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是参考上市的化工及炼油行业的市值/除税及利息前溢利(Market Capitalization/EBIT),利用这平均倍数,乘以中石油在这两方面的除利息及税项前溢利(EBIT)来计算其估值,如表42所列出。
表42:中石油业务及资产重估
RMBM 中石油除税 市值/除税 相关业务市值 账面值 净额
及利息前溢 及利息溢利
利(2003)
石油及 1;349;303 217;968 1;131;335
天然气
炼油业务 5;035 10。8X 54;378
化工业务 1;041 14。6X 15;199 215;721 …126;924
天然气管道 1;922 10。0X 19;220
业务
重估净额 1;004;411
股东资金 356;613
重估值 1;361;024
已发行股数 175;824M
每股重估值 人民币7。74
或港元7。3
第四部分中石油的“内在价值”(2)
笔者用一个市值/除税及利息前溢利(Market Capitalization/EBIT)的倍数,来计算中石油在炼油、化工及天然气管道业务的市值。炼油的平均倍数,是根据吉林化工及镇海炼油2003年的数据,计算得到10。8倍;化工业务则是根据北京燕化、上海石化及仪征化纤2003年的数据,计算得出14。6倍;至于天然气管道,市场上没有合理的指标可以引用,所以笔者用10倍来计算,这是根据天然气人民币19。22亿元的除税及利息前溢利,计算出市值为人民币192。2亿元,这是极度保守的计算方法。中石油投资在西气东输的管道,由2002年至2004年,已投入资金总额达到人民币439。43亿元,已超过笔者重估的市值人民币192。2亿元很多。所以在重估中石油其他业务时,出现一个很大的负值,达到人民币1;269。24亿元。当然,有很多分析员只会根据资产的账面值来计算,但笔者仍然坚持自己比较保守的做法:西气东输的投资额庞大,以目前的溢利情况来估计,是没法不出现重估负数。但是随着管道天然气销售量的增加,未来这方面的溢利可能会大幅上升,届时便要另作估值了。
2004年10月21日中石油的收市价为4。125港元,重估后的“内在价值”为7。3港元,比市价高出77%。所以巴菲特自2003年以来,便持有中石油作为长线投资。
第四部分如何分析及选择电讯股
计算电讯股的“内在价值”并不困难,如电力行业一样,公司的赚钱能力比资产重要。如前文笔者分析华能时所采用的步骤,先估计未来10年的纯利及派息。假设持有中移动10年后,以合理市价出售中移动股票,所收取的出售款项,再以5%的折现率折合成为今天的价值,再加上未来10年累积收取的股息(同样以5%折现率计算),便可求出中移动的“内在价值”。这样的计算方法可能过份简单,并未将科技发展的因素计算在内,因为新科技很快取代旧科技,所以旧的科技投资需要从估值中扣除。笔者相信中移动不久将来一定会发展全国性的3G通讯网络,估计届时需要动用人民币1;000亿元以上。问题是哪个经营商能把握时机,在2G的平台上猎取最大利润,增加现金流量后,再跨上另一个科技平台。
移动电讯业在中国的优势
(一)电讯业在中国享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以人口13亿计算,只有两家大型移动电话经营商:中移动及中联通。2004年6月,两者客户人数合共2。88亿,相对中国13亿人口,渗透率只有22%,比较已发展经济地区为低。香港移动电话客户人数超过700万,比总人口还要多。中移动及中联通的市场经济专利,等同有限度的竞争,价钱竞争方面好像是开放的,但却带有“默契”成分,在这基础下,营业额上升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要快得多;
(二)科技方面却受有规律的管制,他们现时仍停留在2G阶段,何时进入3G时代,这方面有待国务院决定。从商业角度而论,以较慢的速度来发展3G业务,对电讯商反而有利。一方面可静观外国发展3G科技,作为借鉴;另一方面,让经营商能够用2G的平台,赚取足够的现金流来发展3G,减低只靠借贷来发展科技的风险和成本;
(三)一般情况而言,电讯商在中国发展网络时,无需付出昂贵的牌照费用。回顾2000年时,5家电讯商一共花了220亿英镑(3;168亿港元),投得在英国3G业务的经营权,当日和黄亦有参与,平均每家电讯商花了44亿英镑(634亿港元)换取牌照。但拥有牌照的经营权并不等于有专利保障,以英国人口5;000万计算,5家电讯商同时发展3G业务所带来的竞争,仍是过份激烈。相对之下,发展一个13亿人口的市场,而无需付出庞大的牌照费,已经是一项明显的优势。现时估计,在中国建设一个3G网络,可能要花上人民币1;000亿元,但是对中移动来说,这个数目只是等于每年现金流的2倍,只是区区之数。再看和黄,单在3G牌照费用,在欧洲已花了千多亿港元。李嘉诚最近公开透露,和黄的3G业务,可望在2005年收支平衡。用乐观的估计,就算和黄的3G业务,未来每年可以提供100亿港元纯利,10年累积不外是1;000亿,还未足够收回牌照的费用,届时新的科技又会取代3G了。
