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以八识作用的殊胜来说,则“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  

恒是恒常,审是审察,所以末那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以八个识分析,前五识没有审察思量,故说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时间断(如在五位无心的情况下),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但它也没有审察思量的作用,所以是“恒而非审”的思量;唯有第七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就是恒时执持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我,而审察思量。所以,《八识规矩颂补注》卷下说“恒审思量我相随”。'92'

在善、恶、无记的三性中,第七末那识是属于无记性。上面说过,无记分为有覆无记和无覆'93'无记两种。而此第七末那识,在有覆、无覆两种无记中,以其与“四烦恼”相应,因此为“有覆无记”所摄。'94'第七末那既然与四烦恼相应,其性应属恶,何以为无记呢?原来此识虽与四烦恼相应,但不能感可爱非可爱果,没有善不善的记别,所以是无记。

4、思量能变相应的心所
眼、耳乃至第八阿赖耶识的八个识中,因识的体性作用的不同,所以与每个识相应的心所也就各有不同的差别了。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共有十八种。在《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95'

 

又《八识规矩颂》卷一说: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96'

 

末那识自从无始以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与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的八大随烦恼心所,触、作意、受、想、思的五遍行心所,别境中的慧心所及贪、痴、慢、我见的四根本烦恼共十八个心所相应。其相应受在五受中,唯是舍受。而此十八个心所中,特别是与痴、见、慢、爱“四烦恼”任运相应,恒时常俱。“烦恼”(Klesa),意谓使众生迷惑,苦恼,《大智度论》卷七称:

 

烦恼者,能令人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97'

 

又《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98' 

 

烦为扰,恼为乱,因扰乱有情众生的身心,所以称为烦恼。“贪”等六烦恼是根本烦恼,由此引起的烦恼称为随烦恼。《俱舍论》卷二十云: 

 

根本烦恼现在前时,行相难知,故名微细。'99'

 

又《成唯识论》卷六云:

 

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100'

 

按《成唯识论》卷称:“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四个根本烦恼心所和五个遍行心所)、八随烦恼,并别境慧。”'101'下面把与末那识相应的几类十八种心所共分类说明:

(1)六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中末那识恒与贪、痴、慢、恶见的相应):

A、贪(Raga),贪即贪欲,欲界的贪欲是欲贪或欲爱。色界的贪欲是色贪,无色界的贪欲是无色贪,此后二者也称为有爱。贪欲就是对所好对象的爱着。《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102'

 

“有”即三有或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有具”是生于三有的原因,包括中有,烦恼,和器世间,“贪”是对三有果和三有因生起的贪欲心,因此经受轮回之苦。

B、嗔(pratigha),亦名嗔恚、恚、怒。即指对不喜欢的对象的反抗、拒斥与嗔恨。随烦恼所说的忿、恨、害等都是嗔的部类。《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

依为业。'103'

 

 “苦”即三苦:苦苦(苦上加苦),坏苦(由于乐受变坏所造成的痛苦),行苦(由于有为法的迁流变化所造成的痛苦)。“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的原因感到忿恨,并由此而作恶。

C、痴(moha),痴就是无明,于诸事理迷暗为性。此无明迷于我理,与我见相应,所以又名“我痴”。即十二因缘之首无明,意谓对佛教义理的愚昧无知。无明有相应无明和不共无明的两种。《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104'

 

D、慢(mana),意谓傲慢,认为自己优于他人,抬高自己轻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情。《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为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105'

 

在《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十九把“慢”区分为七种'106',唯识学也沿用了“七种”说。下面将七慢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a、慢,对于劣于或等于自己的人,认为自己优于或等于他,自负高傲。

b、过慢(atimana),对与自己平等的人,认为己胜于他;对优于己者,认为己等于他。

c、慢过慢(manati…mana),对优于己者,反认为己优于他。

d、我慢(asmimana),认识不到人体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凑合而成的,误认为“我”真实存在。

e、增上慢(adhimana),自己的修行还没有达到或部分达到罗汉,菩萨等果报,自认为已经达到。

f、卑慢(avamana),别人已胜过自己很多,自己却认为差不多。

j、邪慢(mithyamana),自己本来没有功德,却自称为有功德。

E、疑(vicikitsa),对佛教义理并非坚信不疑,而是犹豫不决,怀疑三宝,怀疑善恶业报,怀疑三世因果,怀疑四谛与缘起等。《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为疑?于诸谛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107'

