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私营公司创业-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他刚刚拿到时,由吕丽萍扮演的葛玲突然出现,响声大作之后,葛玲冷笑着出现。“你想干什么?”葛玲皮笑肉不笑地问道。李冬宝见事已败露,只得小声地说:“不干什么。”但他的手还是伸向了矿泉壶。

  “站住。想偷东西,没那么容易。”

  “那你来是干什么的?”李冬宝醒悟过来。

  原来两个人都是一个目的,拿到这个矿泉壶。怎么办,两人都是抱着必得的信念来的,可壶却只有一个。最后,两人想了个解决办法,他们划拳决定壶的归属。葛玲赢了,抱着矿泉壶像抱个宝贝似的走了。把可怜的冬宝一人留在空荡荡的编辑部中——发呆。在片子结束时,字幕上再次打出了百龙矿泉壶的大名。

  尽管这个广告没有《空中小姐》拍得精致,但它还是成功地完成了让企业扬名的目的。这个电视剧播出以后,百龙矿泉壶马上随着电视剧的走红而名声大震,一个不为人知的产品就立刻深入人心了。

所以有心让自己的公司扬名,对电视剧的制作又较为熟悉的公司老板,不妨在这方面再动动脑筋。

 

  5。“狐假虎威”使自己扬名。

  现在在世界上提起饮料来,大家就会想起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来。我们也都知道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是一对宿敌,他们自二战以来,就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竞争之中,可是大家知道这两家为什么老是争个不停吗?尤其是百事可乐似乎老是想和可口可乐挑起争斗。这当中自然有同行是冤家的因素,但可口可乐的老大地位,也是百事可乐老是要将自己和它比的原因,这是百事公司想利用可口可乐的牌子来为自己扬名——尤其是在百事可乐刚出道时。现在,百事已有与可口可乐共分天下之势了,这个因素已经越来越小了。但当初,挑战可口可东,确实是百事可乐为自己扬名的好策略。

  1994年年底,在中国经济界最权威的报纸《经济日报》上,出了一个标题为“宣战”二字的大幅广告。当你满怀兴趣看下去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是“仕奇”西服在向世界名牌西服公开设擂台战。

  “仕奇”是内蒙古青松制衣有限公司的西服品牌,在那一年刚刚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西服”。

  仕奇在广告中的“公关宣言”宣称:“仕奇”不提倡抵制洋货,不提倡市场保护主义。“仕奇”的优良品质本身即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敬业精神与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结晶。

  国际商战风云际会。我们正处在一个以竞争能力决定生存状态的时代。面对海外品牌长驱直人,我们再难仅靠四大发明充实精神空间,再难仅靠数千年文明引以为自豪。

  一个民族拥有国际一流的品牌,就拥有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资产,就拥有支撑民族自觉的消费文化,爱国主义的旗帜就能历久弥新。

  能否拿出世界所公认的名牌,是对中华民族的严峻考验,“仕奇”质量要高于海外品牌;在同等质量上,“仕奇”价格要低于海外品牌。欢迎任何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海外品牌应战;欢迎任何权威机构以国际通行标准对“仕奇”同市售海外品牌比较检测;欢迎消费者参与质量评判。

  这份宣战书一出,立即在国内引起重大反响。广告一出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纷纷作出反映。

  敏感的外国通讯社纷纷在发回国内的新闻报道中,声称仕奇的这一举动可能是中国企业民族商业意识苏醒的征兆。

  广东、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纷纷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产品,提出树自己名牌的战略问题。这一反映又被称作是“仕奇现象”。

  1995年1月初,《中国青年报》整牌刊出了北京各界名人关于仕奇现象座谈会的发言摘要。

  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各种各样关于仕奇现象的讨论和座谈,有大量关于这一现象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据悉,自宣战以来,青松公司仅收到国内各地报刊刊登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就有百余篇。连资深经济学家马洪先生也高度称赞,“仕奇”的宣言预示着一个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经济现象的出现,表明了我国企业的名牌意识的真正大觉醒。

