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投资王道-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远角度来看,有限度的竞争令经营商可以有利可图,可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作持续投资。另一方面,领导人亦希望手机的月费,能够逐步下降,让更多人可以使用这种服务。从经营者的立场来看,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的增长率比其他国家快,尽管收费持续下降,仍然是一盘有利可图的生意。迟迟不发展3G,一方面要看清科技方向,另一方面要让这些大经营商累积更多资金,等到时机成熟时,才决定投资在什么科技方面,是3G或4G,若后者发展成熟,那么中国市场便可以跳上一个更稳定、更高科技的平台。     
    2007年全面开放电讯市场的时候,外商投资中国电讯市场仍然受到限制,最多只准持有固网或移动电话经营商股权的49%,领导人当然考虑到国家安全,不想市场被外商所垄断。本国经营者能够保留控制权,有足够的竞争能力抵挡外来的竞争。当然,有些观察家表示,中国坚持自行发展3G科技,也是考虑军事秘密可能外泄,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不过作为重要的战略设备,保护电讯市场亦是无可厚非。笔者认为领导人是有远见的,开放过程中,很多“下游工业”及零售业都已经全面开放,但国家的重要战略市场,则受到特别保护。     
    除了上述的电讯市场,现在的石油开采权都是由3家公司所统筹:中石油、中海油及中石化,外商只限于与这3家公司合作,所以外商不可能垄断中国石油市场,石油当然是军事上的主要战略商品。     
    根据世贸协议,人寿及财产保险市场已逐步开放了。现在只容许外资的保险公司,以合资形式,直接在大城市推广其产品。2004年12月将会实施全国性开放,不过外资仍然受制于合资形式(控制权不可超过51%),接受中国保监会的监察,避免外资因外围的损失而拖累其中国业务。传闻中国将实施强制性的汽车第三方险,届时外资可能无法参与。这一切措施减低了竞争,有规模的保险公司,像中国人寿及中国财险,能够保留他们的市场经济专利。     
第三部分从哪个市场投资中国股票最明智   
    邓小平先生是很有远见的,在他领导下,中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1985年上海开始有国企“法人股”股票转让(0ver…the…counter)。1990年上海股市正式成立,1991年深圳股市亦成立了。邓小平先生可能见到英国撒切尔夫人能够成功地改革英国国企,并成功地将国企透过上市私有化,所以中国设立了股票市场,走向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在整个股市发展过程中,上海和深圳有A股(只准许国人买卖)及B股(容许外国人买卖)。     
    中国的A、B股市场,有接近1;300家上市公司。但总市值仍比香港小。中国的A股市场到目前仍未有迹象会开放。虽然有QFII成立,容许外国机构性投资者购入中国A股市场的股票,但活跃程度不高,外国机构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利用QFII将外币转为人民币,期望人民币升值。A股市场的大型国企数目比较少,除宝山钢铁、扬子电力、一些汽车及银行股外,规模较大的企业,已在香港以H股或红筹的形式上市了,其中有29家同时在国内及香港上市。不过A股股价往往较香港等同的H股及红筹昂贵,平均市盈率达到30倍,比较港股现时的19倍(恒指14;000点)高出许多,以2004年11月24日的收市价计算,29家同时在国内及香港市场上市的企业,其A股价格较香港股价格平均高出44。1%。所以笔者暂时不会考虑A股市场。     
    B股市场是开放予外国投资者的。现时上海B股市场有50多家企业上市,与深圳B股市场上市企业数目相差不远,但他们的成交都非常稀疏。一只交投最活跃的股票,单日成交只有数千万元,交投稀疏的,则只有数万元甚至没有成交,大部分成交平均少于一百万元。所以,作为投资市场,笔者亦不会考虑。以香港为例子,一家大规模的国企,如中石油、中移动等,单日成交动辄以数亿港元计,所以外国机构投资者,会选择香港这个市场作为投资中国企业的跳板。     
