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议你们先把孩子接回家,让他多放松,不要给他施加做“乖孩子”的压力,也不要让他进行任何书本知识的学习。放手让他做他自己,给他成长的空间和自由。你们改变了态度,他的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的。
负面情绪是成长必经之路
我是一个两岁半孩子的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儿子在11个月的时候和我分开了(这是我一想起来就特别心痛的事),直到1年以后才重新回到我身边。孩子现在已经两岁半,上了幼儿园小小班,性格也活泼开朗,可是特别任性。告诉他不能做的吧还非做不可,可要是大家都在做操他偏不做,什么事情不依他就满地打滚。我真不明白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怎么这么任性,我想请您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分开的那段日子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我该怎样教育我的儿子?谢谢!
看来,跟孩子分别一年,给你造成的心理阴影,远远超出了给孩子的伤害。你把正常的行为当作心理创伤的表现,孩子出现什么“情况”都会让你联想到分离的那一年。小宝宝跟妈妈分开一年,的确对他们的成长是一种挫伤,但并非不能弥补、无法治愈。现在他跟你团聚了,你也有机会和他重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他还小,一切都来得及。不要动辄将所有困惑都归罪到那一年上去,后悔和负疚心理对你对孩子都不利。
我想你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两岁半的孩子任性是正常的,孩子正处于建立自我、将自己与他人分离、树立心理疆界的阶段,也是通常说的“第一反抗期”,或者说“执拗敏感期”。他们的意志往往会跟现实、跟其他人(尤其是成年人)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他们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恼怒,也不会用语言交流来表达自己,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大发雷霆。另外,这么小的孩子,还没有什么集体意识,在幼儿园不参加集体活动也是正常的。
你的孩子任性是一件可贺可喜的事情,说明他内心力量蛮强大的,在不顾一切发展自己。你所要做的,不是去*他,而是无条件地接纳他。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的事情,不触及孩子的人身安全或者危害到他人,尽量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如果的确属于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又执意要做并且发脾气,先试着用其他有趣的工作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不行,就平静地陪伴他、倾听他,允许他发泄。
这里多说一句,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有时很难忍受孩子的哭声,总以为我们应该也必须想办法制止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且应该具备足够的“本事”让孩子高兴起来。事实上,负面情绪经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任何强烈的情绪体验都有助于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学习怎样把握自己的情绪,促进他们情商的发展。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往往不喜欢负面情绪,认为那是坏东西,应该压制下去。我们尤其受不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内心希望他们痛快地接受任何失望,不要哭闹。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即便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其实负面情绪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它们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接纳他们的情绪,把每一次情绪体验都当作辅助他成长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牢记:孩子的情绪是他自己的管理范畴,不是我们应该负责的,所以不要因为他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书包 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我女儿快两岁7个月了,她近来开始在吃饭后为大家分发牙签。今天,我上班出来时她把我的拖鞋装到塑料袋里让我带着。保姆劝说,上班不能带拖鞋,不起作用,我说不能带,她急得哭了。她平常不爱哭,一般摔倒也就哼哼一下,犯了错挨批评也不会哭,长这么大真是极少哭。保姆说给她换个大塑料袋让我趁机出门了。我心里放不下,站在门外听屋里动静,果真,她发现我走了,又开始大声哭。我就敲门进去,她递给我装拖鞋的塑料袋,没事了,我走了。我想,她大了,想参与更多的家庭生活,我不想挫伤她的积极性。她现在经常会说:“唉,宝宝想起来的,妈妈都给忘了。”在我们说话时,她明明听不懂非要说“宝宝听得懂”。
我有些矛盾,都听她的,会不会宠坏了?哪能都让她做主呢?我今天拎着拖鞋来上班,太搞笑了。但是,对这么一个挺有自尊心的孩子,我又怕她太受压抑。老师,我怎么办才好呢?是孩子自尊心太强还是妈妈自尊心更强?拎着拖鞋上班是不是让你感觉特别不好意思?其实这是个很好玩的事情,大家听到这是孩子的新花样,都会一笑了之,没有人真的会去笑话你。
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会做出很多让成年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来,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孩子的目光来看待世界,认识到他们的行为都有着合情合理的逻辑,以我们的智慧和爱心来接纳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摘自《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
保姆的做法不可取,这么欺骗孩子,让她受到比妈妈不接受拖鞋更大的伤害。我猜测你们平常可能不是很尊重孩子,觉得她小(“她明明听不懂”),就必须对成年人言听计从,按照你们给她设计好的人生道路亦步亦趋,也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你们“屈从”了她,你们就担心会宠坏了她。你们把自己的权威和孩子的意志放到了对立面,把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与她较劲,其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的。
我在这里更关注的是你说到平常孩子不爱哭、极少哭。孩子不哭,对成年人来说十分方便,但是这个不哭,透露出来的问题,恐怕比哭本身还严重。孩子为什么不敢哭呢?是因为你们不允许她哭吗?