(四)根据世贸协议,中国电讯业将会在2007年全面开放。但届时外商的投资,仍局限于合资形式,持股权不能超49%。外国恶性竞争的惨情,可能不会在中国出现。
第四部分中移动及中联通的上客速度与收费(1)
前文第四篇的表22已对电讯股的纯利率(纯利/营业额)作出比较,中联通的纯利率只有7%,相对中移动的22%,两者偏差极大,警钟已敲响了,必须再深入分析。
我们先从运作方面比较中联通及中移动的规模及效率,表43列出两家公司客户人数的增长速度。中联通在2004上半年6个月内增加了1;100万的新客户,平均每月上客数目为180万户;中移动同期新增客户为1;940万户,平均每月上客量达到320万户。
表43:中联通及中移动的营运数据
中联通 中移动
2003年12月 2004年6月 2003年12月 2004年6月
客户人数 (百万人) 91。5 102。5 166。1 185。5
GSM每月平均每客收费 57 52 102 93
(APRU,人民币/月)
CDMA每月平均每客收费 128 91 … …
(APRU,人民币/月)
与此同时,参考GSM的APRU,中移动只是提供GSM,而其平均每户每月收费是人民币93元,比中联通的人民币52元高出78。85%。是什么令到中移动在同样模式的服务,收费远较中联通昂贵,同时却录得更高的实际客户增长?(按2003年底的客户数目为基数,增长率则大致相同,两者每月上客人数均增加1。9%。)
单从GSM的APRU来衡量,中联通及中移动在2004年上半年都下降了9%。但实际上中联通的整体APRU下降幅度,若连同CDMA计算在内,则远不止此数,单是CDMA的APRU已下降了29%。
笔者归纳了以下数个原因:
(一)中移动成立历史较长,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二)中移动的客户是高用量的客户;
(三)中移动集中发展GSM,因此其网络比中联通较优质,无论在拨出及接收的断线率都很低,最适合高用量人士;
(四)过去数年,中联通的双网络策略未能凑效。虽然母公司承担了发展CDMA网络的资金,可是面对固定的租网费用及用户减费的竞争,中联通的CDMA运作仍是无利可图。只靠本身每年约人民币200亿元的现金流来发展GSM网络,亦嫌不足。投入资金只及中移动的三分之一。所以中联通的GSM服务无法与中移动分庭抗礼。从数据可以看到,中联通是希望藉着价钱竞争,但最终只能吸纳到一些低用量的客户。
第四部分中移动及中联通的上客速度与收费(2)
表44:比较中联通及中移动的营运成本效益
中联通 与营业额相比 中移动 与营业额相比
(RMBM) (RMBM)
收入
GSM业务 40;304 59。6% 131;693 81。5%
CDMA业务 16;623 24。6% … 0。0%
其他(1) 7;121 10。5% 27;345 16。9%
产品销售(2) 3;596 5。3% 2;464 1。5%
总收入 67;644 100。00% 161;502 100。00%
支出
CDMA租网费用(3) 3;515 5。2% … 0。0%
租线费用(3) 806 1。2% 4;914 3。0%
接驳费用 5;920 8。8% 12;868 8。0%
折旧(4) 15;975 23。6% 36;611 22。7%
无形资产摊销(4) 410 0。6% 1;850 1。1%
人工支出 4;575 6。8% 7;700 4。8%
其他支出(5) 26;172 38。7% 41;302 25。6%
坏帐(5) 1;749 2。6% 2;006 1。2%
业务出售亏损 663 1。0% … 0。0%
财务成本(6) 1;763 2。6% 1;292 0。8%
税项 1;888 2。8% 17;412 10。8%
总支出 63;436 93。8% 125;955 78。0%
经营利润 4;208 35;547
少数股东利益 9 9
纯利 4;217 6。23% 35;556 22。02%
每股利润 0。336 1。810
附注:制造这个表的难处是在于两家公司以同一个项目来作比较,但公司在收入及开支往往有自己的定义,因此制作时一定要先参考公司的附注,将每个细小数据分辨开,例如:
(1)将中移动对客户的罚款也加上作为营业额;将中联通的短讯、互联网、长途电话及传呼服务算作营业额;