    在香港以H股或红筹股形式上市的公司超过130家,而且成交活跃,能够容易买卖。另外,最大型的国企亦在香港上市,笔者相信4大银行,最终亦会在香港及纽约上市。     
第三部分红筹及H股在香港上市的经验   
    1982-1985年中英谈判时,香港地产风雨飘摇,为挽救信心及疲弱的地产市道,香港政府将花园道一号,以10亿港元的友谊价卖给中国(香港)银行,当时中银买入这块地皮,是要对香港投下信心的一票。早期来港的中资企业,带有政治使命,旨在稳定当日香港的政局。光大集团(红筹买壳上市的始创者)是最早来港的红筹。在八十年代初,中国光大集团携同资金来港设立办事处,当时的负责人是王光英,代表国务院直辖的贸易单位。王光英是刘少奇主席遗孀王光美的弟弟。光大集团来港后便买壳上市,王光英来港的使命,第一是要投香港政治前景信心的一票,第二是让国家领导人体验市场经济的运作,香港人当然视他为北京驻港的商务代表。当时李嘉诚便与王光英达成协议,将部分卖不出的城市花园单位售予光大集团,以证明北京对香港地产很有信心。李嘉诚在卖出城市花园的住宅单位予光大集团时,长实系属下的上市公司国际城市(城市花园发展商)股价急升,而李嘉诚则被牵涉入国际城市的内幕消息买卖。虽然光大没有直接参与国际城市的股票买卖,但最后王光英被调回北京了。经过这个挫折之后,北京又透过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主席荣毅仁,由他委派其子荣智健带资金来港投资,再对香港政治信心投下一票,荣智健成立办事处,透过买壳(泰富)的形式上市,成为今天的中信泰富,后来更收购了大昌行的业务。     
    进入九十年代,中资企业来港上市卷起第二个浪潮。越秀、粤海、首钢……这些地方国企,也透过在香港买壳上市,但他们再不是带有政治任命,而是要筹集资金回祖国投资。1993年香港政府决定要尽量开放香港的股票市场,容许国企能够以国内注册的公司来香港上市,称为H股;或者以香港注册的公司在香港直接上市,简称“红筹”。上述措施令国企无需再透过买壳上市了。     
    在1993年,第一家国企青岛啤酒来港以H股形式上市,哄动一时,因为这品牌的啤酒当时在香港颇受欢迎。除青岛啤酒外,后来还有上海石化、仪征化纤、镇海炼油及马钢等。     
    另一个浪潮出现于1996-1997年。当时上市的国企有:北控、上实、燕化、鞍钢、大唐发电、华能国际、江苏宁沪、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江铜、深圳高速、浙江沪杭甬和中移动。接近2000年时,更大型的国企像中石油、中联通和中石化也陆续来港上市。               
第三部分筛选“千里马”的标准   
    伯乐筛选“千里马”必有他的标准。以下的指引是用来选择有“市场经济专利”的中国企业:     
    (一)中国经济现正处于由工业带动的起飞时刻,正如日本处于六十至八十年代一样,高速经济增长营造大好营商环境;     
    (二)要合乎拥有“市场经济专利”的要求,这些公司的服务或产品,必须是无可取代的;     
    (三)市场对这些服务及产品的需求是重复性的,所以是有增无减的;     
    (四)竞争当然是无可避免,但不是陷入“割喉式”的过度竞争;     
    (五)公司行业前景比较稳定,受经济循环的影响比较轻微;     
    (六)公司纯利及营业额的增幅都要比经济增长快;     
    (七)股东资金回报率不少于双位数字。     
    笔者希望将过去30年分析公司的经验,每个行业的独特经营窍门公诸于世,方便投资人士在作出投资决定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及根据,正如广东人的俗语:“女人最怕嫁错郎,男人最怕入错行”。在现时如此复杂的社会中,就算单以香港130多家H股及红筹来看,也有很多不同行业,只有少数是属于有“市场经济专利”的生意,大部分行业属于过度竞争的生意(modity Business)。               
第三部分轻工业是过度竞争的生意(1)   
