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投资王道-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银香港                         3。75                      47;783     
    中电控股                         2。62                      33;384     
    中华煤气                         1。97                      25;102     
    香港电灯                         1。82                      23;191     
    和黄                             6。51                      82;951     
    中海油                           3。62                      46;126     
    中移动                          11。38                     145;005     
    长实                             3。91                      49;822     
    新鸿基                           4。46                      56;830     
    总数                            78。48                   1;000;000     
第二部分市场经济专利主宰公司前景(5)   
    笔者的计算方法很容易,先将心目中的金额,假设为100万港元,除以总比重78。48%,然后乘以每只股票的比重,以得出每只成份股的投资金额。     
    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制造精简指数基金,或者你的强积金只局限于投资普通基金,而不包括指数基金在内,可以肯定你的投资回报将会比指数基金低。为什么呢?美国的投资法例,要求基金经理在投资时要将风险分散(Diversification),换言之,每个基金,不论大小都不可以将超过5%的资产投资在单一公司,这个运作模式被基金界奉为金科玉律,于是一个怪现象出现了。假设一个基金投资了20家公司,跑得最快的公司,其市价上升,令其市值超出5%的规限,基金经理的立场就变得很被动,例如汇丰银行原来占组合的5%,但汇丰银行价格上升速度较其他19只股票快得多,其比重很快由5%上升至8%(升的被变现,不升的反而被保留下来),结果基金经理只能沽售最好的汇丰银行,减至5%,保留了一些跑不动的股票。还有,基金的收费相当昂贵,因为除了交易成本外,还要缴付昂贵的管理费,所以普通基金是无法跑赢指数基金的。近年指数基金(Index Fund)在美国非常流行,这就是投资者对一般基金经理表现不满的反映。               
第二部分拥有专利的“千里马”公司(1)   
    1977-1997年的香港,在33只指数成份股中,只有8只股价升幅是超越恒生指数的,一言以蔽之,在投资领域里,能够真正跑赢指数的只属少数(8/33),这样更突出了巴菲特的成就,是投资在少数的“长胜军”身上,他是伯乐,懂得如何选择千里马,所以他的投资要比指数出色得多。     
    林奇(Peter Lynch)曾经管理全球最大的麦哲伦基金(Magellon Fund),就是因为分散投资组合,结果麦哲伦基金一度持有1;40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相比现今的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数目也不过是2;800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是3;500家。虽然麦哲伦基金的表现最终还是跑赢了指数,但回报方面,则不能与巴菲特的投资相提并论。     
    香港的股市指标恒生指数共有33只成份股,恒指服务有限公司选择成份股份,根据数个准则:第一项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市值(愈大愈好);第二项是要求公司溢利要有进步,而非倒退,倒退通常会令市值下降;最后,成份股必须是香港注册的公司。以前的怡和系,因为迁移到新加坡上市,所以全部从恒指成份股中剔除。     
    现时,不少国内注册公司,由于受到非香港公司条例所限,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未能被挑选入恒指内。最明显例子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他们都是超级国企,甚至比中海油大,但由于后者是在香港成立的公司(所谓红筹),所以能够成为恒指成份股,前二者虽然规模较大,却只能纳入国企指数成份股中,这便是个中的分别。现时恒指的国企成份股,都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而主要业务则在中国内地。     
    在挑选过程中,被纳入恒指成为成份股是上市公司的一种身份象征,即等同进身蓝筹级地位,不过这是一个汰弱留强的竞技场,是相当残忍的。由1984年至今,总共有44家上市公司,从恒指成份股中被剔除及取代。单看成份股的变动,反映香江股市的历史,细说多少行业的盛衰。笔者将于第十八篇详细叙述恒指成份股的变动。     
    回顾恒指成份股的变动,有12只“千里马”公司由1977年至今,凭借企业的庞大市值而被保留,其中4家公用事业:中电、港灯、中华煤气及电讯盈科;两家银行:汇丰与恒生;两家地产:长江与新鸿基;4家综合企业:和黄、太古、九仓及会德丰。这12只“千里马”公司能够适应香港的经济发展,而且在香港经济起飞阶段能够把握时机,扩充业务,创立各自的市场经济专利,立于不败之地。在市价及溢利方面,他们有骄人表现。表5列出这12家公司股价、溢利的实际升幅,表6则是列出他们每年的复式增长率。自1977年以来,这12家公司的溢利及经调整后的每股纯利,详细列于附录的大表A,可作参考。     
    表5:自1977年“千里马”公司的溢利、每股纯利及股价实际变动     
                        03/01/1977-             07/08/1997-     
               1977-1997    07/08/1997    1998-2003     14/07/2004     
                  公司溢利   每股纯利 股价增长(%)  公司溢利  每股纯利   股价变动(%)     
               增长(%)    增长(%)             变动(%)    变动(%)     
