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很多,你可不能学一天吃一餐,为什么?你身体受不了。你消耗那么多,你补充不足,你会生病。真想学,要把烦恼断掉,顺境里面没有贪爱,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真正让心回归到清净平等,回归到慈悲,自自然然不需要了。怎么知道不需要?你不感觉到会饿你就不需要,如果感觉得有饥饿就需要。所以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攀缘是我有心去学它,勉强学它,不可以,要随缘。你看看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随缘,一点限制都没有,就教他念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念,你看这个方法自在。换句话说,到你心地清净的时候也随缘,饿了你就吃一点,不饿就不要吃,这叫随缘,这就是不勉强。所以决定是心地清净你才有这个能量,保持能量,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那么你就晓得,分别执著、七情五欲这个东西消耗能量。人有七情五欲而不能控制,消耗量自然要大,一天三餐饭吃完之后还要吃点心,晚上还要吃宵夜,什么原因?消耗量大,他不补充他受不了。心地愈清净,消耗量愈少,愈少省事。
  所以这个愿就很好,『心无染著,绝世贪爱』。染著、贪爱就是大量的消耗我们身体的能量。染是染污,染污里头最严重的是精神的染污,著是执著,所以要放下执著,要拒绝染污。现在外面染污最严重的,在一般来讲,大多数人来讲,电视的染污。现在的文艺全是染污,电影、歌舞、网路,凡是一切娱乐的,你细心冷静去观察,没有一样不是严重染污。如果说在这里面这些娱乐带给我们很快乐,那个快乐就好比吸毒、打吗啡,是那种的快乐,你付出了多少代价,到最后把命都送掉,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文艺娱乐节目,都知道遵守孔老夫子的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思无邪,所以表演的内容总离不开伦理道德、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是教育。所以从前娱乐里头你可以受到教育,你懂得做人做事的理论跟方法,那个教育用文艺的方法表现出来。现在不是,现在里头没有教育,如果说教育的话,那完全是负面的,它的内容总离不开杀盗淫妄、色情暴力,总离不开这些。这些东西天天看多了,人怎么会健康?怎么会快乐?所以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老师就劝导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东西舍掉,所以我至少有四十多年,我讲经教学四十八年,初学佛的前几年有的时候还看看,看看新闻,看看什么,我是选几个节目,科学技术的片子,动物奇观这些东西,看看这些东西,不看人表演,以后完全断绝了。完全断绝至少有四十五年,所以不被这个染污。不但电视不看,广播不听了,报纸杂志也不看,拿这些时间来读经,读古人的东西,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帮助。
  我们跟世间人不冲突,世间人贪爱的我们不要,我们所要的世间人不要,没冲突,所以我们很好相处,时间长久了,一些常常往来的人慢慢他就觉悟了。看到我们这个生活,他们看到好像很清苦,怎么肉都不吃,而且这些青菜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口味他们也不满意,我们居然能靠这个度日,但是我们的身体比他健康,我们的生活比他快乐、比他幸福,所以从这些地方也能让很多人觉悟。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到现在七十岁以上知道了,七十岁以上我们站起来在一块比一比,他比我就差多了,他们讲求营养,看我们营养不良、营养不足,结果我们身体比他好。
  这些都是从古圣先贤教诲里头得来的,改变自己命运要从起心动念之处改,要从言语造作去改,要从生活环境里面去改,你才真正能改得过来,尤其是中年以上要有高度的警觉。人到中年就是到了顶点,再往下去就往下衰了,这个顶点应该就是在五十岁,五十岁以后真的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你要警觉,你要抓住机会改变生活方式,尽量放下烦恼习气,你才能够有一个真正幸福健康的晚年。
  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纵然你有儿女,不孝的儿女多,孝顺的儿女不多,你要问什么原因?从佛法的角度来观察,原因很容易你就明白了。先天的,这是讲因果,过去世的因,佛跟我们讲人与人的关系、一家人的关系,佛说得好,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换句话说,你对待人平常是恩惠多还是任性的时候多,不知道布施恩德,你哪有报恩的子孙?如果你刻薄对别人,待人接物自己贡高我慢,你的儿孙来的时候那是报怨的;慷慨大方,欢喜财布施,将来有还债的;如果吝啬,看人有困难不肯帮助,儿孙是来讨债的,讨债是败家子。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冷眼旁观,年轻人到这个世间来讨债的多、报怨的多,报恩还债很少,这是什么?这是因,过去生中种的因。后天是你这一生,你的小孩出生之后,你有没有好好教他,你是怎么样教他的,这是缘。纵然是一个报怨讨债的,如果后天能教得好,教导他知恩,他就会报恩,他就不报怨;教导他知恩,他就不讨债,他会来奉养父母,所以后天的教育重要。
  这恩恩怨怨的事情,除了圣贤教育之外没有办法化解。圣贤教诲教人觉悟,过去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有怨恨,如果始终这个怨恨不能够放下,那个果报是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不是一方,双方都苦,何必?觉悟了,放下,把恩怨统统放下,彼此用真诚、爱心来相待,双方都好。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多美满。
  我们想想,过去的因不好,现在的教育又不好,那就难怪了,所以许许多多的家庭儿女不好教,许许多多做老师的遇到我都跟我讲学生不好教,我知道,我把这些因跟缘跟大家说开,他们也点头,那怎么办?耐心,要有很大的耐心,要从自己做起。自己正,小孩没话说;老师正,学生也没话说,自己要给年轻人做榜样、做模范。今天教育最重要的是感化的教育,不能够处罚,要用感化,要用自己的德行去做他的榜样,要以长的时间。我在学校读书,我们学校的训导主任,也是我们班上的老师,在学校提倡深化教育,很有道理,化是感化,深深的感化,老师自己不做出好榜样,学生怎么会佩服、怎么会尊重?
