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七、心理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里,一切都可能,一切又都不可能,总之,事物的发展没个谱。这样的环境下,国人当然没有安全感。老百姓没有安全感,皇帝老儿也没有,皇帝老儿手下的官员更没有,不管你有钱没钱,有权无权,大家都没有安全感。很可惜,国人与皇帝都没有足够的理想与清醒,打造一个人人安全的体制与社会氛围,这一点,到刘少奇时代没有做到,到现在的孙志刚时代仍没有做到。难怪贪官们把人生当作了梦靥,并在这梦靥中迅速的走向灭亡。尼采那疯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中国古代的贪官,做梦都是发财,梦得无趣,但往往梦没做完,小命玩完!是他们不清醒吗?非也,正是由于他们清醒的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所以他们才疯狂的贪污,生命不息,贪污不止,很无趣,可是当清官有趣吗?那将是我们下一个课题了。
第六讲 中国清官文化(Ⅰ)
一、 有关清官与廉吏的最早说法
1、 吏。
吏是我国古代大小官员的通称。秦以前,称公卿为吏,中央和地方机构的下级办事人员也称吏。现在下级办事人员都改称公务员了,呵呵,还不如称吏呢,省俩字呢。汉代时,官、吏的界限从职权与地位上逐渐有了分明。宋代,有品称官,无品称吏。不过,社会上仍沿袭先秦以来称官为吏的习俗,比如清代督抚们,常被称为封缰大吏。
2、 吏以廉为本
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政,五曰廉洁,六曰廉辨,后人又加个廉俭,构成七廉。
3、原始社会末期即开始倡廉,春秋战国时廉政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儒家从政治上强调廉,但真正把廉政从政治高度加以认识并视为关系兴衰存亡者,乃是法家的管子,即管仲。
4、 〃清官〃二字,何时何地合为一词,有多种说法。
其一、〃查正史记载,始见于〃(见上海1978…11…25)。
其二、明代李贽卷四中已有〃彼为巨盗,我为清官〃,将清官与巨盗对称,乃清明,清正,清廉之意。
其三、金代元好问中已有〃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的诗句。
其四、段宝林在其中云:〃从清官产生和流传的时间来看,清官一词,与包公(999…1062)关系甚大,似乎可以说是包公清官故事流传之后而盛行的。卷316记载时人称包公'笑比黄河清'〃。(见1999…5…6)
其五、〃两袖清风〃之由来
明英宗时,兵部侍郞于谦巡抚河南,回京时连河南的土特产…土蘑菇与线香都没带。赋诗名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第六讲 中国清官文化(Ⅱ)
二、清官故事之样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同志和人民公仆的榜样孔繁森同志
注:本来想one bye one地讲解他们的故事的,可是在分讲二人的时候,发现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奈只好合二为一地讲了。
1、 出生与教育
于成龙(1617…1684),吕梁地区方山县下昔乡来堡村人。幼读诗书,读出这么个道理:〃经史子集千本万卷,无非仁义礼智四字,程朱理学滚瓜烂熟,无非天理良心四字〃。
孔繁森(1944…1994),山东聊城人。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参军、入党,茁壮成长!未读诗书,却懂得了这么个道理:为人民服务!
2.信仰
于成龙,1647年,始读佛经,个人思想,成为佛、儒、道三合一。概括如下:相信因果报应,讲究天理良心;提倡清心寡欲,崇尚洁己爱民,主张积极入世。
孔繁森,没有读过佛经,只信唯物主义与马列主义。不相信因果报应,讲究一切为了党。胸中装着全天下,唯独没有他自己!
3.仕途起步
于成龙,1661年,抽签抽了个广西柳州府罗城县令。这时的罗城县,环境极差,它刚于1659年被收归清政府,第一任县令被杀,第二任县令上任未到一年,跑了,至今无人上任!别人劝他算了吧,但于成龙最终还是决定赴任,家人哭谏不行,只得哭相送。我不知道于成龙怎么想的,是为了当官,还是为了人民!
