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宗敏虽然有些看不惯杨四宝,但是军中等级森严,过了黄河之后,他还要乖乖服从杨四宝的军令。

    刘宣之所以放心二人一起过河,故意将互相看不顺眼的两员勇将弄到一起,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经过一年多相处,他对杨四宝也算比较了解,杨四宝虽然外表粗俗,但是内心却相当精细。过河后他当上了主将,为了完成任务,他肯定不会因私废公,故意刁难刘宗敏个人。

    而历史上的刘宗敏,能成为李自成的左膀右臂,肯定不会是一个无谋莽夫,自然应该分得清轻重缓急。加上两人互相有些小矛盾,竞争之下反而更有建功立业之心。

    杨四宝一行顺着山沟向前走,终于发现了一处小村庄。这个山村人口不多,看上去只有十几户,杨四宝担心暴露了踪迹,加上需要本地百姓辨认道路,于是派兵围住了小山村。

    小山村中的百姓都是一户人家,几十年前才迁徙到这里,村中的百姓都是同宗同族,因为迁徙过来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太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凝聚力非常强。

    因为身处深山,小村经常会遇到盗匪,自然有一套生存的办法。村中的族长见到杨四宝人数众多,知道不是对手,所以痛快的打开了寨门。

    杨四宝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这个小村,指了指村中的族长问道:“老先生,你姓甚名谁?”

    “此处名名叫叫何地?归哪县管辖?”

    “距离清水关渡口有多远?”

    杨四宝话如连珠的有一番盘问,让小村族长有些膛目结舌。因为口音的不同,杨四宝说的话小村族长也很难听懂,只知道是像是陕西那边的口音。杨四宝出身于河北,后来常年在陕北活动,口音本来就比较怪,除了熟悉之人,其他人也很难听懂。

    虽然陕西山西隔着一到黄河,两边的百姓距离不超过十几里,但是因为交流很少,口音相差非常大。最后还是跟着刘宗敏前来的刘芳亮比较有耐心,他连比划带瞎蒙,终于与这位小村族长成功的沟通。

    小村的族长心中也非常害怕,见到这些少见的陕北强盗,因为口音不便,他的心中一直非常紧张,最终还是刘芳亮比较和气,才将杨四宝的话翻译过来。

    小村族长吓的哆哆嗦嗦,连续对着杨四宝磕了几个响头说道:“此地名叫孟家寨,小老儿孟广明,归大宁县管辖,距离清水关会峰寨三十余里。”

    会峰寨就是清水关渡口对岸的官军营寨,里面的官军人数不多,哪怕经过了山西镇总兵张鸿功加强,现在也只有官兵六百余人。

    杨四宝本来就是随口一问,没想到这个叫孟广明的老头居然能回答上来,看来应该是走州过县、见多识广之辈。

    他指了指孟广明,一字一句慢慢说道:“本将属于延长刘将军麾下,刘将军拥兵十万,不日将渡过黄河,兵临山西。本将作为先锋,肯定要攻打渡口,接应大军过河。本将初来乍到,不识此地道路,还请老人家带路去会峰寨。为了避免消息泄露,只能将老人家族人全部带在军中,还请老人家不要见怪。此外,等本将打了胜仗,肯定会重重酬谢老人家带路之功。”

    杨四宝这一次说的较慢,孟广明终于听了清楚,他听闻杨四宝要将他的族人全部裹挟从贼,顿时汗如雨下,他想要反抗也无异于以卵击石。为了保全家族血脉,他只能与杨四宝合作,充当渡河军队的领路人。

    在孟广明这个本地人的带领下,杨四宝一行经过一日艰难行军,终于来到会峰寨下安营扎寨。

    杨四宝看了看快要坠落西方的太阳,也没有挑灯夜战的打算,他趁着天明,派出几名信使,坐着随身携带的羊皮筏子,向清水关对岸的友军报信。

    今天周一,在求一求推荐收藏

第一百一十一章渡河四

    早在杨四宝等人渡河之初,刘宣等人就经过了多次讨论,决定主力在清水关渡口渡河。

    清水关虽然是民间渡口,各方面条件比不上延水关渡口,但是对岸守军人数也较少,只有六百余人,只要杨四宝能牵制住会峰寨的守军,刘宣主力就能快速的渡河。而延水关渡口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渡,算是官军重点把守的要地,守卫渡口的官军人数众多,足有一千余人。以杨四宝他们的兵力,未必能牵制住延水关官军。

