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我们已经转而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国家就一定要给各个企业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而不希望用行政手段来代替它。〃

  1921年5月17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鼓励小工业和手工业企业努力增加生产,实际上废除了1920年9月7日和11月29日的〃小企业国有化法令〃和决议。

  1921年7月5日,政府发布《关于出租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所属企业的程序》的法令,允许合作社、联合体或私人,承租不宜由国家管理的企业。其目的主要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财政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产生,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这种出租接近于中国80年代的承包制。

  现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股份制〃在中国是一种自西方引进的新经济形式,是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合作社〃、〃公私合营公司〃,也就是股份制的经济形式。列宁论股份制指出:〃合作社在资本主义国家条件下是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同样毫无疑问,在我国目前具体经济情况下,当我们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但必须是建立在公有土地上的,必须是处在工人阶级的国家政权监督下的)同彻底社会主义式的企业(无论生产资料或企业占用的土地以及整个企业都属于国家)联合起来的时候,这里也就产生了第三种企业的问题,即合作企业的问题,从原则意义上说,这种企业以前是没有起过独立作用的。在私人资本主义下,合作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前者是集体企业,后者是私人企业。在国家资本主义下,合作企业与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因为合作企业既是私人企业,又是集体企业。〃

  股份制(合作社)起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社会模型。他试图以此取代私有制自然过渡于社会主义。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重点鼓励私营小企业的发展。对其给予优惠的税收和扶植政策,以之作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方式。新经济政策以对外资开放和租借企业的方式,尝试利用外资,1926…1927年度是租让制发展的高峰年度。苏联同外国签订了172份协议。

  〃尽管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向资产阶级让步,在经济领域租让制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主要是租让给德国人。最常见的作法是,把技术援助与租让制结合起来。技术援助协之数目随之增长。1923年时签订了134个技术援助协定。〃(克洛德·拉索《东西方贸易》第10页)

  1927…1928年度,它们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6%(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一直徘徊在1%左右。)

  1926年,私营商业组织了15个混合贸易协会,私人资本在外贸易流通中曾占到3%的份额。1926年以后,由于国家改行更加严厉的限制政策,私营工商业开始逐步萎缩。与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合作。

  在劳动制度上,新经济政策取消了〃义务劳动制〃。

  1921年春,解除国家对企业的军事管制状态。允许职工自由选择工作岗位。

  战时共产主义的一整套劳动强制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劳动就业制度的改变,加速了劳动报酬和奖励体制的改革。

  总之,新经济政策实现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利用外资,容许私人贸易,恢复市场,恢复货币,并采取措施稳定币值。国营工业部门的管理向分权的方向发展。重新协调中央当局(当时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国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前者恢复了它做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心的控制职能;后者以托拉斯为单位,拥有经营上的自主权。根据经济核算制(当时叫做商业核算制),企业在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都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各企业通过市场直接挂钩交易取代了中央对物资的统一调拨。1923年承认〃托拉斯和签订合同的另一方自由协商〃议定价格为合法。国有化部门的范围是缩小了,对私营经济的干预减少了。

  但是,列宁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非党农民谈到租让问题。他说:'同志们,我们派遣你们去参加全俄代表大会,同时我们声明,我们农民愿意再受三年饥寒,承担三年义务,只是不要把我们的亲娘俄国用租让的办法卖掉'。〃

  记者:这个农民好可爱呵!

  何新: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政策当时不仅在经济领域中实施,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也实行了开放搞活的新政策。

  11、列宁的建设性〃文化革命〃思想

  记者:当时苏联是否形成了与新经济政策相配套的文化政策?

  何新:在十月革命中,苏维埃提出的口号是〃消灭一切资产阶级文化〃。但是,在新经济政策时代,列宁将这个口号改变为〃必须继承资本主义全部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无产阶级文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改变,由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消灭〃政策,转变到〃继承〃的政策。这是一种建设性的新文化政策。

  根据列宁的建议,20年代的文化体制在很多方面实行开放,运用了新经济政策的原则。英国学者摩西·莱文指出:〃在这一时期,由于列宁的支持,各种文化思潮和政治思潮可以同时存在,各种社会集团能够找到自主的表现形式,法制和诉讼形式受到尊重。〃因此在1921年以后,苏联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化复兴时代,可以说是苏联式的一个〃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时期。

