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顾虑到了,他自己能不能得益就在他自己的诚敬,诚敬就是专注。具足我们刚才讲的信心,他有自信心,这非常重要。佛法讲信心,第一个是讲信自己,相信经本、佛菩萨的教诲,相信讲经的法师,一心专注,他能得利益。甚至於他听经得的利益超过了讲经的人。有没有?有,很多,古人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就这个道理。讲经虽然讲得没错,讲的人未必真修,这一品经里头统统都说到;但是听经的人他如果善根深厚,他一听就觉悟,他就能依教奉行,超过老师,这种情形在教学里面很多,不难见到。所以,谚语才讲「善教不如善学」,会教的人难得,会学的人更难得。中国古人常讲,「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哪一个教书先生是状元出身的,没有。多半是秀才,秀才教出来的学生考中状元,超过老师,这个在历史上太多了,真干。你看一个人中了秀才之后,一生做秀才,就不能够再上去,都有原因的,不是没有原因。
  我们这一品经读完之后,真的得很大的启示。所以这些业障,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业障,这么许许多多业障,我们有没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都是尧舜教的,孔子常常提到,孟子也常常提到,圣人的话。我们遇到困难,遇到阻碍了,不可以责备别人,那你是错误,你不会有长进,不可以怨天尤人,要反省。过失肯定在自己,自己没有真正的德行,不能感化别人,没有真正的学问,不能解决问题。学问是真智慧,真智慧能解决问题;没有真实智慧,你怎么能解决问题?
  我们生在这个乱世,无论是家庭,无论是社会,非常复杂。多少聪明人天天在想方设法来解决,能解决得了吗?愈解决麻烦愈多。现在社会上最严重问题是消弭冲突,冲突能消灭得了吗?不可能,正是老子所说的话,「和大怨,必有余怨」,这不是解决的办法。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怨仇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化解从哪里化解起?反求诸己,真正能化解,从自己本身做起。我常常讲,我是把儒佛合起来说,我们真干,干得有效。哪个人没有怨家债主?这一生没有跟人家结冤仇,还有前生前世,生生世世,不可能的事情,怨亲债主每个人后头都一大堆,都没有法子计算的。怎么个化解法?
  要从自己内心,把对人、对事、对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掉,跟任何人不对立,跟任何人不起冲突。遇到即使极大的毁谤、侮辱、陷害也不放在心上,为什么?这叫化解。化解不是从外面,不是从对方,从自己内心化解,你的心就非常快乐,不亦悦乎!真的,这个化解久了,你自己所谓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真的就变了。那些怨亲债主看到你这个样子也欢喜:算了,原谅他!不要跟他计较了,他是个好人。这就是自己真诚到极处,感动别人,这个方法才真正能化解,化解冲突。对立、报复的念头没有断,永远不能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勤首菩萨偈颂第七首:
  【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跟我们说,这是第五个比喻,「阙缘心广喻,喻愚人无净信手以持定弓,复无戒足以距惑地,以劣闻慧箭,欲遍射破业惑厚地,空欲难遂」。注解文字虽然不多,把这首偈的比喻都说出来了,我们学习清凉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经文的义趣尽在其中。这是比喻愚人(愚痴之人)没有净信,把净信比作手,你看把戒比喻作足,『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芒草制的箭怎么能够射穿东西?这像小朋友的玩具一样,你用它来射地,想把地射穿,那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比喻『懈怠』。
  第一个净信,真的是难。什么叫净信?如果对於你所修学的有丝毫疑惑,你的信心就不清净;清净信心非常希有,人有净信,哪有不成就的!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净就是此地讲的净信,这个清净的信心没有,难!太难了。说到这个地方使我想到我在早年受戒的时候,我出家之后两年才受戒。我出家就教佛学院,也教了两年,也在各地方讲经,一出家就干这个事情。两年之后,这才有缘去受戒。受戒回来之后,当然第一个是看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诲,我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
  我去看他,还没进门,他在大厅里面,我在门外,看到了。看到,他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很大的声音,讲了好几句。我听了都莫名其妙,我怎么不信佛?我要不信佛我怎么会学佛?我要不信佛怎么会出家?我要不信佛怎么会去受戒?所以他讲的话我有疑惑。我走进去,他叫我坐下,我坐下来,老师知道我有疑惑,不要等我开口,他老人家就说了:「信佛不容易!不要以为你现在已经受了戒回来,你就信了佛,有许多甚至於老和尚,到八、九十岁,临命终时还不信。」我是愈听愈迷惑,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最后他说出信的标准,什么叫信?依教奉行才是信。这个我就体会到了,我们学的没做到,他这一提我就明白。
