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论》文,「说言渐渐者,不移一时、一法性、一智慧,无依住无所得中渐渐故」。这句话里面的意思很深,好在如果要是从头一直我们学下来的,多少我们会有一些印象,不至於很陌生。如果前面没有学到,当然会感觉得困难一点,为什么?这不是我们凡夫的常识。这是说此地所讲的渐渐者。首先我们要有一个一切法真相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我们的常识。我们的常识有空间、有时间。
在得法,真正得到,中国俗话讲「得道了」。什么叫得道?得道也就是证果。我们所学的,得到须陀洹果,得到斯陀含果(二果),得到阿那含果(三果),得到阿罗汉果(四果),这是通常讲的小乘。大乘菩萨的果位,《华严经》我们现在读的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就是十个阶级,初信、二信、三信、四信,我们现在念到第九信「一道甚深」。一道就是一乘,《法华经》上所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换句话说,佛讲二乘,大乘、小乘;佛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这都是佛的方便说。
一乘,《华严》讲一乘,一乘是佛乘,一佛乘,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时空的界限都突破了,没有空间,没有远近。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的人,凡圣同居土里头下下品往生的人,只要他到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距离没有了。你看看佛在经上讲,他们每天去供养十万亿尊佛。那个十万亿不是数字,是什么?表法的。表什么?大圆满。你看《华严》用十表法,十倍的十就是百,十亿就是究竟圆满!遍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他统统供养了。一个念头起来,一念全供养了,一尊佛都不漏。
今天讲到《华严》,我们才能说这个话,要不然你会疑惑,你听不懂。为什么?没有距离了。无量无边的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没有了。过去,现在就是过去;未来,未来就是现在。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了,这叫不移一时。一法性,心现识变。一智慧,没有一样不明了,心就像大圆镜一样,照到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怎么样?如如不动。无依,无住,无所得!如果是有依?那就有能依,有所依,就有分别,就有妄想,就有执著,无依。无能依,无所依;无能住,无所住;无能得,无所得。
这里头「渐渐」,这渐渐两个字你懂吧?这个渐渐就是一真法界里头,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要渐渐往上面提升。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这完全是用凡夫知见来说,需要多长的时间?需要三个阿僧只劫。三个阿僧只劫是时间,是我们凡夫概念当中,三大阿僧只劫。在他们那边这时间观念完全没有,没有时间,没有先后;但是在我们就是三大阿僧只劫。所以迷了,一念就化成无量劫;悟了,无量劫就变成一念。这话的意思你能懂吗?如果你能够体会到一点,你就很不错了。
「念劫圆融」,我们从初学佛的时候就听到佛门里头常讲,一念跟一劫,一念是时间最短的,无量劫是时间最长的,是一不是二。但是我们都把这个东西打成好多个问题,想不通,怎么可能?现在我们学教学到这个程度,听了这句话,点头微笑,不反对了,问题没有了,不像以前,问题没有了。但是怎么?还不是自己亲证的境界。为什么自己不能亲证?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是去掉一些,功夫还不够,还差很远。果然是去掉了,这个境界就现前。现前之后,要渐渐契入,真的是渐渐。能不能急?不行,一急就有分别妄想执著,就错了。这个渐渐的味道好深!
四十一品无明渐渐断,自性本具的般若渐渐明。这也就是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讲的「无功用道」。这个名词很难懂,无功用道。李老师当年讲这句的时候,给我们做比喻,但是这个比喻现在人不懂。他给我讲,我懂。我们在抗战期间逃难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最好的交通工具是坐船,这最好的交通工具。坐船不是像现在的轮船。抗战期间,我们在长江流域坐的船是帆船。大船三个桅杆,小一点的两个桅杆,还有一个桅杆,帆船!看风使舵,风强的时候,这船的速度快;风弱的时候,船的速度慢;没有风的时候,帆下来,划船。摇橹,划桨,我们小时候都干过。船在水里头进行当中,将要靠岸的时候,水逐渐逐渐浅了,浅水的时候就不必用桨了,快要到岸边了,用什么?用竹竿撑船,用竹竿撑。这个速度控制得就非常好,让船慢慢、慢慢往岸边靠。快要到岸了,大概还有二、三丈,二、三丈那个距离大概是现在我们所讲的十公尺的样子。这个时候竹竿也不用了,只把舵把稳著,不用划,那个船自自然然往岸边靠。他说这一段叫无功用道。
为什么?又不要帆,又不要划橹,也不要撑竿,船自然往前,这就叫无功用道。我们就懂了,体会到这个意思了。那是什么?一点力都不能用。你用一点力的时候,那个船就会撞到岸上去;完全让它自然的、自然的靠近。所以有功用道在什么时候?十法界里头,没见性。没见性的时候这有功,要加功用行。到了初住菩萨以上,可加不得功,用不得行,一用就错了。我们想错在哪里?你只一用你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增长无明。你看他无明已经破一品,再破二品,往后这四十一个位次统统破无明,你怎么可以加功用行?怎么个修法?我们完全不懂,佛给我们讲我们也不懂。
