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颐恰负闼持谏嫦补Φ隆梗褪俏易约好挥兄粗颐挥蟹直稹2环直稹⒉恢粗拍芄凰嫠场K嫠常谏断玻∷ǖ氖裁垂婢兀颐亲袷兀突断玻习兔挥辛恕R欢ㄒ粗也幌不洞┌椎模蚁不洞┖斓模阋思姨Ц埽舜肆椒矫娑疾皇娣哉饷挥斜匾QХ鹪趺椿嵫С烧飧鲅樱�
  佛法,佛教给我们学佛学什么?学清净心。你有分别、有执著,心就不清净了。释迦牟尼佛,你想当年的生活,每天出去吃饭,沿门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生欢喜心。你不能说,我不喜欢吃这个菜,你能说吗?你就有分别,你就有执著。所以他那种示现,就是真的教导我们,分别执著妄想放下了,彻底放下了。所以你接近佛,无论供养什么,他就是吃你供养东西。三衣,那个衣是不常常换的,衣除非破了,不能用了;破了还可以补,补钉太多,实在不能用,你再供养一件。你看这个生活多简单!没有人供养的时候,树下一宿,一点都不麻烦人。我们学佛要在这里学。
  在家庭里面,要恒顺家人,你就不会跟家里起冲突,家和,家和万事兴。一定要执著,所以很多学佛的同学,我们在答问的时候也遇到过。学佛之后,家里不和,这就错了。为什么不和?你不能顺从,你能够随顺就和了。世出世法和为贵。所有一切矛盾、对立、冲突,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的,而妄想分别执著这个烦恼习气根很深!无始劫以来,他就养成了,这难怪,文殊菩萨清楚,他能知众生心,他能问希有法。
  所以学佛在这个地方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会的,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不会,不会是触处成障,眼见色障难现前,耳闻声障难现前,什么都是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业。《地藏经》上讲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起心动念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讲的粗一点是对立矛盾,必然产生误会。误会再扩展,问题就来了,就有冲突了。所以这要知道、要晓得。
  『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这两句是许说。我,是智首菩萨自称。你看看前面加上谛听,这句话重要。我们听不会听,如果是谛听,那早就成就了,至少已经觉悟了,就是你没有谛听。什么叫谛听?一般解释叫一心听、专心听,跟这个谛听意思比较接近,专心,一心。这句话里头的意思,一心跟专心都是说不夹杂妄念。我一面在听,一面还在想别的事情,这就不是谛听。这样听法,当然不觉悟,为什么?你心思散乱。
  佛法跟人见面的礼节是合掌,合掌代表恭敬,什么是最恭敬?一心是恭敬,专注是恭敬。这十个指头代表散乱,代表胡思乱想,散乱。现在我统统把散乱心收回来,合掌就成一心,十个指头变成一个掌,表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这道理,你见人家一合掌,你就晓得是我们要把散乱的心收回来。这也是孟夫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叫学问?你能够把散乱心收回来变成一心、专心,这学问,这学问之道。世间圣人他也这么说法。
  「如仁所问义」,这个「仁」是对菩萨的敬称,所以佛门里面一般尊敬的称呼,称仁者。仁者是什么意思?仁者就是菩萨。这是佛门通称,在大乘教里很普遍,称仁者,就是仁慈的人。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仁者就是大慈大悲,推己及人。你看中国这个文字,这个文字就是智慧的符号,仁不是一个人,二人,二人是想到自己,立刻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喜欢的,我才能够施於人。可是这里头你还得晓得,我喜欢的,人喜不喜欢?每个人喜爱不相同,那要怎样施?施不能够以自己为标准,要以对方,对方喜欢什么,我们为他服务,我们成就他,那他当然欢喜。这里头要有真实智慧,对方要是喜欢作恶,喜欢杀生,喜欢偷盗,喜欢邪淫,喜欢妄语,我们能不能成就他?不可以,这里头有拣别。恒顺众生,要顺他的德行、性德,不能够随顺他造恶业,是非善恶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他是恶,他是非,这个不随顺;他如果是善,这我们可以随顺。如果这个善行是为众生,为正法久住,那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随顺。这些都要多读经书,我们才能够通达明了。读经书没有别的,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今天求教,到哪里求教?找佛菩萨才行。
  建立道场,现在国内建道场的人很多,常常有同修来找我。建立道场,你就要想想道场是什么意思?一定要有道!如果没有道,那只有场,没有道。往年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很年轻跟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常常给我们说,古德讲的,话也不是他说的,古德讲「有庙无道,不能兴教」。常常用这句话来勉励我们,勉励我们学生。学生年轻没有福报,勉励我们这一生不能走错路。错路是什么?错路你去建庙。你的道没有成就,庙已经盖好了,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个话讲得很客气,也讲得很含蓄。要是把它揭穿了,今天不揭穿大家都不懂。揭穿是什么?有庙无道,没有不造业的。造作一切不善的罪业,果报就在三途,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所以古来大德他选择什么?他选择道,庙随缘,不重要。他在山上住山洞、住茅蓬,山洞是自己挖的,也有现成的,茅蓬决定是自己盖的。在山上砍几棵小树,架起来,用一点茅草搭起来,茅蓬,都是自己建的。清修,成就自己的道业。
  道场怎么形成?你真有道了。真有道,确实感动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些龙天善神他会替你找信徒,这个信徒决定是来跟你修学的,来做你的学生。既然有学生了,决定有护法,道场这么样建立的。自己有没有操心?没有操心,自自然然形成的。信徒不多的时候,来学的人也不多,就在旁边再建个茅蓬,一个人一个小茅蓬。那个茅蓬就像我们现在的帐篷一样,很小,确确实实只能供自己遮蔽风雨。几个茅蓬在一起,这就是个道场。讲经教学,研究讨论,一般都找个大树底下席地而坐。顶多是找一点生草在地下铺比较软一点,坐在地上,团团坐著。你看世尊当年在鹿野苑,最初说法讲经,听众五个人。诸位知道,五比丘,憍陈如尊者五个人,最早讲经说法是五个人。以后慢慢的,四周也有来听,听的讲得好,这自然给你宣传。释迦牟尼佛没有委托人宣传,没有委托人你介绍人来听,没有,全是自然而然来的,这我们要懂。就是始终保持清净心,决定不失道义,这就成就了。起心动念要搞什么,於道都不相应。所以我们学佛,学佛以谁为榜样?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榜样,决定不错。
