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佛弟子见到塔庙,见到佛菩萨形像,礼拜、称赞、供养,这是《华严经》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就是十大愿王的前面三句。「礼敬诸佛」,这是我们要拜,礼拜。「称赞如来」,称赞如来主要是要赞叹佛的功德。然后是「广修供养」。第四句,这属於个人的,「忏悔业障」,虽然是自行,也是化他。
佛法是师道,可以说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拉信徒。不像其他宗教,用种种方法、手段所谓去吸收信徒,我们一般讲是拉信徒。佛门里面没有,这个在佛门是很大的忌讳,但是在现在这个末法期间,也有这个现象了。这种现象说实在话,佛要是在世看到了,会流眼泪,会很痛心。世出世间的圣人,圣贤教诲,都是非常谦虚。儒家的道德落实在礼教,礼乐,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用很多方法、手段来吸收信徒,这个不谦卑。尤其是「我这个道好,比你还高」,这个话怎么能说得出口?愈是德行高的人愈谦卑。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一丝毫傲慢心?有没有丝毫是赞叹自己、贬低别人?没有的。我们在《华严经》最后,这是很好的示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都非常客气、非常谦虚,「我所懂得的很少,知道不多,不如那些善知识,到我这儿参学,我所学的、所修的都告诉你了,再往上去」,他给你介绍「你就到某某地方去参访某某大善知识」。没有一个是自赞毁他,没有,自赞毁他是菩萨戒里面的重戒。
我们要问,佛菩萨这样的大德大能,慈悲教化,如何让这些人知道?知道什么?知道自己来学。所以学,诸位要知道是要来求学的,古人说得好,「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来,到老师这里来学,这是表示你的虔诚恭敬。道学用什么方法你才能得到?无非是「诚敬」两个字,你内有真诚,外有恭敬,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师都谦虚,怎么敢做人的老师?不敢。你来学,欢迎,我们都是同学,欢迎你一起来,我们志同道合,一起来学习。同学,不敢自以为是老师。
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大我三十九岁,我们在世间法是祖父辈,都非常谦虚,都不说「我教你」。他怎么说?「我只能帮助你五年」,不说「我可以教你五年」,谦虚、客气!这是什么?这真正叫德行,这是给我们做榜样,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将来纵然是学成了,不可以贡高我慢,不可以自以为是,处处要谦虚。一定要知道,人中高人很多,怎么能轻慢?就是对於一个没有学术的人都不可以轻慢。你看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的,他跟张别驾说得很好,不能轻慢初学,不能轻慢没有念过书的人,往往是「下下人而有上上智」。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敢轻慢初学。
这都是佛、菩萨、古圣先贤现身说法,给我们做出榜样,我们要能够体会,要懂得学习。你学会了谦虚,学会了恭敬,你一生的好处就太多了,真正的善知识愿意教你。为什么?佛门里面称之为法器,也就是说他具足条件可以接受这个道学。接受道学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谦虚好学,所谓尊师重道。我们对老师要尊重,老师对学生很客气,不能因为他很客气,我们就把他看成「你是我的学长」,看成朋友,这个不可以。学生对老师一定要恭敬,老师对学生一定是友爱,不敢称老师。我们看古来的大德,老师对学生写信,在书信上,后面不是写「老师」,署名的地方是「友生」,友是朋友。他自己不称老师,称「友生」,你就晓得,友生就是老师。所以老师把学生看作朋友,可是学生一定要把老师真正看作父母一样,这是道德。
我们要问,佛法既然不能赞叹、不能宣扬、不能拉信徒,经上又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用什么方法去接引他?你就晓得,『赞佛功德』。所以,早晚课诵、法会里面的仪规都有香赞,都有赞佛、赞法、赞僧。要知道那不是唱给佛听的,是唱给谁听的?唱给没学佛的人让他们听的。他们听了之后,「原来三宝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我们应该要去看看,要去学习」,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用什么来招生,替老师、替佛菩萨来接引大众?用我们的行持,这个重要,这就是三宝的金字招牌;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在家人要像个在家弟子。出家能够把沙弥律仪落实,把比丘戒、菩萨戒落实,你到什么地方人家不尊敬你?一看到,「这是佛门弟子,好人,大好人」。他这么样的赞叹,佛菩萨脸上就有光。如果我们出家人做得不好,走在外面,「你看这个出家人」,让人家批评,让人家毁谤。他不只毁谤你一个,他连佛菩萨都毁谤,这是你做得不如法。什么叫如法?依教奉行就是如法。
经律论三藏它的作用我们不能不知道。古大德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禅是佛心。禅是什么你要懂,不是盘腿面壁那个叫禅。《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教给须菩提尊者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禅。这两句是经文,意思不难懂,「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不为外面境界诱惑,叫做外不著相;内里面不起贪瞋痴慢,内不动心。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都能保持著如如不动,一切都不染著,这个叫禅。所以禅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语,戒律是佛的行为。你看看三藏经典跟我们什么关系,你不就清楚了吗?比世间的学术关系更密切。世间许多学术对我们作用不算太大,可是佛法可不一样,佛法是我们日常生活,跟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这些都是佛的功德。