  我到台湾二十几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我们生活非常艰苦,一个人在台湾,举目无亲,靠自己工作仅仅能维持生活,没有能力去读书,很想学,想能够旁听老师的课。而方老师给我说,他说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到学校来听课,你会大失所望,他讲的话是真话。但是我们那个时候很难理解,我以为老师说这个话是拒绝,不能到学校去听课,以为是拒绝,没想到很难得,他要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他给我上课。所以我跟他学是在他家的小客厅小圆桌上,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星期两个小时,这样学出来的。到以后我也进入大学去讲演、讲课,才发现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个时候,你看我学佛五十五年,五十五年前,半个世纪前学校是这样的,现在又过了半个世纪,真叫不堪设想。所以自己要不认真努力,先救自己再度别人,自己救自己救不了就没有能力影响别人,没有能力感化别人。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六卷)  2006/6/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6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七大段,第十九首偈看起。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这是托钵回来之后用斋的时候,也就是中国习俗里面的过堂,大家在一起吃饭。托钵也是这样的,托回来之后要在一起吃,并不是托来之后随便在什么地方就可以吃,这就失去了威仪。佛弟子言行举止无非都是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有规有矩,教导社会大众一定要守法、要守规矩。规矩里面在我们一般来讲,国家的法令规章、社会的风俗习惯,都要遵守,中国谚语常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礼记》里面教人,「入门而问讳」,到一个人家去,首先要请教他家里有什么忌讳,这是每个家里都不一样的,所以话不能说错,这是古时候的规矩。现在这些规矩都没有了,礼也没有了,规矩也没有了,所以称之为乱世。
  很多同学们感叹子女不好教,什么原因?没有规矩,怎么个教法?学校老师说学生不好教,学校也没有规矩,虽然定了一些规矩,大家都不遵守。佛门现在也不例外,佛门规矩实在讲是非常严格的,现在也没有人遵守了,世间乱,佛门里面也乱,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知道。那怎么办?他乱我不乱,他不守规矩我要守规矩,守规矩心才安,谚语所谓是「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安了,自己做自己的。最重要的,人在世这一生的目标,要提升自己。
  昨天我们内部同修的共修,我们引用世法、佛法,这些真正有智慧的人、有见识的人、有道行的人都告诉我们,人没有生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不过是借著这个肉体在这一段时空里面,这个时空都很短暂,度过这一生而已。至於为什么要来?佛说得好,到这个世间来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六道众生业力感召来的。业力来受生,你过去生中造的善业,你来享福,你这一生过得会很快乐;如果说过去生中恶业造得多,那你这一生来受苦的。所以同样是人,在这一生当中遭遇不一样,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不相同,这是业力。
  第二种是众生有感,他应化来的,这是佛菩萨。他来干什么?他来帮助苦难众生,他不是业力,他也舍身受身,住世间长短也不一样,那是什么?缘。换句话说,众生感这个力量,感的力量强他来了,感的力量微弱的时候他就走了,他不是业力,他是愿力。你看每个修行人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天天在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天天在发愿,所以众生有感,他当然要来。除这两种原因之外,没有第三种,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
  身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这个要懂,灵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即使在六道、在三途,都是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是讲灵性,生灭是讲肉身、讲色身,这个一定要懂得。所以色身不值得留恋,众生造业为什么?都是为色身造的,生生世世没有不造业的。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生生世世都在修行,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无时无处不在修行。你看这一百四十一愿,这是吃饭的时候。祖师大德们常常说:吃饭端起碗来,你会吃吗?你说哪个不会吃?意思不在此地,会吃,吃饭也是修行,吃饭也在用功,功夫没有间断,这叫会吃;不会吃的,吃饭里面起贪瞋痴慢,动七情五欲,这造业!轮回心肯定就造轮回业,如果说菩提心那决定是修行。可见得事没有两样,这叫事事无碍,问题就是你会不会。
  吃饭怎么个修行法?佛门里面你看过堂的时候,维那师在念「食存五观」,吃饭的时候至少有五个问题你要想想,第一个「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是你想一想,你有多少功德,想想自己有多少功德,想想这一餐饭的来处。前面我们也都说过,托钵的时候也提到过,托钵是你托的这一钵饭,这一钵饭来处不易,多少人辛辛苦苦的供养,我们这一餐才能享受这一钵饭,吃饭的时候有没有想想?常常这样想,就知道报众生恩。报恩一定要知恩,不知恩这报恩的心怎么会生得起来?要能常作如是观,你对於所有一切众生一定有尊敬,一定有爱心,一切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一定全心全力伸出援手,为什么?彼此有恩。
