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而言之,学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修一切善法之功德。功德是修佛道必备的资粮,成就是由智慧而来。因此更具备无边无际的智慧,要善巧应用各种的方法,才能使脱无数众生。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纵使让一切佛(还不是菩萨),经过无量劫数,赞叹一个大乘道的菩萨如何度人的功德,都是说不尽的。前天有位朋友打电话问我,他要送一份礼给泰国国王,准备了一尊名贵的观音菩萨像,但是又担心泰国是小乘佛教的国家,可能不合适。我说送观音菩萨在东南亚都是可以的,但是要他先数一下菩萨像有几只手,他先算十六只,后来再数一次,是十八只。我说,你搞错了,这应该是准提菩萨像,不是观音菩萨。我当时正在开会,没法和他细说。到了晚上,他到我家里,我正巧有一本刚买的五百罗汉像,就顺手交给他,用这个送泰王好了。再一想,这样的礼怕太薄了,就又找了一本中文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于恭维一下泰王是仁王。这样一配,刚好。
就是这么样的一桩小事,也要应用智能。学佛不要学成浆糊,整天昏头昏脑的诵经拜佛,那些只是佛法的加行而已。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你讲话、作人、处世,没有哪一点不要用心,没有哪一点不要尽心而为,都要用到善巧方便。《维摩诘经》说「如是道无量」,你们每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外道魔道你都应该要学、要会,你才能教化外道、教化魔。大乘菩萨道是不要走上一条窄路。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因此维摩居士讲了那么长的偈子,他下结论说,谁听了这样的道理,还不发菩提心的话,那真是不像人了。你写信给父母要自称不肖,千万不要写成不孝,那是父母亲去世了的人的自称。自称不肖是形容自已没有父母亲那么好,不配作他们子女之意。你写信给老师也可以自称不肖生。《维摩诘经》这里写不肖人,就是说不像人,那不像人像什么?就不用答了。这种人也是冥顽无智慧的可怜人,对他要起慈悲,并不是放弃他。
这个长偈到此结束,这是《维摩诘经》的中心所在,要多注意。另外,我讲这个《维摩诘经》拖得太长,乱七八糟的东西讲得很多,把修行和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大家。现在趁这个机会回顾一下。
讲述《维摩诘经》回顾
《维摩诘经》是本很有意思的经典,很有意思这话不对,还不足以形容,应该说,这本经是真正的大乘佛法,是在世间法中成就的佛法。有两部佛经对中国的佛法影响最大,一部是《维摩诘经》,一部是《法华经》。后来的禅宗、密宗,都离不开这二部经的观点。
如果把《维摩诘经》当小说来看,它的编排次序也很有意思。开始是维摩居士生病了,佛很怀念他,要派人去探病。大弟子众没有一人敢去,这位居士很可怕,大弟子都挨过他的骂,每个人都被他刮过胡子,算不定连头都是他剃的。大菩萨们也怕兮兮不敢去,只有文殊菩萨勉强愿意代表佛去,因为他是七佛之师,地位同佛一样。这里要注意,维摩居士是在生病,你说一位得了道,有成就的人会不会生病?这是很严重的事。学佛是想了生老病死,结果,出家的释迦牟尼佛、在家的佛维摩居士,两人都不能离开病。故事由问病开始,既然还有病,就还有生死,这个重点要把握。
到了维摩居士方丈大小的房中,文殊菩萨带领的三万二千人,居然都进去了,然后见了面就谈生病。我们要研究,学佛有了成就的人,在这个物质世界会不会生病?一般学佛修道的人,第一个目的是怯病延年,口头上可能不承认,你也不用谦虚了,哪里不是这样?再就是想得神通,最好出国也不用飞机票,多半都是有这些目的。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生命就有肉体,有肉体就有生老病死。学佛法就是学解脱,解脱生老病死的束缚。问病的这一段,就是在反覆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
讨论了半天,这三万二千人站着,听文殊菩萨同维摩居士讨论,这位居士可是半躺在床上,可能说了五六个钟头都不止了。维摩居士就同另外一个世界借座位,那个世界的座位有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维摩居士一下子弄了三万二千张这样大的座位,到他的房间来,居然也都容纳进来了。可是众人之中的大阿罗汉们,包括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却因为座位太高了,跳都跳不上去。后来维摩居士教他们一个方法,就坐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又是一个话头。
大家坐上去了,就请如何修行自心,对付自己的思想情感烦恼。这是修行第一步,大家打坐念佛最感烦恼的,就是此心不能安。维摩居士透过对答的方式,把这个问题交待了。这一段就是不可思议品。
正讲到不可思议精彩的地方,维摩居士家中有一位天女现身,散下天花供养大家。花落在这些罗汉们的身上就黏住了,可是花在菩萨身上就黏不住。这花代表着什么?虽然证到了阿罗汉,天花仍然黏身,因为结习未尽,习气业力的根根没有消灭(这也是现在有人争论带业往生,或是消业往生的问题),潜伏在那里,所以还不是真正的解脱。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普通人尽管学佛修行,这结习一点都没动,甚至更加重了,那个我见、见取见等等,更厉害,造业更重。这个道理没有参透,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于天女的散花,引起了佛的出家大弟子舍利弗(他就是《心经》中的主角)和天女的对话,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家中有多久了。天女就告诉他无始无终的道理,不要问这个多久的问题。然后舍利弗问天女,既然有那么大的神通,为什么不变成男人?天女抓到机会了,舍利弗因为是小乘罗汉,还有分别心,还有男女相之别。因此,天女当场把舍利弗变成了女人,自己变成了舍利弗。这个又是佛法的大问题,自性到底有没有男女老幼之相?解脱了生病问题、生死问题,现在还有个两性男女老幼的身相,要如何解脱,才能说是得道。
