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贰R荒甑氖奔洌≡攘耍缓笱叭迨偷勒馊遥姹隳囊患夷愣季弑噶颂跫颐且话憬材阌凶矢裱埃茨阈巳ぶ冢酥茫∫幻拧9糯蟮陆涛颐牵鹌腥彩钦庋涛颐牵幻派钊耄な鞭剐蕖�
古大德教我们,学贵专精不贵多,为什么?专精之后能贯一切法,他能贯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触类旁通。这是什么?你心清净,智慧开了,没有学过的东西一接触就都通了,甚至可以说比长年学习的人,你还要高明。什么原因?长年在那里学习,他没有学通,烦恼习气没除。也就是说第一年的基础就是除烦恼习气,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要好好用一年时间把这一门学好,把我们染污的心、肮脏的心,无始尘累不善习气的心,把它洗干净。用什么洗?《弟子规》、《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用这个来洗,把自己的心洗干净。你说你自己现在持戒有定力又有智慧,说老实话,别人在旁边看得很清楚,你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不善,表现的什么?自私自利,贡高我慢。你跟十恶相应,跟十善不相应,你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叫愚痴;自己知道而不能改过,这是业障太重,回不了头来。
自己没有福,自己学习有障碍,帮助人还是有障碍,化他也有障碍。所以你真正用一年把这四门东西学好,你的福报现前,业障消了。福报现前,换句话说,你的相貌变了,相随心转,体质变了,不但健康,容光焕发!你面孔上放的光,是清净光、是平等光、是慈悲光、是智慧光,怎么会一样?别人一看你,对你就会尊敬,就佩服,就受你的感化,身教。不是做作出来的,做作没有用,做作什么?做得再像没有光,不会放光,不会放光就是你这个波不能感动别人。自自然然的这个波会感动你的周边。
不但人事能接受到你的波动,树木花草,我们居住这个环境,现在人讲磁场。你坐在那里改变这个地方磁场,能叫人在这个地方感觉到非常舒适、非常快乐,远离恐怖、颠倒、妄想,这就是胜妙功德。你用一年时间试试看,你去扎根。一定要把自己身分降低,不要认为我现在有了年龄,也有了身分地位,我还去学这个东西吗?这是小孩学的!要学,你要不肯学,你将来后悔生生世世。现在肯用一年的时间在这里下功夫,下苦功夫,你会得到好的果报。有这个基础,这个基础里头就是有戒、有福、还有慧。
起心动念能够想到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不能做坏样子,这个心就是修福的根,将来无量无边的福德都从这个根发生的。我们要能够激发,受了刺激,来发这个心,为什么?现在社会大多数人样子都不是好样子,所以社会动乱,世界上灾难这么多。我们看到,我苦别人也苦,我现在要救自己,也能照顾别人,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给人做不好的样子。
好样子里面第一个就是守法、守规矩、守纪律。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你到这个道场,道场有道场的规矩,没有规矩就乱了。同学、同参道友,不管人数多少,四个人在一起,你看佛就教我们遵守六和敬。六和敬头一条,「见和同解」,佛讲得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听了之后自然五体投地,不能不佩服。怎样修见和同解?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成见放下,就同了,你看这个多高明!谁也不要去依谁的,放下成见自然心地就干净了,这高明到极处。你看佛并没有说你们知见是错误的,我是正确的,你们一定要依我的,佛没这个说法。而佛所说出来的经律论,他老人家告诉我们,这是你自己的性德,佛没有说是我的,是你自己的性德。你现在有烦恼习气障碍住,性德透不出来,统统是你本有的。像弟子规是性德,感应篇是性德,十善业是性德,都是你自性本来有的。你要是觉悟了,百分之百的做到,绝对没有一条你有欠缺,性德流露。
佛告诉我们,从前他没有觉悟之前,没开悟之前,跟我们一样是凡夫,他就能把障碍去掉。这个障碍是什么?《华严经》上讲的三大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去掉了,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面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都透出来了。所以佛说他不度众生,众生是自悟、自修、自度,这个话是真话,一点都不假。佛菩萨给众生不过是做个增上缘而已,做个好样子而已。我们今天学佛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懂得这些事实真相,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法。
所以持戒修福是先决条件,不从这下手,学再多都是假的,都落空,有名无实。我常常举比喻说,像花瓶里插的花,没有根,很好看,几天就死了。有根就像种在肥沃土地上,这树苗,生气活泼,它能长成大树。这个根,诸位要记住我刚才所讲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根,儒释道的三个根。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这段经文的注解,清凉大师的《疏》,我们先把它念一遍,也不算太长。「第三佛子,若诸菩萨下」,这个下就是以下,就是「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以下。「结叹因所成益」,这就是前面一百四十一首偈都讲的是修因,修因一定有结果,结果就是胜妙功德。我们再往下看,「若能如上,为善用心,若此用心,则内德齐圆,外不能动。心游大智,故人天不能动。心冠大悲,故二乘不能动」,我们先说这几句。