千经万论对六道凡夫讲的,对九法界众生讲的。为什么?他们还用妄心,还在用心意识。换句话说,他还是在用妄想分别执著,那佛就用妄想分别执著给他说法。佛虽然用这个方法,但是佛确实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妙!这法叫妙法,就妙在这个地方。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为什么说得出这么多?说得这么巧妙?说得这么深?说得这么广?实实在在讲,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无有法可说,才能为九法界众生说法。如果有所法而说,就不能说法了。「有」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有从无中来的。这话说得好,我们听起来能够体会、能够懂得。甚至於我们懂得比他还要多一分,他是在科学实验室里头发现的,我们是听佛在经教里常常给我们讲的。
法性,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我们叫它做空。但是它能够现色,精神跟物质都是它变现出来的。虽然是它变现出来的,变现的叫暂有实无。暂是暂时,存在的时间很短,短得我们无法想像,我们讲刹那生灭,刹那时间太长。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好几次,讲刹那生灭的问题,跟现在的科学合起来看好懂。那个短的时间真的叫亿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知道?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山河大地这些现象好像是真的?这是一种相续相,实际上,我们看到已经灭了,早就灭了。就如同我们晚上看天空当中的星星,这现在知道,这很浅。许多星星放的光,那个光照到我们地球上,我们能看到它,不是今天,是用光年来计算的。近距离的大概四年、五年。四年前、五年前它的光达到我们这边,我们看到的是四年前、五年前的;更远的,几万年前的、几十万年前的。现在它究竟有没有光?不知道。我们看到它的光是几十万年前发出来的,现在才达到地球,我们才看到。现在这个星到底还在不在?有没有?我们不知道。跟这个情形一样,宇宙之间眼前现象一样。
我们今天所看到这个现象,你六根所感触到的,不是在现在这一秒、一刹那,不是。我们体会不到,无法想像。确确实实《般若经》上讲的话是正确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无所得中,渐渐,这渐渐向上提升,这个时候心真的是清净平等觉。圆初住菩萨的心就是清净平等觉;真心,跟佛用的心完全一样,程度不一样,这是刚刚接触到。向上提升是自然的,要知道他不会往后退。往后退什么?他有烦恼才往后退,他没有烦恼他怎么退?
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完全不相同。我们要用我们这十法界里面的思惟,十法界里面的种种看法、想法,到一真法界就全没用了。那是一个完全不相同的境界,这里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要问,那里头有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没有?你想想看有没有?这些都是世尊为我们方便说。那个世界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要说有,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每个人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全都到零点,没有这些。言说都没有,何况有事实?你要说没有,这些菩萨们所得的智慧确实有浅深不同。所以这个境界里,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我们决定不能够去分别、去执著。一分别执著你决定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六道。你有分别,没有执著,你就出不了十法界;如果还有执著,你肯定出不了六道。这都是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所以「渐渐」这两个字味道就深!我们今天只能够说是探讨到一点点的讯息。为什么?不是我们境界。
下面说「以十玄六相义圆之,法性理中,无有渐顿,但为无始无明惯习习熟,卒令契理纯熟难故,而有渐渐」,这个话说得好。为什么会有渐渐?平等的一真法界,怎么可以有这种事情?这段话就说明为什么会有渐渐,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看前面讲的以十玄六相义圆之。十玄是《华严经》讲的十玄门,六相十玄都是讲法界缘起。一真法界、十法界什么原因现的这个相?十玄六相,深!
《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诸法(我们现在人讲一切现象)无一不是六相圆融。这个六相圆融不好懂,六相是什么?我们把一切法分作三个部分,体、相、用。所有一切诸法一定有这三面。体是本体,相是现象,用是作用。有体,有相,有用。体有总相、有别相。譬如我们用人身来做比喻,人身,身是身体,有体、有相。相不同作用就不同。眼跟耳的作用不一样,手跟足的作用不一样,但是它是一个体,组成了一个体。总相是人身,别相是眼耳鼻舌身,身还有四肢,这里头五脏六腑,这别相。从相上来讲,有同相、有异相。同相,同是一个身;异相,眼不是耳,耳不是鼻,这是有差异的。全身每个器官功能不一样,这是异相。再说同相,同是细胞组织成的,这我们现在用科学的方法你能看到。这个细胞组成的,现在讲方程式不一样,它起的作用就不相同。在作用里头,它有成相、有坏相。成是什么?这些差别不同组成一个身体,成就一个五官端正、身相庄严的一个人身,同相,同一个人身。坏相,你在看个个组成的不同的器官,一个、一个器官来看,这叫坏相。从哪里看?一个人身里面你就能看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我们看一栋房子,房子里面也能看出六相。整个这一栋房子,总相;如果看这个房子里面,它的砖瓦、梁柱,这就是它的别相。同相,这么多所有不同的这些建筑材料,依照一定图样把它放置起来,这就是一栋房子,同相。个别、个别看的时候,这是异相。梁不是柱,砖不是瓦,门不是窗,这就看到异相。这许许多多不同的这些建材共同成就这个房屋,这成相。个别、个别看它,你看它一块砖,看它一块瓦,这叫坏相。诸位从这比喻里头细心去体会,然后在任何一个物质,你决定从这六方面看,你才看到它的真相,这叫诸法实相。
