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这次分红不久,克瑞便与赫莱在教堂里成了亲。说来好笑,成亲的当晚,两人说得最多的不是彼此,而是远在西南的老板。克瑞还记得赫莱当晚说过一句话,“这一生,有两个人值得我珍惜,值得我效忠!一个是亲爱的克瑞,一个是亲爱的老板!”
克瑞当时什么也没说,女人总是含蓄的,哪怕是西方女人也是这样。但是,克瑞心中也有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谁要是敢危害赫莱和老板的事业,她一定要像东方女人一样,拿着一把剪刀去找他拼命。
当1910年结束的时候,赫莱的分红竟然高达40万金马克,其财富已经超过了赫莱的父亲贝克。冯。凯尔米勒子爵先生。克瑞清楚地记得,当赫莱拿到有老板亲自签名的分配单后,竟然豪气地花了500金马克,给他父亲贝克。冯。凯尔米勒子爵先生拍了一封长达千言的电报,电报里百分之九十九的文字都在述说东方的神秘以及老板的传奇,最后一句话才告诉其老父亲贝克,他已经拥有50万金马克的财富了。
事实上,对于儿子赫莱与女友逃到东方的事情,老贝克最初是气愤,然后是无可奈何,到赫莱拍发电报的时候,老贝克已经原谅了自己的儿子。因为老贝克从东方归来的德国人那里打听到,自己的儿子赫莱在东方一座叫上海的城市里混得如鱼得水。
老贝克很快就回电了,只有短短的四个字:“珍惜机会”。落款却很长:“爱你和克瑞斯蒂的贝克。冯。凯尔米勒。”
是的,珍惜机会。想到这里,克瑞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桌上摆着的这些文件,不正是想努力抓住机会的人吗?自己和赫莱已经抓住了一个机会,那么,现在,应该给更多的人予机会。这一瞬间,克瑞竟然有了自己就是上帝的感觉。不,老板才是上帝!克瑞反复地念叨着,直到坚定这个信念。
想抓住机会的,并不仅仅是洋人,在陈华的家乡凯江县垭口店镇,文秀才早就成了镇上最风光的人了,但同时,文秀才也产生了新的想法。自己的忘年交已经是四川都督了,而自己的学生刘玄德也已经当上了都督警卫团的副团长,据说,这个职务比新军的协统还高,天啊,比协统还高,那不是将军了吗!
在陈华宣布四川独立,自任都督那天开始,已经是孤儿学校校长的文秀才就一直想上成都见陈华等人一面,但是,他又实在说不出口。终于,在陈华站稳脚跟之后,他把自己的想法给县长刘原说了说,刘原说这是好事,他给打电报问问看。
方秀才终于如愿以偿。当了绵州行署主任的刘原亲自坐车来垭口店接他,然后沿着凯江、旌阳、雒城的公路,一直坐到成都原来的将军衙门。
“文伯伯,欢迎您啊!”陈华很忙,但在自己衙门的门前接待这位老先生的时间还是有的。
“大都督,草民文渊有礼了!”见到陈华这位比当年总督还厉害的人,文秀才一惊,立即要行旧礼。
“文伯伯,使不得使不得,你还是把我当成当年垭口店那个小子得了!”陈华当然不会让文渊跪下去。对这个人,陈华是尊重的,在陈华刚刚穿越过来靠打猎为生的时候,这个秀才是第一个施以援手的人。虽然他也有贪财的小毛病,但那算得了什么呢。一个帮助过穿越者的人,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
PS:上传晚了,千殇说声抱歉。单位给安排了两篇文章任务,今天一鼓作气给交差了,免得影响千殇写华时代的心情。刚才看了一下,似乎一天来的推荐很是厉害,竟然有97张,呵呵,最多的一天,千殇向朋友们鞠躬了。
第121章 文秀才的野望
“那不行,这都督就是都督。”文秀才显得很固执。最终,陈华也拗不过文秀才,那就各称呼各的吧。
在成都将军衙门,陈华热情地招待了文秀才和前来汇报工作的绵州行署主任刘源,当然,陈华也请来了管家王伯王庸前来作陪。
王庸现在可以说是身价倍增,各行署主任,各团团长等中低级官员,如果嘴里没个“王伯”两字,态度不够恭敬的话,他有时还爱理不理的,甚至直接回绝对方的要求。
有一次,王庸拿捏人时正被陈华看见。王伯说,“公子,你是否觉得老奴这样做不对?”