这还没有完,故事发展到此,大家还没有吃饭,可能连茶都没喝到一杯。你们各位听了肚子饿吗?我们讲《维摩诘经》都有半年多了,经中的各人还是饿着肚子在听。这其中高潮迭起,维摩居士和天女先后现了神通,跟着维摩居士又说了个长偈,下面又是一个重点来了,但还不是高潮,高潮等到吃饭时再来。
接下来的重点是不二法门。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道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只有表达的方式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对于外道或其它的宗教,不要轻视人家,排斥人家。只要是教人为善的,都有可取之处。只能说每人的机遇、理解、需求不同,说不定人家将来的成就,超越你这自称学佛的呢。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真理只有一个,现在就开始讲入不二法门品。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盘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什么是不二法门?中国的庙子中,到处看到门口写着「不二法门」,就是出自《维摩诘经》。讲到庙子,现在出家人不愿意人家称他和尚,喜欢人家称他法师。过去称出家人和尚是尊称,一个丛林之下,只有方丈可以称和尚,其它都称某某师。现在都变了,和尚不愿意当,要当法师。我常感到中国的佛教很滑稽,和尚与居士,常彼此互争,都忘记了佛法是不二法门,只有一乘道。结果争来争去,你到庙子礼拜的菩萨都是在家人,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的,这就是话头了。虽然跪倒拜在家菩萨,但又拚命反对在家人。在家人反对和尚,可是我们释迦牟尼本师是和尚啊!真是莫名其妙!庙子中常用的语言,都是在家人所讲的,例如「不二法门」「方丈」都出自《维摩诘经》。我们要懂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道理,不论身份,只论是否真正学佛。是,就要恭敬。就算不是,也要恭敬。
你是真正学佛的,就要看一切众生如父母、如佛,诸位千万要注意!
不二就是一嘛,你说「一个法门」,好不好听?讲「不二法门」,文学味道就好多了,这就是文字般若,文字好,可以把境界提高。所以我们写文章弘扬佛法时,有时在夜深灯下,为了要确定一个句子,乃至一个字,拿着笔半天想不出来用什么字,就有这么痛苦。所以杜甫讲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例如,你写一篇新闻报导,以为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一字一句之错,对社会可能有很大的影响,是有因果的,文字般若就有如此重要。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我们前面好几个礼拜所讲的经文,都是维摩居士一个人说的,大概他说得口也干了,就赶快转话题,要在座的大菩萨们发表意见。
维摩居士看到在座的诸位大菩萨,称呼他们为诸仁者,是很客气的称呼,等于现在演讲时说「诸位」。然后他出题目考人了,请大家以自己的心得说说看,大乘菩萨要怎么样才可以证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个,真理只有一个,没有分二乘几乘的,那只是个方便说法。但是我们一说「一个」就已经不是一个了,因为一个是相对于二个来说的。所以到了中国禅宗,连「一个」都不讲了,问什么是道?道就是「这个」,是没法开口说的,讲了一就有二了。这下子维摩居士可以休息了,听听人家怎么说。
(一)法自在菩萨──生与灭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第一位领头站出来的是法自在菩萨,他的名字表示,他一切佛法都通了,都成就了,于法自在。换句话说,他也可以变成外道身,或魔王身来说法。在佛经中还有文殊菩萨有这个资格,文殊菩萨代表了大智慧,他是七佛(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之师,早已成佛了,因为学生们要来当校长,他只好来教书,捧学生的场。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说法,木鱼敲了一声,佛还没开口,文殊菩萨就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随即宣布下课,已经说法结束。佛是一切法王,也称空王。空王等于中国人称孔子为素王,素王也是空的,虽然没有真正的子民、国土、钱财、权力,但是他的影响万古长存,是帝王中的帝王。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都是一样。
这法自在菩萨就等于文殊菩萨一样,于法自在,相似于佛。他讲的这一段很严重,你们研究禅宗,这个地方要同六祖《坛经》等等配合起来参究。他说,生与灭相对为二,能生灭的那个「能」是不生不灭的。以物理世界作比喻,我们看到这个电灯,接通了电源就觉得是一直在亮,其实这个放光是一个不断、极迅速的生灭现象,你去看电表在走,就是生出了又消耗了,它是生灭法。可是宇宙间的能源是不生不灭的,你找到了这个源就懂了佛法。你能达到这不生灭境,初步的禅就懂了。这可不是什么看到桃花,青蛙跳井悟道了,都是些空话、口头禅、野狐禅。可是世面上有些书写的就是这种禅,如果论起因果,是很可怕的。
我们岔进来讲什么是野狐禅,唐代百丈禅师在江西说法,这说法可不是讲经,是没有经本的。说法等于是现在的演讲,丛