  再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首先,仕奇公司挑了一个很好的时机适时而动。当时,它本身刚被评为全国十大名牌西服,所以有资格向洋服叫板。再加上,其时正逢洋货在中国大抢滩头,国外产品使国货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所以仕奇向洋货挑战,在人们看来已不单单是仕奇一家公司的个体行为,而是“中国”与外国斗法了。所以大家都把仕奇的这一行为,看作一场壮举,而不是一场广告活动。

  其次,它本身具有向国外名牌挑战的实力。一般西服生产工序只有60道,而仕奇的生产工序竟达到390道。

  但归根到底地说,这还只是一种广告活动。仕奇自己在挑战之前就已知道,肯定不会真有外国公司前来应战——谁会有那个时间和兴趣呢?而那些国外品牌没有一个出来应战,仕奇也就成为不战而胜的擂主。

  这当中,仁奇却借挑战国外名牌之机,从企业文化到公司产品质量,将企业的方方面面详详细细地向国人展示了一次。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青松制衣公司有一套不同于别人的严格质量保证系统,都把仕奇列入可依赖商品之列。

  所以尽管比起一般国产品牌,它的价格偏高,但人们已形成一种拿它和国外品牌比的思维方式,这一比就觉得仕奇的价格还是便宜的。人们甚至于把消费仕奇作为一种上档次的象征。

  对仕奇而言,这真是一战成名之战呀。

  此外,上海一家小粮店也是用挑战强手的法子,赢得名声并赢得效益的。

  那时,一种名叫“哈立克”的外国爆玉米花,凭借其强大实力,在上海大做广告,把中国自己的爆玉米逼得无立锥之地。

  一个小粮店的经理不信这个邪,他向洋品牌提出了挑战。他没有做广告,只是在一张不过一毛钱的白纸上写了这样几个字“哈立克?不,我是沪立曝!”

  短短几天,小店就被前来购买的顾客挤破了门。奥妙何在?套个不太合适的词,可以叫做“狐假虎威”。

上面几个例子已让我们感觉到,这种让公司扬名的方法,真是成本少,见效快呀。若你也有兴趣,不妨也来假一下虎威,不过,可得当心,别让真的老虎给吃了。

 

  6。“傍”名牌借势。

  每个公司都不是生而强大的,也绝不可能是一出道就有名声的。名声这东西跟财富似的,一样具有马太效应,是越有钱的人越容易有钱,越有名的人越可能更有名。可对于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是既无钱又无名声。此时可取的办法是向银行借钱,向大公司借名望。

  大约50年前,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有一个名叫约翰逊的人创建了一个只有500元资产,3名员工的约翰逊黑人化妆品公司。可是人们在购买化妆品时,牌子的因素占了很大比例,人们往往是冲着某种产品的良好声誉去买化妆品的,因为这样才能“对得起咱这张脸。”

  这种情形,对名气不大的新产品很不利。约翰逊想法变换了这种不利态势。当时,美国黑人化妆品业中的泰首是佛雷公司。在约翰逊生产出一种叫“粉质化妆膏”的产品后,他决定借佛雷公司的名声一用。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广告:“当你用过佛雷公司的产品化妆之后,再擦上一层约翰逊的粉质化妆膏,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很意外,“噫,这不是自己的钱给别人做广告?”可是你再想想,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不出意外的话,人们一般是不会去注意你是谁的。可是,一旦你和总统站到一起,人们肯定要打听,那个站在总统旁边的人是谁啊?

  同样的道理,在约翰逊公司的这个广告播出以后,他的“粉质化妆膏”立刻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它是和大家信赖的名牌佛雷一起出现的,佛雷的名誉成了约翰逊产品的质量保证证书,消费者很自然地接受了约翰逊的产品。

  约翰逊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接着,约翰逊公司生产出一系列新产品,经强化宣传,只用了短短几年的工夫,约翰逊生产的化妆品便将佛雷公司的部分产品挤出了化妆品市场。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成了约翰逊公司的天下。