  世尊当年在世,中年以后,道场也不少,各地方都有。诸位知道比较著名的,只树给孤独园、舍卫大城、竹林精舍。这些道场都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他们的田园、花园、别墅供养世尊,请世尊带著他这些弟子,在这个地方安居,讲经教学,利益一方。供养不是把产权供养给释迦牟尼佛,不是的。释迦牟尼佛出家了,他不要这个。所以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讲,释迦牟尼佛有的是使用权,所有权呢?所有权还是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是你们的,产权是你们的。我在这里教一天,安居一天,使用一天;哪一天我不要了,统统奉还给你。但是这些国王大臣,这些大富长者们,释迦牟尼佛不在,他请释迦牟尼佛弟子继续在这里讲经,所以就变成长年的道场。佛不在世,佛的弟子代代相传,他们都乐意供养。可是要知道,主权还是他们的,出家人决定不要主权。好,没有负担,这叫真正供养。
  如果我把这个房舍花园送给你,产权过户给你,那好了,你不是出了家吗?现在有了家,把你拉回来,送你回家,你什么都得要操心!这不叫供养,不是供养一个修道人,不是供养出家人,你怎么可以找师父的麻烦?像在现代这个社会,像香港这个地方,如果你送一栋房子给这个法师,他出家了。他没有这些财产,他是什么牵挂都没有。有了这栋房子,听说还要纳税,缴什么房税、地税,这个生活所需,每天电税、电话费、电费、水费,乱七八糟东西,你不是叫这个法师还俗了吗?每天张罗这些事情,心就乱了,心怎么会清净?这个道理你可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往往你善心供养一个法师,没有想到是把这个法师拖到三途去了,你供养供错了。
  真正供养,就像世尊当年在世那些护法,那就正确。产权是我的,你在这里办道,所有一切你都不要操心。房子是我的,我照顾,我让你在这个地方修道。你只在这里安心办道,房舍里头所有一切这些琐碎的事情,斋主完全负责。我现在住在香港跑马地,陈老居士供养的,如法,产权是他的。房屋有什么修理的时候,都是他来经营,管理处找他不找我;水电费他缴,电话费他要缴,这就如法了。我不住了,房子他就收回去不是我的,这样供养如法。道场亦复如是,他有徒众很多,人很多,供养一个道场,也是如此,这叫真实供养。不是把产权、所有权给你,所有权给你,你就不是出家人了,出家人怎么还会有地、有房子?哪有这种道理!你有家,那怎么能叫出家?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你要搞不清楚,往往自己造罪业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做了很多功德。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因果。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起心动念这个思想波刹那之间周遍法界,这是真的。我们这个念头的速度,比光比电快得太多了,光跟电简直不能比。那周遍法界,诸佛菩萨哪有不知道?《无量寿经》上说得很好,西方极乐世界大众,不是阿弥陀佛也不是观音菩萨,往生的那些大众,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他的性德、德能几乎都起作用,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洞视彻听就说明没有障碍。没有障碍,虽然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我们在这里一举一动他看得很清楚。我们在这里不要说说话他听得很清楚,起心动念他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这个波速度太快了。极乐世界大众都知道,文殊菩萨焉有不知之理?文殊菩萨能知众生心,所以他能够问得出来。
  谛听,这个谛听要是照《大乘起信论》上来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叫谛,马鸣菩萨教导我们。一般讲法,离心意识,这就是谛听。你要用心意识,就不叫谛听了。这心意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意是执著,识是分别,心是妄想,阿赖耶是妄想,这不好懂;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换句话来说,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是妄想,非常微细,这一般讲是反应。眼见色他有反应,耳听声有反应,虽然还没有执著,还没有分别,他已经有反应了,这个反应就是起心动念,这很微细。没有丝毫隐瞒的,遍法界虚空界通的,没有障碍,这是我们说的这一真法界里头没有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学、要练习,练习谛听,看的时候谛观;耳谛听,眼谛观,没有不成无上道的道理。
  你懂得这个字,那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心中常生智慧」。见色闻声,接触外头境界都开智慧,不生烦恼。你用心意识,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生烦恼的道理!所以一切烦恼从哪里生的?都是从分别执著生的。离开分别执著,你的烦恼去掉一大半。这三大类的烦恼,这两类去掉了,三分之二的烦恼断掉了。你看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是妄想,这很难断。所以前面两个在这一生当中,一定就是断不了也要把它伏住,这才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两种不断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极乐世界修学的环境太好了,这个诸位要知道。
  老师是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怎么说诸佛如来?你每天都去参访,去拜佛。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而且参访怎么样?参访还身都不要动,身坐在阿弥陀佛讲堂之中,十方诸佛?化身去了。诸位想想这个味道,他有能力化身去。十万亿佛国土,他就能化十万亿个身,同时到各个世界去拜佛、去供养。拜佛供养修福,听佛说法增长智慧,在那个地方福慧双修,你说那个成就多快!这么一个无比殊胜的学习环境,我们要不去,那就错了,那真叫大错特错!