前面这一个小时特别提醒同修,万万不能疏忽扎根的教育,就是基础的学习。为什么?没有根,没有基础,这一百四十一愿我们也只能够读诵、赞叹、羡慕,自己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多少条做不到?说实在的话,一条都做不到。如果你有根,你能够做到少分,甚至条条都可以做到少分。没有根不行,持戒、修福是根。
能够像这品经所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够回归性德,引发性德,这就是善用心;能这样用心,当然底下这些话都是自然的。内德齐圆,自性本具的德行无量无边,齐圆可真不容易,统统都圆满了,这是法身菩萨。这是十信位,马上提升就入了初住,入了住就是破无明、证法身。这是在无明将破未破之时,他有这种大行大德,无始无明就破了,超越十法界。所以外不能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干闼婆、阿修罗都不能动,超越了,超越十法界了。声闻、缘觉,这是六道之外的,小乘也不能动。六道凡众不能动是因为你有智,心游大智,智慧开了,无明破尽。你看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执著放下了,分别也没有了,起心动念也没有了。起心动念放下之后才能出十法界,这就是契入初住菩萨,那就是入了华藏世界,这是入了一真法界。所以二乘也不能动,二乘缺少大悲心,因为只顾自利而不主动去利他。菩萨是舍己为人,所以二乘也没有办法动摇菩萨的心智。
下面的注解,清凉大师说「不动有二」,第一个是「修行时,此等不能惑乱故」,惑是迷惑,扰乱。就是从天魔、外道一直到声闻缘觉,不能够迷惑,不能扰乱,不受扰乱,也不受迷惑。第二,这条很重要,对他们那些修因得的果,一丝毫希求的念头都没有。不求生天的福报,不求梵王的福报,也不求阿罗汉、辟支佛的果报,念头都没有,超越了,这是所不能动。
现在在我们初学,最关紧要的还得要跟诸位补充,那就是听经、念佛求生净土,你才是真正圆满的成就了。你的成就决定不亚於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即使是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超越四十一位。这话不是我说的,佛在经上讲的。我们要相信佛不会欺骗人,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要真有信心,我们十信才圆满。
连声闻、缘觉都不求,怎么会求六道?这六道算什么?彻底放下,这才像个菩萨。诸位要听清楚,像个菩萨,还不是菩萨,为什么?这一百四十一愿统统落实了,才是真正菩萨。我们对於十法界的果报没有希求,这个心是智慧心,这个心是觉悟心,还有丝毫希求,你就迷惑了,你怎么能见无上道?所以经不能不听,不能不读。我自己也跟大家做了个好样子,学佛五十五年,为什么没有被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迷惑、所动?没有别的,天天读诵,天天教学,教学相长。别人学佛,无论在家、出家,第一个念头就要搞个道场。我今年八十岁,没道场,不求。八十岁的人,中国一般所谓风烛残年,随时可以走。我回头想想小时候这些同学、玩伴,以后这些同事,几乎三分之二以上都不在了,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讲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没到七十岁走的占一半以上,我们今天是超过多多了,在这个世间还求什么?一无所求。每天乐此不疲,我每天读经的时间决不会少过四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念佛。
听经跟读经是相同的,《华严经》讲到这个地方已经超过三千个小时,真正有心想学的,我们光碟都保存著在,你可以拷贝一套,从头学起。可是要记住我前面所讲的根,务必要用一年的时间,万缘放下,把你的根培植好,那你就是福德无量。我介绍四样东西,这就是根本,第一个是《弟子规》。第二个《了凡四训》,三个月九十天,就用这两片的连续剧,实际只有两个小时。你每天最好是全家都学习,用两个小时,每天重复叫长时薰修,你有九十遍的薰习,能产生一点效果。第三个三个月学《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两个科目是相同的,但是里头有浅深不一样;换句话说,因果的教育我们要用半年时间来学习。
《弟子规》学完之后,《弟子规》是三个月,第二个三个月是《了凡四训》,第三个三个月是《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四个三个月学《太上感应篇》,一点都不难。一年的时间,世间法的根扎稳了,然后再用三个月的时间去落实十善业道,你就根深蒂固。你要学《华严经》,这个根扎稳你再开始学,那个时候你的收获就是古人讲的事半功倍;你要没有这个根,天天听《华严经》听三百年也没用处,你得不到利益,你不会开悟。悟从哪里开的?悟从清净心开的。为什么我这么肯定说你不能开悟?你心里面的烦恼习气太多。基础教育就是把烦恼习气淘汰掉,把你染污的心洗干净。用《弟子规》洗,用《了凡四训》洗,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洗,用《感应篇》洗,用《十善业道经》,就洗干净了。心洗干净之后,心就定了,心就生智慧,然后再读《华严》,不一样,你才真正能听得懂。否则的话,你只能听语言,言外之音你听不到;你读经,你只能看那些文字,文字以外的义趣你没有办法体会,道理就在此地。
听经重要,念佛重要,为什么?听经是有时间的,时间不会长。譬如以我自己做例子,我每天读经四个小时,在这边讲经现在两个小时,六个小时。一天还有十八个小时,除了休息睡眠要占八个小时,还有十个小时,干什么?你要不念佛,这十个小时还是会胡思乱想,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不能往生。
黄忠昌居士的往生大概有一个星期了,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怎么成功的?实在讲,他自己讲得很清楚,他就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日夜不间断。天天反省,天天检点,天天改过,天天忏悔,他发愿三年成就,两年十个月他就成就了,你看预知时至。那边同修打电话告诉我,今天他们去捡骨灰,捡到很多舍利。我告诉同学们,舍利捡出来,将来建一个舍利塔,骨灰他们家人带回去安葬。和我以前所想的,自古以来,《净土圣贤录》里头所说的,《往生传》里面所讲的,念佛人接触到念佛法门,三年到五年往生的很多,不是寿命到了,是他功夫成就了。走得那么自在、那么潇洒,很值得人羡慕,这才真的叫真成就,刚才讲超越《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真的帮助一个人成佛了。
