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研究经济发展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工业革命和经济先进国家会发源于温带国家,主要是这些国家气候条件较差,生活条件较难,不得不求取一条生路,这就是压力条件之一。日本工业发展得很好,也是在地瘠民困之下产生的,这也是压力所促成的;今日台湾工业的发展,也要说是在——退此一步即无死所的压力条件下产生的。”
王永庆深刻地研究了这一问题,把它用于企业管理中,创立了“压力管理”的方法。压力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体有压迫感和让台塑的所有从业人员有压迫感。
先说企业体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台塑企业的规模只能是越来越大,生产PVC塑胶粉粒的原料来源将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尽管台塑在美国有14家大工厂,但美国的尖端科技与电脑是领先世界各国的,台塑与这样的对手竞争,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他们必须去开辟更多的原料基地,企业才会出现第二个春天。这既是企业的压力,也是王永庆的压力。
再说全体受业人员的压力。台塑的主管人员最怕“午餐汇报”。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事业单位的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会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逼向他们。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对出现的问题作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够过得去。由于压力太大,工作又十分紧张,台塑的很多主管人员都患有胃病,医生们戏称午餐汇报后的“台塑后遗症”。
王永庆呢?他每周的工作时间在100小时以上,由于他追根究底,巨细无遗,整个庞大的企业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对企业的运作的每一个细节也都了如指掌。由于他每天坚持锻炼,尽管年愈古稀,但身体状况仍然很好,而且精力十分充沛。
为了使每一阶层的就业人员都有压迫感,台塑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式的管理。采取中央集权制,必须设立一个运筹帷幄的指挥中心,以控制下设的16个事业单位。这个指挥中心便是台塑总管理处,16个事业单位是指各总经理室及采购部、财政部、营建部、法律事务室、秘书室、电脑处。总经理室下设营业、生产、财务、人事、资材、工程、经营分析、电脑等8个组。这有如一个金刚石的分子结构,只要有顶端施加一种压力,自上而下的各个层次便都会产生压迫感。
一般的企业都处于老板推一步员工走一步的被动状态。就是说,一般企业的“推夫”只有一个,因此动力较小。而台塑企业相当“老板”级的幕僚便有200多人,也就是说王永庆有200多位“推夫”。这些推夫会直接管到企业的底层,因此动力较大。总经理室的幕僚成功地扮演着王永庆的耳目。他们传达着他的命令,贯彻着他的指示,严密地考核着施行后的成效。台塑的幕僚人员不懂技术但长于分析。他们指出,管理的不当往往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改进,常常会得到好的成绩。
谈到这里,自然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台塑的压力这样大,要求得如此刻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它效力呢?这便是王永庆的“奖励管理”方式使然。王永庆说,“相信许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经验:某一系列的生产单位使用100人支付月薪方式,每月生产100件制品;后来改为论件计酬,工人为了追求更多的报酬,莫不发挥潜力,全力以赴,于是人员由100人减至50人,生产量却由100件增为200件”。由于报酬的作用,使产量提高了4倍。
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近苛刻,但对部属的奖励却极为慷慨。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即金钱;一类是精神的。有关台塑的金钱奖励以年终奖金与改善奖金最有名。王永庆私下发给干部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因为是公开奖金之外的奖金)。这个“另一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台塑内部通称的黑包;另一种是给特殊有功人员的杠上开包。1986年黑包发放的情形是:课长、专员级新台币10万~20万;处长高专级20万~30万;经理级100万。另外还给予特殊有功人员200万~400万的杠上开包。走红的经理们每年薪水加红利可达四五百万元,少的也有七八十万元,此外还设有成果奖金。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分享员工”的做法,员工们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的,因此他们都拼命地工作。台塑的绩效奖金制度造成了1+1=3的效果,于是,他们取得了成功。
如果说,王永庆的“压力管理”对员工们起的作用是一“推”的话,那么,他的“奖励管理”便是一“拉”。这一推一拉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便对员工们产生了双重的动力。
3。双向沟通,疏导人心。
“一切为了沟通”是一句广告语,在这里提到它,是因为沟通是公司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公司群策群力的基础。
美国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韦恩·卡洛韦在谈到百事可乐公司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久不衰的秘诀时,十分肯定地回答了一个“人”字。他不仅制定了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而且还亲自制定了各类人员的能力标准,每人至少有一次与部下进行双向沟通。