陈华说,“我只是很奇怪,王伯应该不是一个喜欢拿捏的人。”
“戏文里从来就有红脸和白脸之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公子礼贤下士、爱民亲民的形象……”王伯坦然地说道。
“有劳王伯了。”陈华没多说什么。说实话,这种智慧前世的陈华根本没有。当然,如果前世的陈华见到过领导秘书的行事风格,就会见怪不怪了,民谚所说的“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也就是这个道理。
文秀才到来,除了王伯作陪外,陈华还将几个兄弟全部招了回来,给文秀才行弟子礼,这一幕,让陪同而来的刘原好生羡慕。
自从占领成都后,陈华迅速将家里的人全部搬到了成都,对于几个兄弟,以及家里的陈双、陈逵、陈丹、陈桂、王虎、王莹、王中等人,陈华白天安排在成都石室中学读书,放学后又安排人补课。现在,他们中最小的陈丹、陈桂、王莹、王中四人,都已经年满13岁了。
对于双逵丹桂四人,陈华也没有把他们当成仆人看待,在王伯的安排下,陈华已经正式认了他们作“义弟义妹”,本来,陈华是想认成亲兄妹的,但王伯坚决不同意。
“公子,你打拼下来的这份家业,以后得传给你的子孙,如果你与这些人认成了亲兄弟妹,那以后的家业如何算?现在他们都还小,还不觉得什么,如果长大了之后牵涉到这些后,你又怎么处理?所以,义弟义妹已经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了。”
当王伯说到这些时,陈华也只有心里感叹。陈华认为,王伯说的是正确的。这些人,虽然现在对自己都很好,但谁能保证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不会产生新的想法?三国时,刘备有个义子叫刘封,都因为阿斗的出现而不得不“死亡”,帝王之家,豪门之家,是不讲什么亲情的。
“都督啊,你应该回垭口店看看,自从马家河上游建了一个水电站和老马山开矿之后,垭口店的变化可大的。”亲情友情,总是牵绊着故乡之情。
“嗯,垭口店会越来越好的。只是,我现在确实忙得不可开交,最近,是不可能回去看了。”陈华实话实说道。
虽然省长赵尔丰对陈华很尊重(四川是陈华打下来的),但陈华在治理地方时,特别是涉及到有关民生的问题时,从来都不愿意专断、独裁,而是尽可能与大家商量,寻求一个最合理的解决之道。
也恰恰因为如此,陈华的事情就多了起来。
“那是。等都督你有空时再回去看看吧。老人们都说,这垭口店就是一风水宝地,几年之间就出了个少年都督,古有甘罗十二岁为相,今有陈华十八岁作都督,美谈啊,美谈啊!”文秀才喝了一口酒,又拍了拍陈华的马屁。
“文伯伯过奖了,我怎么可能与那甘罗相比。对了,文伯伯这次来了成都,可要多耍几天才回去,我让玄德、蔡明两小子陪你,去看看武侯祠和草堂。”陈华嘴上不停地说道,但心里却寻思开了,那甘罗,会不会也是穿越者呢?
