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亚里斯多德全集-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们身上的或称为 “ 衣 ” 或称为 “ 服 ” ,衣与服所指的只是 
具有一个定义的一件事物。假如 “ 是一个人 ” ,与 “ 是一个非 
人 ” 要成为同义,它们就得同指一件事物。但这已经说过, 
这样的名称应指不同事物。所以任何事物凡称为人的必需是 
一个 “ 两足动物 ” ;因为这就是为 “ 人 ” 所拟订的命意。所谓 
“ 必需是 ” 的涵义就是说它不可能成为 “ 不是 ” ,必需是人就 
不能不是一个 “ 两脚动物 ” 。所以在同一时间,指同一事物 
“ 是人又是非人 ” ,不能是真确的。 
   同样的道理于 “ 不是一个人 ” 也可适用, “ 是一个非人 ” 
与 “ 是一个人 ” 不同, “ 是白的 ” 与 “ 是一个人 ” 其旨亦复不 
同;〈 “ 非人 ” 与 “ 人 ” 〉前者其旨相反,比之于后者,具有 
更强烈的差别,这必然另指不同的生物。如果有人说 “ 白 ” 与 
“ 人 ” 是同一物,这我们在上面曾已说过,若对同一事物的 
不同表白混淆为同一涵义则不仅相反的事物将混一,一切事 
物皆将混一。如果承认这样是不可能的,只要对方一一答复 
我们的问题,结论就会因这些回答而显明。 
   当我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苟在答复中包含了一些相 
反〈矛盾〉,他就不是在答复问题。他若对此同一事物作答, 
说它既是人又是白的以及又是其它种种,大家都不会予以拦 
阻:但假如主题是这样:这 “ 是一个人 ” ,请问这是对的或是 
不对?我们的对方应得在 “ 是人 ” 与 “ 不是人 ” 中,择一以 
答,而不应加上说这 “ 又是白的 ” , “ 又是大的 ” 。事物之偶然 
属性为数无尽,不胜枚举;让他悉举或让他不举吧。相似地, 
即便这同一事物曾一千次做过 “ 人”,又一千次做过 “ 非人 ” , 
但当我们的对方被请问到这是否为一个人的问题时,他决不 
能说这是一个人而同时又是非人,这样他还得将这事物前前 
后后所曾经为 “ 是 ” 与曾经为 “ 不是”的一切偶然属性,悉 
数列举出来;他若是这样作答,他就违反了辩论的规矩。 
一般讲来,这样作答,实际是将本体与其怎是都取消了。 
   因为他列举所有出于偶然的属性,这样凡所以成其为 “ 人 ” 或 
“动物 ” 的主要质性就没有了。如果具有了所以成其为人的主 
要质性,这个就决不是 “ 非人 ” 或 “ 不是人 ” (这些都是所以 
成其为人的否定);因为事物的 “ 怎是 ” 〈所以成其为事物 
者〉其意只指一点,这就是事物的 “ 本体 ” 。举出事物的怎是, 
而为本体题以名称后,其命意已有所专指,不能再妄指其它 
的事物。但,若说 “ 所以成其为一个人者 ” 与 “ 所以成其为 
一个非人者 ” 或 “ 所以成其为一个不是人者 ” ,三者主要地相 
同,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别处去找 “ 怎是 ” 了。那么,我们的 
对方将必说,任何事物均不能有定义,而一切属性均出偶然; 
然而,本体与偶然属性是有所区别的 ——“ 白 ” 之于 “ 人 ” 是 
偶然的,因为他虽是白色,但白非其怎是。一切说明若都取 
之于属性,一个主题悉以偶然者为之云谓,事物将完全没有 
基本成因;于是这样的云谓必须无尽已地累加。但这是不可 
能的;因为在属性云谓中,诸属性名词只要超过两项就不便 
于复合。因为(一)一个偶然不是另一个偶然的偶然,这两 
偶然只因是同属一个主题,才能作连续的云谓。例如我们可 
以说那个 “ 白的 ” 是 “ 有文化的 ” ,与 “ 那个有文化的是白 
的 ” 就因为两者都属于人。但是,(二)若说苏格拉底是 “ 有 
文化的 ” ,这两词就并不同为另一事物之属性。这里的云谓分 
