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法例又赋予发行商极不合理的自由度,包括可以自行决定该认股证的流通量,发行量是可以从0%-100%。证监采用两种不同的尺度来监管股票和衍生工具,对小投资者是否公平呢?现时上市公司的股票流通量要保持不少于25%,任何人买入一家上市公司5%的股票,都要公布。若买入超过35%,则要提出全面收购。可是认股证的买卖却不受这些条例的限制。因此,发行商买卖时可通过大量增加供应,使认股证的市价大幅下滑,然后发行商又可在低位买入,从中获取巨大利润。在供求方面,小投资者是永远处于下风,输多赢少。
(四)发行商更可以直接参与认股证的买卖,可以同日同时进行,从中赚取差价,只需在翌日向联交所通报买卖的数量及价钱,无需在报章上刊登。小投资者亦很少会登入联交所的网站,深入了解发行商的买卖。发行商往往利用这自由度来影响认股证的价格、影响引伸波幅的变动。笔者用以下一个实例来证明,小投资者与大投资银行(发行商)对赌是一项不公平竞赛。结果,绝大部分参与的小投资者是亏本离场。
第五部分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1)
(4498)的实例
笔者选择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4498)为例,非因与发行商有交往,亦非曾参与买卖这认股证,只是他上市时刚巧遇着笔者评论认股证,这认股证亦受到传媒的推介,成交算是活跃。恰巧这段时间汇丰正股稳步上升,而这认购证(4498)亦同时由“价外”走向“价内”,笔者认为这样的配合更具学术性研究。从这认股证上市后的价格变动与正股的价格比较(参考表49),可看到发行商如何获利。其实,法巴作为发行商,同时参与买卖并非个别事件,所有的发行商都是用同一方法获利。曾经投资认股证有损失的小投资者,可能会以“不公平竞赛”为理由,控告证监以不同的尺度来监管衍生工具,容许发行商从中渔利。
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
(4498)的条款如下:
到期时限:2005年3月30日
换股比例:每十份认股证可兑换一股汇丰正股
换 股 价 :128港元,以现金结算
表49详细列出汇丰银行正股的收市价、成交股数和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4498)的市价、成交份数,溢价及有效杠杆比率(数据来自《信报》)。开始时间是2004年9月20日法巴备兑认股证上市当日,至11月4日,前后共有31个交易天。以下是几项值得分析的特点:
(一)在上述期间,汇丰正股的价格稳步向上,从未低过123港元。他的市价从9月20日的123。50港元上升至11月4日的129。50港元,升幅达到4。9%。值得留意的,在这段时间,法巴备兑认股证(4498)是从“价外”变成“价内”的。
同期,法巴备兑认股证(4498)的市价表现反复。价格从上市当日的0。43港元,辗转下跌至10月25日的0。315港元,跌幅达到26。7%。其后,在正股持续上升的带领下,法巴备兑认股证的市价从10月25日的低位0。315港元,回升至11月4日的0。41港元,仍然较上市价低。从上市9月20日至11月4日,它的市价从0。43港元下跌至0。41港元,跌幅达4。7%。同期汇丰正股的价格上升4。9%。这样来回计算,两者的回报差距达至9。6%。
表49:比较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 (4498) 与正股的表现
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 恒生指数 汇丰法巴备 汇丰法巴备 溢价 有效杠杆
收市价 成交股数 收市 兑认股证 兑认股证 (%) 比率
2004 (HK) (万) 收市价(HK) 成交份数(万) (X)
09月20日 123。50 936 13;221 0。430 1;940 7。13 11。92
09月21日 123。50 1;309 13;304 0。435 12;150 7。17 10。58
09月22日 123。00 683 13;272 0。415 10;077 7。44 10。73
09月23日 124。00 1;260 13;280 0。415 3;030 6。57 11。20
09月24日 123。50 1;192 13;066 0。390 5;494 6。80 11。46
09月27日 123。50 2;039 13;021 0。395 5;283 6。84 11。37
09月28日 123。00 912 12;950 0。375 5;388 7。11 11。56
09月30日 124。00 1;346 13;120 0。385 2;484 6。33 11。88
10月04日 125。50 2;725 13;359 0。395 13;887 5。14 12。56
10月05日 125。00 513 13;331 0。380 4;839 5。44 12。83
10月06日 125。00 654 13;271 0。370 8;012 5。36 12。90
10月07日 125。50 404 13;321 0。365 7;012 4。90 13。39
10月08日 125。50 1;305 13;241 0。370 416 4。94 13。23
10月11日 126。00 735 13;305 0。370 9;400 4。52 13。59
