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褡寤淖迦耍谙某氖焙蛩粗疲ㄔ诤捍径ㄐ危猿谱鳌跋睦薄!�
有人总结说“阳历无月,农历无年”,那是说公历的“月”,不是自然的“月”(即与月亮盈亏没有联系),而是人为固定划分的。而农历的“年”也不是自然的“年”,而是人为固定划分,并用19年加7个闰月的方式来调整
,以便比较地接近“太阳回归年”的目的,人为地而“搓合”出来的。比如说,农历猴年(2004年)有384天,而鸡年(2005年)只有354天,两者相差了30天。因为,农历的年与实际的“太阳绕地球”的周期不一样,公历的月也与月亮的一圆一缺周期不一样,所以才有“公历无月,农历无年”之说。
三,一个公历年,地球绕太阳一周,时间大约用365。25天。为此,每隔几年,公历和农历必须作些调整。公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与太阳的周期基本一致,只是多了约四分之一天,所以得每隔四年在二月加一日。在哪一年加呢?这不难推定,你把年份的数当作一个四位数字,在能为4整除的那一年里加。例如,今年是2006年,2006除以4,等于501余2,不能整除,不是公历闰年,今年的二月是28天。如果是2004年,2004除以4,等于501,能整除,是公历闰年,那年的二月是29天。农历一年十二个月,理论上应该是三百六十日,但是一个月圆月缺的周期是29天多一点,所以农历的月,有时是29天,有时是30天,一年下来,比太阳周期的365。25天少了11天。为了与季节(以太阳对于地球的位置来定)合拍,于是,农历历法是每隔两三年就加一个闰月,总共是第十九年加七个闰月。哪一年是农历闰年比较复杂,没有公历闰年那么容易推算,在这就不说了。2006年是农历闰年,多了一个闰七月,全年总日数达385天。通过这些调整,使得农历能保持“十五十六月儿圆”,并保证指导农耕时令的节与气,可能与季节与月份相对准确和“固定”。
四,我国农历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是为了便于农家安排农事。这“节气”是个通称,严格地说是有十二个节,十二个气。每年第一个是节,称“立春”,过了十五天为第一个气,称“雨水”,一节一气互隔,一直排下去。又因为节与气的交接时刻,并不是正好十五天,还有交接时点用是24小时制的关系,所以隔一段时日,会有某个节与气是相隔十四或十六天。
五,由于地球的季节变化是随太阳相对于南北半球的位置而变,所以我们的农历节与气,相对于公历的日期比较固定。如立春这个节,多数年份在公历的二月四号,个别的年份在二月三号,没有绝对的、一定的规律。到了2008年以后的一段年时,这个立春日比较有规律,多数年份在二月四号,基本上是每隔三年有一年在二月三号。
六,由于上述的“比较固定”,不少年青人误以为农历的节和气是按公历安排的。其实,我们的节气安排规律,早在洋人的公历远远未传入我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到了汉代就已经极为成熟了。当今我们用农历,包括节气安排,用的就是夏朝初创,在汉朝时成形的历算法。古时虽没有伽利略望远镜,可也有“日昝”和“浑天仪”等,用于测定北回归线,黄道,赤道,以及经度与纬度。然后,由张衡、祖冲之等古代天文学家们,用这些“线和道”来计算和设定农历的“节气”,最后经皇帝钦定,印制“皇历”,发行全国。汉代有个天文学家叫做张衡,就是发明了著名的“地动仪”那位,大家还记得么?其实,我国农历(夏历)是典型的阴阳合历。农历将月亮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所需时间(朔望月周期)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回归年)并列,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没有公约数,我国农历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将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传统历法的标准叫法应该是“夏历”,称之为“农历”其实不标准,只是习结惯了无所谓,而称之为“阴历”则就根本是错误的。