孔繁森,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注意,于成龙是抽签,孔繁森是抽调。于成龙是听着家人的哭声硬着头皮上,孔繁森是欣然赴藏。
4.境界对比
关于孔繁森赴西藏之思想境界,我抄了一段宣传文章:他并非不知道西藏天高地远,并非不知道那里生活艰苦,并非不知道远离家乡和亲人意味着什么,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这是党的召唤。
相形之下,于龙成的境界就差了那么一截:罗城上任,同样天高地远,但是没有党的召唤,这一点,是旧社会与新社会官员的显著区别。不过,于成龙的条件要更艰苦一点:置卖家产凑路费,无火车无汽车无飞机,骑驴登程,历时三个半月,进得罗城,只见六户人家。皆草屋柴门,老弱病残,上前叫门,主人见之如见虎狼,惊恐万状。主仆六人只好住进了关帝庙。第二天才找着县衙门,只见台阶上草比人高,中堂草屋三间,用木头架子撑着,四周没墙,瞧着象房子的样子。这时候,因水土不服,五个随从中死掉两个,跑掉两个,只丢一个…电视上大家也看到过…苏朝卿。于成龙没有秘书!
5、任内百姓
1662年秋,于成龙被广西布政使金光祖看中,欲留在桂林。近百名老乡结队到桂林,跪在署院门外〃静坐示威〃,向督抚要于成龙,于成龙归。从中看出,古时的老百姓是多么的自私与苛刻,而且对于官员的任命,尚有一定的发言权,只不过发言时是跪着的。
孔繁森离任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现在的百姓比旧社会的百姓觉悟高点,尽管不舍,还是遵从大局的…上面给派什么公仆,我们就要什么公仆,有泪也憋着,绝不发言!
6、家人境界
随于成龙上任罗城的仆人,前后九人,逃回去四人,死五人。死者家人找于成龙长子廷冀索钱,廷冀只得变卖家产,下跪求情。家有一县之长,不但没有外援,还得内贴,无奈,只好派廷冀前去寻父,还带着族令:任满,去职归乡,守侍老母。廷冀好不容易走到了罗城,见到了父亲,我们找不到资料,不知道廷冀是如何劝说父亲的,更不知道于成龙是如何〃三讲〃〃三代表〃的,我们只知道结果:廷冀空手返回了!一句话,古时的官员家属稍微有那么点拖后腿儿的意思。
孔繁森,家有老母弱妻,三个未成年子女。可是这些家属从未说过半个不字,也没有开过家族联席会议,命令孔繁森回家。最重要的是,没有派特别代表上西藏拉他回家。
7、任满
1667年,于成龙任满,县令罗城七年,总共上交赋税八、九两银子,新上任的广西布政使怀疑于成龙贪污,老于同志几乎精神分裂。此年康熙亲政,于成龙被举〃卓异〃,改任四川合州刺史。罗城人民哭送几十里,有一单眼瞎要求送他到合州,说:怕你路费不够,我用相命看风水的钱助尔!
孔繁森第一次赴藏,任满后回山东。找不到资料,所以不知道他离任时路费够不够,估计不是偷扒火车回家的,因为铁路查得严,我1988年扒过一回,在许昌被逮住的。宣传资料上是这么说的:光阴似箭,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 1979年赴藏前,孔繁森是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来着,我不知道行署副专员跟宣传部副部长,哪个官大!
8、外号及忠孝
现在百姓觉悟高,只给贪官起外号,轻易不给清官起外号了,总之,没有听说孔繁森有什么外号。到是于成龙,外号一大堆。合州任上,其长子廷冀二次探父,临别时父亲没有礼金相送,只有一只鸭子,分与儿子一半,于成龙从此多一外号:于半鸭!当然,合州人民还给于成龙另一个外号:于青天!黄州任上,于成龙天天以糠粥为食,又得一外号:于糠粥!