 

据《瑜伽师地论》第五十八卷,“疑”的内容有五;即是在:他世作用(从今世到来世的转生作用)、因、果、谛(四谛)、宝(三宝)中心怀犹豫。'108'

F恶见(mithyadrsti),即错误的见解,因障碍“正确”的见解故招痛苦。说一切有部等派将它归纳为五见。《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109'

 

唯识学派将恶见分为五种'110',即:

a、薩迦耶見(satkayadarsana),这是一种“外道”见解,认为五蕴实在有,认为由五蕴构成的“我”(灵魂)及“我所”(为我所有的东西)都是实有。由此引出其它的“错误”见解。

b、边执见(anta…grahadrsti),即佛教所反对的常见(认为事物恒常不变)和断见(认为人死后不再转生)

c、邪见(mithya…drsti),否定因果报应的见解。

d、见取见(drsti…paramarsa),固执己见,互相斗争。

e、戒禁取(stla…vrata…paramarsa),认为受持牛,狗,鸡等戒可达涅盘。

六根本烦恼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嗔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如下图:

1、贪贪爱五欲─────────── 

六    2、嗔嗔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     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烦    5、疑狐疑猜忌───────────            

恼             (1)、萨迦邪见   (执取五蕴根身)        十使

              (2)、边见       (执取常断二见) 五

6、不正见  (3)、邪见    (谤无因果坏诸善事) 利

           (4)、见取见  (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使

          (5)、戒禁取见(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2)、五遍行心所

初能变相应的心所里说过,在此不说。

(3)、八个大随烦恼心所

随烦恼(upasklesa)是随从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其体性与根本烦恼相同。随烦恼由于发生作用宽狭的不同而分而三种:忿、恨、覆、恼、嫉、悭、诳、陷、害、骄十种,发生作用的面最小,只能同类相生,个别生起,故称“小随烦恼”;无惭和无愧发生作用的面稍宽,遍不善心,故称“中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的八种发生作用的面最宽,遍行染心,故称“大随烦恼”。'111'《品类足论》卷一云:

 

随烦恼云何?谓诸随眠,亦名随烦恼。有随烦恼不名随眠,谓除随

眠、诸余染污行蕴心所。'112'

 

又《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一亦云:

 

随烦恼云何?……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

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113'

 

唯识学为什么唯以此忿等十个小随烦恼;无惭和无愧两个中随烦恼;掉举、昏沉等八个大随烦恼的二十个随烦恼心所名为随烦恼心所呢?在《成唯识论》卷六说:

 

随烦恼名亦摄烦恼,是前烦恼等流性故,烦恼同类,余染污法但

名随烦恼,非烦恼摄故。唯说二十随烦恼者,谓非烦恼,唯染粗故。

此余染法或此分位,或此等流,皆此所摄随其类别,如理应知。'114'

 

这当中,“非烦恼”的意思是简别随烦恼不同于贪等根本烦恼;“唯染”是简别随烦恼不同于欲等之遍通三性;“粗猛”是简别随烦恼的行相粗猛,不同于随眠的行相微细。在二十个随烦恼中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是“八个大随烦恼心所”,对八个大随烦恼心所解释如下:

a、掉举(Auddhatya);掉举是心不安静,妄动浮燥,对“行舍”和禅定起阻碍作用。《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115'

 

b、昏沉(Styana);昏沉是昏懵沉醉,迷惑不明,障碍轻安和智能。《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116'

 

 毗钵舍那(Vipasyana)译为“观”,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的修法;奢摩他(Samatha)译为“止”,止即止寂的意思。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止与观合称 “止观”,又称定慧、寂照。

c、不信(Asraddha);不信者心存污秽,不相信三相,即:(1)实有,即诸法实相;(2)德,即佛、法、僧三宝的真净德性;(3)有能,有能力成就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不信”对实、德、能三相不承认、不喜欢、不追求,由此滋生懈怠。《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性,惰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117'