其实,只要想一想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相互交流、互不搭理,社会会怎样,就不难想象沟通对公司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对公司而言,沟通意味着交流,沟通意味着理解,理解意味着支持(支持包括智力支持、物资支持、体力支持等等),这些加在一起意味着力量,意味着创造,意味着发展,当然,也就意味着赚钱。
日本的松下公司多年来,始终蒸蒸日上,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他们的董事长松下幸之助善于与员工沟通,尤其善于听员工的话——好的建议和普通的发牢骚。
松下幸之助经常问他的下属管理人员,“说说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要是你干的话,你会怎么办?”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开始还不怎么说,但当他们发现,董事长非常尊重自己,认真地倾听自己的讲话,而且常常拿笔记下自己的建议,他们就开始认真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由于听的人既显示了对说话人的尊重,又不走形式,毫不马虎地专注地听,回答的人就会十分认真地畅所欲言。这是一场比认真的竞赛,对于下级管理人迅速掌握经营的秘诀,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松下幸之助一有时间就要到工厂去转转,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听取一线工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他认为后一点更为重要。当工人向他反映意见时,他总是认真倾听。不管对方有多罗嗦,也不管自己有多忙,他总是认真地倾听,不住地点头,不时地对赞成的意见表示肯定。他总是说:“不管谁的话,总有一两句是正确可取的。”
松下的头脑里,从没有“人微言轻”的观念,他可以认真地倾听哪怕是最底层人的正确意见,但他非常痛恨别人对他阿谀奉承。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哪怕对方的地位和他差不多,会毫不犹豫地批驳,说:“你真是这样想的吗?你也是领导,说这样的话合适吗?”或诸如此类的话,尽管别人当时可能会觉得难受,但以后反而更尊重松下的为人,并且对松下有什么说什么,不再说些应景的废话。这无论是对松下还是对别人,以及对于公司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松下公司因董事长的善于交流,获益匪浅。
无独有偶,另一家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是从上下的良好沟通中获得巨大利益,这就是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
80年代初期,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及日本汽车的涌入,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出现了60年来的第一次重大亏损,损失金额高达7。6亿美元。为挽救危机,公司最高领导层变动。
新上任的总经理,在巨大亏损的重压下,不得不采取了大规模裁员以及大规模削减财政预算的方法,来减少成本,加大企业的竞争力。结果招致了普遍的不满和强烈的批评。他不但没有看到公司因减少成本而带来的竞争力,反而发现,由于工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而且对公司本身失去信心,公司的生产、销售、研制、创新等活动都受到影响。于是他明白了,削减预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挽救危机,必须从体制上、观念上、组织上进行全面改革。这以后,在他的主持下,公司发生了很大改变,其中最显而易见而且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公司上层对员工态度的变化。
不久,工人们发现,从总经理开始,到公司各部门的经理,放弃了以前那种“世界第一大企业”的架子,过去那种傲慢的态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信任和坦诚的沟通。信任是相互的,沟通也是相互的,在这种环境中,工人们理解了公司的困难,公司也了解了员工的苦处,公司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而工人们则将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都贡献给了公司。
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者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发挥工人们的创造性、主动性,比任何人向他们发布命令都要有效千百倍。与这一点相关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过去给车门安装玻璃,玻璃的损坏率达46%,这就是说几乎有一半的玻璃在安装的过程中被白白浪费了。车间主任为此事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有什么太大改善。他甚至向公司提出要辞职。
后来,公司想起了“群众力量”,发动工人都来群策群力,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工人们根据平日工作的经验,找到了玻璃破裂的原因:在安装车窗玻璃时,因形状不规则,容易发生扭斜,玻璃自然就会破裂。
找到了原因之后,接下来的事就比较好办了,工厂改进了装配工艺,并派技艺很高的工人来安装玻璃,结果,破损率很快就降下来了。
上面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公司的领导善于沟通,善于听从员工的意见,善于发掘和利用员工的智慧,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终是会有丰厚收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人,善于听话比能说会道更重要。
4。亲情型管理。
人是公司得以存在的支撑,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科技以人为本”的口号已为普通人所熟知,“公司以人为本”的观念还需经营者牢记,因为以人为本最终是以己为本。作为公司领导,怎样才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职工为本。以职工为本不是口能做到的,必须是用心才能做到,套一句歌词,就是“忧伤着职工的忧伤,快乐着职工的快乐”。
