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了,用什么断?诵经断的。现在天天诵经,为什么断不了?他诵经是打妄想,所以说功夫全都破坏了,他要是学古人那种诵经的方法,那个功夫就得力。你诵经的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刹微尘数佛,经於一劫,那你就想到这是如何诵持,有这样殊胜的效果?这个诵持是一心受持,一心,换句话说,诵持的时候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做一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
心里面有杂念你心就乱了,乱心有没有这么大的功德?没有,乱心诵持,阿赖耶识里面种「贤首品」的种子。可是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所以「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功德还是不可思议,但是现前不得受用。现前要得受用,一定是一心受持。一心、一念,那个功德就跟这个地方讲的一样,你有妄念夹杂在里面那就要打折扣,如果妄念很严重,功德就少,功德就小,这个道理要懂。受持佛菩萨名号,诵持一切大乘经教,无不如是。
底下说「何况随其解行而以修治」,这个功德就更殊胜了。随其解行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随文入观,你持诵十信菩萨经,你就是十信菩萨,你持诵十住菩萨经,你就是十住菩萨,你持诵《普贤行愿品》,你就是等觉菩萨,你持诵《无量寿经》,你就是无量寿佛,随文入观,念到什么地方自己的心行与经教完全相应,念念契入,句句契入,这一句是说这个意思。后面这两个字要注意,修治,随其解行而以修治,修是修正,治是对治,都是讲我们的烦恼习气。
譬如十善业道,我们举最浅的例子,我们念到不杀生,把我们过去今生杀害众生的念头断掉了,我们要不杀生,断杀生的意念就是修正、就是对治,用十善对治十恶。没有学佛之前,甚至学佛之后,十恶还是断不了,蚊子来咬我们,是不是一巴掌就打死它?那是杀生。晚上房间蚊子很多,点个蚊香或者喷杀虫剂,杀生,老修行人都免不了。看到蚂蚁,有意无意一脚就踏死了。在日常生活里面,从早到晚,十恶我们犯了多少,在念《十善业道经》的时候觉悟了,可是经本一合起来,毛病又犯了,你才晓得修治之难,但是没有修治的功夫,经上讲持诵殊胜功德得不到。持诵功德的大小,完全看随其解行而以修治功夫的浅深,功夫深的得功德大,功夫浅的得功德小。佛给我们讲经总是讲圆满的功德,这是一定道理,最低的功德那就是阿赖耶识里面落种子,不管你有心、没有心,都落种子。有心听闻读诵比无心落的种子力量不一样,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现在人家讲能量,能量有大小的差别,不相同,我们想这些道理大家都能够体会得到。
他的功德之大,我们看看下面所说的就能体会到一些。「如此经」,此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初心」,这是这一品后面,就是「十住菩萨品」,十住初心是发心住,因为这个地方是十信位圆满了,十信心满自然就提升到十住,十住的初住。「才发心时,法尔身遍十方,示成正觉」,这句重要!第十信位开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才破就是初住菩萨,无明没有破,要破未破之时,这是十信菩萨,真的破了就是初住。诸位一定要晓得,十信菩萨在十法界里面是最高的佛法界。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我讲的时候把它分配,就是十信位的分配,七信位断证的功夫等於阿罗汉,所以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信位就是破最后一品无明,这一品无明是什么?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自然然的起心动念,这很难断。什么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看得很清楚,耳听得很清楚,不起心、不动念,就没有无明,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初住菩萨。
所以我们在这段时期讲到第二会,说了很多,众生跟佛实在没有差别,尤其昨天跟诸位所做的报告,说明众生怎么迷的,迷了才有世界,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觉了没有。为什么会迷?为什么会觉悟?什么时候迷的?经教上常讲无始无明,佛祖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听不懂。无始,大概是很久很久,找不到开始,这个说法都错了,你错会了意思,无始是没有开始。没有开始,那几时迷的?就是当下,一样没有开始。你们想想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什么时候起心动念?不就是当下吗?当下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是佛。
初住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他见性了,性遍十方、遍法界,性是真心,所以你见性,你自己的性相跟十方法界就融成一体,实在讲它本来是一,是你现在迷了不晓得。我们昨天用《楞严经》上的比喻,把心性比作大海,我们的迷就是海里面的水泡,这一迷就好像水里起个水泡,这个水泡破掉之后就是大海,不破还是大海,没离开大海,性海。所以说才发心时,才发心这个发心是发菩提心,就是真心。怎么叫发?不起心不动念,真心就现前了,起心动念就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你那个心就是真诚,就是清净,就是平等,就是正觉,就是慈悲,统统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只要你肯放下。
这个世间全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可不能贪恋,可不能执著。我一切都不执著,放下执著,小悟,那就是阿罗汉。放下执著,给诸位说,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我们身还在,身还在叫什么?叫有余依涅盘;不要这个身?无余依涅盘,小乘涅盘。身虽然在这个世间,确实於世间法没有丝毫留恋,统统放下了。执著放下了,还有分别,确实是无余依涅盘,阿罗汉的境界;如果把分别再放下,不但不执著,分别都没有,证菩萨果位。所以放下执著,小悟,放下分别,大悟,不起心、不动念,彻悟。