    恒生指数                2;251 3;630                …21。00       …29。06     
    汇丰银行        6;830      3;314    4;394        60。58      22。00          27。00     
    恒生银行        6;020      6;039    9;709         1。88       2。88          …5。07     
    长实           20;367     16;552   24;835       …44。24     …44。60         …41。56     
    新鸿基地产     13;782      6;563   18;631       …53。50     …53。80         …39。95     
    太古            3;510      2;811    3;340       …26。30     …24。50         …29。86     
    九龙仓          2;345      1;683    3;781        61。60      51。20         …32。38     
    会德丰          5;797        991    3;330      …97。50     …97。53         …51。90     
    和黄            6;603      6;532  18;523        17。20      15。49         …29。94     
    中华煤气       11;916      6;545   11;056        33。60      42。30          25。44     
    中电控股        3;162      3;233    3;440        33。10      51。90          14。59     
    香港电灯        2;290      2;078    2;704        28。60      21。80           3。18     
    电讯盈科        6;436      1;972    4;797         Nil         Nil         …94。40     
    德昌电机*        572        344    1;633       168。00     165。00         180。00     
    *1984年7月11日—1997年8月7日     
第二部分拥有专利的“千里马”公司(2)   
    从表5中,由1977年至1997年,长江实业的股价升幅达到24;835%,名列前茅。换句话说,1977年时市值10万元的长江实业股票,到了1997年8月7日(假设20年中没有转手),该批长江股票的市值应该是2;500万元。即使排在榜末的香港电灯,其回报也算可观。从1977年至1997年,港灯的股价上升了2;704%。经过20年的时间,10万元的投资,亦达到280万元。同期恒指上升了3;630%,由451点(1977年1月3日)上升至16;820点(1997年8月7日)。     
    1997年是明显的分水岭,这些“千里马”公司无论在溢利及股价的表现,都起了巨大的变化,参差情况拉阔了,这当然与经济大气候环境有关。一些公司的市场经济专利丧失了,例如:电讯盈科的股价便下跌了94。4%。地产公司亦因泡沫爆破,溢利及股价都大幅下跌,只有银行及公用公司表现较佳。恒指亦由16;820点(1997年8月7日)下降至11;932点(2004年7月14日),共下跌29%。     
    表6:自1977年“千里马”公司的溢利、每股纯利及股价变动的年复式增长率     
                        03/01/1977-             07/08/1997-     
               1977-1997    07/08/1997    1998-2003     14/07/2004     
                  公司溢利   每股纯利 股价增长(%)  公司溢利  每股纯利   股价变动(%)     
               增长(%)    增长(%)             变动(%)    变动(%)     
    恒生指数           17。10      19。83               …3。91         …4。79     
    汇丰银行       23。61  19。30         20。96         8。20     3。37          3。45     
    恒生银行       22。84  22。86         25。77         0。31     0。48         …0。74     
    长实           30。48  29。14         31。78        …9。28    …9。39         …7。39     
    新鸿基地产     27。97  23。36         29。91       …11。98   …12。07         …7。03     
    太古           19。64  18。36         19。35        …4。96    …4。57         …4。94     
    九龙仓         17。33  15。49         20。07         8。33     7。13         …5。44     
    会德丰         21。61  12。69         19。33       …45。84   …46。03         …9。93     
    和黄           23。40  23。33        29。87         2。68     2。43         …4。96     
    中华煤气       27。05  23。34         26。58         4。95     6。05          3。29     
    中电控股       19。04  19。16         19。52         4。88     7。22          1。96     
    香港电灯       17。20  16。65         18。14         4。28     3。35          0。45     
    电讯盈科       23。24  16。37         21。48          Nil      Nil        …33。72     
    德昌电机*     15。78  12。16         24。53        17。82     17。67        15。84     