作为一个人,如果当你悲伤时,有人替你分忧;当你快乐时,有人与你共享喜悦,你会怎样?如果是我,我会把这个与我同乐,替我分忧的人当作我的知己,同时,我也会为他分忧,为他排难。
作为一支军队,如果将帅对待士兵,就像对婴儿一样爱护,那士兵们会怎样?他们会同这个将帅共赴险境,而毫无怨言。如果将帅对待士兵,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那士兵们会怎样?他们就可以和将帅同生共死。
作为一个公司,如果管理者对员工问寒问暖,悉心关照,想员工所想,及员工所及,那又会怎样?从物理学的原理来说,有作用力就会有反作用力;从人作为感情动物的特性来说,你关注我,我也会想着你。最后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员工与公司忧乐与共,同生共死。
韩国的十大财阀之一,鞋业大王梁正模就是成功地做到了与员工(甚至还有代理商)忧乐与共,致使大家愿意与他同甘共苦。
在梁正模还没有开始自己的事业时,曾在他父亲公司里做事,主要处理公司与代理商之间的有关事宜。那时虽然他还很年轻,但是为人非常成熟。关键是,他并没有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简单的相互利用,相反他总是特别诚心地对待别人,所以与那些代理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一般说来,公司和代理商之间只是普通的业务往来,不需要管太多其它的事。可是,梁正模却能突破一般的“工具型”关系,更不是时时算计别人,而是真心地和这些代理商交往。他总是能站在代理商的位置,替他们着想,充分照顾他们的利益,代理商们都很愿意与他打交道。在日常交往中,梁正模常常关心这些人的生活,如果遇到谁有困难,他总是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有时甚至在他们困难时,主动送钱给他们。这些都令这些代理商非常感动。当时他们虽无以为报,但他们都把梁正模所做的一切记在心里,并把他作为一个值得信赖,而且值得帮助的朋友,随时准备为他两肋插刀。
有了这样的人情资源,梁正模在后来开始自己的事业时,就有了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而且这无形资产马上又转为了有形资产。在他刚开始创业时,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而向银行贷款又很困难。以前和他打交道的代理商们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马上向以前帮助过他们的朋友伸出了手,帮他渡过难关。这些散布在全国的代理商们,很快筹集了足够的钱,借给梁正模,而且不要利息。有了这些朋友们的及时雨,梁正模的公司总算如期建成了,厂房如期竣工。
可是,不巧的是,在梁正模的工厂建成后,又非常不幸地遭遇了好几次火灾。换作一般人,一次火灾就足以一蹶不振的了,可梁正模却在每次火灾后不久,就奇迹般地站起来。这中间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在他每次遭到火灾后,这些代理商又都及时地出面帮助他。他们把梁正模的工厂失火,看作和自己家失火一样,有的甚至拿出了空白支票给梁正模应急。
这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得人心靠的不是技巧,而是真真正正地与别人同忧苦,共患难。
梁正模不仅对代理商们忧乐与同,在他自己开了公司,当了老板以后,他也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主宰工人命运的上帝,而是像以前对待那些代理商那样,对职工们关心倍至。当他和工人们接触时,并不老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工厂的具体事宜上,更不是去揪工人犯的错。而是问他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上有些什么具体困难。在得知他们的困难后,总是悉心记下,想办法替他们解决。对待厂里的技术工人就更是如此了。
在他的工厂里,有一个叫朴明镇的技师,技术非常高超,在来他的工厂之前,在另一家鞋厂当厂长。为了获得这个人才,梁正模花了几倍他以前的薪水,把他从别的厂挖到自己的厂来当技师。一般人在花了重薪请来了人之后,就觉得自己够对得起他了,甚至有的老板认为他应该为这份丰厚的酬劳感谢自己。可梁正模却没有冷淡这位技师,更没有过河拆桥。相反,他却为这位朴公付出了更多。
这位朴公的家乡在平壤,由于战争,他与家人分离,最后由于朝鲜半岛被人为地分成了南、北两个分割的部分,他与他的家人被迫分别处在了两个互相对立的国家,不能来往。对亲人的思念,使他非常痛苦,可对这种分别的状况,他又无能为力,只有每天以酒解忧。
梁正模在得知了这件事之后,并没有把朴明镇找过来,像一般领导对下属那样,把他说一顿,再说些保重身体之类的话。相反,他每天都去这个技师买醉的地方,陪他一醉方休之后,到半夜才回家。这样的以人之忧为己之忧,怎能不打动人?这位技师后来过意不去,晚上也不出去喝酒了,而是把全部的身心放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上,使公司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有提高,在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领先地位。
从上面的事例子来看,梁正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成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说,无外乎工具型和亲情型两种。工具型关系就像卫生纸,擦完鼻涕就把它丢掉。而亲情型的关系却不一样。在韩国、日本、中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里,儒家文化的传统,使得人与人之间重视亲情式的关系。所以梁正模忧员工所忧,急员工所急的管理方式,当然会换得员工愿意与他同赴艰难,共创辉煌了。
其实,不仅是在像中国这样的亚洲国家里,人们倾向于亲情式关系,就是在欧美国家里,采用亲情型关系的企业家,也收到了良好的回报。
西洛斯·梅考斯是美国国际农机商用公司的老板。他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如果有人违反了公司的制度,他一定毫不犹豫地按章处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讲人情,相反,他非常体贴员工的疾苦,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有一次,一个老工人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