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去的时候头一天,他跟我谈三个条件。三个条件能接受,可以,你到我这里来学习。不能接受,你到别的地方去。第一个条件,你到我这里来学,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教学,只能听他一个人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他们讲经教学,都不可以去听,头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什么?你所看的这些书,从今之后都要得到我的同意。佛书、世间所有一切书籍,如果不得到他的同意,不能看。第三个条件,你以前所学的,就是我跟方东美先生学的、跟章嘉大师学的,我不承认,不算数,到我这个门里来,一切从头学起。三个条件你能不能答应?我想了几分钟,最后还是答应,这我们成立师生关系了。
答应之后,他才告诉我有期限的,不是无期限的。多少时间?五年。五年之内一定要遵守。这是以后我们才晓得,佛法里面讲师承就是跟定一个老师五年。五年是你要开悟了,五年没有开悟,这时间再延长,可是总一半五年会开悟。可是我到五年,我是很受利益,我自动跟老师说,我说这个方法好,很得受用,我愿意再延长五年。所以我跟李老师十年。十年就守住这三个条件,你的心定下来了,不再攀缘了。你有一个人指导你,有一个人督促你,太难得!但是我们今天拿这三个条件,要是来招学生,保证你一个学生都招不到。
现在我在学校里上了几堂课,我到昆士兰大学上课,学校里面的主任告诉我:法师,这堂课你最好只讲二十分钟。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顶好当然只讲十五分钟,学生只有十五分钟的耐心。我才恍然大悟!那能教什么?所以要准备一些娱乐性的教材,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能混一个钟点。真正集中精神来听不过十五分钟,他能学到什么?我就深深感觉到不如我们讲经。我们讲经,你看听众,讲二个小时,二个小时他都能聚精会神在听;讲四个小时,四个小时聚精会神在听。这些教授们都感到很惊讶,怎么能够坐四个小时?不要说他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这样说起来,学佛的人还是有定力,还是有相当的耐心,跟现在人不一样。跟古人比不行,古人那个耐心十几年!我们现在你说是几个小时没有问题,几天也没有问题,半年、一年就有问题;五年、十年那更难,更不容易。你没有十年怎么会成就?还得自己有相当好的根基,十年成就。
所以我们在《高僧传》、在《居士传》里面看到,一个学人跟一个老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么多。这才知道没有那么长的时间长时薰修,很难觉悟。他为什么不觉悟?烦恼习气障碍住,烦恼习气没有放下。薰修没有别的,就是放下这个。你看看老师叫我们,除了他讲经教学之外,其他的不能听,把我们一个攀缘的心断掉。在起初,听说那个法师不错,这个居士很有修养,在那里讲经,我们都可以参加、都去听。现在这条限制,这心定了,不但不去听,连这个讯息都不想知道,都不打听,心定。什么书籍都不能看!你看学佛,总是学佛书,佛书很多,都想涉猎,老师不准,只指定一门功课叫你去学。这一门学好之后,还可以学一门,这一门没有学好,决定不能学第二门。他老人家学的标准比古人是放宽,古人严格。现在叫我们学好一门是什么?叫我们上台去讲,讲的时候,他在底下听,听了点头没有讲错,就算这一门学好,你就可以学第二部经。如果你上台去讲,他不甚满意,那你就还要学这一部,不容易!这是个好老师,这是个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他一定把你带出一条路出来。这种老师现在找不到了,没有了。老师没有了,说老实话,学生也没有了。
我离开老师,在国际上到处讲经弘法很辛苦。所以每次回到台中,我就去看老师,都向他老人家请求,希望老师再培养二、三个同学,那我们在各地方讲经说法,我们有同参道友,有帮助的,有助手。我讲了大概总有十几次,最后老师烦了:好!你替我找学生。这句话说了以后,我以后再不敢开口。我一想找不到。到哪里去找一个人对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老师的要求我们统统能做到,我一想找不到。所以老师讲: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我们很担心的是怕师道在这一代中断,那就不得了。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里讲的是精进心。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来谈谈十种信心的第四种,第四种叫「慧心」,智慧,第五种叫「定心」。慧心我们大家都知道,很重要。慧心慧眼,有智慧。那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精进来的,没有精进,哪来的智慧?你看看这个精进,我们换句话说,大家就很好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些年来,同学们你都能够看到,没看到大概也都听说,现在在国内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讲出名,后面接著还有邵老师,有好几个,我知道至少有五个。他们学这个东西以及在外面讲,只有二、三年的时间,现在居然许多大学邀请他们去讲,学生、教授听到都很受感动。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绩?没有别的,就是精进成就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蔡老师告诉我,他是一年的学习,一年时间把《弟子规》统统落实,他做到了。然后出来讲,他能讲得感动人,讲得叫别人赞叹,是他自己学习的心得报告,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才能够感动人!你不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听别人说的,所谓是「记问之学」,不是从心性出来的。我听人家讲听得多,我看看得多,我也记得很多,与自己心性不相干,那样说出来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不能感动人。要感动人,一定要先自己做到。释迦佛为什么讲经能感动人?全做到了,没有一样没做到。绝对没有一句话是他没有做到他说出来,没有。孔夫子讲学为什么那样的感动人?也是做到了,没有一句话是妄语,没有一句绮语,做到了。这老实话,这一定要知道。我也常讲,做到之后说到,圣人;说了之后,一定可以把它做到,贤人;说了之后做不到,那叫骗人。一定要真干,真干慧心就现前,你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纵然不能够有相当的深度,但是至少不糊涂,自己多少有几分把握,这样就会有进步。