  你说我们一般讲受三皈入佛门,我入佛门大概是一年多,我跟章嘉大师一年多才皈依。还是别人劝我的:你的福报太大了,你能够亲近大师,大师亲自教你,不容易,你还不皈依?我心里想,好,我皈依!这正式拜他老人家为老师,他给我一个皈依证,也给我取了法名,实际上这都是形式。是皈依了,皈依的意义不懂,什么时候我才把皈依的意思搞清楚?我讲《六祖坛经》的时候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坛经》里面有传授三皈,六祖大师在开示里头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跟我们平常传授三皈不一样,我们平常传授都是念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六祖能大师不是这么说的,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再接著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六祖去我们一千三百多年,唐朝时候的人,他为什么不说皈依佛法僧,一定要说皈依觉正净?所以我们读书人从他的语气能体会到,唐朝那个时候,大概对於皈依的观念逐渐起了变化。那就是什么?有形式没有实质,又何况一千三百年之后的现在,统统是形式。形式得不到利益,缺缘,一定要晓得三皈真正的意义。我们今天受了三皈,形式上受了,实际上呢?实际上完全没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依然是迷而不觉,依然是邪而不正,依然是染而不净。诸位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别人是这样,自己也不例外,也是这样的,还是迷邪染。
  三皈叫做「翻邪三皈」,也就是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觉正净是自性三宝,不是依外头。佛法不依靠别人,要靠自己,自性觉是真佛,自性正是真法,自性净是真僧,佛是教我们皈依自性三宝。我们有没有回头?皈就是回头的意思,回归,依是依靠,这个意思深。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依什么?我们依迷邪染。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地藏经》上说的,说得一点都不错。迷邪染怎么会不造罪业?起心动念是造罪业,言语动作也是造罪业,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轮回。佛教导我们,这是正法,正法是教给我们要回归自性。佛门里面祖师大德常说,把你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找到,那个本来面目就是自性,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么我们今天在六道里头搞轮回,面目全非,不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吗?
  找回来从哪里下手?从信。相信自己自性具足觉正净,自性具足戒定慧,具足无量智慧、德能、相好,你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这正是儒家《三字经》上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今天为什么变得这么不善?迷而不觉是不善,邪而不正是不善,染而不净是不善。迷邪染是不善,什么是善?觉正净是善。儒没有佛讲得那么透彻,没有佛讲得那么详细,你说儒有没有讲到?讲到了,你细心去体会,正是圣人所见,大略相同。所以一切要反求诸己,这就对了,不可以怨天尤人。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六个信,这是入佛门的第一课,「信自己」,刚才说过了。「信他」,他是什么?他是老师。我跟这个老师学,我不信他,你还能有成就吗?我们的根本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根本的老师。你相不相信?你不相信他,你怎么能学到东西!老师不在了,老师不在老师的教训还在,经典就是老师的教诲。留下来的这些教科书、讲义在,佛所讲的是教科书,祖师大德的注解是讲义,你相不相信?先决条件,你跟这个人学,你就得信他,不信他决定不要跟他学。为什么?你跟他学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你一无所获,这就错了。你对这个老师相信,对他有信心,对他尊重,他说的话我们完全接受,完全依教奉行,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这是真的关系,不是假的。老师承认他是我的好学生,学生承认这是我的好老师,师资道合。不敬不行,阳奉阴违得不到利益。
  我们自己做过学生,也做过老师,这个经验很丰富,自己是从这里走过来的。谁能得利益?具足清净信的人能得利益。所以尊师重道,绝对不是这个老师觉得自己了不起,「我有道德,我有学问,你们对我要尊重」,不是的,如果老师有这个念头,他一文不值。老师看到这个人尊师重道,就晓得这个人对道学重视,非常认真受教,老师要特别照顾他,你要不照顾他,你对不起他。他有十分诚敬,你就要教他十分,你教他九分,还欠一分,对不起学生。如果这个学生只有三分诚敬,你不要教他四分,为什么?那一分是白教,他装不进去,他那个器只有那么大!所以你能得多少,还是在自己,不在老师,这反求诸己太对了!所以对老师要相信。
  第三,信理、信事,宇宙之间一切万法都有理、也有事,这些理事经典上都讲得很清楚;理事之外,还有因、还有果。蕅益大师讲这六个字,「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这样你的信心才具足,信心才圆满。对於自、对於他,没有疑惑,对於理、事没有疑惑,对於因、果没有疑惑,叫净信。这个净信可不容易!谁具足净信,这个人一生决定成就;教下决定大开圆解,宗门决定大彻大悟,念佛决定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你说这个信心多重要。现在这个人学佛学得也不错,没有信心,信心不足,他还有疑惑。甚至於有疑惑自己还不知道,自以为是,不肯向高明请教,这在修学的态度上就差了。古时候自己有疑惑,不耻下问,到处去请教,叫参学。参学什么?参学是到处请教,求别人开示,求别人指导,虚心求教他才能成就。稍稍涉猎,丝毫贡高我慢,轻慢别人,高抬自己,决定不能成就。