我们再看末后李长者的《论》,也是做这品经的总结。《论》,「已上以世间有此一百四十一种事法」,有这么多事,实在讲这是举例子。你看「顿翻」,不是渐翻,一接触,念头马上就转过来,转为「一百四十一种大愿」。大愿称性,就是把日常琐碎的事情转变成自己自性里面的性德,向外流露。「用成十信内修行之心」,这是十信菩萨。「虽是有为之心,能成十住已后五位之内理智大悲之海」,这句话要记住,非常重要。十住以后,这个五位是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这五大类,这是基础。以后入位,我们要记住,入位,现在还没有入,凭什么入?就是凭这一百四十一愿。你不具足这一百四十一愿,你就不能入住。住是什么?初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菩提心真的发出来了。
所以菩提心一发出来,你就是法身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统统断掉,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这我们在讲席当中跟诸位做很详细的报告,这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为什么说不能说它有?诸位想想,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才有阶级,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还有什么阶级?所以你不能说它有。华藏世界是平等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平等世界,你懂得华藏这四十一个位次的意义,你也就懂得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是怎么回事情,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不能说它无?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就这么个意思,所以虽然都是法身菩萨,各人习气不相同,道理在此地。习气没法子断,一定要靠时间慢慢淘汰掉,多长时间?三大阿僧只劫,习气就都没有了;习气没有了,这究竟圆满佛果。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没有办法缩短的,这是一定的,无论你在极乐世界也好,在华藏世界也好,都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它自然断掉。所以这时候叫无功用道,一切听其自然,不能加一点点力量在里头,你一加就有起心动念,就有分别执著,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这个要晓得。但是决定不影响佛菩萨随类化身,哪个地方有感,佛菩萨他就有应。遍法界感,遍法界应,神通广大,不可思议。所以这些无明习气对他教化众生,应化的事业,一丝毫都不妨碍。所以这个事情就是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
那我们要问,往上去一直到等觉菩萨,他修什么?还是修这一百四十一愿。再跟诸位说,还是修《弟子规》,还是修《感应篇》,还是修十善业道,他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以身作则。你要不相信,你细细去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修什么?他做什么?是不是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部都是兑现了弟子规,落实了感应篇,圆满了十善业道,是不是这样?一点都没错。所以要晓得,基础原来就是圆满,你要不在这上奠基础的话,你叫一无所成。一无所成,虽然学佛,还是在三途六道,你没有办法转你的业力。无法转业,当然你受业力的主宰,业力把你往哪里牵引,你就堕到哪里去。你再想想你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你的言语造作这种行为,是善行多还是恶行多?自己晓得。如果恶念多过善念,恶行多过善行,三途有分。善念多过恶念,善行多过恶行,人天两道。所以这个事情,个人前途不要问人,晚上静下来好好反省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听经,有基础那得受用;没有基础,跟佛门结个法缘而已,这个要懂,也就是你听了不能消归自性,好像吃东西一样没消化。消化你才能吸收养分,没有消化的时候不能吸收;不能吸收有的时候反而成了障碍,跟吃东西一样,道理相同。吃东西不消化就会生病,听经不消化也会生病,什么病?增长所知障。你把经教里面真正的义趣想错了、看错了,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断。用妄想分别,就是用轮回心去接受佛的佛法,佛法也是轮回法。於是你才真正能够晓得,淘汰自己的烦恼习气是多么重要,不认真在这下手,你这一生不能成就,也就是你这一生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念佛决定不能往生。深圳黄忠昌居士的往生讯息传到马来西亚,传到印尼,那边同修非常感动。他的资料不多,现在我们印出来只有六张,这给现在人做个很好的榜样。
我们再看李长者下面的文,前面讲「入位」重要,要特别重视这两个字。「入位万行之海,皆由此一百四十大愿胜上缘力之所能成故」。胜是殊胜,上是增上缘,没有这个不行。「若初发心菩萨,无此之愿,所修解脱,皆成声闻独觉之行」,这算是你修得不错,修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