除了外号,古时的百姓还有得寸进尽尺的缺点。1676年,于成龙60岁,离家16载,养母故去,于成龙哭作少年样,欲告老回家,黄州百姓哭谏,不许!于成龙〃退居二线〃的阴谋被百姓击毁!
孔繁森没有想着退居二线,但是却要二次进藏了。按组织规定,援藏一次就行了,但是不知道为何,援藏任务再次落到孔繁森头上,不知道是不是西藏百姓哭谏来着。 1988年,山东省在选进藏干部时,孔繁森被再次选上,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孔繁森就那么一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这种忠诚,于成龙也做到了,只是用辞不太一样,于成龙是这样说的:〃皇恩超擢,捐躯莫报,唯虑辜负圣恩!〃
宣传材料上是这样宣传孔繁森二次进藏的:孔繁森心里很清楚,家里确有不少困难;自己的身体已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可是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相形之下,于成龙做得逊色:1681年,于成龙的养母已经停柩五年,尚未入土,于成龙向皇帝上,康熙一看,准假三月,事毕立归。于成龙返乡,伏在早已风化成骨的养母身上,几次昏厥。可是,于成龙只享受了一个月的假期,就提前归〃队〃了。这种样板戏,目前在我们的政、军、公、检、法里比较流行,我估计都是学的于成龙!歌曲里唱〃一样的天一样的地〃,这里可唱作〃一样的忠一样的孝〃。
9.反贪与扶贫
于成龙有个额外的差使…反贪,所以以身作贼:1679年,升福建布政使,官越大,饭越吃不饱,薪米供应不上,有时需典物换食,一天一顿饭。1682年,于任两江总督,常年不知肉味,得外号于青菜,工作到深夜,饥,想煮碗稀饭打尖,米罐却常是空的,又得一外号:无米总督!
自己做好了带头作用,于成龙下,云:一饭五菜足矣!这个一饭五菜,跟我们现在〃四菜一汤〃一个意思,只不过,古时的官员比现在的多了一个菜,真是旧社会!
孔繁森主要任务是扶贫,因为西藏是大西部嘛。除了公务扶贫外,孔繁森还卖血周济两个西藏孤儿上学。于成龙也不含糊,康熙赐给他银子千两,他转手用于赈民。而且,也周济穷困学生,只是那时的医疗条件差,技术条件达不到,所以于成龙卖血不成。不过,于成龙还抓过素质教育,为严保教育质量,对于教师的不合格者,请他下岗…于成龙一次微服私访,在私塾中听先生讲,见先生文理不通,胡编乱扯,就下令关掉他的补习班。没想到这老师哭了,说:人小贫穷,若不让开补习班,难以糊口!于成龙说:尔想糊口度日,岂可误人子弟!吾给尔几两银子,另谋生路去吧。呵呵,我若是这教师,高考补习班办不成,我就办个干部文凭胡混班!只可惜,那时不兴这个!
10:仕途区别
孔繁森与于成龙区别最大的一个地方,就是两人仕途路线的绝然相反:于成龙是从最艰苦的地方起步,最后到了富裕的江南,任两江总督!孔繁森是从不太艰苦的地方山东起步,到艰苦的地方拉萨,再到最艰苦的地方阿里。
第二个区别,由于于成龙业余时间反贪,所以,仕途难行。只顾自己做清官,老衬得别人都是贪官似的,所以其他官员看他不惯,阴使绊子自不在话下,1683年,于成龙哀叹:行廉守职难矣!1684年,于成龙的清名广播江南,但却陷入了不洁官吏的重重包围之中,心神惊悸,上蔬乞骸归乡,康熙好不容易逮住一个清官样板,当然不准。现在的官员不愿意退居二线,尚可叫作发挥余热,奉献终身。可于成龙几次请归不成,背后却被同仁们讥作〃贪图功名,恋官不去!可见古时做官之难。
11.因公殉职
退休不成,1684年3月,康熙令于成龙巡视东海防务,于成龙扶病出巡,海上周折一个月,旧疾复发,于成龙数日不能进食,呕吐不止。4月18日晨,于成龙挣扎着爬起办公,幕僚看出他行将〃出世〃,纷纷跪下。交待公事后,于成龙交待自身后事:尸骨归故乡,丧事从简,只交待了这么两句,还想再说些什么,但已口僵不能言,端坐而逝,年68岁。噩耗传出,江宁百姓罢市而哭,江水滔滔,山河失色!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没有遗言,时年50岁,噩耗传出,山河为之呜咽!