  如果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个法门,那是业障,也不能怪你;遇到了,你不把这个机会抓住,在这一生成就,而让它当面错过,那这是自己过失。古时候善导大师说得好,这一切总是遇缘不同。我们今天的缘具足、缘殊胜。得人身,闻佛法,又闻到净宗,依据的典籍正确没有错误,又有好的同参道友,有善知识引导,这个缘统统具足。所以在这个时代建道场,成就大众,无量功德。这桩事情印祖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是我们净宗最近的一位祖师,不学净土的对他老人家都非常敬仰。他教我们,道场不要大,住众不要多,最理想的二十个人。小道场容易维持,生活容易,不要常常去求人。常常为道粮、为道场而求人,道就没有了。道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是道心。有道心,你的言语,你的造作自然与道统统相应。心清净,语清净,身清净,一定要念佛,一定要发愿求生净土,才是圆满功德。
  如果不生净土,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出六道轮回要断见思烦恼,你有没有能力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你能断得了吗?若是论断烦恼,末法时期恐怕一个成就的都没有。这个话不是我说的,黄念祖老居士讲的,我们李老师也说过,末法时期确确实实只有带业往生。烦恼习气没有断,这一句佛号念得好,念得有效果、有力量,把烦恼控制住,让它不起作用,这样你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蕅益大师说得好:只要这一生当中,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蕅益大师的话。他老人家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导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蕅益大师是什么样的人?身分没有暴露。可是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大家都晓得他是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蕅益大师身分没有暴露,可是印光大师对《弥陀经要解》的赞叹,给我们透出一点讯息。他说《弥陀经要解》,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是赞叹到顶头了。从这句话里面我们想想,蕅益大师是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如果不是阿弥陀佛,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为什么?要不然《要解》做不到这么圆满。这是印光大师讲的。
  我早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师就这个问题问过我,他很怀疑。他说印光大师对於《要解》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我跟演培法师说,我说:一点都不过分,他老人家所讲的真是恰到好处。演培法师是修弥勒净土,他的目的(目标地)是兜率天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他曾经有过两次邀请我到他道场给他的信徒们讲开示。我赞叹弥勒净土,赞叹领导的法师,赞叹跟演培法师修学的这些大众。所以诸位同修要记住,「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很重要,你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赞叹别人,谦虚自己,那我们就真的学到了。所以我参观圣一法师道场,我赞禅;演培法师找我去讲演,我赞叹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一字不提,这是我们佛门的规矩。他在那里已经教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徒众跟他学习,我们这一赞叹,这些徒众对老师有信心,这就帮助他、成就他。可不能毁谤,可不能在那里比较,那你就错了,那你就是破和合僧,你就造罪业。所以一定要懂得自己谦虚,赞叹别人,鼓励别人,这是绝对正确的。这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智首菩萨偈颂第二首: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於道者。】
  清凉大师在《注疏》里头给我们说,从第二首到第十首这九首偈,「余九正答所难」,这上面文殊菩萨问的这些难题,正式答覆他。「略分为二」,这九首颂分为两段,「先二」,这就是第二首跟第三首,就是头一段,「开二章门」,二章门。「后七双释二章」,后七是第四首到第十首,这一共有七首偈解释这两章。你看先把这两章说出来,后面还有详细解释。「今初」,现在我们看第一首偈。「初偈标众行成果章」,这里头我们要注意众行,众行就是我们常讲的六度万行。如果舍弃六度万行,菩萨不能证果。菩萨要想圆成佛道,一定是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助道,这要懂得。
  下面你看大师给我们解释说「谓正助相假」,假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