「赞佛功德」,经论里面太多了。《大藏经》里面,还专门有编成歌曲可以演唱的,分量不少。我是略略的翻了一翻,大概也有二、三千首,在从前是可以唱的。现在随著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把赞叹佛功德的,用歌舞、用戏剧,文艺的手段表演出来,赞佛。我知道是有人在做,我没有看过,这是如法的,能把它编成电视剧也是如法的。我们《大藏经》里面有一本剧本,古人编的,那是平剧,书的名字叫《归元镜》。我读过,不但读过,我还流通过几次,印了大概有好几千本。这里面是三个人的故事,第一个是(都是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的故事,用平剧的方法搬上舞台,第二位是永明延寿大师的故事,第三位是莲池大师的故事。这是净土宗三位祖师的行谊,搬上舞台表演。所以现在能把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谊,能够用这种手段,就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演出,接引大众的效果肯定比讲经还有效。
往后这个时代,人们一般听课的意愿逐渐少了。现在人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来,比三十年前的人定力相差很远。三十年前的年轻人,我们讲学生,听课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没有问题。现在,我在外国看到很多大学,学生听课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钟。学校请我去讲演,我到学校去的时候,里面老师就告诉我:法师,你的讲演最好不要超过十五分钟。我说为什么?学生没有耐心。我进到课堂一看,果然如此。所以我很感叹,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不如我们学佛的同修。我们学佛的同修,你看我常常讲经连续的讲四个小时,大家都很喜欢听,没有一个东张西望,也没有中途退席的。如果说四个小时在大学授课,你那个讲堂没有学生,人都走光了。这就是说,三十年前大学的学生,一堂课五十分钟真的他能坐得下去。现在这些教授在学校上课,怎么个上法?我去看了我才知道,十五分钟上课,然后就提问题、解答问题,再就是聊天讲故事。这样子混时间,还要逗学生们的兴趣,老师很难做,不容易。
从这个地方使我就想到,前几年凤凰电视台邀请我做了一次讲演,在北京。现场好像有四百多学生,还有几位教授,来自四个学校。我的讲演大概有两小时,居然秩序非常良好,没有退席的。我们讲完之后,他们的董事长刘长乐先生告诉我,他说:法师,你今天这次讲得很成功,过去从来没有过这个现象,听众秩序这么好。我们也是讲好像一个半小时之后,有半个小时让听众提问题,现场解答。这个现象,今天在学校里面是太难见到了。
现在用什么方法?电视剧的方法。没有一个人不看电视剧,电视剧已经是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不能缺少的,每天总要看几个小时。尤其是连续剧,到时候他什么事都放下,一定要看。所以佛门里面如果有这样的艺术天才,应当把这些经典用这种方法来表达。电视剧也不能太长,通常现在演的都是半个小时,每天半个小时。当然集数不能太多,一般总是在十几集到三十集之间,这是最受欢迎的。太长了,人就听了厌烦了,后面就不想再继续听,所以一定要懂得群众心理。
我们今天读到这首偈颂,赞佛功德的用意是替佛招生,帮助佛菩萨接引信众,用意在此地。因此赞佛要庄严、要端庄。赞佛偈,这是我们总说,所有一切梵呗都是属於赞佛偈,念的时候要字正腔圆,人家听了才听得懂,才能受感动。自己以真诚的心,出自於内心真诚,才能感人,如果没有诚敬在里面,不能够感动人。所以,梵呗也能看出这个人修行的功夫,功夫深,真的是不一样。现在佛门里面,像早晚课诵,我们听到前面的香赞,细心去听,一个字都听不出来。只能够说欣赏他的韵调,他究竟唱什么?不知道。这种赞佛,意义就失掉了,这真的是好像只对佛菩萨,而不是对大众的。可是佛门自古以来,梵呗是对大众,不是给佛菩萨欣赏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念经也是赞佛,所以赞佛的含义非常的广泛。譬如我们上早课,念一遍《无量寿经》,外面有人听到,他真的能够字字句句听得清楚,那就得受用。如果我们念得不整齐,咬字不清楚,外面人很想听,听不出你念些什么,效果就失掉了。所以念诵,出声是自利利他,不出声是自利,出声的时候一定是利他,这个他里面还包括天龙鬼神。所以我们恭恭敬敬,咬字清楚,速度不快不慢,龙天鬼神欢喜,这叫真供养。诸位想想,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卖柴,听到一个居士在房间里面念《金刚经》,他在窗外听,听了就很受感动。居士念完之后,能大师就向他请教,你念的是什么经?这经从哪里来的,怎么这么好?如果这个人念经,咬字不清楚,含糊笼统,外面人就听不到了。你看他念这部《金刚经》,就度了惠能大师。这是他跟佛门的第一个缘,这是《坛经》上记载的,你就晓得读诵多重要。他真听懂了,真明白经里面的意思,他虽然不认识字,他能听得懂。这些道理我们不能够不懂,不能不认真的学习。
讲演,尤其是讲经,速度不能快。可是现在一般人什么都要赶时间,都要快,嫌我们讲经的速度太慢。可是听成习惯,他就懂了。要我们讲经像报新闻那样,那样赶时间的,得不到利益。为什么?那种念法心浮气躁,念的人心浮气躁,听的人也心浮气躁。念的人心地清净,心是定的,也教听的人要把心定下来,把心浮气躁的情形要放下。几分钟也好,几十分钟也好,他得受用,这个不能不知道。这个不但赞佛的功德,当下称赞的人、读诵的人都得功德,听众也得功德。