 

d、懈怠(Kausidya),对修善断恶不勤奋,不努力,或对恶业勤奋努力,“懈怠”可滋生烦恼。《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谓懈怠者,滋长染故。'118'

 

e、放逸(Pramada),心情放荡,不修善法,不能断恶。《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防逸,增恶损善

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嗔、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

非别有体。'119'

 

f、失念(Musitasmrtita),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谓失念者,心散乱故。'120'

 

j、散乱(Viksepa),散乱即不专心,其心流荡,障碍正定,阻止智能,增长恶慧。《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谓散乱者,发恶慧故。'121'

 

散乱与掉举的差别为:掉举是“易解”,即对一境有多种解释;散乱是“易境”,即一心缘多境。

h、不正知(Asamprajanya),不正知即是邪知,误解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破坏佛教真理。《成唯识论》卷六称:

 

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122'

 

(4)、别境心所

在五个别境心所中末那识只是与慧心所相应。别境心所及慧心所在第三了别境能变中有详细的说明,在此略过。

5、思量能变的界系分别及起灭分位
界地是三界九地,即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有漏界的分类;系是系属,指被那一界地烦恼系缚,即系属于那一界地。第七未那识的活动是取决于阿赖耶识,即不论赖耶识生于何地,未那识也跟着生于何地,任运恒缘自地藏识为自内我。所以在《唯识三十论颂》说:“随所生所系”。'123'

阿赖耶识为三界五趣总报的果体,是轮回的主体,以业力的牵引,在三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转。此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第八阿赖耶亦以第七末那为所依,这二者互相为依,恒时同俱。所以阿赖耶识生于何界何地,第七末那便系属于何界何地,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起灭分位,也就是此思量能变的伏断位次。起灭就是生起和断灭,虽说是起灭,实际的意义是断灭;不过如但说断灭位,生起位就不得而知了。因此这是说明伏断的位次。《唯识三十颂》说: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124'

 

末那识伏断的位次有三位,即阿罗汉位、灭定位、出世道位。“无有”是灭义,就是染污末那伏断的意思。于三乘无学果、灭尽定与出世的无漏道不起,其中有永灭与暂伏的差别。《成唯识论》卷五说:

 

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真无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故名出世道;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断此种子故;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乃至未灭;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125'

 

这个与我执相应的末那识,在三乘无学果位,才能得以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方能得以永伏。阿罗汉、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第六意识,入二空观,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断尽分别二执种子,亦暂伏灭俱生二执现行,得与平等性智相应。现分述三位如下:                                                        

(1)、出世道位:出世道的“道”,是指无漏智而说的。世间的智是有漏智,出世间智是无漏智。所以出世道就是观智,是指无漏的根本智和后得智现行的时候。原来第七末那识的烦恼,是任运生起,行相微细,有漏智不能使之伏灭,唯有无漏的观智才能使之伏灭。因为“生我执”与生空智相违,“法我执”与法空智相违。故当生空的根本、后得二智现行时,生我执伏灭;法空的根本、后得二智现行时,法我执伏灭。换句话说,修唯识行,至见道位以上,末那识已转识成智。二执种子伏减,不起现行。

(2)、灭定位:灭定即是灭尽定,亦名灭受想定。此定是三乘圣者,厌劳虑粗动之识,入于无心定,此位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染位末那心心所亦灭。此灭尽定,是生空智或法空智的等流果,是最寂静的无漏定,所以不是染污的末那识。   

  (3)、阿罗汉位:阿罗汉是三乘无学圣果,于不还果的最后一刹那无漏智现前时,末那识烦恼种子一时顿断,从此永不再生,也就是永灭,而不是暂伏。

  在此位烦恼种子虽然永灭,但所灭的只是生我执的烦恼种子,而非法我执的烦恼种子。所以于伏断位中,只言罗汉,不言菩萨,因为菩萨在八地以前,尚有俱生的法我执末除,故仍有染污末那。以上二位, 

在阿罗汉、出世道、灭尽定、三位,阿罗汉位为永断;出世道、灭尽定是染污末那现行的暂为伏灭,而非种子永灭。又关于三位无未那,有安慧与护法的不同说法:安慧以为三位无未那是说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