没有几个家长会听着孩子的哭声无动于衷。孩子哭,往往让成年人心里难受,甚至感到很烦,这是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痛快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受到*。成年人内心积郁了很多没有得到宣泄的负面情绪,因而受不了孩子负面情绪的流露,因为孩子的情绪直接触及我们内心的同类情绪,而我们担心自己情绪失控,于是也不许孩子发泄。
然而,不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等于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坏的,我们不接受;你的感受是错误的,我们不允许。”但是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面对失望和挫败,他们肯定会难过的,这个难过是没有错的。如果成年人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倾听、共情、陪伴,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逐渐脱离负面情绪,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这就是情商的发展。但是如果成年人拒绝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强迫孩子控制自己,或者想方设法逗乐孩子,那么孩子则会逐渐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负面情绪,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就感到紧张和内疚,甚至都不敢哭,强作欢颜,故作坚强,孩子的内心则处于分裂和无助的状态,他不能对自己负责任。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难免产生负面情绪,情商高低的指征之一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不会因为压抑和控制而消失,它还是存在着,强行的压制不会降低它的力度,反而令其破坏力成倍增长,一旦找到宣泄口,就会决堤。与其拒绝它、否认它、排斥它,不如接纳它、认可它、疏导它。“我承认我对目前这个情况很不高兴,我也接受我自己会因此而不高兴一段时间,但是我不会让这个情绪控制我的生活、左右我的选择,我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是情商高的标志。
书包 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遭遇秩序感
一天早晨,未满3岁的嘉嘉在幼儿园门口号啕大哭,老师和阿姨怎么哄劝都不行。我问他阿姨怎么回事,她说不知道。“本来都好好的,刚才出楼的时候,园长看见我们,让我们上她的车,她把我们捎过来。一上车嘉嘉就开始哭。园长是好心,我们这孩子真不给人家面子。”
我跟阿姨说:“你把嘉嘉再带回8号楼,从那儿走过来,他就好了。”
阿姨和老师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不明白我在说什么。看看不停号哭的嘉嘉实在无计可施,阿姨只好按照我的提议回去重新走了一遍。果真,嘉嘉破涕为笑,平静下来。
老师悄悄问我这是因为什么。我告诉她,这就是儿童的秩序感。嘉嘉每天早晨跟着阿姨从自己居住的8号楼走到幼儿园所在的5号楼,这是他生活的正常秩序。今天早晨园长用车带他过来,打破了这个秩序,导致嘉嘉悲痛欲绝。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天生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他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他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
还在襁褓期,孩子往往已经要求周围的事物有固定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打破,比如原来放在钢琴上的照片被挪到柜子上,孩子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
1岁之后,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
*他们坚持每样东西必须归其“主人”所有,他人不得动用。不仅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家里其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随意交换使用。
*他们坚持拿到手里的食物或者其他物品必须是完整的。比如,孩子要吃苹果,父母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只,擅做主张把苹果切成两半,孩子大哭着拒绝接受。给孩子买来冰棍,妈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咬了一口,孩子撒泼打滚,一定要妈妈把吃进去的冰棍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棍扔掉。画画的纸破了一点点他们也会伤心不已,要求拿一张新的完整的。
*他们坚持每个举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或者是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如果父母忽略了他们的要求,或者没有准确理解他们的意图,而导致事件过程的偏差,他们会固执地要求“重新来一遍”。
孩子的秩序感来源于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这种控制欲望的根源在于对未知未卜的恐惧。生活有序,孩子感到安全。一旦这个秩序有所变动,孩子感到未卜,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一遍遍重复原有秩序,不断巩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这个秩序的恒定,内化了守恒概念,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不会影响后果,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他才能进一步发展。
秩序感是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当一个小娃娃为了没有摆整齐的木头块儿焦急、为了掰成两半的面包大哭时,那是因为他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儿是“错”的。事物有了“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有“好坏”、“正误”之分,孩子的自律感应运而生。孩子开始意识到什么是“标准”、“正当”的,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
如果父母不了解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误以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成心找碴儿”,批评、斥责甚至*孩子的情绪反应,从而逐渐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也扼杀他们的自律感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发展道德感方面,出现各种障碍与问题。
理解并尊重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对事物固定秩序与完美无缺的追求。在这个时期,不强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
给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固定时间吃饭、外出、洗漱、讲故事、睡觉,等等。规律的生活给孩子安全感,有助于他们遵守规则。
当孩子因为某样“秩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平静地陪伴他、倾听他并予共情,而后协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要求“重新来一遍”,不妨花费几分钟时间按照他的设计重新来一遍,否则你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平息他的不安情绪。
别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小气”、“浪费”、“任性”。这只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不会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以便今后更加健康的发展。
书包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孩子懦弱的根源
我的儿子今年刚满3岁,孩子性格较为内向、胆小,我们也从没有压制或者吓唬过他,似乎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他在外面见到别的小朋友就很紧张;唯恐别人伤害到他。有时别的小朋友抢了他的东西,他也表现得很害怕,哪怕那个孩子比他弱小很多,他都只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东西被抢走而不做反抗。
我们很焦虑,不知道对于他这种懦弱性格应该采取怎样具体的措施来改善?急盼专家的回复!