    尽管黄河水流湍急,但是杨四宝派来送信的信使都是水性最好之人,他们乘坐着羊皮筏子,顺流而下飘过了黄河,虽然也有运气不好之人死于黄河水中,但是还是有两个人安全渡过了黄河。

    两名死士过了黄河,多走了十几里冤枉路,直到深夜子时才回到了清水关大营,见到了刘宣本人。

    清水关大营中,现在驻扎着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第四营、第八营五个步兵营,加上骑兵第二营,炮兵营大部,刘宣随身的亲兵,还有一部分后勤人员,总兵力超过六千五百人。

    而延水关留守的兵力,只有骑兵一营,步兵三营大约三千余人。此外延水关外面,还有刘宣麾下所有的中军老营,如果算上这些老弱妇孺,刘宣留在延水关的人马足有两万余人。

    刘宣收到杨四宝的来信,定下了明日清晨全军渡河的决心,他没有再次与杨四宝等人联络,他相信大军渡河之时,杨四宝一定会竭尽全力,牵制对岸渡口的官军。

    第二日太阳刚刚露头,刘宣全军吃罢早饭,全军拔营而出,众将士整装待戈。

    三通鼓响,众人纷纷乘坐渡船,在船工的号子声中,上百艘大小渡船全部开动,朝着黄河对岸划去。

    杨四宝虽然一夜未睡,但是却仍然神采奕奕,他听见对岸的号角声,马上整队列阵,朝着渡口旁边的会峰寨进攻。

    会峰寨的守军昨夜已经发现了杨四宝等人,但是因为天色已晚,才没有任何行动。

    没想到等第二日天一亮,寨下的贼军居然里应外合,配合对面的流贼一起渡河。会峰寨虽然人数较少,但是寨中的火炮却一点儿不少,而且这些火炮都是最近三十年铸造的千斤重炮,这种千斤重炮,发射的弹丸重达十几斤,只要一炮打中渡船,几乎马上就是船毁人亡的局面。这种千斤重的重炮,整个会峰寨中足有二十多门,每门重炮负责操炮的士兵,都不下于十人。

    会峰寨的官军见情况紧急,只好不得不分兵,除了炮手负责装填发炮外,剩下的士卒全部上阵,严密把手山寨寨门,用来应对杨四宝这支精兵。

    杨四宝将三百多战士排成五排,队列中间的士卒都是训练已久的火铳兵,两翼的士卒都是身高体壮的长矛手刀盾兵。最后一排的士卒全部都是张五斗指挥的神射手。

    这一次杨四宝这支渡河部队,是一支将星云集的精华部队。除了杨四宝、刘宗敏两员猛将外,还包括了全军精华的哨长张五斗、赵弘二人,再加上李自成第八营的骨干哨长刘芳亮,这支不足四百人的军队,营一级主官就有三人,哨长一级军官也有二人。

    因为充实了不少军官指挥,这支小规模的精兵更加如臂指使。他们迅速的列成阵型,朝着会峰寨杀来。与此同时,会峰寨的二十多门重炮也纷纷开火,开始轰击率军渡河的刘宣大军。

    会峰寨易守难攻,通向寨门的道路非常狭窄,只能并行三五人,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杨四宝虽然列阵而来,但是却几乎不能起丝毫作用,反而因为阵型密集,被官军的虎蹲炮杀伤多人。

    会峰寨的炮声仿若神雷,每一轮炮响,杨四宝都会眉头一紧。这一轮轮的炮响,带走的都是杨四宝等人麾下兄弟的生命,眼见攻打寨门的选锋再一次退下,杨四宝心中发狠,决定亲自上阵。

    就在杨四宝皮甲上阵时,张五斗上前几步拦住了杨四宝。张五斗仔细观察了一些地形,背起了一捆绳索,利用长长的绳索,准备爬上一块突出的巨石。

    巨石突出的地方大约七尺,高居十余丈的悬崖之上。张五斗试验了几次,才利用绳索爬上了巨石。张五斗放下了绳索,吊上了自己宝贝的强弓硬弩,他连续张弓搭箭,利用良好的视角,居高临下的射出了十几支重箭。

    张五斗站在巨石上,虽然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杀伤了十几名官军,还射杀了官军把总。但是他身处没有任何遮蔽的巨石上,也是官军的活靶子,官军对张五斗恨之入骨,纷纷举起手中的弓箭鸟铳,朝着没有躲藏之处的张五斗射去。