  日本魅力公司的成功例子也非常相似。这家公司的老板高原庆一原是一家特殊纸制品公司的职员。1974年,他发现妇女专用的卫生纸需要量很大,就决定从事这一有前途的行业。

  在当时的日本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安妮”是最著名的品牌。“安妮的日子”已经成为妇女月经来潮的代名词。高原决心打破“安妮”的垄断地位。

  他首先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经过反复试验,他研制了一种比安妮更柔软,同时更能吸收水份的卫生纸。

  在将它推向市场时,高原深知,自己的资金微薄,不可能像实力雄厚,并已成为名牌的“安妮”那样,不惜成本大做广告。于是他大动脑筋,发觉了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那就是,在买月经用品时,心理是总有一种难以启齿的害羞感,总要寻找一个托辞。优美的产品名字就是为此类产品打开销路的重要条件。

  取好名后,他决定不花一分钱去做广告,而是要让安妮的产品来做自己的衬托,为自己开路。

  此外,他把自己的产品“魅力”用比“安妮”的包装密封性更好的包装材料包装。又请包装设计专家为产品设计了精美的图案印在外包装上,使它看起来比“安妮”更美观更卫生。

  此外,他把自己的产品安排到销售“安妮”的商店去,用各种方式说服店主,将“魅力”产品和“安妮”并排放在一起。这样一来,“魅力”就不动声色地利用了“安妮”的名声,在柜台上和“安妮”处在了同等醒目的位置上。

  这一方法取得了比他预期还好的效果。妇女们一到商店,看见并排而放的“安妮”和“魅力”,就马上明白这是一种经期用品。而且既然是跟“安妮”并排,那就应该也不会差。再加上它的包装比安妮更精美,让人忍不住要买一点回去试试。一试,发现它在质量上和舒适程度上比起“安妮”来更胜一筹,以后就更是要买它了。

  这样,先依靠“安妮”给自己作衬托的“魅力”,自1974年推出自己的产品后,销售量不断上升,并且由于产品在以后的几年里又被不断完善,所以没多久就取代“安妮”成为日本最具影响的名牌卫生用品。

使用这一策略,选好要“傍”的大公司,虽然很关键,但更重要的是你的产品要过硬,要经得起和这些大公司的名牌产品的比试。如若不然,那就不是借大公司的美名为己增辉,而是去用自己的丑姑娘陪衬西施,那可是使其愈见其丑,也就越更难得嫁出去了。

 

  7。钓新闻媒介上钩。

  新闻界有句名言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虽然是一句笑谈,但也道出了新闻的实质。一个事情既然是新闻,那么它就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是偶发的,可以引起公众兴趣的。没有人把一日三餐当作新闻来看待,同样道理,一件事情被当作新闻来报道,显然是因这件事已经引起公众的兴趣。因此,时常捕捉那些能够引起公众兴趣的事情是新闻界的生存之道。让新闻界宣传自己也应该适应新闻的这一特点。

  国内的许多公司也非常重视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但他们在做法上没有适应新闻的特点。为了宣传自己,往往派几个靓丽的小姐去公关,请新闻界的朋友吃饭,甚至花钱去搞有偿新闻。这样做当然也有效果,但是由于没有和新闻的特点相适应,所以很多效果不佳。请来的记者只能有几篇干巴巴的稿子登在报纸上,结果被读者当作一般的事迹介绍丢弃,甚至被人觉得是有意的吹嘘,引起人们的反感,这真是赔了夫人又损兵的做法。

  所以,要媒介为自己服务,首先就要动脑子,制造热点来主动吸引公众的兴趣。要让记者来找自己,而不是相反。这就叫“钓新闻界上勾。”

  日本索尼公司的董事长盛田昭夫是个制造新闻的老手。1970年,日本举办国际博览会,威尔士亲王应邀来到日本。英国驻日大使馆要求索尼公司在亲王套间装一台电视机。盛田昭夫感到有机可乘,立即以最优良的服务让亲王十分满意。之后,亲王告诉盛田昭夫说:“假设贵公司在英国开公司,不要忘记是在亲王的领地上。”

  盛田昭夫当然不会忘记,因为威尔士亲王在英国是最受欢迎的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被注意,换句话来说,亲王本来就是新闻界注目的焦点。

