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罗明说,爱是成全律法,因为律法的总结就是爱(罗十三: 8- 10; 加五: 13~14; 提前一: 5上)。耶稣指出,律法的真谛就是全心爱神并爱人如己(太廿二: 37~40; 引自申六: 5; 利十九: 18)。他曾吩咐门徒要彼此相爱。他称此为一条新命令(约十三: 34~35; 十五: 12~17)。此处的「新」字不是与旧约诫命的「旧」字相对,而是指新的了解,因为不数天他的门徒就要看到爱的至高表现。
约翰指出,「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约壹五: 3); 而这诫命的内容就是爱神爱人(约壹五: 1),与旧约十诫的总结意义,完全一样。可见律法与爱的本质相同。
C、善行
①善行之性质。基督徒善行的根据,乃是神启示的旨意,因为惟神为善者,善的标准当然是依据他的启示。我们必须注意两点原则。第一,凡圣经中训示的美德,我们都应当爱慕追求。第二,凡圣经中没有训示的,也不能从经文中合理推论到的,我们不应加诸己身,更不应当作标准批评别人。善行的实践必须出自内心,而不只是外表的顺从,因为神洞察人的内心。善行也必须出于信心的行为。
②善行的功绩。我们必须避免将善行看作功绩,把它当作抵罪或得赏的依据。神虽已应许对他子女的善行给赏,但这是恩典的赏赐,而不是应得的代价,何况善行的原动力乃是圣灵。如保罗所说: 「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加五: 25)。
③善行的必要。善行是信徒应尽的本分,藉此荣耀神,并间接吸引世人归主(约十五: 8; 太五: 16; 彼前三: 16)。善行也是属灵的人应结的果子,不但表明得救者感恩之心意,也是信心之凭证(罗六: 19,22; 雅二: 17-18),故此是成圣的过程中必应有的行动。
中国的教会,大多受到反律法主义时代论派传教土的影响,往往把律法的功用限制于旧约时代,忽略了律法对新约信徒之功用。 又因中国地土广阔,人口繁多,传教士们以「救灵魂」为其主要任务,以至许多中国基督徒误认「信耶稣,进天堂」为福音的全部信息。这种历史背景引致严重的不幸后果。
由于否认十诫对新约信徒的功用,对于成圣和善行的见解就有了偏差。中国许多教会不知不觉地将社会上的世俗道德标准,顶替了神的诫命,例如以不抽烟不喝酒当作圣洁的标准,并且据此来论断别的信徒(我们在此不是要为抽烟喝酒辩护,不过是举此例指出教会有时以世人的标准替代神的标准)。 结果,一面忽略了神所订的诫命,另一面却以人立的标准(包括异教的标准)作为追求圣洁的指标。
又有些人把信耶稣当作领取离世后进天堂的一张入场券,以至口里信主,而行为全无改变。片面抓住因信称义的应许,而忽视了律法的主要功用,同时忽略依据圣经启示之教训,追求圣洁。
(由金陵神学院编辑委员会翻译并出版之加尔文著「基督教要义」中文译本,将加尔文认为是律法的主要和基本目的之第三种功用,删略未译,不知是否与中国教会一般的反律法主义神学有关。我们认为,在译本中删除原著者的主要论点,似乎是超出编译者权利之范围。)
四、成圣的进展
A、圣经提阵的理想
成圣的目标,当会是要达到完善的地步。这一点可从数方面得到证实:
①神的吩咐。 神既是全善的,他对儿女的需求,当然也是全善的圣洁。「你们要成为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十一: 44-45); 「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 48)。
这项命令和企望,并非只是对一部分「圣人」而说的,而是对每一个信徒说的,为要建立基督的身体,即教会(弗四: 12,15-16; 参五: 26-27)。
②信徒的身分。信主的人是按照主的形像重造的,具有圣洁的品格。他的旧性已与基督同钉十架,一举一动都有新生的样式(弗四: 24; 罗六: 3~6)。「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 17)。
③使徒的训诲。 保罗在所有的书信上,内容都包含两部分: 一部分是讲解教义,另一部分是指导生活方针。其他使徒的书信内容,也是相同(例: 雅三: 14~18; 彼前二: 9~12; 约壹三: 14~15)。这些教诲的目的,是要督促信徒成写「完全人」(林后十三: 11)。