第三节 注意节约月柱的地支推算法
在说月柱之前,先回过头来补充说说“年柱”。立春既是算八字用的一月首日,也是为测算运命的农历新年的开始。那么,例如2006年春节那天,一般都说“丙戊春节”或“狗年春节”,算是进入“狗年”。这说法原也没错,但是,如用于测算八字时,该日出生的孩子还不是属狗,而是仍属鸡。这孩子的“出生纸”(当然是指民间的,不是医院产科的)上,虽然仍是“生于丙戌年正月初一某时”,但标定“生辰八字”时,则应该是“乙酉,己丑,戊午,某时”。还有,每隔数年,民间总会有些人说,“今年盲春”不利婚姻,或说“明年是双春”婚姻大吉。他们的意思是说,这年从春节到下年的春节前,年内没有一个立春日,所以叫做“盲春”;或者是有两个立春日,所以又说是“双春”。这情况是以春节为年的划分才会出现,因为农历的春节和节气的排算不一造成的。例如,每年的立春日相对于公历是“固定”的,不是2月4日就是2月3日,而2005年的春节在2月9日,过了立春日,而除夕日又是在次年的1月8日,未到立春日,一个立春归入上一个农历年,一个立春归入下一个农历年,于是,他们就说这年“盲春”。又如,2006年的春节在1月9日,未到立春日,而除夕日又是在次年的2月17日,两个立春日都落在本农历年之内,所以他们又说“双春”。其实,即然是“迷信”于什么“鸡年狗年”,那就信到底,就应该用“八字说”的年份划分法,每年立春是一年的头一天,何来的“盲春”或“双春”?显然,他们是“半桶水”或“庸人自忧”。
本人有时在街边或旅游热点处,陪友人玩玩八字测命,发现有些“半桶水”的江湖术士,往往没有留意月数的标准换算,直接就按农历的年份和月数计算。因只是玩玩,所以从不理会这个,更不会“砸人摊子”。建议诸位偶然去玩玩命算的时候,假如你出生日期是在农历的年头,或公历的月初的话,要自个特别留意,不要直接使用几年几月,必须注意到农历的“节气”,否则,算错了还蒙在鼓里。因为,春节有的年份在立春前,有的在立春后。如今年(2006丙戌年)春节就是在立春之前。农历的“换节”日子,全都是在公历的每月上旬。特别还提醒大家一下,我在网上发现有个别的“电脑万年历”,仍然是按具体月份数来排天干地支,大家要小心别用错。甄别的办法很简单,就看公历2月4号或3号,这天是立春,前一天是上年的十二月(丑月),当天是本年一月(寅月),就看它是不是在这天变为“寅月”,同时也变为“当年”,是就用,不是就另换“万年历”。街上地摊书也可能有这类“万年历”,大家要加点小心,购用时也按前法来甄别。
关于节与气,还得多说说。农历的节气共二十四个,一节一气交叉着排列,基本上是十五天一换,节与节之间就是用于测算八字的一个农历月数。为便于各位记忆,抄个歌诀给大家,最好背熟便于以后运用: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一年的十二个月与十二个地支是固定搭配的,上年的十一月为子,节气是大雪与冬至。上年的十二月为丑,节气是小寒与大寒。本年的一月为寅,节气是立春与雨水。二月为卯,节气是惊蛰与春分。三月为辰,节气是清明与谷雨。四月为巳,节气是立夏与小满。五月为午,节气是芒种与夏至。六月为未,节气是小暑与大暑。七月为申,节气是立秋与处暑。八月为酉,节气是白露与秋分。九月为戌,寒露与霜降。十月为亥,节气是立冬与小雪。
第四节 年年月月月柱的天干推算法
前面说的是月的地支,十二个地支可以有固定的月份,而天干只有十个,分到十二个月份不够分,所以不能固定,但也不难推算。天干配对月份有个规律,那就是每一个天干轮完之后,多出两个月数,明白了这点也就好办。从这年的年柱天干,可以推导得出这月的月柱天干,所以,我用“年年月月”作为本节标题。有个口诀便于记忆:
甲己之年丙佐首,
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必定自庚起,
丁壬壬位顺行流,
戊癸起始何方觅,
甲寅之上好追求。