  首先讲净信,有净信才有定,为什么?我信老师我一定跟这个老师学,老师所教导的我能够理解,我能够依教奉行。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老人家圆寂了,我佛学的根基是章嘉大师奠定的,我非常感激他。没有那三年的根基,我跟李老师学教,也会像此地所说的缺乏净信。我的基础是章嘉大师奠定的,以后在台中十年学教能有一点成就,靠那个基础。那个基础里头,尊师重道,一心专注,所以心是定的。李老师特别教我,就是入门的时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定功。第一个条件,你拜我做老师,跟我学,从今之后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的无论是法师、大德讲经说法一律不准听,只能听他一个人的。为什么?心定。所以你看你对老师有没有信心,你有信心你心定了;你没有信心,老师这么说,偷偷的还去听别人的,这就不行。
  第二个,你眼睛会看,你会看佛经,你会看这一切书籍,你所看的文字,不经过我同意,包括佛经,都不准看。想看的东西一定向老师报告,老师同意才可以,连佛经都是这样,何况别的。心定了,不乱看,不乱听、不乱看,心定了。第三个条件是你从前所学的我都不承认,要全部放弃,从今天起从头学起。为什么?过去学的东西我要承认了,你会拿这个东西来辩论,老师还要跟你辩,这多辛苦!一概不承认,不作数。末后跟我说,这三个条件也不是永久的,五年,五年之内一定要遵守。我们这才懂得,古时候的人拜老师,五年学戒,什么戒?就这三条戒。五年为期,五年当中一定要遵守,这个五年你的心定下来了。我学得很好,很有受用,三个月之后就有效果,心清净了,半年之后效果就很殊胜,就对老师这个三条非常敬佩。五年之后,我就向老师说,这个方式很好,我自己发心再守五年,老师笑著点点头。
  我遵守他这三条教诫十年,出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教学相长,有能力禁得起磨难,有能力禁得起考验,靠这两个老师的指导,一切懂得反求诸己,决没有怨天尤人。但是初学,烦恼习气在,要修忍辱波罗蜜,最初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是忍!忍耐著。慢慢以后功夫深了,智慧逐渐现前,才真的化解了。所以,我如果像那些算命先生给我算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四十五岁就走的话,我的功夫是在忍辱,没有智慧,没有定慧;有忍辱才能够到禅定,有定功才能生智慧。所以我今天有这么一点定慧,是寿命延长了三十年,没有这三十年的话,我那个时候的功夫是忍辱,在六波罗蜜里面只有前一半,布施、持戒、忍辱,后一半没有,精进、禅定、般若没有。以那个基础,再有二、三十年功夫,学习才能够契入境界。
  我一生这些历程,你们同修要是细心的人都能够理解。为什么?看看我早年,早年没有录相,有录音,你听听我在三十年前讲经的录音带。你听听那个时候的,听听三十年前的,听听二十年前的,听听十年前的,听听现在的,你就晓得那个进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一样。现在走向什么?纯净纯善,向这个目标迈进。什么都能忍,无论是跟什么人相处,你要怎么样我都随顺,没有反对的意见,什么都好。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有执著,你有分别,错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什么都能忍,接触一切众生,天天到外面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不欢喜的;有好吃、有难吃?没有,用心念把境界摆平了。这佛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自己纯善纯净的心把外面境界摆平了,摆平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六道、三途不平,平等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有净信而后才有定,这个定比喻作弓,你才拿到定弓。
  「复无戒足以距惑地」,因为偈颂里面讲「如人无手足」,手是比喻信,足是比喻戒。你看又没有信,又没有戒,这怎么行?这两个字太重要了,这是修学的根。「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这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从哪里学起,从规矩,规矩就是戒律,你要守规矩。我跟李老师学习,要守他这三个规矩,这三条戒。在佛门里面,根本的戒律是「净业三福」,这是根本的指导原则,最高的指导原则,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没有?这个四句完全落实在十善业,《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虽然是经,但是实际上是戒律。这是什么?这是学佛的预备课程,没有正式学佛。像我们读书一样,先读预科(预备班),然后再进入正科班,这是预备班。
  我们连预备班都没有读过,怎么能进入正科?正科是第二条,第二条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觉正净你才能学得到,你没有前面第一条,第二条学不到。所以,我们今天受三皈、受五戒、受菩萨戒,都是形式,没有实质,实质一定要从第一条建立。你看第一条,我刚才给你讲了那么多,是「奉事师长」,但是第一句「孝养父母」,不孝父母的人他怎么会尊敬师长?奉事师长的人决定孝顺父母。所以孝是根之根,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说这多重要。
  入门正是世尊教导我们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你看净业三福,你不按照这个程序去修学,非佛弟子。孝亲尊师、十善业是世间法,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没基础怎么行?然后你才晓得我这几年为什么那么重视《弟子规》,《弟子规》里面所讲的就是孝亲尊师,我们「净业三福」前面两句,后面两句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过去我详细讲过一遍,好像是八十个小时,我自己不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