12.遗物
于成龙死后遗产:盐米数升,布被一床,袍服一件,靴带两条。江宁百姓罢市而哭,有些百姓甚至给于成龙烧纸钱,被其子廷冀阻挡。廷冀的意思很明白:老父阳世不贪一文,阴世也一样!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 6元;一是他的〃绝笔〃一去世前十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 12条建议。宣传材料上是这样表扬的: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
我觉得,于成龙的遗产同样令人心碎,而且,也可以这样子表扬:这就是于成龙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封建官员的情怀!或者说,共产党员能做到的,封建官员同样可以做到!
13.榜样的力量是没劲的!
康熙给于成龙书写碑文:〃朕读周官六计廉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吏道厥唯廉重哉。朕用是观臣僚,有真能廉者,则委以重寄,赐以殊恩,所以示人臣之标准也。〃
康熙说于成龙〃实古今第一廉吏〃,最后,于成龙获谥号〃清端〃,意为清官第一。此后,康熙将于成龙立为廉洁奉公的样板,号召同志们向于成龙学习!直到如今,我们还在学习于成龙!
*** 同志高度赞扬孔繁森是〃全党的楷模〃,并题词号召全党〃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于成龙,孔繁森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我觉得,榜样是没有力量的,或者说,榜样的力量是没劲的。因为树立榜样的时候,其前提是个假命题,英明如康熙,也犯了这错误:若臣俱学成龙,天下何为不治?废话加傻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只要人人都。。。就。。。〃;这命题反过来理解就是:〃只要不是人人都。。。就不。。。〃歌星可以张开一张血盆大口瞎叫唤,可皇帝也这样,不是天真,就是无知,高蛋白低品质!
第六讲 中国清官文化(Ⅲ)
三、皇帝并不真正喜欢清官
皇帝并不真正喜欢清官,或者说,皇帝对清官的喜欢是有限度的喜欢。
中国帝王的南面之术可以概括为阳儒阴法,或者说外儒内法。也就是说,中国帝王表面上遵从儒术,内在的实质却在使用法家之术。所谓的法,乃是韩非子的法。
常言说: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韩非子也认为,人性是恶的,群臣皆有阳虎之心。每一个皇帝,再笨,也知道自己本能性的根本性的恐惧是什么,那就是自己屁股底下的龙墩!天下与龙墩,皇帝首先选择的当是龙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青山是什么?就是龙墩!这一点,定澶渊之盟的宋真宗明白;不让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宋高宗明白;〃宁赠友邦,勿给家奴〃的慈禧老太太明白;〃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光头也明白。正是由于大家都明白,所以,汉代即有以龙墩安危为核心的罪名:大不敬、矫诏、擅发兵,阿党妄上等等,到了隋唐时期,终于完整的发展为〃十恶不赦〃。一句话,凡是对君权构成危胁的,损害皇权威严的,都是不赦之罪。
韩非子的法术,挠到了皇帝的最痒处。术是什么?韩非子有两个层次的答案。在中他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在中,韩非子又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两层意思合二为一,术就是指帝王驾御群臣的秘密之术!
驾御群臣,首先要注意辨别忠奸,清除奸侫之臣。韩非子把奸臣的活动规律和惯用手法总结为〃六微〃和〃八奸〃。并且提醒帝王,举臣任事的标准,首先是看他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