此歌诀的意思是,第一句,凡年份天干是甲或己的那些年,就以丙来配一月寅,以下依次二月丁配卯,三月戊配辰,直到十二月丁配丑。第二句,凡年份天干为乙或庚的那些年,一月寅就配戊为开头,以下也是依次排列。第三句,凡年份天干为丙或辛的,配庚为一月寅的开头。第四句,凡年份为丁或壬的,就用壬配一月寅,一路顺流配下去。第五第六句,凡年份为戊或癸的找什么来配呢,就回到上头的甲来配一月寅就好了。这口诀要背熟也不难,只要找出其规律就行。歌诀的规律是,从上句往下句看到第五句,头两字,头一字是甲乙丙丁戊,第二字是己庚辛壬癸,是天干的原顺序;而每句
(第五句拆分为两句,以成为六句的歌诀)的适配天干只是五个,是自丙起,每隔一个用一个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注意,用上面的口诀一定得“自寅起”配,这是铁律。
有的八字书并不认同这个“自寅起”铁律,而另有“自子起”的口诀,说的头两句是“甲己还甲首,乙庚丙起头”,以下类推,只要把口诀每句后的“头和首”往前推两个字,如我的口诀第三句是“丙辛必定自庚起”,往前是“戊己庚”改为“戊”;第四句是“丁壬壬位顺流行”,往前是“庚辛壬”改作“庚”。我不赞成用这口诀,它忽视了“自寅起”铁律。在我国的“创世神话”歌里,开头说,“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歌词的意思是说,“盘古开辟天地的时候,是先分出太极的两仪和四象,然后子时开天,丑时辟地,到了寅时,女娲就把人造出来了,后来还要躲避和驱除毒蛇猛兽之类,人类这才得以立足于世”。所以,为人批八字点指推算时,铁定是“自寅起”。
其实,有两个极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你可以查万年历书,上面列出的是,公历2004年12月31日,农历是十一月廿,子月,干支是甲申年,丙子月,甲申日。如果用他们的“自子起”口诀“甲己还甲首”,这个“丙子月”则是“甲子月”。再查公历2005年1月31日,农历是十二月廿二,丑月,干支是甲申年,丁丑月,乙卯日。如果用他们的“自子起”口诀“甲己还甲首”,那么,这个“丁丑月”就应该改作“乙丑月”。万年历书上已经明明白白地列明,这两个月是丙子和丁丑,而不是甲子和乙丑,所以我认定我所读的八字说版本口诀是对的。
例如:
某男,生于公历12月7号,农历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初四。依例测得年柱为甲辰年,月柱的算法是,十一月为子月,生年天干为甲,按歌诀“甲己之年丙佐首”,即以丙为一月(寅)起,顺时针方向(切记不可贪图“方便”而往回逆向点指)一路点指到十一(子)月为丙,那该男的月柱为“丙子月”。注意,例子的那天是“大雪节”,正好入了十一月,若是这人生于前一天初三,则还是十月(亥)。那么一来,还是自一月(寅)为丙起,数到十月(亥)是乙,那人的月柱则是“乙亥月”。如果,你一定要用他们的口诀…“甲己还甲首”所会推得“甲子月”,与我在前面说的“丙子”不一样。用哪一组口诀的选择权在你,我不强求一律,只提请你注意“子天丑地寅人出”那句“盘古开天歌”,听不听是你的事。如果一定要用他那口诀也可以,但凡是子和丑两月出生的,一定得点足一个“轮周”。如前例,你用“甲己还甲首”来自子起配,那就得以甲为配十一月(子)起首,顺时针点指,因为是子月,就得点足一个轮周,回到子月,结果还是丙子。如果是丑月,同样也要点足一个轮周,还是乙寅。
占算界对这两种口诀的认同分两派,至今仍争议不止,没个定论,也没个“全国协会”来沟通,自古以来,也没个皇帝来“钦定”,只好各算各的。没有“协会”的原因好理解,这种“下九流”的玩艺儿,如何上的场面?皇上不作“钦定”的原因也简单,他认为,八字说既然能推算未来,一旦在民间广为流传,皇权难保。因为,象陈胜吴广式的人物可能会多了起来…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就有可能推算出某帝的八字本非“真命天子”,于是造反者众。这样一来,就使得八字说流传数千年,也就越来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正是皇帝老儿所喜闻乐见的。