明有两类用法:(甲) “ 有文化的 ” 象 “ 白的 ” 一样是苏格拉 
底的属性,这一类云谓是不可以无尽已地向上说去的;例如 
“白苏格拉底 ” 就不能再加另一属性;因为要另找一个字来表 
明两字所指的事物是找不到的。〈如 “ 有文化的 ” 可与苏格拉 
底合一就不能与 “ 白苏格拉底 ” 合一。〉又,(乙)这也不能 
另用一个名词,例如 “ 有文化 ” ,来做 “ 白 ” 的云谓。因为两 
者之各为属性,那个都不能说包涵了或胜过了那一个;两者 
即便因主题相同而联在一起,似若相属而实不相属。以 “ 有 
文化的 ” 作为苏格拉底的〈 “ 那个白的 ” 〉属性,这类云谓 
不同于前一类,在这类云谓系列中这个偶然是偶然的偶然, 
但这不能所有云谓全属偶然。其中必然有某些云谓表明着本 
体。若然,这就昭示了相反〈矛盾〉不可以同时作为一事物 
之云谓。 
   又,假如对于同一主题,在同一时间内所有相反说明都 
是对的,显然,一切事物必将混一。假如对任何事物可以任 
意肯定或否定,同一事物将是一艘楼船,一堵墙与一个人,这 
理论凡是同意于普罗塔哥拉思想的都得接受。人们倘认为人 
不是一艘楼船,他就明明白白的不是楼船;苟谓相反说明两 
皆真实,那么他也是一艘楼船。这样我们就落入了阿那克萨 
哥拉万物混和的教义;这么,纯一的实体将全不存在。他 
们似乎在讲一些 “ 无定物 ” ,当他们想着 “ 实是 ” 的时候,却 
在口说着 “ 非是 ” ; “ 无定物 ” 就只是那些潜在而并未实现的 
事物。但他们必须容许任何主题的任何云谓均可加以肯定或 
否定。因为这是荒谬的:若说每一主题其自身可予以否定,而 
其它云谓苟有某些不容否定的,就不作否定。譬如 “ 一个 
人 ” 却说他 “ 不是一个人 ” ,你认为这没有说错,那么明显地, 
你说他 “ 是一艘楼船 ” 或 “ 不是一艘楼船 ” 也都不算错。照 
样,若正面的肯定〈是楼船〉可以作为他的云谓,反面的否 
定〈不是楼船〉必然也可以作为他的云谓;如果不能以肯定 
为云谓,则主题的云谓之否定较之主题本身的否定更可随便 
作为云谓。这样,你可以否定 “ 人 ” 这主题为 “ 不是一个 
人 ” ,则 “ 楼船 ” 的被否定为 “ 不是一艘楼船 ” 当然也可以; 
这些否定,既可以随便,那么肯定的话该也可以随便的 
说。 
   于是,那些坚持这个观点的人逼得还须做出这样的结论, 
对一事物不必肯定,也不必否定。假如一事物 “ 既是人而又 
是非人 ” ,两属真实,显然这事物也就可以 “ 既不是人而也不 
是非人 ” 。两个正面相应于两个反面。正反两词合成的前一命 
题确相应于另组正反合成的后一命题,而前后两命题又恰正 
相反。 
   又,(甲)或则是这理论完全都真确,一事物可以 “ 既白 
又不白 ” , “ 既存在又不存在 ” ,其它正与反也都可以,(乙)或 
则是这理论只有一部分真确,其它不真确。假使不完全真确, 
   (乙)则矛盾终只有一面真,另一面就必然是假的。但是,假 
如这理论完全都真确,(甲)则(子)其正面真确时,反面也 
就该真确,反面真确时,正面也就该真确;(丑)或者是正面 
真确处,反面必然真确,而反面真确处,正面不必然真确。在 
后一情况,(丑)一个反面已确定,这将是不可争议的信条; 
“ 无是 ” 既然可知而且不可争议,则其反面的 “ 正是 ” 应更为 
可知了。但是,若说(子)一切凡可否定的均可予以肯定,那 
么是否可将 “ 是又不是 ” 那两个云谓分开来,让他作确切的 
答复呢(例如不说 “ 白又不白 ” 而说 “ 此物为白 ” ,再说 “ 此 
物为不白 ” )。如果(1)说是那两个云谓不可分开,足见我们 
的对方想假借 “ 可是可不是 ” 的 “ 未定物 ” 来搪塞,这些未 
定物当没有一件是现实存在的;但非现实存在的事物,怎能 
象他一样说话或走路呢?照这论点,如上已言及,一切事物 
悉成混一,如人与神与楼船以及它们的相反都将成为同一事 
