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
  前面一首偈是讲施、戒,比喻地基,基堵。我们要是把它后面四首偈连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基是地基,堵是城墙,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有城有郭。修行一定要从布施、持戒入门,又何况世尊在经教里面无数次的开导,为我们说明布施重要。六道众生哪个人不求福?哪个人不求聪明智慧?哪个人不求健康长寿?人道如是,天道也不例外,乃至於畜生道,饿鬼、地狱寿命长,他在受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佛在经教里面为我们说,世出世法都离不开因果的原理原则。如果我们套一句世间人所讲的真理,在佛门里面讲,什么是真理?因果是真理。明白这个道理,命运是自己造的,不是上帝支配,也不是阎罗王支配,什么人支配?没有人支配,而是自己支配了自己,这是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
  一般宗教都说一个主宰的神,佛法里头没有。佛给我们讲,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讲得深,讲得有道理,我们一般人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说出了事实真相。心,什么叫做心?很难懂,所以佛家有句话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个话并不难懂,可是里面的意思确实很难理会。为什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大地是代表宇宙之间一切众生,森罗万象,如果你要是把真心证得了,宇宙之间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没有了。这很奇怪!都没有了,还在不在?给诸位说,还在。这就奇怪了,怎么说都没有了,又说还在?
  经典、祖师大德常常给我们举了个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我建议大家最好能够参观金器的展览,就是一般讲首饰的展览。我曾经参观过,一家工厂专门做珠宝首饰的,它不是做真的,它是做假的,现在市场是非常畅销。假的比真的还好看,价格很低廉,丢了不心痛。它采用的是镀金,不是纯金,镀金,镀上去的真金,所以带在身上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我参观这个工厂,样式有一、二万种,它是样品展览,所以没有相同的,你看每个花样没有相同的,一万多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就好比是什么?好比一切众生,森罗万象。如果你忽然认识了,「这都是金的」!这就叫大地无寸土。它的质料是什么?质料是黄金,全是金镀成的。所以,千万种一个字包括了,金。
  在我们现实的宇宙里面,如果你要是见到心,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是一个意思。你要是真的见了性,大地无寸土。大地是什么?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都是自性现的,心现识变。识怎么样变?还是自性。就好像金器一样,无论你怎么样变化,依旧是金,离了金没有器,离了器没有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切众生、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是什么?心性,离了心性,什么也没有,心现识变。所以天堂、地狱是一不是二。
  相有差别,性没有差别。好比我们用黄金做个佛像,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我们再用黄金做个饿鬼像,这是十法界里头很低的,从上往下数是第九个法界,鬼道。你说这两样东西是不是一样的?佛像是黄金的,金做的,饿鬼像也是黄金做的,同是艺术品,分量相同,价值相等;这就是说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跟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密切到什么程度?原来是我自己心现识变的,不是在外面,外面找不到。
  所以佛教人修行,功夫在哪里用?功夫在你自己内心里去用,外头没有,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内跟外是一。我们底下一章经文要讲到「一道清净」,「一道甚深」就要说这个问题。明白事实真相,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总说、主题,围绕主题的周边,总中有别,别义;此地讲的六度、四无量心,别义;中国儒家所讲的伦常八德,别义。总别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一定要懂,然后才知道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这样才能够契入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不说明心见性,称它为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教下里面所说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也是明心见性。所以,教里头讲的这些名词不一样,一桩事情;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理一心不乱,密宗讲的三密相应,一桩事!