    *1984年7月11日—1997年8月7日     
    有专利而没有市场的例子     
    过去香港经济急速发展,给香港营商人士缔造无限机会。12只“千里马”公司中,中电及港灯的溢利是受到政府的监管及保障,回报是以资产投资作一个基准。到了2008年专利就届满,这个专利过往帮助它们在经济蓬勃下迅速增长,从表7中的前五年(1968-1972年)和最近的五年(1999-2003年),首尾两段时间的电力消耗作一比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1968年到1972年,当日的耗电量年复式增长率达到12。4%,同时期,本地实质生产总值(不包括通胀在内)的年复式增长率只有8。2%,即耗电量增长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的1。5倍。说明当时的经济是由工业出口主导,所以耗电量比生产总值上升得快。这情况现时正在中国内地出现。     
    表7:香港耗电量与本地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比较     
    年份               1968-1972      1973-1987      1988-1998      1999-2003     
    年期                   5年            15年           11年            5年     
    香港耗电量平均        12。4%            9。0%           5。2%            2。2%     
    年增长     
    除通胀本地生产         8。2%             8。3%          4。2%            3。9%     
    总值平均年增长               
第二部分拥有专利的“千里马”公司(3)   
    1999年至2003年的5年内,香港的耗电量年复式增长率只有2。2%,本地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则为3。94%,实质经济增长比耗电量增长高出80%,说明一个成熟经济的耗电量是会逐步放缓下来的。     
    港灯的股价表现可以参考表5及表6,1977—1997年的20年间,港灯及中电都较恒指上升的幅度逊色,港灯的纯利只上升2;290%,复式年增长率只有17。2%。港灯的地产发展大部分在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已全部完成,海外投资亦未有大规模收入,亦没有售电给内地,基于本地售电增长逐渐减慢。溢利的增幅相应放缓下来;1998—2003年间,港灯纯利的复式年增长率更放慢至4。28%,溢利的倒退更在2003年出现。虽然,中电在其他地区有电力投资及地产收益,但其纯利由1998年至2003年间亦放缓下来,纯利年复式增长率只有4。88%;2001-2003年期间,纯利表现反复,增长轻微。     
    这两家香港电力公司均享有政府法例上的专利保障,市场并无受到竞争威胁。问题症结是,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后,电力公司在香港虽然有专利保障,却失去强劲的市场需求。这例证说明,专利仍需要市场需求来配合,才可以替公司带来长期的溢利增长。法例上所定的专利并非万灵药,一家公司成功与否,主要靠本身内在能力,能否在市场中建立自己的专利,这就是所谓市场经济专利(Economic Franchise),所以笔者以下用两家电力公司的法定专利与汇丰银行的市场经济专利作一比较。               
第二部分汇丰银行的市场经济专利(1)   
    汇丰银行自1865年成立以来,已有140多年历史,香港经济成长与汇丰银行息息相关。五十至六十年代,当香港经济起飞,汇丰银行在香港的存贷市场及贸易融资占绝对的优势,市场占有率超过70%。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当年的恒生银行,也要汇丰银行支持才渡过危机。挤提潮后来蔓延到汇丰银行,所以港元纸币出现短缺,小市民一窝蜂地从银行提取储蓄,把现钞放在家中。但当时港英政府很有决心,规定每人每天只可以提取100港元,并从英国空运大量英镑现钞,一旦港元现钞不足流通的话,则会行使英镑。这种做法令汇丰银行蒙利,被视作港英政府的中央银行,建立市民对汇丰银行的信心。1977年汇丰银行纯利只有6。14亿元,到1997年已升至425。5亿元,总共上升6;830%,复式年增长率达到23。6%;同期恒生银行的纯利由1。53亿元上升至93。63亿元,升幅达到6;020%,复式年增长率达到22。8%(自1977年以来,汇丰及恒生每年纯利,每股经调整后的盈利可参考附录大表A)。     
    但在七十、八十年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日趋成熟时,绝大部分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金融机构,都在香港设立分行或办事处,提供服务,直接与汇丰银行竞争。法例没有保障这个市场,汇丰银行面对前所未见的挑战。     
    汇丰银行所作出的反应就是由八十年代开始走向国际化,1980年汇丰收购了英国投资银行Anthony Gibbs,打入英国的保险市场;同年,汇丰银行购入美国海丰银行(Marine Midland)51%的股权;1986年英国金融业发生重大改革(Big Bang),汇丰银行收购了伦敦的经纪行詹金宝(James Capel);1987年购入美国海丰银行余下股份;同年,汇丰银行购入英国米兰银行(Midland Bank plc)14。9%的股权,而在1992年整家英国米兰银行都被汇丰收购了。1997年,汇丰进军巴西,买入当时巴西第五大银行Banco Bamerindus do Brasil的部分资产;1999年汇丰买入纽约的共和银行(Republic New York Corporation)及Safra Republic Holdings;2000年,买入法国的投资银行CCF;2002年,汇丰买入墨西哥的Grupo Financiero Bital S。A。;2003年,以148亿美元买入美国的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HI);在中国内地方面,汇丰银行亦积极投资,除增加本身分行外,于2001年以人民币5亿元购入上海银行8%股权;2002年以6亿美元买入平安保险10%股权,又于同年用2;000万美元买入福建的亚洲银行50%股权;2004年用18亿美元购入交通银行20%的股权。以上只是较大宗的收购,较小的不能尽录。     
    在众多收购个案中,最大宗算是1992年收购英国米兰银行及2003年美国的HI,由于两者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