错。我们今天没有感动我们的道场,没有感动我们的家庭,我做得不够好,一定生惭愧心。真做好了,哪有不感动人的道理?你要叫人家好,先自己要好,自己不好,没有资格教别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0卷) 2006/3/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第六大段第二小段睹事境愿,偈颂第二首看起: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清楚,「旧经云大树」。因为这是翻译,梵文这个名词有两个意思,这个梵语翻成中文,中国用音译,「萨担婆」。萨担婆在古印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大柱』,一个是大树。所以在《六十华严》这首偈是「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