  20年代初,苏联文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文化事业呈现一片萧条景象。新经济政策时代,苏维埃国家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形式,允许私人或团体承租或开办出版社、剧场、电影院、艺术学校,出版杂志和书籍等等。1921年12月,人民委员会作出了《关于私人出版社的决议》,准许私人开办出版社,并且规定,这些私人出版社在得到有关部门批准以后,还可拥有自己的印刷厂、仓库、书店,亦可从国家手里租赁这些设施。在遵守政府法令并取得国家出版社同意的情况下,可以从国外进口书刊。到1922年6月,登记注册的私人出版社在莫斯科就有220家,在彼得格勒有99家,其中实际开展业务活动的约有40…50家,主要出版教科书、科技、经济著作和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等。私人出版的杂志也大量出现。1922年内,莫斯科有此类出版物337种,彼得格勒有83种。艺术和文化出现了高度的活跃和繁荣。

  研究俄罗斯新经济时期政策的姜长斌指出:

  〃耗散结构论告诉我们,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克服混乱,维持稳定。因此,文化体制只有是开放性的,才能使文化发展达到最优化状态。苏联20年代执行的正是这种体制,所以出现了'黄金时代'。〃姜长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22年,列宁指出,通过新经济政策的一个完整历史阶段,将使苏联在文化上提升到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苏维埃〃文化革命〃。与中国1966年那个〃全面打倒和专政〃的文化革命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建设性的文化革命。列宁说:

  〃我们的敌人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培植社会主义是狂妄的事情。但是他们错了:我们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先于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

  尽管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国的文盲很多)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说来,都还是非常困难的。〃

  可以看出,这一文化革命的意义与毛泽东所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消灭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意义正相反。

  前者是要建立发达的物质生产和文化基础以过渡到更高文明形态。而后者却是摧残生产力现有形态的历史大倒退。列宁曾指出,比资本主义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只能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产生,而不是在否定或消灭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产生。新文明应当继承全部文明发展的成果,而不是对旧文明的〃彻底决裂〃。因此列宁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独立于资产阶级之外的〃无产阶级文化〃。

  江泽民现在提出〃三个代表〃,其中之一〃代表先进文化〃。我个人理解,其深远意义也正在于此。 

 
 





九、斯大林体制的成败得失

  1、新经济政策是共产党执政下的资本主义实验

  记者:你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否能得到共产党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持?

  何新:新经济政策在当时苏联党内产生了激烈的辩论。

  1921年春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对于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和政策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转变,而且是理应如此的转变。但是,当时这个转变只是出于现实政治上的考虑,并不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于这个转变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这对以后决定新经济政策命运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实际是列宁发动的一次经济改革,可以看作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改革实验。列宁当时提出的问题和答案是:

  〃苏维埃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能不能同国家资本主义结合、联合和并存呢?当然能够。〃《列宁选集》第4卷。

  但是,这一改革在列宁死后不久即告终止。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理论准备的不足。根本问题即在于当时多数的执政的共产党人,并没有同意列宁的这一看法,即从一个半封建农奴制社会为背景的经济基础上,是不可能走向超越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社会和阶段和文化形态。因此,即使共产党夺取和执掌了政权,仍存在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这一过程背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 

  相反,人们始终把恩格斯所拟制的社会主义模式当作天经地义,把〃战时共产主义〃那一套,当作正统的社会主义,当作终将应该实现的远景目标。

  正因为如此,当时许多共产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变革的背叛和倒退。

  记者:列宁的理论难道没有能说服当时的苏联共产党人吗?