物。相反既可同作每一主题的云谓,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就无 
从分别;因为它们之间若有所分别,则这差异正将是某些真 
实而相殊的质性。(2)假如将那两个相反云谓分开来作答,除 
了引致上述各样事物的混一外,也得引致这样的结论,一切 
事物可以是〈真〉对的,也可以是〈假〉错的;而我们的对 
方承认自己是在错的一边。 —— 我们和他的质疑问难显属徒 
劳;因为说了许多等于什么都没说。他既不说 “ 是 ” 亦不说 
“ 不是 ” ,他老是说 “ 是又不是 ” ;而且他进而又否定这些,说 
“ 也无是也无不是 ” ;因为除了这最后一语以外,别的措词还 
包含着些可捉摸的 “ 有定事物 ” 。 
   倘把这条理订定: “ 当正面是真实时,反面应是虚假,而 
反面是真实时,正面应是虚假 ” 这样要同时肯定而又否定同 
一事物将成为不可能。然而他们也许竟会说问题就在这里。 
又,有人判断一事物,或云 “ 如是 ” ,或云 “ 不如是 ” ,另 
有人判断一事物谓这 “ 既如是而又不如是 ” ;是谁的判断对, 
谁的判断错了呢?若说那两可的人对,那么具有这样一类性 
质的现存事物他们究向何处去指寻?若说他并不对,可是比 
较那一位将事物既分明之为 “ 是 ” 又分明之而为 “ 不是 ” 的 
人,他仍然较为妥当,即便他不能算对,你也不能算他错。然 
而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落在这样境界的人实际不 
能说出也不会说出任何可以令人明了的事物;因为他同时说 
“ 是 ” 与 “ 不是 ” ,对于一切事物不作判断,只是混混沌沌的, 
若有所思若无所思,这样的人与草木何异? 
   这样,该是十分明白了,凡主张这样理论〈矛盾两可〉的 
人以及任何其它的人实际都没有真的站住这一立场。为何一 
个人当他想到要去麦加拉的时候,他就不再留在家里而走向 
麦加拉呢?他在某个早晨上路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走入一口 
渊井,或走上一个悬崖?我们看到他步步留心,当然可以知 
道他并不意谓堕入深渊或坠于悬崖,是 “ 又好又不好 ” ,或 
“ 无可无不可 ” 。显然他判断着怎么走比较好些,怎么走比较 
不好。大家如不以此类判断为妄,则他也必将某一事物确定 
之为 “ 人 ” 而另一事物确定之为 “ 非人 ” ,某一事物谓之甜, 
另一事物谓之不甜。因为他不将一切事物等量齐观,所以当 
他在要喝水时,就进向水边,当他要访人时就进到人前。假 
定同一事物既可是人而又可不是人,那么他就得将一切等量 
齐观了。但是,如上所述,每一个人的行动没有不是在趋吉 
〈向于某些事物〉而避凶的〈免于另一些事物〉。似乎举世的 
人,既使不能判明举世一切事物,他总是会断定若干事物的 
利害善恶的。如果说这些不算知识,只是意见〈猜忖〉,他 
们还应是切求真理的人,犹如一个病人之切求健康较之一个 
无病的人更为急迫;于认取真理而论,只会猜忖的人较之于 
真有所识知的人,当然他尚不算健全。 
   又,一切事物尽可以 “ 如是与不如是 ” ,在事物的性质上, 
仍还有过与不及的差别存在,我们决不该说二与三同样地是 
偶数,也不能说一个误四为五的人,与一个误八为千的人,其 
误相等。若说他们所误不等,则那个误差较小的,应是离真 
实也稍近些。假如一事物于某一事物的性质多具备一些,这 
总该是较接近于那事物。若说这类差别未足为真理之征,可 
是认明这些差别,我们总找到了较肯定而更接近真理的事物, 
我们毋宁抛弃那拖泥带水的教义,免得妨碍大家思想上常 
有的判断能力。 
  
章 五 
   普罗塔哥拉的教义也是从同一意见发展出来的,要是正 
确就两皆正确,要是谬误就两皆谬误。一方面,假如承认 
一切意见与现象均属真实,所有言论将同时又真确而又虚假。 
因为许多人的信念是互相冲突的,人们常认为与他不同的意 
见是错的;所以同一事物必须又是而又不是。另一方面这样 