    为了救援身处危险中的张五斗,杨四宝情急之下,身披两层重甲,率先越过狭窄的通道,朝着会峰寨寨门杀去。

    指挥长矛手的刘宗敏带队几次,都没有打下寨门。此时看见张五斗、杨四宝二人如此骁勇,顿时起了争强好胜之心,他身披铁甲,抱着一捆长矛,上前奔跑了几步,将手中的长矛仿佛投射标枪一样投射出去。

    刘宗敏力大无穷,他在的手下,每一根长矛都能飞过五十步的距离,射入官军营寨之中。刘宗敏投射的长矛,虽然不如张五斗射箭射的准,但是对官军造成的威慑,却是远远超过张五斗。

    毕竟被这种长达七尺的标枪射中,立马就是穿肠肚烂的局面。刘宗敏后面的刘芳亮,担心刘宗敏遇险,情急之下也奋勇向前,跟上了刘宗敏的脚步,手持盾牌掩护刘宗敏。

    会峰寨的官军被张五斗刘宗敏劈头盖脸的一顿打击,顷刻间死伤十多人,其中还包括一名指挥作战的把总。

    就在官军慌乱愣神之际,杨四宝、刘宗敏、刘芳亮等勇士已经翻越过了寨门,他们杀散了把守寨门的官军,终于打开了至关重要的大门。

    寨门一被打开,杨四宝麾下的披甲兵纷纷攻入营寨,他们刚刚整理好了队形,只见官军居然放弃了至关重要的营寨,沿着一条小路逃出了会峰寨。

    杨四宝带领麾下的精兵,也不理溃逃的官军,继续向上冲杀,杀到了安放重炮的炮垒。他迅速的斩杀了不少开炮的炮手,成功的控制住了营寨中的炮兵。

    没有了重炮的危险,刘宣麾下的大军在没有后患,他迅速地乘坐着各种渡船,来回摆渡了几次,成功的将主力渡过了黄河。

    刘宣刚刚渡河,马上整顿了一下队伍,没有丝毫休整,大军迅速的向延水关渡口杀去,接应延水关渡口的大军。

第一章全军过江

    刘宣主力过河之后,除了留下一个哨士卒看守渡口,保护营寨中安放的大炮外。剩下的士卒甚至没来得及休整,就马上出兵前往延水关渡口接应老弱。

    像刘宣这种带着老弱行军打仗的军队,虽然靠着老弱牵制,能够勉强控制住士卒的军纪,但是在兵法上也留下了明显的漏洞,一旦老弱有失,主力也会马上溃散而去。

    历史上郑成功攻打南京之战,就因为随军的老弱被清军俘虏击散,导致主力军心大乱、大部分溃散而逃,大好的局面也几乎毁于一旦。

    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凡是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军纪大部分都不太好。这一个现象并不是因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毫无大志,而是因为独特的历史原因造成。

    历史上凡是起义造反的百姓,几乎都是活不下去的饥民,他们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拿起刀枪反抗朝廷的统治,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理想大义,而是在绝望中挣扎活命。

    在起义举兵的初期,这些饥民百姓几乎看不见任何胜利的希望。在绝望的心理下,他们破罐子破摔,疯狂的砸碎一切旧的秩序,而不能建设一个新的秩序。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历史上的起义军几乎都会在烧杀抢掠,裹挟百姓,屠城杀降中轮回。

    刘宣虽然在起兵的初期,就建立了严酷的军法,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休养生息,像以前一样流窜下去,这种严酷的军法将会越来越被士卒所厌恶。

    跟着他造反的士卒,并不是身怀理想的红军,也没有那些有文化的理想主义者充当骨干。

    他的麾下,大部分都是饥民盗匪、溃逃的官军,这些人跟着他造反,只是为了活命生存。如果刘宣一直这样不让抢劫杀人,不让欺凌妇孺,不让杀降屠城,恐怕就会被大部分士卒所厌恶抛弃。

    因为只有能够给士兵带来金银财物、钱帛美人的统帅,才会被士卒所拥戴效忠。

    所以刘宣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尽快的占据一处根据地,不能像历史上王嘉胤等人那样四处流窜。刘宣现在的实力已经算是不小,麾下的兵力已经超过万人,披甲的精锐也有两千,远远超过同时期的王嘉胤、紫金梁等人。