受持读诵的时候就是我们训练放下,我们把这个精神集中在经教,其他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放下,这叫修行,这就是此地讲的修治,修行、对治。功夫久了、熟了它就得力,可是在事上要真干,事上要不做的话困难,为什么?你妄想习气断不了,所以要用事上来帮助。事上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就是把事放下,他是王子,王位不要了,荣华富贵不要了,世出世间法他都不要了,身在,身需要生活,过最低的生活,三衣一钵,够了,每天只要吃饱穿暖,其他都不需要,这是教什么?教我们放下。
初学的人一定要用这个做助缘,就是把贪瞋痴慢疑放下。我们拥有的,现在讲是资生,佛家讲是资具,就是养身所需要的这一切,衣食住行都需要,这个东西你多了,放不下,麻烦大了,这个也喜欢,那个也想要,要想得功夫成片可难了!我们看看念佛往生的,他为什么能往生?他彻底放下。在家学佛的同学,虽然他有妻子儿女,他有些财富,好像看到他一样没放下,实际上他心里面一丝毫不染著,他才能往生,如果有一丝毫牵挂就不能往生,清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所以在家居士给我们示现的,有跟没有是一样的,有,很好,不碍事,没有,也好,也不碍事,那叫什么?不二法门。
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两尊佛给我们做示现,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给我们做明显的样子,彻底放下,维摩居士是佛,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在家,一切拥有,心里头没有,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那个示现,事上有,心上没有,释迦牟尼佛示现,心上没有,事上也没有,你看看多有味道。学要从哪里学?先学释迦牟尼佛,事上放下,为什么?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事上有它会障碍你心上不清净。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决定要修小乘戒,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你先把事上放下;大乘戒论心不论事,难!不容易,大乘戒拥有,若有若无,那个境界高。我们看到这两尊佛的示现,你应该要有所领悟。
所以你只要把妄想一断,妄想才断,十信圆满就入了初住,初住菩萨见性了,所谓是断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真性遍十方,所以才发心时,法尔,自自然然的,因为你见性了。这个身是法身,昨天给诸位讲过,法性遍十方,法身也遍十方,法性跟法身都是不生不灭的。法性不生不灭还容易体会,法身,我这才始成正觉,才证得法身,你没证得法身之前法身在,不是说你证得法身的时候法身才有,不是,所以法身没有生灭,法性没有生灭,那才是自己本人。就像大海一样,水泡起来你迷了,水泡消失了,水泡没有破的时候大海也在,大海决不是因为水泡破了之后你才证得,大海才形成,不是的,你从这里去体会。法身、法性不生不灭,无明才破就证得了,所以这是身遍十方,示成正觉。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这个论文,我们从「如此经十住初心」看起,「如此经十住初心,才发心时,法尔身遍十方,示成正觉。在十住位,发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文繁不引」,这是一段。前面我们学习过,最重要的就是把十信心满跟十住初心这个意思要搞清楚。后面还有详细的讲解,就是佛在下一会上要详细告诉我们。这就是初发心的时候,法尔身遍十方意思说过了,无明一破,境界完全就变了,无明破了十法界就没有了,现在面前的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所以极乐是法身,华藏是法身,华藏跟极乐是一样的。
古德跟我们讲「不一不异」,不一就是不能说完全相同,不异就是没有两样。这种境界必须契入方知,你要不证得,怎么讲都讲不清楚,为什么?不思议解脱境界。诸佛如来给我们介绍也只能够介绍少分,一定要你亲身到过你才了解,给你讲的时候你的印象完全现前,你没有去过,听人家说的,听书本介绍的,甚至看录相带的,也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录相也不能把它完全照下来,一定要亲自契入,你就明白了。
示成正觉,示是示现,成正觉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也就是说证得法身之后,法身没有身,虽没有身能现一切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是举三十二类,把所现的无量无边身归纳为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身怎么现的?跟众生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为什么感应?共同一法身,共同一法性,它怎么会不起感应道交?在这个地方诸位又必须要晓得,讲到法性,法是一切法,我们今天讲,佛家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现在我们学术界里面讲,动物、植物、矿物,还有一个自然现象,所有一切现相它的体性就叫做法性。它的体性,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的体性,跟十方诸佛的体性是一不是二,跟你我他的体性也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大乘教里面称之为菩提心,无明一破,性识就现前,你就见到了,这就叫什么?明心见性,你就见到了。
示成正觉是举一个例子,这时候跟众生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众生求佛度他,你就示现成佛,示成正觉。众生不知道佛,想一个神仙来救我多好,你就现神仙身去帮助他,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跟现在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一样,我们把水比作真心,外面的感,外感,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声音,或者是意念,它都起感应。我们用文字来感,它有应,它应的时候显现出来结晶的图案,这个诸位看过了,用音声,水会听音乐,我们用音乐演奏给它听,它有反应,再我们用意念,我们用善的心、善念对它,或者是用不善的,恶意对它,反应都不一样。这个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叫做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没有感就没有应,有感就有应。水如是,为什么?它的体性是法性,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包括虚空,体都是法性,它怎么会不起感应?