说,所谓 “ 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错 ” ,相反的只是各人的意 
见;同一事物确实可以 “ 又是又不是 ” ;那么所谓实是倘真为 
这样,一切就都无不是了。明显地,这教义也出于同一思想 
方式。 
   但是,对于不同的对手不宜用同样的辩难方式;有些人 
需要与之讲理,有些人只能予以强迫。因为有些人接受辩论, 
旨在贯通自己的思想,所以只要将困惑各点予以启发,引导 
他逐步进入明亮的地方,他就豁然开朗,治愈了他的愚昧。然 
而对于那些仰仗着言语与名词,专为辩论而辩论的人,除了 
否定他的辩论,就没法为之诊治了。 
   那些确实感觉到有所疑难而发生这样意见的人,大抵是 
由于对可感觉事物的观察所引起。(一)他们想诸相反或诸相 
对应同时都属真实,因为他们见到了相对事物从同一事物中 
出现。假如事物之非是者便不能由事物变现,那么苟有所变 
现,必为事物的对成中原已具备着的事物,如阿那克萨哥拉 
所说 “ 万物混于万物 ” ;德谟克利特立说亦复如是,因为他说 
空与实随处都相等而并存,其一为是其一为非是。对于这些 
由此引起其信念的人,我们将认为他们在某一意义上说得对, 
在某一意义上说错了。成为实是可有两义,其一昔者无 
“ 是 ” ,今日有 “ 是 ” ,其另一为 “ 无是”不能成 “ 是 ” ,而同 
一事物则可以成为实是与不成为实是 —— 但其道不同。因同 
一事物在潜能中可以同时涵有一个对成的两端,但在实现时, 
就不能再涵有两端了。此外,我们还要请他们相信在一切现 
存事物中,别有一级本体,对于这本体,动变与生灭均不相 
属。 
   (二)相似地,还有些人是从可感觉事物的现象之真实性 
这类观察引起了这些意见。因为他们想到真理并不由持有信 
念的人数之多寡来决定;同一物,有些人嗜之为甜,另有些 
人嗜之为苦;由此推广而循思之,若世人皆病,或世人皆狂, 
其间二三子独健或独醒世人必以二三子为病为狂,而不自谓 
其病与狂。 
   又,他们说许多动物由感觉所得印象与我们人类不同;即 
便同是人类,各人的官感也不全同。谁的印象真实,谁的印 
象虚假这并不明白;这一组人或动物的印象未必胜于另一组, 
然而两者同属某一事物之印象。为此故,德谟克利特要这样 
说,或者真理是没有的,或者至少我们于真理还没有明白。 
这些思想家一般假定知识就是感觉,感觉的差异则出于 
身体的差异,一切出现在我们感觉中的事物必然是真实的;这 
样,恩培多克勒与德谟克利特,几乎也可以说所有其他的思 
想家,都成了这一类意见的俘虏。恩培多克勒曾说人的思想 
随人身体而为变;人之于智度因滋养而日增,在别篇中,他又说: 
  他们的体质怎样的改变, 
  思想也常发生怎样的改变。 
巴门尼德也有同样的讲法: 
  许多关节巧妙地组成人体。 
  也这样组成人的思心; 
  各人的思想皆由此多关节的肢体发生。 
  而思想竟是那么繁富。 
   阿那克萨哥拉致其友人的一句箴言也与此攸关 ——“ 事 
物就有如所意想那样的事物 ” 。而且他们说荷马也有这样的讲 
法,因为他叙述赫克笃被打失了知觉以后躺着胡思乱 
想 —— 照这讲法一个受伤而失去思想力的身体仍还有所 
思想,只是他那伤体的思想已异于先前未伤体的思想了。于 
是明显地,倘这两类都算是思想,而此刻的胡思乱想与先前 
的思想所寄,恰又同属某一实物,则此实物该可说 “ 既如是 
而又不如是 ” 了。就在这一方向,开展讨论最为困难。假如 
那些见到了这些事例的人认为这样的真理是可能的,而且认 
为这样的真理正是他们所最喜爱而乐于追求的, —— 假如那 
些具有这样意见的人来宣扬这样的真理,初进于哲学研究的 
人不将自然地失望吗?因为这样的寻求真理何异于追逐空中 
的飞鸟。 
思想家们所以要执持这样意见,其缘由就在实是中求其 
所是的时候,他们将感觉当作了实是;可是在可感觉世界中, 
存在有许多未定性质 —— 那些未定物所存在的特殊意义,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