10月12日 125。50 976 13;251 0。370 5;424 4。94 13。23
10月13日 125。50 1;279 13;171 0。360 10;259 4。86 13。54
10月14日 124。50 1;143 13;035 0。350 8;391 5。62 13。13
10月15日 124。50 618 13;059 0。355 2;017 5。66 14。70
10月18日 125。00 742 13;034 0。345 2;936 5。16 15。55
10月19日 126。00 854 13;154 0。350 12;369 4。37 16。52
10月20日 125。50 855 12;999 0。345 10;560 4。74 16。11
10月21日 125。50 982 13;015 0。335 2;576 4。66 16。52
10月25日 124。50 2;311 12;818 0。315 10;274 5。34 16。18
10月26日 124。50 757 12;852 0。325 12;109 5。42 15。77
10月27日 124。50 1;053 12;838 0。320 15;376 5。38 15。97
10月28日 126。00 1;569 13;113 0。340 12;500 4。29 16。92
10月29日 126。00 1;508 13;054 0。330 17;576 4。21 17。38
11月01日 126。50 869 13;094 0。345 8;582 3。91 17。38
11月02日 128。00 1;886 13;308 0。400 18;807 3。13 17。18
11月03日 128。50 2;194 13;397 0。400 16;582 2。72 18。06
11月04日 129。50 2;203 13;369 0。410 10;944 2。01 19。76
第五部分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2)
(二)证监对新上市的认股证,采取绝对放任的态度,与处理普通新股的态度截然不同。参与买卖股票及认股证皆是普罗大众,两种不同的尺度并存是否正确呢?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普通新股上市,无论是公开认购或是配售,整个过程要在完成后才可上市,倘若认购不足,可能要押后或取消上市。可是,证监却容许未有经过配售或公开认购的认股证以0%流通量上市,准许发行商在认股证上市后才透过市场“派货出街”。这样的法例容许发行商赚取更高回报。
笔者用表49中10月4日的表现作深入分析。当日汇丰正股的表现强劲,上升了1。50港元至125。50港元,升幅达1。2%,成交量达2;725万股。理论上,拥有杠杆比率认股证的升幅应更加大;但实际上,有效的杠杆并没有发挥其作用,也就是发行商利用正股的强势,大量“派货出街”。翻查当日发行商的买卖便可证实这情况(参考表50)。当日,法巴备兑认股证(4498)的成交量达到13;887万份,收市价是0。395港元,较上日只是上升一港仙。其中发行商卖出7;189万份,又以同样价钱0。395港元买入5;559万份,这做法在行内俗称“托价派货”。发行商买卖的净额是“派发”了1;630万份认股证到市场上去。经过当日的“派货”后,认股证(4498)的整体市场流通量上升至1;668万份,占批准发行总数的12。4%。可以说,从9月20日上市至10月3日,认股证(4498)在市面上的流通量,是微不足道的,少于0。3%(1;668万份减去10月4日的1;630万份)。发行商的“派货”行动,大量增加供应,就是利用小投资者捡便宜的心理:他们看见汇丰正股价格上升,希望买入未有上升的认股证获利。事实证明,自10月4日买入后,认股证(4498)的市价连续下跌14天至10月25日的0。315元。
(三)有千多万份流通货量后,发行商又盘算如何在市场获利。10月13日,汇丰股价表现平稳,维持日前的收市价125。50港元。但是该日的认股证(4498)却有大量成交,达到10;259万份。买卖纪录显示,发行商在低位0。35港元买入5;175万份认股证;同日在较高价钱0。355卖出4;831万份,赚取的差价溢利共241;580港元。
10月29日,汇丰正股的收市价为126港元,而同日的认股证(4498)成交量庞大,达到17;576万份。根据买卖纪录,该日发行商以0。338港元买入9;114万份,亦于同日以较高价0。344港元卖出7;848万份,所赚取的差价溢利共470;880港元。
11月4日,汇丰正股的股价表现强劲,收市时上升1。0港元至129。50港元,成交有2;203万股。同时,认股证(4498)的市价只是较上日上升了一仙,收市价为0。41港元。但不要忘记,换股价是128港元。当日认股证(4498)已经是“价内”。理论上应有可观升幅。杠杆比率不断上升,却没有发挥效用,这是因为发行商的参与扭曲了波幅。发行商的买卖纪录显示,该日发行商在高价位以0。427港元卖出了4;210万份,而以较低价0。414港元买入4;098万份,中间差价赚取了531;596港元。该日发行商卖出比买入多,通过增加供应,把价钱压低后,再以较低价格回购,“开大”或“开细”是否由发行商操控呢?
以上例证说明发行商利用调节市场为名,实际上可能是透过货源供应量,影响认股证市价的上落,从中获利。参与认股证买卖的小投资者,赚钱机会渺茫。在澳门赌场,“开大”与“开细”是随机的(Random),不受人为控制。香港的认股证市场看似由发行商操控,是否公平交易呢?