所以示成正觉这一句,示成,无量无边的应化,或者是应身,正觉是佛身,什么时候有?初住菩萨就有了,就有这个能力。跟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究竟佛果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示成正觉,初住菩萨亦复如是,也示成正觉。然后你才晓得真正修行在哪里?十信位,十信位有修有证,初住以上无修无证,为什么?人家不起心不动念了。十法界里都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他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确实是入了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里面,《华严经》讲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就是四十一个阶级,这个我跟诸位说过,这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有,真找不到,为什么?初住示成正觉,等觉菩萨也是示成正觉,妙觉佛果也是示成正觉,没有分别,哪有阶级,如果说没有阶级,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前面我举过很多例子,诸位应该要记住。真有习气,厚薄不一样,但是习气不碍事,习气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断,没有方法,只有让时间久了慢慢自然淘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需要多长的时间?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之后,三大阿僧只劫以后习气自然就没有了,一点都没有了。
所以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修行,佛经上叫无功用道,我们现在是有功用道,他们是无功用道。你要问,为什么我们有功用道?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有功用。他们为什么无功用?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诸位要知道。他示现在十法界,我们不说十法界,我们讲我们人间,示现在我们人间,无论是什么身分,示现出家佛,像释迦牟尼,示现在家佛,像维摩居士,全是无功用道,跟我们不一样,换句话说,他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真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点都不假。罗汉也有应化在世间的,跟他特别有缘他也示现,他确实没有执著,所以他六种神通具足。但是他还有妄想分别,所以他的烦恼没断尽,他超越不了十法界,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不了十法界。
示成正觉的意思就懂得了,就是他成正觉之后,因为初住就是正等正觉,菩萨正等正觉,法身菩萨,能现无量无边身,不但现人身,能现动物身、能现饿鬼身,他到地狱里去度化众生,他就现地狱身,他能现山河大地身,能现树木花草身,什么都能现,绝对没有意思;如果说有意思,有意思是凡夫,十法界里面才有意思,一真法界里头没有意思,意思是什么?起心动念。那时候你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意思!然后你才能够明白,佛经为什么不能思惟?为什么不能研究?它没有意思。
佛讲经说法从自性流露,自性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你怎么可以研究它?我们对於佛经怎么搞也没有办法了解它的意思,总是求了解意思,没有法子了解,为什么?它没有意思。早年我在讲经时候都说过,因为没有意思,我们凡夫看这里面就有无量义,要有意思是死的,决定没有无量义。你看看报纸杂志里头的文章,真的它只有一个意思,它决定没有第二个意思。可是佛经,你看看祖师大德的注解,每个人注解的不一样,你在这里面发现到它的意思真多,这个法师讲得有道理,听听那个法师也有道理,这是什么?法尔具足无量义,无义才是无量义,《华严经》讲的「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所以,你什么时候到一心,无量义就现前,同样一部经,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一句经文可以讲无量劫讲不尽,无量无边的经文可以一二句话、一个字就讲完,所以称之为妙法,无一不妙。妙怎么来的?妙是心性本来就妙,它的根妙,能现能变的性识妙,所以所变所现的同样的妙。你入了境界之后,不但佛经如是,法法皆如是,不过佛经最敏感,最容易感觉到,其他世间东西比较迟钝,你有高度的感性你也能够发现它跟佛经一样妙。这就是菩萨等级,六根感触六尘境界不相同的地方。
说穿了我们凡夫也不例外,同样是一个境界,两个人看两种感触,三个人看三种感触,各人有各人的感触。有大同小异,有小同大异,这是什么?我们烦恼轻重厚薄不相同,烦恼轻、烦恼薄的,看的就深,看的就广,烦恼重的、习气深的,看的范围就小,就这么个道理。实际外面境界没有大小,也没有浅深,大小浅深全在人迷悟不相同。这个细说在十住位,就是在下一品经里面,十住位发心功德品,初发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到那一品经再详细说。文繁,经文很长,不引用了,交代过去就好了。
「大意明此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虽然不给我们细引发心功德品的经文,可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