  这一钵饭从近的来说,煮饭的人有恩。如果是在寺院庵堂,我们共修的人众多,煮饭厨房不止一个人,有切菜的、有炒菜的,在从前这个炉灶要烧火,有专门烧火的,不是一个人。没有这些人通力合作,这饭菜从哪来?这是厨房里面这些干活的,统统都是恩德!再往远处想,米从哪来的?菜从哪来的?油从哪来的?盐从哪来的?愈推愈广。种田的农夫、割稻的农夫、舂米的农夫、种菜的农夫,你去想想,还有运输的,你就知道多少人替你服务,怎么会没有恩德?少一个环节这个饭菜就得不到。然后你就想到人生活在世间,确确实实如佛法所说的依众靠众,我们每天生存饮食起居要依赖广大的群众,人人为我,我有什么为人人?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想到这些就知恩,然后你才知道:我在自己这个岗位上,应该把自己岗位工作做好,报答他们,这叫报恩。
  佛弟子出家了,不从事於生产事业,在这个社会上不直接从事生产的行业也有很多,这些行业社会上不能缺少的。佛弟子的行业是什么你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是教学。学佛,佛是释迦牟尼,你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干什么?教学,求学、教学。十九岁抛弃了家庭,放弃一切,求学,三十岁成道,我们讲毕业,十九岁到三十岁,我们中国算连头带尾十二年,他这十二年是寻师访道,道业成就了。成就之后,这一生从三十岁起到七十九岁,他老人家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四十九年从事於教学工作,教育工作。教育重不重要?重要!
  所以老师没有从事生产事业,老师的生活学生要照顾,决定是有义务要照顾的。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的肉身得自於父母,对父母要孝顺,父母养育我们,父母老的时候我们要照顾父母,要回馈。除了身命之外,我们还有个慧命,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常识、我们的能力从哪来的?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所以对老师要孝顺,对老师要照顾。老师照顾我们一家,我们一家都要照顾老师,为什么?彼此有恩德。所以在没有成就之前认真学习,这就对了,学成之后教化众生,这是头一个要想到的。
  第二桩要想想自己的德行,我有多大的德行能接受供养?能想到这个地方,谦虚恭敬的心自然就生起来。世尊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世尊真是大德大能,可是他每天接受在家信徒的供养一钵饭而已,没有多接受。我们今天除了接受信徒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现在还有房舍、还有财物,这是佛决定不许可的,我们要晓得。佛不许可的我们怎么办?我们接受了把它用做佛事就正确,可不能自己去享受,自己享受那就有过失,你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不起历代祖师大德,对不起佛教,也对不起众生。
  佛事是什么?今天的佛事总不外乎两桩事情,一个是弘法利生,一个是培养继起的弘法人才。这两桩事是大事!佛常讲的大事因缘。这两桩事情的基础是最重要的一桩事情,那是什么?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确实有能力脱离六道轮回。我们修净宗的是比较殊胜一点,障碍比较少一点,带业往生,蕅益大师讲得非常好,能下下品往生就对得起释迦牟尼佛,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斋主。斋主来供养是修福的,你真正往生了,这个福报回向给他,他就真能得到。
  试问我们自己这一生有没有把握往生?这个问题我们在讲席里面讲得多,什么人有把握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对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留恋,一心向佛,就决定得生。《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的,要读诵、要理解、要依教奉行。自己有这个把握,然后你再做弘法利生的事情,再做培养人才的事情,那是应该做的,自度而后要度他。自己没有得度,那就是什么?讲经说法是练习。练习,过去我们老师教我们只准在家里,不能出去,在家练习。我的老师是在家居士,在家人,有两个道场,一个是慈光图书馆,一个是台中莲社;我当时是住在慈光图书馆。不准出去讲经,不可以。
  学得也差不多也可以出去讲了,老师限制,没有超过四十岁不行,年岁太轻了,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怕你禁不起诱惑,一接触外面境界你就退了心,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有,所以我们要晓得,以前是什么环境,现在是什么环境。我跟老师学习是五十年前,五十年后现在的社会比我们那时候社会的诱惑力量至少要增长十倍,现在四十岁的人出去行不行?很容易迷惑,那怎么办?再往上提升,五十岁,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想想唐朝悟达国师,悟达国师几岁出来讲经?传记上有记载,他出来讲经的时候十四岁,沙弥,沙弥讲经比丘听,聪明绝顶,这是一代国师,这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天才儿童。也真有福报,你看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开悟,还要到猎人队里面去躲避,躲了十五年才出来。所以惠能大师出来讲经的时候四十岁,那是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你看他们给我们做的这些示现,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要说是古代,一百年前的社会比我们现在淳朴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