  盛田昭夫不久果然到了英国,而且决定在英国设立工厂。在工厂的开工仪式上,亲王大架光临。被新闻记者日夜追逐的亲王的行动当然不会被忘记。英国的各大报纸相继报道亲王的行动,索尼公司自然在英国提高了知名度。

  80年代,这家设在英国的工厂决定扩大生产,盛田昭夫故伎重演,邀请亲王再次光临,但这次亲王公务缠身,无法亲自前来。盛田昭夫又邀请亲王妃参加,此时亲王妃戴安娜已经有孕在身,平时深居简出,公众正因为长期得不到她的消息而着急,所以戴安娜将出席索尼公司庆典的消息,立即在英国引起注意,盛田昭夫款待得十分周到,整个活动非常热闹,又秩序井然。王妃亲自巡视工厂,戴上了工作帽,帽子上清楚地写着索尼公司的字样。

  伴随着闪光灯,索尼公司再次在世界新闻节目中亮相。这才是让新闻为自己服务的高手。

  如果制造热点的办法需要一定条件的话,为吸引新闻介的注意,公司还可以采取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

  记者招待会是由公司召集,集中宣传自己的一种策略。它特别适合宣布新产品开发,新的投资策略的宣布等。由于记者招待会一下子集中了大量的记者,它可能造成一种轰动效应。可洗真皮的成功推销就和记者招待会分不开。

  1981年,可重复、直接在水中清洗的真皮革在美国问世。美国亚特兰大制革协会的商人索贝尔汉姆看到这种皮革的前景,立即买下专利生产权,准备大量生产。

  出乎意料的是许多皮革产品制造商表现得非常冷漠。无奈之中,索贝尔汉姆决定直接面向广大的消费者,宣传这种新型皮革。

  几个月后,在纽约最豪华的舞厅,几百名新闻记者被召集前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个重大发明即将问世。

  索贝尔汉姆请来了最有名的模特,浑身穿戴用可洗皮革制成的服装,在台上表演各种动作。她们把自己带着的手套放进用奶油、冰淇淋、鸡油混合制造的溶液里,然后把手套放进事先准备好的洗衣机搅拌。洗涤后的手套光洁明亮,没有任何损坏。有几个记者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特地走上台来,亲自用手摸了摸,没有发现任何作假的痕迹。当魔术般的表演结束后,记者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很快,关于这种不怕水淹油熏的新皮革,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宠儿。过去对此表现冷漠的皮制品制造商人转过头,纷纷要求定货。可洗真皮革就是这样打开了销路,而且其宣传费用并不高。

  除了上述两种办法以外,要赢得媒介的注意还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有一次,福特基金会向全国癌症研究会捐助了1000万美元,当时癌症还没有适当的治疗方法,所以福特基金会的捐助特别引人注目,各大报纸都以大量的篇幅宣传福特的善举,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1998年东北地区发大水,有一家公司就取得了这样良好的双重效果。这是一家叫温而爽的公司,制造棉被是其主要业务。当许多公司为灾区捐献的时候,温而爽公司没有赶这个热市,而错过了三个月,这时有关捐献的活动大都停止了,社会媒介对此的报道自然少了起来。这时,温而爽公司宣布将向灾区赠送价值20万元的棉被。对于正在准备过冬的灾区人来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当地政府也正为灾民没有过冬物质担心,所以温而爽的赠棉被活动立即引起了反响。多家新闻单位报道,政府部门也号召向温而爽公司学习。这家公司一下子获得了很大的名气。

  温而爽是一家小公司,它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捐赠。如果它也捐赠高潮中捐出这20万元,就绝不会被新闻单位所重视。但现在捐赠热潮以过,再次捐赠的公司又很少,温而爽公司就像平地里长出的花朵,引起新闻媒介的注意真是再自然也不过了。

上面已经提到新闻媒体如水一般,能覆舟,更能载舟。高明者可让水为己所用,可灌溉、可发电、可发展生产、可解决生活问题,拙劣者往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