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逃空慕萄Вハ退泊空慕萄А4空簿退邓挥兴亢凉В獠潘愕蒙洗空�
儒跟佛,历代前贤大德所公认的纯正的教学,契入之后,你才晓得佛法是纯正当中第一纯正。儒家虽然讲得很好,确实给佛法做基础。如果想契入大乘,你不学儒不行,不学儒,那一定要学小乘,儒比小乘殊胜,直通大乘。所以在中国,不但是在家的大德、出家的高僧大德,我们仔细去看看他们的传记,很少不是从儒入佛。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为什么儒家修学那么好了,他还要入佛?佛是更上一层楼,他在儒家那里修学,造道的时候,世间圣贤,结果一看到这个,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更殊胜的!他懂得,我们哪里会晓得?
我们年轻的时候谤佛,你要问什么原因,没有儒的基础。如果真有儒的基础就不会谤佛了,没有儒的基础是看不出佛教的殊胜,也看不懂佛教的经典。我们是中年的时候,不算中年,还算是青年的时候,二十几岁遇到佛法。难得的是有好老师的教导,你看老师虽然教我们佛法,没有放弃儒学。我们是儒跟佛并重,李老师当年在台中,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一堂课,佛法上一堂课,儒学上一堂课,我们一个星期上两堂课。
我在台中十年如一日,听他讲经,他讲经讲一次,一个星期每个星期三固定的,在慈光图书馆。我们亲近李老师,一个星期跟他见面只有三次,不是天天都见面的。那个时候有人说老师教我们的时间太少了,一个星期两堂课,一堂是三个小时,只有两堂课。我在那里学,我说这个时间对我来讲正好,为什么?如果再多了,消化不了,还好就是一个星期只有一堂佛法、一堂儒学。
老师他的方法很高明,只准我们学一门,这不是有两堂课吗?对,两堂课你只能学一门,不学的那一门可以去听。所以我们两堂课统统都听,但是自己的功夫用在一门,我选的是佛学。所以儒家的东西每一次都听,一次都不缺,没有把时间精力真正用在那一方面,我用在佛经上。这就是老师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等於说我们的课程有正课、有助课,佛教讲正助双修,儒是做辅助的,只要懂得明了就好,不必在那上面用太多的时间,用太多的功夫。
对佛法,这是我主修的,全心全力的投入,这才能成就。如果同时两门东西都要那么样用功的话,我们的成就要打对折,至少要打对折。这是真正好老师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决定是教你一门一门的学,不可以同时学两门。你学了之后,最重要的,对於经义要了解要透彻,然后把你所学的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用在你工作,用在你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行!
行里面一定是自己的毛病习气慢慢就改过来了,天天读佛经,天天在研究佛经。研究一个过程以后,老师要我们天天来讲,讲给别人听,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讲给自己听。我们当年上讲台讲经,至少在前面十年,我们不敢以法师身分自居,不敢。我们对自己很清楚,自己什么身分?学生。上讲台的是学生,学生在这个地方做学习心得报告,下面坐的都是老师,都是监学。不敢对一个人有轻慢心,恭恭敬敬,到处求人指教,我哪个地方说的不对,哪个地方做的不如法,求教。
当然客气的人很多,也有真正帮助你的,不论他是善意是恶意,他的批评我们都要接受,要学著能容。他说错了也要接受,老师交代我们学习的态度,接受别人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学谦虚,学恭敬。别人指点我,我确实想想是有这个毛病过失,赶快改;没有这个过失,我要勉励自己可不能犯这个过失,你就会天天有进步。
但是你要晓得,我们是凡夫,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今天人家告诉我,我明天改了,可能有一、二个星期不会犯,第三个星期就靠不住。也就是说我们对於别人的劝告能保持大概是十五天(半个月),我们在《论语》里看到孔老夫子对颜回的赞叹,说颜回能做到「三月不违仁」,不违背仁,这个话就是说明颜回听到夫子的教诲,他能保持三个月,学生当中第一,其他一般人就跟我所说的半个月十天而已,毛病又犯了,这一犯退转。颜回不贰过,夫子期许他的。
世间人绝大多数都犯这个毛病,怎么救法?就是不断的薰习。现在人根性是大不如从前,现在人听到别人劝告要能保持三天就不得了,从前人可以保持十天半个月。保持三个月的,孔老夫子只看到一个颜回。我们怎么办?我们自己可以试验试验,三天不读书,面目全非。唯一的方法天天读,长时薰修,天天要读圣贤书,你才能保持正觉。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保持正觉的方法不能够间断。
另外一个,你要远过,所有一切不善的这些东西,你要能够远离它。如果不远离的话,麻烦大,你天天接触圣贤,你也保不住自己。远离外面的诱惑,远离外面的勾引,李老师、方先生都常常教导我们,诱惑力量最强大的,电视,歌舞、戏剧、报纸、杂志,从前这些报纸、杂志还有可看性,现在报纸杂志报导什么东西?不能看!你一看到报纸说:天下大乱!不看的时候天下太平。
我们在这个时代要想真正过太平盛世的生活,能不能?能,我在佛法里面看到的,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跟我们肩并肩、手牵手,我们住五浊恶世,他住一真法界,什么个道理?我们自己有这么多年的修持,有得到了体验,明白。譬如我跟许多朋友们在一起,朋友、同学有时候聚会在一起,他们天天跟这个社会接触,每天看电视,每天看报纸、看杂志。我这个东西已经断绝了,断绝了几十年,没有人来告诉我这个社会上发生什么事情,是一无所知。我天天读佛经,天天读圣贤教诲。我们在一起聚餐的时候,那不就像诸佛菩萨住一真法界,凡夫住秽土,不就是一样的意思吗?我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一点味道。所以你不从实际生活当中很难体会。所以信一定要深解,要懂得深解的道理。