你所面对的问题,是很多家长都曾经咨询过的普遍问题。我能感受到,你们大概很希望自己的孩子热情活泼、开朗大方,面对挫折坦然自若、不卑不亢,应该保护自己的时候毫不犹豫,遇到进攻则奋起反抗。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你们思考并回答自己。
第一,你们家里有没有像我刚刚描述的这样性格的人?这个人跟你们的孩子是否很亲密?他是不是孩子信赖的人以及乐于效仿的榜样?
第二,你们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自由?他是否被允许自己吃饭?他是否被允许自由运用身边的一切(安全)材料进行自主工作?比如,他是否被允许自由地玩水、玩沙、玩泥巴,而不会遭到成年人“太凉”“太脏”的制止和阻碍?他是否被允许自由地探索、摆弄家里诸如锅碗瓢盆、米面豆菜、纸笔柜架之类的东西? 他可曾在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愉悦?
第三,你们的孩子是否被允许自由地表达和发泄负面情绪?
关于第一个问题,如果家里跟孩子亲近的人,都比较内向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孩子受到遗传和榜样两方面的影响,也会比较内向害羞。如果家里有比较强悍的人,在孩子遇见挫折的时候一个箭步冲上前,替孩子伸张正义,那么孩子则在这种过度保护之下变得比较懦弱,缺乏自我保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家人十分疼爱孩子,热衷于包办孩子的生活,不让孩子自己动手,也不允许孩子从事一些看起来比较脏乱的活动,那么孩子既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也无法体会到工作的愉快。如果他对工作材料无动于衷,那么看到自己手中的材料被别人夺走,也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关于第三个问题,如果家人不喜欢孩子产生任何负面情绪,比如愤怒、伤心、恐惧等等,总是在这种情绪产生之初立刻竭尽全力压制、平息,那么孩子也变得不信任自己的感受,并且出于对表达后果的恐惧,不敢表达自己。
总之,在外表现比较懦弱的孩子,除非有强烈的先天遗传(即父母都是忍气吞声唯唯诺诺内向胆小的人)因素,大多数是因为家里溺爱、保护、约束过度,孩子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既没有自由发展体能的物理空间,也没有自由发展情绪的心理空间,孩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十分恐惧外界和他人,不知道怎样面对冲突,也不知道怎样解决问题。因此,如果你们希望改善孩子的性格,首先改善你们的养育方式吧。
引言
如果有外星人来观察地球上的父母,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父母是这个星球上最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
的确,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在父母“只要学习好”的指导思想下长大的。学习是父母们最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养育孩子最最重要的内容。很多父母在这方面舍得花钱,肯下功夫,甚至不惜像训练动物那样给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闪卡,追求立竿见影的功效。
然而,儿童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循序渐进、慢慢成熟的。就像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第一颗牙一样,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认知能力。任何提早、拔高、揠苗助长的行为,有可能取得暂时“辉煌”的成果,却会给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损伤。
儿童在生命的头几年,需要运用大部分能量去好好长身体,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健康的基础。他们需要运用能量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心理地基。他们需要运用能量确认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从而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在将来的生活中百折不挠。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让他们过早学习书本知识,那么我们则提前透支了他们用以发展生命的能量。
有些看过我的书的读者说:“小巫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片面。在我看来,学习并非不重要,而是我们很多时候误解了孩子的学习,在评判儿童认知方面也使用了不恰当的衡量标准。如果有读者朋友觉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