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下五千年001-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二百五十多年的 

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秦王朝。 



                       46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 

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 

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 

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 

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 

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 

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 

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秦 

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 

 “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 

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 

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 


… Page 61…

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 

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 (那时的奏章都是刻 

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 

     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 

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 

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 

     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 

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 

也有好几种写法。 

     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 

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 

的标准全不一样。 

     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 

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 

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 

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 

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 (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 

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伕,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 

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 (今甘肃岷县) 

到东面的辽东 (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 

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 

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 

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 

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 

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 

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 

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 《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 

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 

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 

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 

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 

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 


… Page 62…

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 

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 

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 

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47 博浪沙的铁椎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 

他。他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 

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政府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 

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 (一种乐器)。他以为兵器收完 

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 

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 

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有一天,到了 

博浪沙 (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 

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 

定要把那个行刺的人捉到。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名叫张良。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 

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 

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 

足有一百二十斤重 (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 

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 

伏起来。一筹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哪儿知道这一椎 

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 

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在下邳住了下来,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报仇的 

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有一次,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 

穿着一件粗布大褂,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后一 

缩,他的一只鞋子直掉到桥下去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 

上来。”张良很生气,简直想动手揍他一顿。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 


… Page 63…

头儿,就勉强忍住了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他。 

     谁知道那老头儿竟连接也不接,只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张良 

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索性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 

子给他穿上。 

     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站起来走了。 

     这一下真把张良楞住了,心想这老头儿可有点怪。他盯着老头儿的背 

影望着,看老头儿往哪儿去。 

     老头儿走了里把地,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很乐 

意教导教导你。 

     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张良听他的口气,知道是个 

有来历的人,赶紧跪下答应。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赶到桥上去。谁知道一到那边,老头儿已 

经先到啦!他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来,怎么反 

叫我等你呢?”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儿 

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 

见到那老头儿。 

     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 

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他一见张良,露出 

慈祥的笑容说:“这才对了。”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文给张良,说:“回 

去好好地读,将来就大有作为了。”张良再想问他,老头儿不再多讲,头也 

不回地就走了。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相传是周朝初年 

太公望编的《太公兵法》。 

     打那时候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军事家。 



                              48 沙丘的阴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去巡视。随他一起去的,有丞相 

李斯、宦官赵高。 

     他的小儿子胡亥要求一起去。秦始皇平时挺喜欢他小儿子,当然答应 

了。 

     秦始皇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郡,再向北到了琅邪 (今山东胶南县)。 

从冬季出发,一直到夏天才回来。回来的路上,他感到身子不舒服,在平原 

津 (今山东平原县南)病倒了。 

     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不见效。 

     到了沙丘 (今河北广宗县西)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 

病好不了,吩咐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赶快回咸阳去。万一我好不 

了,叫他主办丧事。”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咽 

了气。 


… Page 64…

     丞相李斯跟赵高商量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二天能赶到。万 

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了开去,恐怕里里外外都会发生混乱;倒不如暂时保密, 

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作道理。”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 

门,放下窗帷子,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了胡亥、李斯、赵高和 

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向咸阳进发, 

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车外奏事。 

     李斯叫赵高赶快派人把信送出去,叫公子扶苏赶回咸阳。赵高是胡亥 

的心腹,跟蒙恬一家有冤仇。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假传秦始皇的遗嘱, 

杀害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胡亥当然求之不得,完全同意。 

     赵高知道要干这样的事,非跟李斯商量不可,就去找李斯说:“现在皇 

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要决定哪个接替皇位,全凭我们两人一句话。 

您看怎么办?”李斯吃了一惊,说:“您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这可不 

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事啊!”赵高说:“您别急。我先问您,您的才能比得 

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李斯 

楞了一会,才说:“我比不上他。”赵高说:“要是扶苏做了皇帝,他一定拜 

蒙恬做丞相。到那时候,您只好回老家。这是明摆的事儿。公子胡亥心眼好, 

待人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您我就一辈子受用不尽。您好好考虑考虑吧。” 

经过赵高连哄带吓地说了一通,李斯怕让扶苏继承皇位以后,自己保不住丞 

相位置,就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立功, 

反而怨恨父皇;又说将军蒙恬和扶苏同谋,都该自杀,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封假诏书,哭泣着想自杀。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 

要扶苏向秦始皇申诉。扶苏是个老实人,说:“既然父皇要我死,哪里还能 

再申诉?”就这样自杀了。 

     赵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催着人马赶路。那时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气还 

很炎热,没有多少日子,尸体已经腐烂,车子里散发出一阵阵臭味。 

     赵高派人去买了一大批咸鱼,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放上一筐。车队的 

周围的咸鱼气味,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他们到了咸阳,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并且假传秦始 

皇的遗诏,由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 

     二世和赵高葬了秦始皇以后,做贼心虚,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来。 

赵高撺掇胡亥杀害自己的兄弟和大臣,把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都定了死 

罪,受株连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过了一年,赵高又用诡计唆使二世把那个 

同谋的李斯也逮捕起来杀了。赵高自己当了丞相,独掌大权。 



                              49 大泽乡起义 



     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建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伕几十万; 

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 

豪华的阿房宫(阿房音ēApáng)。到了二世即位,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 

犯和民伕,大规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这座坟开得很大很深,把大量的铜熔 

化了灌下去铸地基,上面盖了石室、墓道和墓穴。二世又叫工匠在大坟里挖 


… Page 65…

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灌上了水银。然后把秦始皇葬在那里。 

     安葬完了,为了防备将来可能有人盗坟,还叫工匠在墓穴里装了杀人 

的设备,最后竟残酷地把所有造坟的工匠全都埋庄墓道里,不让一个人出来。 

     大坟没完工,二世和赵高又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候,全中国人口不 

过二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大坟和别的劳 

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逼得百姓怨声载 

道。 

     公元前209年,阳城 (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 

押着九百名民伕送到渔阳 (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军官从这批壮丁当 

中挑了两个个儿大、办事能干的人当屯长,叫他们管理其他的人。这两个人 

一个叫陈胜,阳城人,是个给人当长工的;一个叫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 

县)人,是个贫苦农民。 

     陈胜年青时候,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跟别的长工一块儿给地主种田, 

心里常常想,我年青力壮,为什么这样成年累月地给别人做牛做马呢,总有 

一天,我也要干点大事业出来。 

     有一次,他跟伙伴们在田边休息,对伙伴们说:“咱们将来富贵了,可 

别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儿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打哪儿来 

的富贵?”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说:“唉,燕雀怎么会懂得鸿雁的志向呢!” 

陈胜和吴广本来不相识,后来当了民伕,碰在一块儿,同病相怜,很快就成 

了朋友。他们只怕误了日期,天天急着往北赶路。 

     到大泽乡 (今安徽宿县东南)的时候,正赶上连天大雨,水淹了道, 

没法通行。他们只好扎了营,停留下来,准备天一放晴再上路。 

     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民伕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大伙儿 

看看雨下个不停,急得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偷偷跟吴广商量:“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怎么也赶不上限期 

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