这种两派之争,如果是玩玩,这本来也无所谓对与不对。可是实践中发现,有些占客算过两次以上八字,今天找这个占,明天找那个占,甚至于算了十次八次。这样一来,总会碰上互不认同的两派占主,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四柱八字,占客就误以为“受骗”。占算界没法子想,结果干脆迴避,说“子不占”,用“不争论”法。那意思是说,凡是子丑二时出生的人来求占,因为就只是出生于子丑两个时辰的人,才会有两种口诀的差异,他就劝你不用八字,另换别为的测算法。这个不难,一般的占主都会来两手别的占算法子,如相面、测字、观掌纹等等。
第三章 完
作者:金公羽 回复日期:2007…4…10 20:42:24
第四章 必计时日日时二柱的推算法
第一节 晨钟暮鼓古代的时间计量
本章取名“必计时日”,出发点是有成语说“不计时日”,意指不计时间的长短,天天在那里埋头工作。我反其意而用之,名“必计时日”,意为日子与时刻对于八字很重要,必须计得清清楚楚才好。从本节开始,将细谈日柱和时柱的计算法。
先说日柱。日的天干地支与年的干支相似,也是按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期,循环往复,不停轮换配对。具体到每日的干与支,最好查《万年历书》。因为日数庞大,各年各月的天数差异也大,有的年份会有公历的“闰日”,和农历的“闰月”,而且又要注意到农历的“节气”之交,用人工计算太繁杂了,稍不留神,极易出错。所以,当大家计算日柱时,最好还是查翻历法专家专门编印好的,完整的万年历书为妙,哪怕你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也离不开历书。其次,就是必须搞清楚日子在哪个时点变换,即前一天与后一天的界线在哪里?我说,就在公历的前一天23点正开始,算入次日子时。当然,这是算八字的时候是这样,别的你可以另用另计。你可以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千年农耕习惯来说日子,以天亮算是新一天的开始。北方的夏天寅时天亮,你就以寅时为准;冬天辰时天亮,就以辰时为准。南方的夏天卯时天亮,就以卯时为准;冬天辰时天亮,你就以辰时为准。当然,你还可以按“国际标准”,以24点正或零点正为准。说好了,大家一律查历书定日柱,并记住23点正换日子,别的可以略去。下面开始述说时刻命柱吧。
在细说时刻的命柱之前,大家得首先对古代的时间计量有个了解才好。
现时一个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是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洋式的机械钟表传入我们中国,人们将中西两种时点,分别称之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逐渐将“大时”忘淡,而“小时”则一直沿用至今。
在古时候,较大的州县城镇多数设有钟鼓楼,有一句形容日子过得平静而淡泊的成语,叫做“晨钟暮鼓”,就是据这钟鼓楼的功能而编出来的。一边是钟楼,正中梁下吊着一口大铜钟,自早晨(即相当于现代的5点正)起,按次数(不按点数)撞钟报时。第一次撞钟为卯时的起始,第二次是辰时,第三次是巳时,第四次是午时,第五次是未时,第六次是申时,第七次是酉时。现在人们在白天里多是说“几点钟”,正是源于此例。另一边是鼓楼,里头架一面大鼓,入暮时分自戌时(即相对于现在的19点正)起击鼓,与白天不一样,以点数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也有夜晚说时间为“几更”的,这是因为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叫做“打更”,这巡夜人又称为“更夫”。据《红楼梦》研究者说,贾宝玉(人物原型就是他曹雪芹)潦倒落魄的时候,也曾干过这行差事。全夜分五个更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