“哎,都督,老夫这次来是想让你帮我找件事情做,这凯江,我暂时是不想回去了。”文秀才看了刘原一眼,拼了口气说道。
这该不会是像当年太祖的那些老乡吧,何况自己还没有当皇帝呢。但是,文秀才这话还真不好回。
既然是秀才,多少也有点本事,在政府里给安个事也过得去。但是,很明显,这文秀才绝不会只想做一般的事情,极有可能是传统文人骨子里的那种“官瘾”发作了。所谓“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也。
“刘主任,你给建议建议,文伯伯适合作什么?”陈华想既然你两个一路结伴而来,在路上文秀才应该给你露了个口风吧。
“回都督,在前清时,秀才做知县的情形,也是有的。”刘原很是老到地说道。但是,陈华却觉得文秀才的能力不足以治理一个县,因为他学识虽然,人品也还过得去,但见识和经验就差远了。
突然之间,陈华脑子里灵光一闪,既然你刘原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那么,我也来恶心恶心你如何。
“文伯伯,我最近在想啊,这治理地方,重要的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如果舆情不通,坐在成都的这些人就睁眼瞎了。所以,我准备建议赵省长,以省政府的名义设一个巡察室,聘请一些德高望重的民间人士来担任‘巡察使’,这‘巡察使’见到什么说什么,可以直接给省政府报告,也可以给都督府报告,而且,‘巡察使’是见官大一级。你老觉得,这个巡察使的职位如何?另外,为了报答垭口店乡亲当年的盛情,我个人准备投资20万元,在垭口店镇建一所完全中学,凡垭口店籍的贫寒子弟均可免费入学,只是,这校董会董事长之职还得由你老兼任着。至于原来那所孤儿学校,就交给凯江县政府承办吧。”陈华这是拉拉扯扯,喝哄骗诈,软硬兼施了,但仔细想来,这文秀才应该不会拒绝吧。
“哎呀,太感谢都督了。都督果然致富不忘乡亲……(省略500字)”文秀才说得是眉飞色舞,想来心情是好极了。
坐在一旁的刘原,却有些郁闷,他不知道,陈华给绵州上这道“紧箍咒”到底是什么意思。
PS:本章已经是星期五第二更了,请朋友们继续支持千殇。上传这本书的过程中,时常有人劝千殇去外站发展,千殇想了想,呵呵,还是觉得起点人气旺一些。所以,千殇在此定个“三不”原则:不转站,不断更,不太监(如果偶尔断更一天允许千殇弥补过来的话)!
第122章 局势
文渊文伯平的事情,只能算是都督府的一个插曲,给陈华的生活增添了一些笑声罢了。文秀才离开之后,陈华又开始焦头烂额起来。
陈华的焦虑是因为南方和北方的对立。在前后几天里,南方和北方都出现了一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现象。虽然前世的历史也有过南北对立,但那至少是袁世凯表现出背叛革命的迹象之后的事情。
陈华很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在四川先搞出了事情,才造成了这种局面。
陈华一直想努力破解这个局面,可最终也没有找到周详的解决之道,好在前期南北双方都比较克制,除了派代表到处拉人之外,并没有特别的出格举动。如此陈华才集中精力先解决川内的事情。
除了四川、广东等少数省份外,其他各省与历史上的情形差不多,南方各省,大多拥护孙、黄,而北方各省包括东北在内,因为北洋六镇和袁世凯门生故旧的关系,多拥护袁世凯的政府。
大约在九月下旬,这种南北“分治”的局势就已经明朗了,不明朗的只有西南的四川。
让陈华选择站位?说实话,任何穿越者在这个时代都不好站位,除非自己实力太过弱小,拥有陈华这样的实力,如果真要站位那也只能站在自己一边,即成为第三方。只是,陈华的旗帜明显不是国家的旗帜,而是一个地方的旗帜,也就是说,陈华最终是要服从中央的,只是到底服从哪一个中央呢?
南北双方为了争取陈华,并不是只派了一次代表就结束了,事实上,两方甚至是南北各省,大多开始在成都设立办事处了,这些办事处的人,说他们是间谍也好,说客也好,总之都是为其主子服务的。
对这些办事处,除了让冯仁加强监督工作外,都督府有军政委员会秘书长郑树林挡驾,省政府有政府秘书长尹昌衡挡驾,对陈华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但是,到了十月中旬的时候,局势开始微妙起来。
先是南方,对军队进行了改组,组建了“国民革命军”,一共成立了五个军14个师,其中广东3个师,广西1个师,福建2个师,江西1个师,湖南1个师,湖北2个师,贵州1个师,云南1个师,江苏1个师,浙江1个师。
其中,胡汉民任第1军军长,下辖广东3个师;闽、赣3个师编为第2军,军长由孙道仁担任,其中许崇智为第2军第1师师长,李烈钧为第2军第2师师长;两湖的军队组成第3军,由湖北都督张振武担任军长;苏、浙两个师编成第4军,军长竟然是迅速窜升的原新军41协81标的标统朱瑞,由于徐绍桢在“革命”时正率东集团军在路上,所以在瓜分革命果实时只得屈居在朱瑞之下,担任第4军第2师师长;柏文蔚担任第4军第3师师长;当时率领;广西、贵州、云南3个师组成第5军,由陆荣廷任军长,蔡锷为第5军第3师师长。
孙在改组会上被当选为国民革命军“大元帅”,黄被当选为“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南方组建“国民革命军”后,在大本营广东只留下了一个师驻守,其余两个师兵分两路,沿江西和湖南向北挺进,而云、贵的两个师也悄悄向北移动,是地球人都知道,大元帅这一招是想干什么了。
南方在异动,占据中枢之地的袁氏也不是吃干饭的,在南方宣布组建“国民革命军”的三天之后,袁世凯也拿出了北方军队的整编方案,南方的军队叫“革命军”,北方更牛,直接取名为“中华民国国防军”。
当得知南北两方军队的名称时,陈华很郁闷地想到,这不是三国胜似三国了,革命军、国防军、华军(独立军),真不知谁是正统,谁最终能统一三国!