(2)中移动将其手机销售净额不以营业额入帐,而是放在经营利润后的额外收入,所以笔者要将这个手机销售搬上去,作为营业额,方便与中联通直接比较;
(3)笔者将中联通租用的CDMA网络及租线的费用分开,这便可很清楚看到CDMA的营运成本;
(4)中联通的折旧是包含了无形资产摊销,笔者将之分开;至于中移动的无形资产摊销是放在营运利润后,笔者将之改为营运上的支出,方便与中联通作一直接比较;
(5)中联通的其他支出是包括了推广费用、行政费用及手机成本,也包括了坏帐;笔者将其中的坏帐分开,方便与中移动作一比较。
(6)财务成本是将财务支出减财务收入,即为一净额数字。
第四部分中联通运作成本较中移动高
(一)折旧
中联通经营两个网络,而CDMA的网络,是根据客户人数向母公司租用的,所以中联通在2003年用了人民币35。15亿元向母公司租用这个网络(参考表44);反而中移动则没有这项开支。折旧方面,二者都要为他们的GSM网络作出折旧,二者的折旧与总收入比较都相当接近,约为23%。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将中联通2003年的折旧人民币159。75亿元比对其本身GSM及其他服务的收入合计人民币474。25亿元,折旧占相关收入高达33。7%,显示中联通有不少其他与电讯相关的设施需要折旧,但是传呼、短讯及长途电话的营业额有限。
用另一个计算方法,就是将所有租用及折旧的费用相加,即中联通的CDMA租网费用、租线费用及折旧相加得到人民币202。96亿元,与服务收入人民币640。48亿元相除(撇除产品销售),其比率达到31。7%。中移动的租线费用加上折旧为人民币415。25亿元,与服务总收入人民币1;590。38亿元相除(撇除产品销售),比率则为26。11%。换言之,维持一个网络的服务成本,是较维持两个网络的成本便宜得多,二者相差5。5个百分点。
(二)人工开支
参考表44,中联通的人工开支与营业额相比达到6。8%,比较中移动的相关比率,高出2个百分点;这方面又进一步证明,维持两个网络,无论在人工或成本上,要较维持一个网络昂贵,所以营运效率明显较低。
(三)推广费用
中联通很积极推广CDMA网络服务,通过手机优惠并向代理发放较高的佣金,所以在2003年,中联通的其他费用(包括推广及行政)的支出达到人民币261。72亿元,占总营业额的38。7%;反过来,中移动同等费用支出为人民币413。02亿元,占总营业额的25。6%。中移动的规模较大,在推广及行政方面的开支效益要比中联通高出很多。
(四)坏帐
另一套有趣的数字,就是比较二者之间的坏帐,中联通的坏帐占总营业额的2。6%;而中移动则为1。2%,说明了因为CDMA的手机优惠,中联通吸引了一批“无良”客户贪图手机优惠,与公司签下合约后便蓄意赖帐,这是手机优惠的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的分析,中联通2003年的整体开支达到人民币634。36亿元,占营业额的93。8%;反过来中移动的总开支只是总营业额的78%,所以中移动的纯利率是较高的,达到22。02%。而中联通的纯利率只有6。23%,二者的运作效益已经一目了然。中移动的股东资金回报率达到17。9%。
第四部分现金流与负债
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下,中移动能够掌握市场需求,猎取高回报,制造现金流。单以2003年的纯利加上其折旧的现金流达到人民币740亿元。中移动去年的派息只用了人民币75亿元,即公司滚存了人民币665亿元现金用作投资,所以笔者坚信中移动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未来发展全国性3G网络。因此长远来计,中移动必然跑赢中联通,其市场经济专利优势一目了然。2003年底,中移动的存款及现金高达人民币563。4亿元,长、短期负债则为人民币423。9亿元,因此资金十分充裕。
中联通方面,2003年纯利加上其折旧的现金流有人民币206亿元,现金约为人民币101。3亿元,长短债则合共为人民币471。87亿元,相比之下,高低立见。中移动的财政实力比中联通要强得多。
图10:比较中移动及中联通自2003年走势
第四部分如何分析及选择保险股
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利好因素
过去10年,人寿保险的保费增长迅速,由1994年的人民币162亿元,上升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