市民欲翻查发行商的买卖纪录,可以登入联交所的网址hkex。hk,先入投资者(Investor)页,然后入上市公司信息搜寻(Listed pany Information Search)页,再选择档案类别(Search by Document Type)中的信息表类(Information Table),最后选定日期便可。
(四)在“派货出街”的过程中,发行商甚至会偶而在低价卖出,并且在同一日以较高价买入,旨在引起小投资者的“跟风”。骤眼看来好像是津贴买入认股证人士,其实是先要“派货”,发行商才可以用现货的汇丰股票来套戥,赚取汇丰的派息。汇丰已于11月8日宣布派发第二期中期息,每股0。13美元,即是每股1。014港元,发行商参与市场的买卖已达很高的水平,(表50列出大成交量的日子,发行商参与数量平均占总成交的90%以上),可以完全干扰市价波幅。
表50: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4498)之发行商买卖纪录
日期 发行商卖 发行商买 发行商买 认股证总成 发行商占成
2004年 出(万份) 入(万份) 卖量(万份) 交量(万份) 交比率%
09月22日 4;937 4;900 9;837 10;077 97。6
10月04日 7;189 5;559 12;748 13;887 91。7
10月11日 4;320 4;309 8;629 9;400 91。7
10月13日 4;831 5;175 10;006 10;259 97。5
10月20日 5;096 5;427 10;523 10;560 99。6
10月29日 7;848 9;114 16;962 17;576 96。5
11月02日 8;857 7;254 16;111 18;807 85。7
11月03日 7;296 5;927 13;223 16;582 79。7
11月04日 4;210 4;089 8;299 10;944 75。8
平均:90。6
第五部分笔者的建议
回顾从9月20日至11月4日的31个交易天,差不多在期内,任何一天买入法巴认股证(4498)的,都要赔本;只有在10月25日至11月1日的6个交易天期内买入,才可获利。以6天相对31天,成功率只有19。3%。发行商往往以认股证上市初期的流通量不足为理由,所以要积极参与,但这个说法是不能接受的。认股证的寿命很短,所以“时间值”的消耗是不容忽视的。从上市2004年9月20日至2005年3月31日,法巴认股证(4498)只有193天寿命,交易天的时间更加少,只有130天。前段的31个交易天已占整体“时间值”的23。8%。尽管投资者买入法巴认股证(4498)后经得起风浪,时间值已损失了接近四份之一了。所以归根究底,问题根源在于监管法例,证监应否有双重标准?以两种不同的尺度,同时监管股票及备兑认股证。公平的处理方法应该是认股证在未上市前,经发行商先配售已批准的发行数量;上市后,发行商不能再从事该认股证的买卖,完全离场以示公平。在这“不公平竞赛”现象未拨乱反正之前,小投资者不宜沾手认股证。
第五部分股票与资本市场的起源(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明显分别,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来源不同。在计划经济中,所有新投资的资金,是由国家透过国有银行的贷款取得,若然投资失败,风险由银行及国家承担;在市场经济中,每个新投资的资金都是来自社区,通过合股形式把风险摊分了。要是有许多新项目同时进行时,当中或有盈有亏,但整体来说,损失往往可以被抵消了。市场经济的投资环境,是容许参与人士自由选择,倘有亏损也是心甘情愿的。银行可以自由选择担任提供融资的角色,亦可以客观地评审每宗贷款申请的质量,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承担风险。
最早期的合股经营方式,起源于水城威尼斯。威尼斯的商人,更被认为是全欧洲最出色的经营者;莎士比亚亦曾以威尼斯商人作为舞台剧的主角;今天西方所用的会计制度亦源自威尼斯。在中古时代,香料及丝绸是东方经中东输往西方的主要贸易商品。当日威尼斯处于欧洲及中东的枢纽站,是东西贸易的交汇点,因此,商业及海运盛极一时。罗马帝国尚存在的时代,国力伸延至中东及埃及,故香料及丝绸之路得以保持畅通无阻。可是,到了十五世纪,信奉回教的奥斯曼帝国兴起,于1453年攻陷君斯坦丁堡,结束了东罗马帝国千多年的统治。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当日的香料及丝绸之路,导致香料及丝绸价格的上升,激发欧洲国家寻找新的通道。
哥伦布向西航行寻找香料出产国印度,结果他在西班牙皇后的经济支持下,意外地发现了美洲,但香料仍无觅处。当时的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认为,地球是圆的,向西行去不了印度,向南行又如何呢?结果葡萄牙政府派遣远征舰队,沿非洲海岸向南行,经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终于抵达印度,新的香料之路终于打通了。时移势易,威尼斯的地位因而改变,渐渐地丧失了贸易枢纽站的地位。
其后葡萄牙舰队再沿路东行,至马六甲、澳门及日本,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