袁世凯没有孙那么气派,他只任了一个“总司令”,衔拜“一级上将”,副总司令为段祺瑞、曹锟;参谋长为徐世昌。但是,袁世凯下面的军队数目却比南方气派多了,一口气编了七个军总计21个师。
其中第1军军长曹锟,下辖3个师,驻防东北;第2军下辖3个师,军长冯国璋,驻防河南;第3军下辖3个师,军长段祺瑞,驻防山东、安徽;第4军下辖3个师,军长王士珍,驻防山西、热河、察哈尔;第5军下辖3个师,军长何宗莲,驻防直隶、内蒙;第6军下辖3个师,军长姜桂题,驻防陕、甘、宁;第7军下辖3个师,军长吴禄贞,驻防新疆、青海。除了第7军三个师未满编外,其他各军均是满编4万余人。
此外,段芝贵、张勋、吴凤岭、张怀芝、李纯、卢永祥等人均在各军担任师长一职,后来的直系军阀大佬吴佩孚在这次整军中官升两级,担任旅长。
袁世凯的“国防军”采用的是1师2旅4团再加师直属炮营、工兵营等组成,基本与当时新军编制一样,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至此,除了四川和西藏,全国几乎被南北双方瓜分完毕。有好事者想,要是陈华当初野心大一点,也可以弄一个“临时总统”当一当的。
南方的军队在向北方调动,而北方的军队也在向南方调动。冯国璋和段祺瑞,就像两把利剑,直指湖北、江西和浙江。
看到双方剑拔弩张的样子,陈华也紧张了。陈华紧张不是害怕被攻打,而是担心大规模的内战会让华夏仅存的国力丧失殆尽。
通电把袁世凯的孙大炮谴责一顿?陈华知道那根本没用,更没那个闲心。太祖的话说得好,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要不,陈华加入到某个阵营?当然,两个阵营都是欢迎陈华的。可是,陈华却明白,两个阵营都不是什么好鸟,虽然孙算是一个革命者,但并不代表他的阵营里都是革命者,事实上,他手下的那些军长、师长们,甚至团长们,绝大部分都是军阀本色,如果一天不让他们掌权,就极有可能通电反孙。
至于袁世凯,更是封建势力的代表,陈华虽然缘于实力等因素,陈华不会反袁,但并不表示陈华就会与之同流合污。
PS:祝朋友们周末愉快!请继续支持千殇。
第123章 到四川去(求推荐收藏)
真正好的策略,就是隐忍。就像当年朱和尚采取的“广积粮,缓称王”政策,最终成就了一代帝王。
虽然南北两方占地面积极广,但陈华并不眼热。对于自己只有一省之地,事实上陈华还有一些欣喜,四川,不愧是天府之国,就连前世的媒体也发出了妒忌之语:“上帝为什么要造四川?”
在此时的华夏,可能除了江浙之地,四川算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从清廷的政策就可看出,四川虽然只编练了一个新军17镇,可还要供养陕西、甘肃、云南、贵州、西藏等地银子,动不动就是50万两或100万两。
现在革命了,那些“供养”自然就取消了,这让四川的财政一下子好了起来,这也是陈华敢于发布《建设纲要》的重要原因。
至于华夏实业公司以及华夏(国际)贸易公司的收益,除了养军队外,陈华并不准备无偿地将之作为政府的财政,而是不断地进行着扩大生产规模。
这个时代的经营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市场总是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也就是说,你只要生产出了产品,就一定有人购买,虽然西方也有所谓的经济危机,但真正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还有等一二十年才会爆发。
机会既然这么好,再不扩大生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