所以良师善友非常的重要,老师指路的,善友呢?同伴,菩提道上切磋琢磨,很重要!没有善友的话,你有疑问的时候没有人跟你讨论,理跟事愈辨愈明。教学也是个好方法,教学相长,不但能帮助人,真正是帮助自己往往比帮助人还要多。不教不行,吝法决定不能够证果,更重要的,理明白了,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教诲能够体会到了,我们的言行就改正过来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诸位必须要记住,世出世间都不例外,见解上(这思想见解上),宇宙是一体,真的,《般若经》上所说的,宇宙是一体,这一体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毕竟空,不可得」,这个要证,慢慢去证。用什么证?用行证。日常生活当中,你要真正宇宙是一体,平等心生出来了,清净心生出来了,恭敬心生出来了,能够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我在前面跟诸位说了四个「和」,和睦、和爱、和敬、和谦,自自然然会谦虚,会尊重别人。我们爱别人,别人也爱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个现前就得受用。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正教甚深这一段最后的李长者的《论》,「第六尔时文殊师利已下五行半经,是文殊问勤首: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有断烦恼、不断烦恼不同等」,这是一开端经文我们都读过,我们从这个地方再回味一下,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佛教是一」,佛陀的教诲是一,为什么有的人接受佛法真的断烦恼、断习气,改邪归正,他真有成就;为什么有些人依旧不断烦恼,甚至於我们看到很多,不但不断烦恼,烦恼还与时俱增,恰恰跟佛所教诲的成一个反比,这什么原因?这是文殊菩萨问的。勤首菩萨在这个地方是代佛为我们解答,为什么?他正是修学这个法门,所以他的答有十行颂,在古时候书本里面这一首偈就是一行,十行就是十首偈。
「於中三门如前,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初一行劝听」,这就是第一首劝听。「劝闻法勤修」,这一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把它记住,闻法不修行与不闻没有两样,闻法可贵就是依教修行,依佛陀的教诲把我们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懂得这个名词的含义,行是行为,行为太多太多了,总不外三大类,这三大类就是「身、语、意」,佛法讲三业,三大类。口业是言语,我们不会说话,所以言语常常得罪人,自己都不晓得。所以言语是一门大学问。
孔夫子当年在世教学,他教学是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言语摆在第二。由此可知,古圣先贤对於这个很重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把言语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摆在第一;第二才「善护身业,不犯威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身口意三业。我们的思想见解属於意业,如果错误了,要依圣教指导把它修正过来。千万不要怀疑这个经里面讲的不适合於现代时代,这三千年前讲的,戒律不适合现在人的生活规范,那你就错了。
我对於这个观念很多年才体会到,我接触佛法是从学术进去的,跟一般人不一样。我是老师把佛经当作一门哲学教给我的,佛经哲学,所以从学术上入门。而那个时候接受老师的观念,把佛经看作哲学,没有把它看作宗教。看作学术当然我们就有疑惑,这经典里面有许多道理、真理永恒不变,我们应该接受。但是对於戒律就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戒律是一般人的生活规范,生活规范因时因地而不同。像在中国三代之礼就不一样,三代是夏商周,有兴有革。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样,中外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文化不相同。这个我们只能够接受它的精神,而不能够依照这些文字教条我们来做,那这个就错了!我们有这么一个想法,而且还坚固执著以为我们的想法正确。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非常了不起,到以后我们学经典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佛在经典里面讲过,对於不信的人不能够讲信,对於不持戒的人不能讲戒律,这是佛的教诲,为什么?佛法讲契理契机,说信、说戒律没错,是契理不契机!这个人不相信,这个人不能接受,你要是跟他讲,他会起反感,不如不讲。所以我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那个方式善巧方便,不讲信,不讲戒律,不提这个东西。我所喜欢的佛教的这些理论,释迦牟尼佛一生事迹,他给我讲这些,欢喜接受。
但是每一次我向他老人家告辞离开的时候,多时候他会送我到门口,轻描淡写的会给我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这句话我也不在意,好像他也并不是很认真。但是这句话我在三年当中至少听了有二、三十遍,次数很多,所以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深深的反省,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一些什么东西,我学到了什么。认真一反省,这句话他说很多遍,我都没有在意。圆寂之后,反省的时候我才重视,这话一定有道理,就费很多时间想通了。