这里要附带一提,「完全」在圣经上具有不同的含意,有时是指成熟成长成(林前二: 6; 弗四: 13; 腓三: 15),有时是指比较上的品格,如挪亚「 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创六: 9),或约伯:「地上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一: 8),但却不是指绝对性的完善。有时是指「充分」或「足够」的品质(堤后三: 17; 西四; 12),有时是指信徒的决志(诗一○一: 2~4)。
B、信徒实际的经验
理想和经验之间,往往有着大段距离,圣经一方面对信徒申述神的要求和理想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理想的难得。
保罗本人的经验可作借镜。他虽竭力追求圣洁,冒生命的危险为主传道,但仍自认离目标尚远(罗七: 14~25; 腓三: 12~14。 提后四: 7是指他在世上的工作即将完毕)。
事实上,圣经从未提过,信徒能在今世达到完全圣洁的地步。智慧者言:「谁能说,我洁净了我的心,我脱净了我的罪呢?」(箴廿: 9)。
鼓吹完全成圣论的学派,通常限制罪的范围。他们声称,神既然吩咐我们要完全成圣,他必不会订立超过我们能力所及的标准。他们往往降底标准,认为只有「故意」或「自愿」 违反神的命令,才算作罪。但圣经所称的罪却包括「隐而未显的过错,」甚至那些不自知之错误(诗十九: 12)。
──────────────────────────────
第六章 圣徒之恒忍
──────────────────────────────
一、圣徒之恒忍的含意
这项教义的重点,不是在于「圣徒」,而是在于「恒忍」。它不是要解释圣徒如何忍受和应付各种磨炼和试探,如何抓住救恩,信心坚定不移,至终不渝; 而是要说明神如何保守那得救的新生命,以至他虽或经过各种试探,却不会完全堕落到救恩之外。
圣徒之恒忍不是论到圣徒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夺斗成功,而是论到神对他的子女之保护和安慰,凡重生得救的人,救恩必不会完全离开他们。所以,「圣徒之恒忍」是指神的信实及他恩典之能力,而不是赞扬圣徒的坚忍和恒毅。
二、圣经的明证
①神的保证。基督对他的听众强调,凡是属他的羊,即凡是信他的人,永不会灭亡,也不会失落(约十: 28~29,39)。 这项保证绝不落空,因为神是比万有更大,也是信实的神。他既宣布,凡信基督的人,必得永生,若永生只是暂时并靠不住的生命,福音的信息岂不成为欺骗不实了么?但是圣经确言,神是信实的,他绝不说谎言,他所应许的,必会成就(帖后三: 3; 提后二 : l3; 来十: 23; 民廿三: l9; 多一: 2; 赛五十五: 7,11)。
②救恩的目标。救恩的目标也证明,得救的境况是永久性的。神在创世以前已经拣选了他的百姓,要叫他们「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显明他荣耀的旨意(弗一: 4~14)。基督流血舍身,为要建立一个无瑕疵的教会(弗五: 26~27)。
神拣选的旨意是不改变的。 他不但拯救我们,也必拯救到底(罗十一: 29; 来七: 25)。所以保罗能在表白他内心的挣扎后,确信地说: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人,就不被定罪了。」在世上暂时的挣扎,不过是过渡时期中的经历,但最后必将得着儿子的名分,与基督同得荣耀(罗八: 1,17-23 )。
③神的行动。 神不单是口头应许救恩的保障,他也积极作成此事。
圣父──保罗「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神),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 6)。又说:「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八: 31)。