    大部分老一辈的香港人,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参与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的轻工业发展,所以投资界对工业股的评价,比较审慎及有保留。笔者小时候的生活经验也是毕生难忘:早年丧父,母亲经营一家家庭式的小型布厂,胼手胝足,仅可糊口,全家也要总动员,放学回家后都要到布厂帮忙。从事工业,资金周转永远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需要资金来购入原料及投资机器、厂房及支付员工薪金,但却只有在制成品完成后,才能收到货款。在织布行业,棉纱占了成本的七成,剩下的三成则为支付“灯油火蜡”。员工的薪金及其他损耗维修,数目不菲。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毛利率可能只有10%。但实际毛利率却远低于10%,因为在织布过程中,需要准备较多的原材料,以备不时之需,而在织布过程中,必有断纱破烂情况出现,因此又会多织一些以作“保险”,同时布疋在织成后会出现收缩(所谓缩水);上述10%的毛利率,实际上包括了很多剩余的存货,现金流入往往只有5%-6%,这个10%毛利还要支付银行的利息、厂房和机器的分期付款。所以广东人有句俗语:“只见身郁,不见米白”;从来工业家经常地遇上现金周转问题。     
    1967年,英镑贬值,贬值的幅度已把毛利一扫而清。其后英国政府更勒令所有英国进口商(包括布疋进口商),都先要支付100%的按金,才可以透过银行开出信用状,来香港订购货物。英国政府的目的,是要阻遏资金外流速度及减少贸易赤字。所以英国进口商在没法筹集资金下,暂停向香港买入布疋及其他产品。作为一个经营者,母亲当时所受的压力很大,因为厂房的按揭、机器按揭均需每月支付,原料也要支付,又不敢停工(因担心银行会接管),唯一的方法就是由一天的3班制,改为1班制,只是由早上9时工作到下午5时,再不是24小时开工,当银行派人巡查时,还有一些“样板戏”可以向银行交代,但情况已苦不堪言。     
    母亲最后想出一个方法:要求汇丰银行代英国进口商支付100%按金,方便英国进口商能够开出信用状来港购买货品,而汇丰银行为英国进口商所支付的按金利息,全数由香港厂家承担(笔者当时在大学毕业后,工余时还会帮忙处理一些文书工作。当日母亲约见汇丰银行旺角分行经理时,笔者就充当翻译员)。100%的按金、4个月的利息支出,就等于整批货款的4%,所以毛利率就得从10%中再扣除4%,只剩下6%了。但因为开工时间减为8小时,生产成本上涨,可以说连6%的毛利率也赔上了,虽然英镑已贬值了,但订单价钱没有加反而要减,最后只有亏本经营。但厂商的苦处不是行外人所能明白的,纵使亏本也要继续经营,因为厂房及机器仍要分期付款,若工厂停产便会被银行接管,所以只能“望天打卦”,希望能渡过难关。这种情形维持了一年多,母亲饱历沧桑,所以经常教导笔者说,纺织业是“烂棉衲,无发达”。母亲没有强逼笔者继承“无发达”的布厂事业。     
    当时笔者曾问母亲,既然布厂是无发达的生意,为何还要经营几十年。母亲说:“现时你大学毕业了,有了学历,有雇主聘用。但母亲不懂英文,中文程度也有限,求职相当不容易,只有埋头苦干没有发达的生意。烂棉衲的好处是不用捱冻,勉强温饱。”母亲的例子反映了很多行业都是过度竞争。入门坎低的行业,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人,在人人参与时,便会出现过度竞争,也就成为“烂棉衲”的生意。当时母亲生产的布疋已经无法追上潮流了,要追上潮流,必须更换所有机器及配套设施,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要完成的话一定要负上一笔大债项,以六十年代一部瑞士先进的织布机,需要5万港元,相当于一层过千英尺的住宅单位,要更换20台织布机,则要100万港元,这还未计算其他配套的设施在内。20台织布机的规模只是很小,不能争取到经济效益。笔者从小时的经验就理解到什么是“烂棉衲,无发达”:笔者当时理解到,作为汇丰银行,它只要作出一个承担,代英国进口商支付进口按金,每年便可额外收取12%的利息,这就是“经济专利”,也是小工业家无法做到的。所以笔者第一次投资香港股票,就是买汇丰银行。     