世间这些礼仪有兴有革,因时因地而不相同,佛法戒律是凡圣的一个分水岭,人要超凡入圣,你就不能不重视这个。我是这么一想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这个不应该把它当作我们三代的礼来看待,所以才肯定佛法戒律是凡圣的一个分水岭。持戒是学圣人,不持戒那永远做凡人,礼是凡人的,所以有兴有革。这个戒不能够更动,尤其是讲根本戒,根本戒只有四条,「杀、盗、淫、妄」,真的,三千年前决定正确,三千年后的今天还是决定正确。为什么?它是性德。
至於生活方面那些规约,我们看到那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僧团里面制定的一些规矩,我们现在生活方式不一样了,很多是用不著了。我们晓得根本戒永远不能够改变,「净业三福」是戒条,「三皈」是戒条,叫三皈戒;在家出家四众所依的五戒是属於根本戒,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个不能够不知道,不能够不遵守。戒是防非止过,它的功能在此地,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开智慧。所以戒是修学的手段,「因戒得定」,定是我们修学的枢纽,「因定开慧」,慧是我们修学的目的。你要没有前面的戒定,智慧不会开,烦恼习气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道理在此地。
这么一来,我们才知道持戒重要,念佛求生净土,祖师大德也教我们持戒念佛,这求往生净土,你才有把握!你要不持戒念佛,那一心不乱不必说了,功夫成片怎么能够得到?功夫成片尚且不能得到,那一心不乱就不用谈了。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把戒律疏忽了,我虽然很重视戒律,老师几十次的提示,我总是从这个地方省悟过来,态度完全转变了。而真正对於戒学上奠定一点基础,还是李老师教导,读《五种遗规》。
《五种遗规》是儒家的,特别是「童蒙养正」、「训俗遗规」,它五种,我在这两种方面得的利益多,这才能真正奠定三福的基础,奠定十善业道的基础。我再回头,我们同学当中、道友当中,很多连十善业都没有办法做到,孝亲尊师这个念头非常淡薄,原因是什么?没有儒学的基础,毛病出在这里。要想补救,这才特别提倡《弟子规》的教学,《弟子规》做不到,十善业道你就没有分;十善业道没有分,佛法就没有分,佛法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由此可知,佛法确实是以戒为基础,你才能够断烦恼,你才能够有成就。所以劝闻法勤修,这非常重要。
下面它有八行,就是第三首偈到第十首偈,「责其懈怠」,这个就是责备那些接触到佛法而烦恼不能断的。这是真的,我们看到太多了,不但烦恼不能断,烦恼还年年增长。你看他脾气很大,从他的言行你能够观察到,毛病脾气没有改,年年在增长,这怎么能成就?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所以古大德劝导我们,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为什么?好修行,容易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话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
我在这一生当中能有一点成就,很多同修晓得我感激韩馆长的恩德。韩馆长在世的时候对我很凶,很少有好脸色给我看的。她走了,许多人感觉得很奇怪,我为什么常常念她,别人不知道,我自己深受的利益我得到了。佛法最难的忍辱波罗蜜,我的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都是从她那里修的。她天天找我麻烦,天天折磨我,我能忍,我能放下。放下是布施、是持戒,我一生当中只有一个希望,天天可以读经,天天可以跟同参道友在一起研究讨论,这个她完全帮到了。
三十年如一日,我的讲台没中断,我读书没中断。所以一生不容易,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得清净!这些事情,她都统统总管了。一般人看到的是,净空法师可怜,被她控制了,一点权都没有,都在馆长手上。其实他不知道,我要一管的话就没有今天了,你们想想对不对。管人管事管钱都很操心,哪里能够叫一生都过著清净心!这是她的赐予,她的恩惠。我不说,很多人不懂。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到什么地方找到这么一个善知识来协助你,全心全力!我们自己在这个环境当中才能成就,只有亲身感受才知道恩德之大。我们想想,我们同是李老师的学生,同是章嘉大师的学生,为什么他们成就不如我?那就是他们一生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钱,把心要操一半以上,那就非常困难了,哪有我这个样一生不操心的。
一直到老,这是到老才有缘分,才有这个法缘,澳洲建一个净宗学院,此地建佛陀教育协会,我在这里只挂名,不管事。我要喜欢管事,年轻的时候就干了,不管事是大福报!有很多人喜欢揽事,不知道没有事情,清福不容易。清福是增长自己的德行,增长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学问,虽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知道。不但小团体,天下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平常不必接触,不必去过问,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为什么?清净心,没有私心,没有欲望。有欲望、有私心就不行,生烦恼,没有欲望,没有私心。
我出家了,我师父给我取这个名字好!人家叫到我「净空」,我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没有净?有没有空?有净有空,净是德行,空是般若智慧,这个里面不掺杂丝毫的杂染,你说这有多大的福报!处事待人接物遵守佛的教诲,随缘而不攀缘,什么都好。有人说:那你不是个滥好人吗?个人因果个人负责,我们只要自己行得正,行得端庄,为人公正,自然会感化。要用感化,不要去教训,教训人家不服你,要用感化。希望真正有心人,学我天天读经,亲近佛菩萨,亲近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