  何新: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应当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历史阶段中予以坚持,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阶段。他说: 

  〃全部问题,无论是理论上的或实践上的问题,在于找出正确的方法,把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期限内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上去,在不久的将来把国家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

  在列宁看来: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列宁选集》第4卷第517页。

  但在当时的多数共产党人看来,却正好相反。他们始终认为,向国家资本主义倒退的〃新经济政策〃才是一种〃临时的不得已办法〃。而取消商品、货币、私有制和市场的共产主义,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这种观点典型地体现在1920年布哈林用以批判〃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布哈林认为市场自由与计划经济是根本不能同时并存的。

  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布哈林似乎是支持新经济政策的〃右派〃。其实,从《过渡时期的经济学》一书中布哈林所表述的理论观点看,并非如此。在理论上,布哈林是鲜明地坚决反对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即后来作为〃新经济政策〃理论根据的。不仅布哈林,实际上,当时在这个问题上,以及在列宁死后发生的争论中,被斯大林认为居于〃右派〃的布哈林和居于〃左派〃的托洛茨基之间,他们的看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分歧。

  当时托洛茨基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废除雇工自由,否则就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的劳动组织工作。实际上,在20年代激烈的意识形态竞争中,每个争论者都极力表现得更〃左〃,以免被对手抓住而被指责为〃反马克思主义〃。而列宁自从1918年以后一直处在时好时坏的病中,1923年以后基本上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病瘫状态,参看《被篡改的列宁遗属》,[俄]阿,布拉诺夫著。新华出版社。不可能大力宣讲他的经济改革观点。 

  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虽然在政治局中勉强得到通过,但党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立场始终是慎重而不明确的。党的第12次代表大会(1922年4月)提出计划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市场从属于自己,并进而废除市场〃。但只是〃目前这一时机尚不成熟〃。这意味着党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所采取的只是一种暂时妥协的态度。

  俄国革命是在旧的农奴宗法制仍作为生产关系主体,仅仅在城市中具有现代工业萌芽的条件下发生的。直到50年代,苏联工业革命才告完成。在半个世纪中,它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它的政党和政权形式,似乎是社会主义,而它的经济基础却是不发达的前工业形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存在严重背离,这种背离,使统治阶级常常不能正确地估量国家现实、国家形势、国家需要。以至斯大林把不是敌人的人,包括大批现实主义者一律看作〃反革命〃而镇压以至消灭。这就是后来所一再发生的悲剧历史。

  同时,新经济政策实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同传统观念中的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共产党人时时面临要前进还是后退的选择。

  记者:新经济政策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何新:例如:

  1、城市出现了新生资产阶级(〃耐普曼〃)。

  2、农村中形成新生富农阶级。(这两部分人都是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3、城乡中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4、工农产品交换中发生价格剪刀差,即非对称交换。

  5、由于大量农产品转入市场,农民逃避向国家缴纳余粮,出现城市粮食短缺问题。

  6、国家工业化资金来源不足,导致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速度迟慢。

  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上述一些问题也存在。

  记者:这样看来,列宁新经济政策所遇到的问题,与邓小平70年代末发动的经济改革的进程与遭遇的问题都似乎十分相象。

  何新:的确如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刚一提出即遭到了在联共中央中拥有多数地位的〃左〃派共产主义者激烈的集体反对并展开了论战。〃列宁善于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他曾原原本本地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新计划新经济政策。但是对这项新计划,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战友们也感到不理解。〃尼古拉·津科维奇《领袖和战友》,第77页。列宁在1922年谈到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党内争论时说:

  〃每当我写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我总要引我1918年那篇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这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青年同志的怀疑。但他们的怀疑主要是在抽象的政治方面。

  他们觉得,生产资料属于工人阶级,国家政权也属于这工人阶级,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叫作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

  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经济学》,就是当时代表〃左派共产主义〃经济、政治理论的一部纲领性著作。

  此书集20年代苏共主流经济学思想之大成。有两个命题是这部著作中的理论支柱:(1)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经济关系将逐步趋向实物经济化;(2)认为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工具是暴力,即〃无产阶级专政〃,是国家的强制力量。

  实际上,文革时代中国的张春桥,也就是中国〃左〃派共产主义的政治代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是其代表作。

  记者:列宁是十月革命的革命领袖。难道以他的权威还不足以征服党内的反对派吗?

  何新:历史证明,理论问题只能用理论来征服。问题在于,列宁所主张的向资本主义的后退,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上似乎缺乏一种正统性。

  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看,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似乎仅仅是为了摆脱农民背叛的一种妥协和让步,是出于实际政策上的一时需要而被迫实行的。这种妥协似乎已背离了共产主义的一贯宗旨和共产党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纲领。当时苏共内外对于这个转变并没有做出充分的理论上的准备。在这一点上,甚至列宁也不例外。

  列宁比任何人都更早地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