第五「定心」,这很重要。人有了定心,我们就知道他一定有成就。学问一定定在一门,事业也一定定在一个专业。无论从事於哪一行,只有不断的改进,决定不能搞另外一行。经营的面太广太多,太复杂了,你的精神、你的体力照顾不到,照顾不到你就做不好。虽然有人帮助,你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如果你一生只搞一行,只经营一个行业,你能把这个行业带到登峰造极,变成全国同一个行业里面的典范,甚至於再扩大,全世界同一个行业里头首屈一指,你成就了。
现在很多人都是想学多,所以多方面发展。纵然他有这个福报,成就还是有限。如果经营不善,助手不是真正志同道合,往往到年岁大了,衰老了,他这个公司行号就经营不下去。我们看到很多破产的,连自己一代都保不住,有人勉强维持自己这一代,死了之后,到底下第二代就完了,就破产了,分家了,他的事业就结束了。我过去在讲席里常常讲过,这不算成就。成就怎么样?无论哪个行业,家庭也是如此,后继有人,这叫成就。中国古人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后」不是说你有子孙,我不是这个讲法,我讲的是你的后人能够继承你的事业;继承你的事业的人不一定是儿女,学生也可以。学术有继承人,事业有继承人,使你这个事业代代相传,这才叫真正的事业。你看中国有些商店老字号的,几百年老招牌,它们代代都有人起来做,都做得很好。不断的在改进,不断求进步,不会被时代淘汰,能够跟科技文明相配合,把自己事业发扬光大,这叫事业。一代就完了,这不叫事业。
所以定心就重要,做学问也是如此,定於一。早年我在台湾,我住在韩馆长的家里。他们家的邻居,隔个二、三家是个天主教堂。这教堂神父方豪跟我也很熟。他那个时候是政大文学院的院长,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方先生初中毕业,一生的成就是靠自己自学,他的成就是定於一。一生几十年的时间专门学一部《宋史》,中国二十五史里头,里面的一部宋朝《宋史》。他对於宋朝典章文物制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成为《宋史》的专家。虽然他没有博士学位,没学位,凭著他的实力,学校请他做教授,以后请他做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聘他做院士。定於一!这一门东西你要用上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当然成了专家。十年、二十年你要搞十几样、二十几样,门门都懂得一点皮毛,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拿得出来、能够出人头地,没用。你明白这个道理,佛法经论亦复如是。
在很早的时候,我刚刚出家没多久,星云法师在台湾南部创建佛光山。先办了一个东方佛教学院,请我去教书,我在学院里面担任教务主任。那个时候学生有一百多人,我向他建议,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同学们可以分组,二、三个人一组,专攻一部经,专攻一部论。这样子十年下来之后,他就变成专家,他就变成世界第一。我跟他建议,他听了也很高兴,最后想想,不行,这不像佛学院。我说,没错,这是私塾里头教学的方法。我跟李老师十年是私塾教学方法,个别指导,有效果。他说:我知道是有效果,但是这不像佛学院。他佛学院聘请了很多老师,跟一般学校上课的状况一样。我这个方法就不需要那么多老师,只要有一个指导老师就够了。如果分组,二个组就二个老师,三个组三个老师,分开教室,都是一门深入。你一生搞一部经,不一样。
我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得力於李老师的教导,李老师教人就是一门深入。所以我在他会下十年,学五部经。人家这五部经是半年、一年就学完,我这五部经学了十年。这很多同学都晓得的,我头一部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弥陀经》,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行愿品》,就是十大愿王最后那一卷,第四部学的是《金刚经》,第五部学的是一部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我在他会下十年学这五部经。
《楞严》我记得好像讲过七遍。但是七遍当中,好像有五遍没讲完,从头到尾讲圆满的只有两次。我在香港讲过四个月,一九七七年讲《楞严》,好像讲了三分之一,也是没讲完,四个月。以后我讲《法华》,我讲《般若》,我讲《地藏经》,还有许多的论,讲《华严经》,这都没有学过的。所以你一部经的理论通了,部部都贯通,没有障碍。不但佛的经教里头没有障碍,其他宗教里也没有障碍。天主教里头我讲过《玫瑰经》,伊斯兰教我没有讲全部,节录里面的篇章,我也讲过《古兰经》,都通!在这个地方有两次我跟诸位讲四书里面《大学》,讲过两次了,这都没有学过的,儒家的。世出世间法都是通的,问题就是你一门你要通,你不通不行。所以古时候老师督促很严,一定逼著你要贯通。那你学生一定要能接受,要有定心,真的把心定在这一部上才会有成就。