    笔者从七十年代初,便投身证券分析的工作,接触过不少制造行业,他们很多时都会面对上述例子的问题,尤其是生产中、下游产品的生意。原料价格上涨,便会将毛利率压缩得很厉害。举例而言,若原材料占成本70%,若其价格上升10%,你的成本便会上升7%,而毛利率则相应减少7%;第二个困难是市场的竞争。由于工业没有什么专利可言,任何人有资金,有技术便可参与,市场的价格竞争则无日无之,就算最成功的德昌电机,其微型马达也要年年减价。工业的第三个难处是设备的更新(Re…Tooling),要提高效率,要产品追上时代,便要不断投放更多资金。所以很多厂家都感到生意愈做愈大,但负债也愈来愈大,因为很多新机器设施都是很昂贵的,经常需要融资来添置。     
    从纺织业的困难,也可以伸延到家庭电器业,例如生产彩色电视机。整个电视机最昂贵的组件是真空映像管,工厂若是生产黑白的显像管,其配套设施是不能生产彩色显像管的,因此若要追上潮流,整套设备都要更换及引入新技术。一条生产线能够出产17英寸电视机的显像管,却不能同时生产更大的33英寸显像管。当你能追上33英寸的时候,先进的生产商已经成功地生产Plasma电视机了,现时Plasma的科技还未稳定下来,但是已经有生产商生产液晶体电视机(LCD)。在六十年代时,拥有黑白电视已很满足;在七十年代拥有17英寸彩电已很奢侈;在八十年代则追求33英寸的彩电;到九十年代则向往Plasma。消费者不断在追求新产品,但厂商则要不断投资更新机器配套,不断融资负债,到头来还不一定能赚大钱,因为科技进步得快,而且有太多对手参与竞争。     
第三部分轻工业是过度竞争的生意(2)   
    有一些较“下游”的生产商避免生产昂贵零件,便从不同零件供货商买入零件,从事装配工作,这样投资费用便低得多了。只需雇用一批工人,以流水作业形式装配,产品可以是:收音机、音响、电视机、CD和DVD等,但这种行业也面对同样问题,就是作为最“下游”的生产商,会受到市场价格竞争的冲击。从中国过去的例子,冷气机、雪柜的价钱是不断下降,最后是无利可图。曾几何时,香港人回乡时,会带彩电回去作手信,但现时国内的彩电及其他家庭电器都供过于求,价钱比香港便宜得多。生产商唯一能够赚钱的方法,是要不断扩大市场,甚至跳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以薄利多销的形式来赚取利润。但作为出口商,又要面对另类的挑战及风险:外汇价格的波动、外国关税与反倾销措施。     
    今天香港只有寥寥可数的工厂能成为世界级的生产商,例如德昌电机及裕元工业,前者是生产微型马达,后者是运动鞋。但当规模到达世界级时,想进一步增长,是会相当困难的。面对原料的涨价,德昌年初时已提出盈利警告。裕元于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为12。58亿美元,比2003年上半年的12。42亿美元,只增长了1。3%,而纯利由1。52亿美元上升至1。58亿美元,幅度也是很小。所以裕元最近的策略是进行分散投资,积极购入运动服装和其他类型鞋类的生产业务。但分散投资后,其风险亦相应增加,最后又会如何呢?拭目以待吧!     
    广东科龙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冰箱及空调生产商,但今日已无复当年之勇了。2004年上半年,广东科龙的营业额达到人民币50亿元,纯利则为人民币1。58亿,纯利率只有3。16%。长城科技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子生产商,但近年的纯利亦是反复;2004年上半年,长城科技的营业额为人民币49亿元,纯利只有人民币1。3亿元,纯利率只有2。65%。     
    表9:工业公司纯利一览     
    年份      广东科龙     长城科技      熊猫电子        德昌电机          裕元工业     
          (RMBM)      (RMBM)     (RMBM)         (HKM)         (USM)     
    1995    283                        141              339     
    1996       44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