圣子──保罗安慰教会说:「主是信实的,他要坚固你们,保护你们脱离那恶者」(帖后三: 3)。基督在天上,继续为信徒代求; 他的祈求是满有果效的(来七: 25)。彼得图靠自己的力量跟随主而失败,但他没有落入魔鬼的手中,因为基督已为他祈求,使他不至于失去信心(路廿二: 31- 34; 参可十四: 29-31; 罗八: 34)。耶稣并「护卫」他所有的门徒,免得他们灭亡(约十七: 12; 15-20)。
圣灵──圣灵被称为「保惠师」; 他永远与信徒同在,指示他们基督之道,并带领他们(约十四: 16; 18; 26)。他也帮助我们代求(罗八: 26-27)。紧接着这句安慰之言,保罗列述神实施救恩之程序,并断言「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既然如此,他岂会让我们落入对我们无益而有害的境遇呢?(林前十: 13)。
④内心的印证。 神的应许和保护,也嵌印在信徒的心内,叫他们确知,所得的救恩和生命是永远的。圣灵在信徒心中同作见证,他们确实是神的儿女(罗八: 16-17; 参林后一: 20-22; 弗一: 13-14; 四: 30)。
旧约的信徒,也握有这个保护的印记。因此,当约伯在受魔鬼的磨练,并受他朋友的责备时,能对他的朋友见证说: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是活着,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看他」(伯十九: 25-27)。大卫也见证说,神是他的磐石,他「必不动摇」(诗六十二: 2- 6; 十六: 8-11; 十八: 2; 参其他诗人之见证如诗四十六: 1; 5; 7; 六十六: 9- 12; 一一一: 9; 一一八: 13-14; 18-19)。
三、恒忍与信德
①持守信心。 真实的信心,不只限于初次的皈依归主,而是活泼并继续生长的。撒种的比喻指出; 一时情感冲动的信心; 只是暂时的,不久就会显出原形。约翰指着那些暂时信主而不久就脱离教会之人说,他们原来并非是真的信徒(约壹二: 15; 17-19)。神的应许,是在信心的范围之内运行的。 圣徒必须藉着信心,才能站立得住。 保罗劝勉教会要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稳固,坚定不移,不至被引动失去……」并要常常省察,有无真信心(西一: 23; 林后十三: 5; 一: 24)。 希伯来书著者劝勉信徒,应当「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来三: 14)。
②远避罪恶。 自称为基督门徒的人; 不能因神对恒忍应许之启示而继续生活在罪中,以为反正已经得救,不会再灭亡。 岂不知一个具有真实信心的人,不再喜悦犯罪。旧人已死,新人已生(罗六: 1- 2; 12-13)。圣经再三劝戒,神的儿女应远离罪恶(书廿四: 19-23; 林前六: 9-11; 林后七: 8-10上; 弗四: 25-30; 来十二: 14- 17; 彼前二: 1-12)。
劝勉和警戒,非但并不推翻圣徒恒忍之教义,反倒证实神对此事之关怀。希伯来书所说,凡已蒙光照,尝过主恩之滋味的人; 若然离弃真道,就不会再悔改,是指那些只具有暂时之信心的人,因为他接下去说,他不是指真信徒说的(来六: 9-12)。
③与主联合。 圣徒若要恒忍,必须与主联合,如同葡萄树干与树枝之关系(约十五: 4- 6),或如头脑与肢体之关系(弗五: 23),或如夫妻之关系(弗五: 31-32)。这些关系若被拆开,圣徒的恒忍当然不复存在了。
与主联合可说是恒忍的一个基本要素,因为离了主,我们本身就没有能力(约十五: 5)。但基督晓得我们的软弱,也体恤这软弱,他应许必会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结束(太廿八: 20)。
④常结果子。 恒忍和信心的关系,也可从果实的产生上表明出来,因为果实证明生命之存在。一棵凋萎的树不能结出果实,而一棵蓬勃的树必会结出果实,所以耶稣及使徒常常提到多结果实之重要(约十五: 5-6; 加五: 22-23; 彼后一: 5- 8; 10)。
⑤恳求恩助。 为要帮助圣徒的恒忍,神预备了一些恩助的媒介或工具,就是圣道、圣礼、和祈祷。关于圣道和圣礼; 我们在以后分章讨论,此处只略提祈祷与恒忍之关系。