    历史上神一魁起兵不久,还能在铁角城开荒种田,刘宣作为一个天命所归的穿越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远见远远超过了神一魁、李自成、高迎祥等农民军起义者。

    刘宣之所以没有在陕北割据,是因为陕北连年干旱,这种严酷的旱灾持续到了崇祯八年。加上陕北地方穷困人口稀少,并不是成就霸业、割据一方之地。

    而相邻的山西情况就好一些,山西虽然山地众多,但是大同、太原、晋中、临汾几处盆地都比较富庶,人口也比较稠密,既能扩充军队,也能筹集饷银。

    刘宣渡河之后,一直思考着这支军队的出路,在他初步的想法中,已经决定在山西南部寻机发展,看能不能占据平阳府一代,然后趁机向关中地区发展。

    从清水关到延水关大约六十余里,如果走陆路行军,最少也需要一天半。但是这一次刘宣靠着黄河逆流而上,带着大部分船只走水路而行,虽然逆流行军,但是水路远比陆地快捷,还没用一天时间,他就带领大部分主力来到延水关前。

    延水关的守军只有不到千人,面对刘宣的七千大军,根本提不起一点儿抵抗的力气。

    刘宣只是试探性的进攻了几次,还没有造成多少伤亡,守卫营寨的官军就已经死伤不少。官军守备见守不住渡口营寨,立刻就抛弃了大队,带着自己的亲兵落荒而逃。

    刘宣打下了营寨,马利用手中的渡船,接应对岸的中军老弱,因为人数不少,整整的忙了三天,才将这些老弱妇孺、锅碗瓢盆、坛坛罐罐一起接过了黄河。

    等全军过河,刘宣才从李旭升口中得知,延绥总兵吴志勉的探马已经距离延水关不远。李旭升麾下的骑兵探哨,还与延绥的精骑交了几次手,两方都损伤了几名探哨,对于对方的情况也有所了解。

    刘宣过了黄河,已经算是脱离了延绥巡抚的管辖,以明代地方文官的尿性,延绥、陕西等地官军肯定不会越境追赶。

    哪怕是前线围剿农民军的三边总督杨鹤,也要上奏朝廷,只有得到了朝廷的允许,才可能进入山西追剿刘宣。

    以明末官僚办事推诿拖延的毛病,这一来一回的时间,最少也需要两个月,有了这两个月时间,刘宣也能在山西初步打开局面。

    从延水关渡口过了黄河,已经距离永和县不远,永和县位于平阳府隰州治下,距离延水关渡口八十余里。城中的户口只有千余户,人口不足五千,县中的壮丁更是只有千余人。

    永和县兵微将寡,虽然地处山中,也算是易守难攻,但是面对刘宣麾下的上万大军,还是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现在刘宣面临的最大困难,根本不是永和县两丈高的城墙,而是山西境内连绵不绝的群山。

    进入山西之后,到处都是高山峻岭,刘宣麾下的大军行动也越来越艰难,尤其是那些千斤重的佛郎机炮,更是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

    尽管刘宣心中非常不情愿,但是带着千斤大炮根本不可能跋山涉水,无奈之下刘宣还是轻装简行,将大部分十几门佛郎机重炮埋入地下,只带着轻便的虎蹲炮继续前进。

    虎蹲炮轻者三十多斤,最重者也就百余斤,只要有两个身强体壮的大汉,就能扛着行军,在山路纵横的山西地界,这种轻便的火炮虽然威力不算大,但是无疑非常适合山区作战。

    虽然刘宣尽可能减轻负重,但是八十里山路,大军还是磕磕碰碰的走了三天时间。

    三日之后,大军终于来到永和县城下,面对紧闭城门,恐慌万状的永和县城,刘宣并没有轻易攻城,而是扎好了营寨养精蓄锐,好好休整一夜,等候第二天清早一举破城。

    求推荐求收藏各种求

第二章李翰

    红日高高悬在空中,烤的大地啪啪作响。从去年冬天之后,黄土高原上长达多半年没有见一滴雨水。因为干旱少雨,气温更加干燥暴烈,无论是人畜,在这种艰难的气候中,都是苟延残窜。

    哪怕是刘宣大军度过了黄河,进入比较富庶的山西,情况也没有多少好转。

    山西山地多平原少,在山西布政司平阳府隰州永和县城墙下,天启七年考中举人的李翰正躲在城墙下面纳凉,李翰旁边,还横七竖八的坐着十来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