  一桩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名相?这是教学方便,帮助你开悟。悟什么?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明白了。只要知道是一桩事情,怎么说都行,没有冲突,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得大自在!所以修行下功夫,一定要从布施。为什么?佛菩萨那么高的境界,我们明白,我们也非常羡慕,做不到。这正是佛门里面常说的,「理可顿悟」,原理原则确实可以一下就清楚明白;「事须渐修」,你要真正契入境界,还得慢慢来,按部就班的来修学。为什么?我们的迷不是突然之间迷惑,我们的迷时间可长了,无量劫来一世比一世严重,愈迷愈深。现在要想觉悟,同样的道理,也要慢慢的来。把烦恼、习气、业障逐渐的放下,布施就是放下,觉性渐渐向上提升。
  华严圆教给我们讲了五十二个阶级,真不少。你看十信,我们现在念的是十信位,智首菩萨是代表第八信,十信再上去是十住,再上去,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总共五十二个阶级。慢慢向上提升,用什么方法?给你讲最简单,总的纲领原则就是看破、放下。六波罗蜜,看破是般若波罗蜜,放下,前面五度统统是放下。前五度怎么统统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贪,布施波罗蜜就圆满;持戒放下恶作,不再作恶,持戒就圆满;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乱,般若是放下愚痴。般若是智慧,所以看破是般若,前面五个统统是放下。我学佛,嘉章大师就这样教我,看得破,放得下。可是放下,虽然给你讲了五条,有次第,你要知道从哪里下手。一定从布施,由布施才能做到持戒,由持戒才能做到忍辱,不能躐等。这就是事须渐修,也是讲烦恼、习气要渐渐的除掉。
  可是佛在经上也说,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试问问,放下了没有?没放下。我为什么要修财布施?为了要发财。为什么要修法布施?为了要增长聪明智慧。为什么要修无畏布施?为了求健康长寿。有条件的修行,没放下!叫一个人真正都放下修行,没人干!有这么多优厚的好条件,人人都愿意干。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叫善巧方便,佛有方便法接引你。那么佛说的这个话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佛不妄语,佛不绮语,佛不骗人,真的。
  所以「舍得」,舍得这句话是佛门的术语。我们在平常谈话当中,许多的成语都是从佛经里面流露出来的。过去赵朴初老居士说过这么一句话,好像他还写在文字里面,「中国人如果要是离开了佛法,就不会说话了」。他这个话讲得有道理。我们在日常谈话当中,很多都是佛门的术语,离开佛语真的不会说话。这就说明这两千年来,佛教对於中国文化影响之深,影响之广,跟中国的传统文化融成一体,不能分割。舍得,你看「舍」是因,「得」是果,舍一定有得,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比这个更深,「舍」,把你得到的也舍掉,那你就得清净心了;譬如你布施财你得财,把你所得的财统统再舍掉。可是你要知道,肯定是愈舍愈多,愈舍你的福报就愈大!大到究竟,佛家修行这五十二个阶级最高的一层,佛,佛的福报最大。
  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的这一套,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如果不出家,当时有很多仙人给他算命,这个小孩如果他不出家,他出家一定作佛,他不出家就作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实在讲福报跟佛不能相比。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现身说法,为我们表演出来「舍得」。他把他所得的福报布施,放下了,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这样的生活。把所得来的福报统统再舍掉,他那个舍得是第二个意思,得大圆满。这个圆满叫究竟圆满,你要不读《华严经》你很难体会。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也就是你不知道修行证果人他的智慧、他的福报、他的才艺,你没有办法理解。这都是生生世世修行累积的成就,不想、不要这些成就,自自然然有这些成就。
  诸佛菩萨以这种成就,就是智慧、才艺,我们一般讲能力、福报,布施给众生。众生当中,许多还没有觉悟,许多还在迷惑颠倒,不知道布施。这个道理真的是很难懂。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在讲席里头我也跟诸位报告很多次,很多看相算命的看我的生辰八字,说我这个人很可怜,命里面没有财富;换句话说,注定一生贫贱。贫是无财,贱是没有地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一生要过困苦的生活。寿命又短,给我算的流年,四十五岁那一年就过不去,我相信。我何以相信?我的祖父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伯父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父亲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命可能跟我伯父的命差不多,没有福报,最后落得什么?落得去做乞丐,四十五岁死的。我很相信,我也不忌讳。
  以后知道佛法好,所以我能够把工作放弃,一心学佛,这里头的原因别人不知道。我相信命运,我知道命运不长,时间有限,这一生没法子,好好的修来生!修来生福。遇到李老师,李老师也是长者,经验非常丰富,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相很薄,也就是说一看是短命相,没福相。他就劝我们这些人发心学讲经,学讲经是转业报最快速的方法。当时我们也不懂,反正老师好意,愿意教,我们就乖乖的学。
  我记得我大概是在四十八、九岁的时候,不到五十岁,四十五岁过了。有一次在仁王法会里面遇到甘珠活佛,我们认识也很久。甘珠活佛大概大我十几岁,不到二十岁,可是接近,应该是大我十七、八岁。看到我,叫著我:净空法师,你过来,过来!我有话跟你讲。我说好!佛爷有什么话吩咐?他就说,我们常常在你背后说你。说什么?说你这个人是有点聪明,但是没有福报,可惜又短命。我说这些话不必背后,当面可以说,我完全接受,一点忌讳都没有。接著他说,你这些年来讲经的功德很殊胜,不但你将来有大福报,你还有很长的寿命。甘珠活佛跟我见面说这些,第二年他就走了,这是密宗里面一个好上师,他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