第六「不退心」,定在一部上不能退转,天天干,有的时候干得怎么样?学得枯燥无味。枯燥无味要晓得怎么会产生?功夫不得力就会枯燥无味。如果功夫得力了,那个现象是法喜充满。你看《论语》头一句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乐得不到,你又觉得很辛苦、很枯燥,那是你学而不习,你就没有法喜。学了,习是什么?你所学的要能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欢喜心就生出来,学了真管用!学了要没有用处,那就真的枯燥无味,很不容易学下去。这不退心。这些所说的,从第一个信心到不退心这六条,都是属於自利,下面这几条就著重在利他。
第七「回向心」。回向心用现在一句很流行的话,「为人民服务」,这是回向心。在佛法里面比这个范围更大,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包括九法界,也可以把十法界都算进去,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十法界。为人民服务,十法界里头只有人法界,其他九个都没有。佛教我们要把心量扩大,念念都要想到为十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叫回向心。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你要想帮助别人,你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没有成就,怎么能帮助别人?这个现在人所讲的使命感。有这种使命感,使命感是个动力,这个动力会让你精进不退。为个人无所谓,偷一点懒没有关系,你要想到许许多多的苦难众生都在等著你帮忙,那你不很认真努力学习,你怎么对得起这些众生?所以对不起老师,老师辛辛苦苦指导我们;对不起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希望我学成之后能帮助他们。
我们在这个经前面念到,看到如来在果地上以回向心成就感应道交。为什么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回向心。因地里头曾经发过这样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帮助众生这个心愿念念不忘。绝对不是说,我成了佛之后,我才来帮助众生,不是这个意思。我学一分,我帮助一分,我学二分帮助二分,纵然我功夫还不得力,我这个愿心不能没有。所以初发心的时候要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那有没有功德都不知道,但是回向偈照念。功德就是自己真正做到,真正学到了,那才有功德。我以我这个功德,以我的智慧,以我的德能相好,无条件的去帮助一切需要的人,叫回向的愿心。你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回向的愿心在。
底下第八「护法心」。第八信的菩萨护法心,这个使命感更勤、更深、更广。佛法需要什么人来护持?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承传?一定要十信菩萨。这第八是护法的信心,护持佛法,正法久住。护持佛法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信受奉行,你才真正能护持。你要相信,你要接受,你要依教奉行,要为人演说,为一切众生表演。表演是做出来给大家看,讲没用处,收效果很微薄。
昨天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杜教授来看我。他带了八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会议的结论送给我,同时告诉我,这个结论送了好几个大学。他去拜访,他这一次访问加拿大、菲律宾,有几个国家。昨天到香港来住一天,特地来看我,告诉我这些状况。我很感慨的跟他说,我说你送给这些学校,如果这些学校的负责人、校长很看得起你,把你会议的总结放在他们学校档案里面,很对得起你了,能不能落实?不可能。他自己也承认,不可能。如果学校校长不重视你这个,接了之后,你离开他就放字纸篓去了。这真的不是假的。
这种会议我参加了五次。中国人常讲「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联合国这些会议大概可以到会有议有决,后头不行;没有一个人听你的话,没有一个人依教奉行。你看每年这种会议开多少次,投下去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最后都没有办法落实,所以世界一天比一天混乱。大家口里头喊和平,和平没法子落实,这个问题严重。我们也想得很多,怎样才能落实?必须要去做,你要把它做到,做出来给人看;这么多好意见,还不是说空话,还真可以做的。你要是不做,再好的意见,人家看到之后,点点头赞叹你几句,半信半疑,这真能做得到吗?你要做出来给人看。
近来很难得有一些真正热心的年轻人,学《弟子规》学了一段长时期,深受传统文化的感动,真正愿意放下一切,做出牺牲奉献,来从事传统的伦理教育工作。这个好,难得!从哪里做?从我们自己本身落实。你可不能要求别人,要求别人做不到,先要自己做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一个人力量薄弱,人家看到你一个人做到,没有看到第二个人,还是半信半疑。如果我们有一些大众,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二百个我们都能做到,人家会想想,行,这是真可以做得到的,他们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这种信心生起来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有救了。逐步逐步发展,就会有很多人觉悟,很多人回头。这是护法的信心。所以法,佛法、儒家的法、道家的法、古圣先贤教诲之法,所有宗教典籍里面的法,要落实才行。
经不是念的,经是要落实的。你看看清凉大师,就在我们这个《华严经》,你看他分科就看得很清楚。《华严》这部经三十九品八十卷,这中国翻译的。清凉大师把它分为四大部分,信、解、行、证。佛法最重视的行、证,你就得受用了。如果只有信解,没有行证,那就是古人所讲的说食数宝,不得受用。李老师讲经常常给我们做个很浅显的比喻。肚子饿了想吃东西,想想那些餐馆,那些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