保罗重复劝勉信徒要「不住祷告」;「随时多方祷告」; 「恒切祷告」(帖前五: 17; 弗六: 18; 罗十二: 12)。基督曾教导门徒祷告。在客西马尼园,耶稣带着近身的门徒一同祷告(「警醒」),并因见他们瞌睡而轻责他们说:「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么;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太廿六: 38-41)。可见祷告乃是避免跌倒的一种工具。
信心确是出乎恩典,善行也是靠圣灵的运行和推动,但信徒有责任行使这信心,考验这信心;继续在信心中生活,并时结善果。神的应许,诚然不会落空。但这应许是对信徒说的; 须凭信心抓住。我们不能也不应把神的信实和人的信心拆开; 只顾一方面的真理。 靠着神保守之恩的力量,信主的人能仰望荣耀之主的降临,无所惊恐。
论教会和恩典之媒介
──────────────────────────────
第一章 教会之性质
──────────────────────────────
一、教会的含意
①名词的本意。在圣经中,「教会」的主要字源是指呼召或召出。在旧约中这是指以色列民或他们的聚会(民十四: 5; 徒七: 38)。 新约教会采用旧约希腊译本的用字,把它应用到新约教会上。耶稣基督首先提到它要建立的教会(太十六: 18)。此后,在使徒行传中并使徒书信里,「教会」的名辞受到普遍的应用,描述各地的基督徒团体(徒九: 31; 林前二: 2等)。
「教会」是一个笼统的名词,有时是指一群基督徒在某一地点的聚集,如家庭聚会(罗十六: 5; 西四: 15); 有时是指地方教会,如加拉大的教会,或哥林多的教会(加一: 2; 林后一: 1); 有时是指整个的教会,即当时在地上的全体教会(林前十二: 28; 提前三: l5-16; 太十六: 18); 而最广的范围则是包括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属于神的信徒(弗一: 22-23; 三: 21; 西一: 18)。
②意喻的实例。 圣经常用意喻来描述教会和基督之关系。 教会被称为基督的身体(林前十二: 27; 弗四: 12; 西一: 18); 与基督之关系犹如夫妻关系之密切(弗五: 25-32; 启廿一: 2; 廿二: 17); 其它的意喻如圣殿的墙宇,神的家,圣灵的殿等等,都是表明教会与基督间关系之密切(弗二: 20-22; 提前三: 15; 林前三: 16)。
二、教会的有形性和无形性
教会的有形性和无形性,是论到它两方面的性质。天主教将重点放在有形性的组织上,称说在教会之外(指以教皇为首的组织教会)并无救恩。因此,凡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的会员; 都在救恩之内; 反之,凡不属该教会的人; 都在救恩之外。(近年来受到教会联合运动之影响,天主教会开始称基督教教会和教友为「分离的弟兄」; 但是他们仍旧坚持,在理想上而言,全体信徒都应回到天主教会的怀抱里。)
宗教改革领袖们反对这种片面的观念。他们认为,教会既是一个属灵的团体,其重点应在于属灵方面的性质。圣经时常提到教会无形方面的性质,如彼得称信徒为了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彼前二: 5),或如保罗称信徒为建造圣殿的材料(弗二: 20- 22)。
然而,他们并不忽视教会有形方面的重要性,而且致力于联合当时的主流支派。
①无形教会的范围。 无形教会包括一切真正重生得救之信徒(弗二: 11- 22; 彼前一: 2)。 通常而言,这些人也属于有形的教会,即已在组织教会内受洗,登入会员名录,并经常参加教会聚会的。 但也有例外,如凡藉着收听收音机或电视广播而决心信主,但因环境之故而无法加入教会之信徒,或如以往曾经听见福音而在临终前悔改信主的人,他们虽未正式加入教会,却实在是基督教会的一分子。
无形教会的会员名录,只有神知道; 因为人无法透视别人的内心。 他们的名字记录在基督的生命册上(启廿一: 27),包括创世以来; 直到末日,凡真心悔改,归依基督的人(启五: 9)。
②有形教会的范围。 有形教会是指在地上有组织体制的教会。在旧约时代,有圣殿和会堂,并设置祭司等。在新约时代,使徒们起始除在犹太会堂为主作见证外,并在各处传教,设立教会,按封长老。 有形教会的会员包括一切公开信主,受洗加入教会的人,并他们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