  我们没有求,我也没有求福,也没有求慧,也没有求寿命,可是福报、智慧、寿命自然的延长。从这个地方证实,老师当年教导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没求它也应。一生我只是守著随缘而不攀缘,活在这个世间,当然第一桩大事还是为自己。为自己什么?求生净土,这是真的。如果要不生净土,麻烦大了!不生净土,你一定还搞六道轮回,搞六道轮回实在讲太辛苦!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所以学佛第一桩大事是求生净土。其次,如果还有这么长的时间,一定要把佛法介绍给无量众生。我们才对得起释迦牟尼佛,对得起阿弥陀佛,才对得起历代祖师,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
  如果只求自利而不去利他,那就错了,又何况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所以教学相长,福慧双修,福在慧中,慧在福中,自行在利他之中,利他在自行之中。这样子的境界,一年比一年殊胜。障碍有没有?障碍不能没有,无始劫来造作许多恶业,哪有没障碍!当然有障碍。障碍有外面来的,有从自己自身的,自身就是小毛病,大毛病没有,小毛病时常有。这就知道什么?业障现前。可是现在对理很透彻、很明了,有方法对治。业障现前的时候,无论是外来的,是从内发的,要提高自己的警觉,认真努力加功用行。
  修什么?真诚、清净、平等、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修这个。很有效!业障现前,毛病决定出在这些地方,我们对这几个科目疏忽了;现在一般人讲,你的学习降温了,业障就现前。如果是提醒自己,向上一提,业障就没有了。这些年来屡试不爽,所以信心非常坚定。有人要问:法师,往生有没有把握?我告诉诸位,十年前我不敢讲有把握,现在敢说自己有把握。就像李老师当年教我的,老师能做到,学生当然也能做到;我能做到,诸位同学个个都能做到。又何况这个事情不是求人,世间事,求人难,成佛作祖、成圣成贤,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认真去做,没有不成就的。
  第一个就是要学真诚,真就不假。对人、对事、对物不可以虚情假意,那就错了,要真实,要诚诚恳恳,这是基础。菩提心之体是真诚,对人真诚,对物真诚,对事真诚。别人虚情假意对我,行!我了解,我明白,我对他一味真诚。为什么?我的目标要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个个都是真诚。我要不把真诚在这一世此时此地学成功,到极乐世界就成了问题,你就没把握去了。《无量寿经》,你看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经文,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或者是修学大乘回向求往生的,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最重要就是真诚,有了真诚,自然就清净,自然就慈悲,所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自然然就现前,要不要刻意去修?不要。真诚是自性之体,我们讲性德之体,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自性的德用;体得到了,用自然就现前,不用刻意去修。
  再看看儒家所讲的德行,讲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看八德里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全是真诚心的起用。所以你得到一个,其他的统统都得到。世出世间,古今中外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所示现的,他们所教导的,全都通了,都圆融了,怎么圆融的?真诚圆融的,真诚是众德之体,我们止在这上面做功夫。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常讲,「大道之体,在诚与明」,诚就是真诚,明就是正觉,通常我们也讲到般若智慧。只要真诚,自性般若就显示出来,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
  所以佛从理体上观察,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才说出生佛平等。现在为什么不平等?不平等是你迷了自性!迷了自性,是你迷失了真诚。你看你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你敢不敢说真心话?不敢。为什么?怕别人骗我。现在世间人常讲隐私,隐私跟真诚恰好相违背,我们要学真诚就不能有隐私;我们要学真诚,要学清净、平等,就不能有现在人讲的所有权。有了所有,你怎么会清净?你怎么会平等?要放下!放下所有,你得到的是全体,自性的全体。你要是有所有,那你所得到的自性就是亿万分之一都不到。这是真的,你得的太少,你失去的太大了。遍法界虚空界你失掉了,你只得那么一点点。所以佛教我们舍得,把你那个得,得的那一点点舍掉,你才能够与性德相应;不肯舍就不相应。
  这段经文虽然不长,比喻说得很好。前面一段你知道基础,从哪里入手,现在进一步我们要『建城郭』。建城郭有什么用处?『为护诸人众』。城郭是防御的,城是城墙,郭是廓门,就是城门,在从前是防御盗贼来用的。是种防御,让居住在城里面的人,不受盗贼的侵害,这个比喻容易懂。佛法以什么为城郭?佛法是以『忍进』,这个忍进就很要紧!忍进能『防护诸菩萨』,特别是小菩萨,初发心的菩萨,我们讲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如果没有忍,没有进,必定就退心。所以要有施、要有戒做基础,你才能够学菩萨行,才能入菩萨这个行列,入菩萨这个俱乐部,这是入门。入门之后,你能够保持而不退转,那就得靠忍进,你要好好的学忍辱,好好的学精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这首偈还没有讲完。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看第八首偈颂清凉大师的注解。「次偈二度」,二度就是忍辱、精进这两种,「已发修行心,为治退弱心因故」,你看这个解释跟前面第七首就不一样。第七首,布施、持戒是「为治不发行因」,所以称为行本。从这个地方就很清楚的显示出,布施、持戒是世间人希求善福必修的因行,同时也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入佛的基础。世间人一定要知道修善得福,施财得财,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所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