十玄,那就讲得更详细。前面,后面,我们还会说到。这部《华严经》学圆满了,我们一定把玄义,把《华严经》的玄义再好好的讲一遍。为什么不先讲玄义?先讲玄义大家不懂。经学完之后再讲玄义,就有味道。玄义是总说。任何一法,乃至於一粒微尘、一根小草,你细心去观察六相圆融。这六相法尔如是,没有人安排,没有人在那个地方控制,自自然然的,这很不可思议!这就叫什么?自然的法则。十玄六相自然的法则,你一定要随顺。随顺自然的法则,叫得,自然的法则是道。随顺自然,这最健康的,我们现在人讲最幸福、最美满、最快乐,随顺自然。
你想违背自然,改变自然,灾难就来了。你想什么?把眼睛,眼睛现在研究得不错,里头视神经,你要把它改变,眼睛也可以听,耳朵也可以看,好像是不错。可是你如果一改变,可能眼也瞎了,耳也聋了,还会影响到全身其他部分的毛病。这就讲你整个身体生态平衡失掉了,这叫自作孽。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你去看自然的,自然是大道。你看一切这些生物,它能随顺自然,它生长就健康。或者它枯死了,它长得不好,那是什么?缺缘。像植物它要空气,它要阳光,它要水分,这些缘它都具足了,一定长得很好,这自然法则。
一时、一法性、一智慧是无依无住无所得中渐渐,这是依十玄六相的道理,义理圆融,法法圆融。你再往扩展看的时候,没有一法不圆融。你往我们身上看,我们眼根,眼六相圆融,耳也六相圆融。眼、耳它也能圆融,它不打架,现在讲和谐。全身每个器官都具足十玄六相。再给你说,每个器官组成的每个细胞,每个细胞它也具足十玄六相,可是彼此都能互助合作,从来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和睦、和平是大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搞得这么乱,从哪来的?是聪明人干出来的。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想出许许多多的花样来把自然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以为自己能力超过了自然,要征服自然。到底看看将来的结果,我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是人类征服自然,还是自然把人类征服?人无论怎么想,在我想很难胜过大自然,为什么?现在科学家知道,太阳有燃烧尽的一天,九大行星这个生命都仰赖著阳光提供的能源。我们人类将来有没有办法,太阳能源耗尽了,有没有办法把太阳再给它有新的能源?有没有法子?这个星球,现在人都很明了,在太空当中常常看到成住坏空。这个地球能不能够永恒存在,而不会毁灭?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佛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力量成就?业力成就的,佛力成就的,心力成就的。佛法讲这三个力量,心佛众生。所谓佛就是觉悟人的愿力,说众生是众生的业力。众生业力,佛的愿力都离不开心。这个心就是法性。法性是能现能变,或者我们说,法性是能现,佛的愿力、众生的业力能变。这个道理只有大乘经里面讲得透彻。
下面要给我们讲,为什么会在一真法界里头还会有渐渐?法性理中,无有渐顿。这我们能够理会,应该是这样的。既然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那它就一样、就平等,为什么还有差别?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就是於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分别执著当然没有了。十信位的菩萨有,初住没有了。十信位是愈到位次高愈淡薄,到第十信就没有了,没有就变成初住,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见性成佛,分证位的佛。哪里还会有渐顿?
我们读《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里面懂得一个定律,那就是佛法是不二法。你看渐顿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这六祖说的,佛法是不二法。如果在一真法界里面,还有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那变成那么多法!二都没有,哪有这么多?由此可知,佛这些说法都是对九法界众生说的。因为九法界,随顺九法界众生的知见,他有分别、有执著,用这种说法,九法界众生容易接受,也能够体会到。佛并没有打妄语,确实一真法界里头有浅深差别不同,真有。我们前面讲,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有,那边真的是平等,痕迹你都找不到。你说它没有,确实有浅深差别。
这个浅深差别是什么?下面讲但为无始无明惯习习熟,卒令契理纯熟难故。纯熟就是如来究竟佛果的境界,是纯熟。等觉以下熟了,未纯!所以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愈往上去愈接近纯熟,统统熟了就是没纯。这是什么原因?你看看无始劫来的无明,无始无明惯习习熟。这个惯习习熟就是我们讲习气。这个习气是非常非常微细,在我们是完全看不出,实际上它有。习气难断,断习气不能用功。习气跟断习气,古来祖师有个比喻,也比喻得很好。酒瓶,酒倒完了,里面我们用干的布把它擦,擦得干干净净,确确实实没有了,一点酒都没有了,闻一闻还有味道,那叫习气。这个味道你就没有办法除掉了,必须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放个一个月、二个月,再闻闻才没有了。自然的!古来祖师大德用这个比喻,叫我们体会这经文的意思。
无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