所以引发的大愿,『众德悉具,称叹无尽』。这八个字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深广无尽。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清凉大师《华严》注解里常讲,《华严经》每一字每一句皆含无量义。一字一句要是细讲,讲一劫都讲不尽,何况这一品经?何况这一部经?为什么?正是此地所说的「众德悉具」,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为什么?无量的性德都包含在其中,你怎么能说得尽?我们只是在经前面念过,「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些经文我们都念得很熟,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古来祖师大德教人学一部经,不是教你学很多,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这一部经要学到什么时候才算是毕业?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就毕业了。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你学的是一部经,这一部经通了,彻底通了,所有一切经全通了,没有学的全通了,展现在你面前,你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因为你见性了,明心见性,一切经教都是真心、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你见性跟佛见性是一不是二。何况世尊在经上给我们说得这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不就是众德悉具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智慧,你有;一切诸佛的德能,一切诸佛的相好,你统统都具足。这是什么?这是性德。不是学一样会一样,没有学的就不会,那是凡夫,那是学的皮毛,没用处。
你要深入,大乘教里面,佛这个话讲得很多,「深解义趣」,这是佛对我们的要求、指导,你学要深解义趣。如果你能懂得这句话,依教奉行,你对於一部经就产生兴趣了。为什么?愈读愈有味道,遍遍深入。深入到最后是自性,自然就见性,教下叫大开圆解,宗门叫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所以从经教里面可以明心见性。禅宗里是用参究达到明心见性,那是什么?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参禅没用,开不了悟。所以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是接引不同程度的众生。古人说得好,「人贵自知之明」,这真可贵,自己晓得自己根性。我不是上上乘人,我就不学禅,为什么?学那个东西,我一生都得不到利益。中下根性,学教。
我在初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也点醒我,初学总对禅很羡慕,读《坛经》、读《金刚经》、读祖师语录,似懂非懂。老师警告我,「不能看,不能学,那是一步登天,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一步登上天,好!你成功了;登不上去,你从那里掉下来,粉身碎骨。」学教,他告诉我,学教是爬楼梯,像一百层的高楼,你一步一步往上爬,时间虽然长,你真能爬得上去。禅宗不要爬楼梯,一百层从楼下一下就跳上去,那真有本事,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得到。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所以,老师劝我从经教上入门。经教,由浅而深,由小部再学到大部。所以我第一部学的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不多,只有五、六页,那是小乘经,确实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小乘经我大概学了将近有十部,都不长,好像最长的大概只有两千多字,短的三四百字、六七百字。求学、求道都要懂得次第,循序而进,不能够躐等。
还有一个特别的法门,在佛法里面就是净土宗跟密宗,他们的方法比较特别。但是这两个宗派都是修清净心,有难易不同。净土是易行道,密虽然也是修清净心,比净土要难得多,这个要知道。净宗的这个易行道是远离一切障碍,要远离,比较容易得清净心。你看净宗特别讲求的,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接近。古时候修学的道场都在深山里面,人迹不到的地方,等於说跟世俗隔离了。道场附近,那个时候是三里路之内没有村庄,清静环境,是让你懂得远离。而且要遵守佛所讲的「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持戒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现在念佛人多,成就人少。你再仔细去观察,他为什么不能成就?虽念佛,不持戒,虽然念佛,不能吃苦,对世法他有留恋,这不是法不灵,是他自己学得不如法。如法修学,这个法门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善导是唐朝时候人,是我们净宗第二代的祖师,二祖。他老人家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这是真的。可是现在怕人家误会,上面一定要加一句,「如理如法的修行,万修万人去」。你跟净宗的理论违背,跟净宗的方法违背,你这一生就很难成就。理论跟方法都在《无量寿经》里面,都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你只要依照这个经典的道理、方法去修,没有不成就的。
所以经要能透它的义理,透是明白,彻底明白,然后才知道应该怎样学。虽然懂得一点皮毛,不透彻,你放下就很困难,要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舍掉,就困难了;你真的懂得,真的了解,烦恼习气很容易放下。为什么?你自己的欲望里头所求的,没有想到极乐世界比那个殊胜太多了,而且很容易求得。你要求寿命、长寿,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你在这个世界上决定得不到。你要相好、要身体健康,极乐世界人是紫磨真金色身,每个人的相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